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远东冰原上的猫头鹰(精) |
分类 |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生物科学 |
作者 | (美)乔纳森·斯拉特 |
出版社 | 上海光启书局有限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是关于世界上体型最大的猫头鹰——毛腿渔鸮的科学人文图书。作者乔纳森·斯拉特从事鸟类学博士研究项目时,在俄罗斯的林海雪原开展了长达五年的科学田野调查。他以生动、精确,富于文学性的笔调,将自然观察的经过全程记录下来,为读者详细出描绘一幅毛腿渔鸮在远东冰原上的生活图景。同时,书中也记录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尤其是普通人和毛腿渔鸮这一珍稀鸟类的共生共存关系。可以说,本书全面展现了远东冰原上的生灵、人类、居住地、自然景观及文化风貌,是一本集人与动植物关系、生态环境保护和思考等于一体的科普人文图书。 作者简介 任晴,美国佛蒙特大学自然资源博士,美国佛蒙特州可持续发展学校研究所评估与项目研究员。译有《鸟的智慧》《猫头鹰的秘密生活》。 目录 序篇 引言 第一部 冰的洗礼 一座名为“地狱”的村庄 首次搜寻 阿格祖的冬季生活 静默的残忍之地 顺流而下 切佩列夫 河水来了 在仅存的河冰上向海岸开进 萨马尔加村 弗拉基米尔·格鲁申科号 第二部 锡霍特的渔鸮 古老之物的声音 渔鸮的巢 没有里程标的地方 无聊的路途 洪水 第三部 捕捉 准备捕捉 失之交臂 隐士 被困通沙河 渔鸮在手 沉默的无线电 渔鸮和原鸽 放手一搏 以鱼易物 卡特科夫登场 谢列布良卡河上的抓捕 像我们这样可怕的恶魔 流放卡特科夫 屡战屡败 跟着鱼走 东方的加利福尼亚 回望捷尔涅伊 保护毛腿渔鸮 尾声 致谢 注释 人名对照表 地名对照表 滨海边疆区生物译名对照表 序言 我第一次见到毛腿渔鸮 是在俄罗斯的滨海边疆区。 这是一片狭长的地域,向南 直通东北亚的腹地。这是世 界偏僻的一角,不远处就是 中国、俄罗斯和朝鲜的交界 处,山峦叠嶂,铁网密布。 2000年,我和一位同伴在 这里的森林中徒步,意外地 惊飞了一只巨大的鸟。它费 力地振翅腾空,发出不悦的 鸣叫,然后在我们头顶十几 米的光秃树冠上停留了片刻 。这簇凌乱的、木屑一样的 棕色家伙,用荧黄色的眼睛 警惕地盯着我们。起初我们 并不确定这是什么鸟。但显 然,它是只猫头鹰,且比我 见过的所有猫头鹰都要大, 约有海雕那么大,但更蓬松 、浑圆,耳朵上有巨大的羽 簇。在朦胧灰暗的冬日天空 的映衬下,它显得过于庞大 和滑稽,根本不像一只真鸟 ,仿佛有人匆忙中在一头一 岁的熊崽身上粘了把羽毛, 然后把这只呆兽支到了树上 。断定我们会有威胁后,这 活物转身便逃,两米的翼展 击落交错的枝叶,仓皇穿过 树林。在它飞出视线之后, 松脱的树皮碎屑盘旋而下。 那时我往来滨海边疆区 已经有五年了。我早年大多 生活在城市里,对世界的认 知也都是被人造景观塑造的 。十九岁那年夏天,我陪同 父亲出差,从莫斯科乘机起 飞,看到太阳下金光点点、 延续起伏的林海山脉,葱郁 、茂密、连绵。山脊高耸入 云,下坠成谷,一公里接着 一公里的山峦翻涌,看得我 目瞪口呆。没有村庄,没有 道路,也没有人。这就是滨 海边疆区。我爱上了这个地 方。 最初短暂的访问之后, 我作为本科生回到滨海边疆 区进行了六个月的学习,然 后参加美国和平队,在那里 工作了三年。起初我只是日 常观观鸟,这是在大学时养 成的爱好。然而,每次去俄 罗斯远东旅行都让我对滨海 边疆区的荒野愈发迷恋。我 对这里的鸟类越来越感兴趣 ,也越来越关心。在和平队 ,我结识了当地的鸟类学家 ,提高了俄语水平,花了无 数个小时的空闲时间和他们 一起学习鸟鸣,协助各种研 究项目。当我第一次看到渔 鸮,就意识到我的业余爱好 可能会成为职业。 那时,我知道渔鸮的时 间和认识滨海边疆区的时间 差不多长。对我来说,渔鸮 就像一个难以描绘的美好愿 景,唤起了一种奇妙的渴望 ,像是一直想去但又不大了 解的某个远方。我琢磨着渔 鸮,在它们栖身的树影下感 到了凉意,闻到了附着在河 畔石头上苔藓的味道。 吓跑那只渔鸮后,我立 即翻看了自己满是折角的野 外手册,但似乎没找到与之 样貌相符的物种。书里画的 渔鸮让人联想起死气沉沉的 垃圾桶,而不是我们刚刚看 到的不羁、松软的妖精,也 不符合我心中渔鸮的形象。 不过我也用不着花太多工夫 揣摩刚才看见的是什么鸟种 ——我拍了照片。我把模糊 不清的照片辗转发给了符拉 迪沃斯托克的一位名叫谢尔 盖·苏尔马赫的鸟类学家, 他是当地唯一和渔鸮打交道 的人。原来,近百年来都没 有科学家在如此靠南的地方 看到过毛腿渔鸮,而我的照 片证明,这种罕见而隐秘的 物种,仍然顽强地生存着。 导语 这是对大自然与野性之地的热爱,属于我们时代的冒险故事。 一段走入冰原的田野调查,一份惊心动魄的自然笔记。 一位宛如当代游侠的鸟类学家,深入幽僻的远东雪林,在脆弱的冰河上疾驰而下,只为寻见这世上神秘而硕大的一种猫头鹰…… 自然学家海伦·麦克唐纳私人书单推荐: 这本关于俄罗斯远东地区毛腿渔鸮的调查记录令人无比兴奋。即便在最热的夏天,手捧本书也会令你宛临冰原。 精彩页 一座名为“地狱”的村庄 直升机延误了。此时是2006 年3 月,我身处沿海村庄捷尔涅伊,在我第一次看到渔鸮的地方以北三百公里。我咒骂着让直升机停飞的暴雪,心急如焚地等着去萨马尔加河流域的阿格祖。捷尔涅伊大约有三千人口,是边疆区内最靠北的颇具规模的人类居住地。更偏远的村庄像阿格祖,只有数百人,甚至几十人。 我在这个简陋的村庄已经待了一个多星期,这里房屋低矮,靠烧柴取暖。机场里,一架苏联时代的米-8直升机一动不动地停在只有一间屋子的航站楼外。肆虐的风雪中,银蓝色的机身因霜冻而失去了光泽。在捷尔涅伊,我已习惯了等待。我之前从未搭过这班直升机,但从村子去符拉迪沃斯托克的长途车要往南开十五个小时,每周只发两班,而且时常晚点,相对于路况来说,车况也甚为堪忧。那时,我已经往来(或者说是住在)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十多年了。等待是这里生活的一部分。 一周后,飞行员终于收到了飞行许可。在我动身前往机场时,驻扎在捷尔涅伊研究东北虎的戴尔·米奎尔递给我一个装有五百美元现金的信封。这是借款,他说,以防我遇到麻烦需要用钱。他去过阿格祖,我没去过。他非常了解我将要面临的是什么境况。我乘车到达城镇边缘的简易机场,这是在河岸原始森林中伐出的一片空地。此处,谢列布良卡河谷宽1.5公里,周围环绕着锡霍特山脉的低山。这里距河口和日本海仅有几公里。 在柜台取票后,我加入了一群焦虑的老妇人和小孩的行列,还有些本地和城里来的猎人。他们都在外面等着登机,裹着毛毡厚外套,紧攥着手提箱。如此持久的暴风雪实属罕见,许多人都被困在了中途。 这一群大约有二十人,如果没有货物,直升机最多能载二十四人。我们不安地看着直升机旁一个身着蓝色制服的人堆起一箱又一箱的物资,另一个穿着同样衣服的人不停地往飞机上装货。大家都开始怀疑售票数量已经超过了直升机的限载人数。机上装的板条箱和物资挤占了宝贵的空间,而每个人都在暗下决心要挤进那扇窄小的金属门。苏尔马赫的团队在阿格祖已经等了我八天。如果搭不上这班飞机,他们可能不等我就出发了。我站到了一位结实的老妇人身后。经验表明,跟着她们最有可能在长途车上占到座位,这和在车流中紧跟救护车的道理一样。我想这个策略对乘直升机也管用。 一个微弱到几乎听不见的声音宣布准许登机,紧接着,一堵人墙向前涌动。我奋力爬上直升机的舷梯,在装满土豆、伏特加和俄罗斯乡村必需品的板条箱中攀爬。我的“救护车”果然开动了,我跟着她走到机舱后面,那里可以看到小舷窗外的景色,也有一点伸腿的空间。登机乘客越来越多,负载大概已经开始危及飞行安全。我的舷窗视野还保得住,但伸腿的地方被一个硕大的袋子占据了。我感觉袋里装的是面粉,于是把脚跷了上去。有限的空间挤得满满当当,机组人员终于满意了,螺旋桨开始旋转。一开始速度很慢,然后越来越快,直到发出震耳欲聋的怒吼。米-8忽然直冲升空,在捷尔涅伊上方轰鸣,然后在日本海上向左倾斜飞行了数百米,在欧亚大陆北部的东缘投下阴影。 直升机下方,石滩海岸局促地夹在锡霍特山脉和日本海之间。锡霍特山脉几乎在此截断,瘦高的蒙古栎覆盖的山坡陡然变成垂直的峭壁,有些有三十层楼那么高。单调的灰色间,偶有一块棕色泥土和附着的植被,或是一片白色粪渍,标记出猛禽或乌鸦在悬崖裂缝中筑巢的位置。山上光秃秃的栎树,实际年龄比样貌更为苍老。它们生活在严酷的环境中,苦寒、强风和海岸边时常雾气氤氲的生长季节,让它们变得突兀嶙峋、发育迟滞、枝干瘦弱。下方,一整个冬天的激浪在海雾笼罩的岩石上留下厚厚一层寒冰的光泽。 离开捷尔涅伊约三个小时后,米-8降落了,机身在阳光下闪闪发亮。透过直升机吹起的雪涡,我看到一些散乱停放的雪地摩托围聚在阿格祖机场周围。这机场只不过是一个棚屋和一块空地。乘客下机后,机组人员开始忙着卸货,为返程航班腾空机舱。 一个十四岁上下的乌德盖族男孩一脸严肃地向我走来,满头黑发拢在兔毛帽下。我显得与众不同,与环境格格不入。我二十八岁,留着胡子,一看就不是本地人——和我同龄的俄罗斯人大多胡子刮得很干净,这是当时的流行风格。我那蓬松的红夹克在俄罗斯男人低调的黑灰色衣着中格外显眼。男孩好奇我来阿格祖干什么。 “你听说过渔鸮吗?”我用俄语回答。这次考察和开展渔鸮研究期间,我基本都只说俄语。 “渔鸮。是说,那种鸟?”男孩回答。 “我是来找渔鸮的。” “你来找鸟。”他语气平淡,带着一丝迷惑,好像怀疑自己是否误解了我的话。 P15-18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