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北大清华国学课
分类
作者 张笑恒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人们为何会为一件小事斤斤计较?

人们为何会为迎合他人而隐藏本心?

人们为何在舒适的环境中也会怀疑、彷徨?

人类为什么要追寻人生的意义?

在张笑恒的《北大清华国学课》这里,大师们将一一为你解答,带你走出内心的泥沼,步入智慧的殿堂。

本书汇集数十位北大、清华名家思想,解读优秀人文常识。一书在手,犹如走进北大、清华的课堂,轻松将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尽收囊中。同高校学子一起倾听大师们的生命智慧,打破思想的藩篱,解决自己当下的人生困惑。

内容推荐

范曾说过:“国学不是老古董,是中国人生生不息的智慧之源。”在现代社会,我们的一言一行,以及做人做事的原则与标准,无不与国学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掌握这些基本的国学常识,不仅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知识结构,还可以提升我们的文化素养,增加我们的生活智慧。

张笑恒的《北大清华国学课》将庞杂的国学知识详加梳理,借北大清华多位国学大师的思想脉络和精辟观点,详细介绍了职官制度、教育科举、中医药学、语言文学、传统习俗等十几个方面的国学文化常识,使读者一方面可以管窥古代国人生活的风貌,另一方面还可以提升自己的文史知识素养。

目录

第一章 平等尊重:不卑不亢、不俯不仰

 1、想得到朋友,就收敛你的优越感

 2、即使最卑微的人,也有被尊重的权利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施于人,但不要使对方有受施的感觉

 5、对别人的意见要表示尊重

 6、永远不要侮辱别人的人格

第二章 与人为善:善心善行的善报

 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2.感谢是爱心的第一步

 3.在别人需要帮助时伸出援手

 4.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5.温和友善永远胜过激烈狂暴

 6.君子成人之美

第三章 独立人格:勇敢追随自己的本心

 1.不过分依赖别人

 2.让独立思考成为习惯

 3.凡事先问自己,结论在你心中

 4、永远知道自己要什么

 5.你的时间很有限,不要为别人而活

 6.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7.人生不是演出,请摘下虚伪的面具

 8.这个世界只有一个标准,就是你自己的感觉

 9.他人的成功你无法复制

第四章 忠于信仰:相信它并且仰望它

 1.信仰的力量:必要时值得为之献身

 2.没有信仰的人一定不幸福

 3.有一种虔诚的信仰叫爱国

 4.坚守良知的底线

第五章 厚德载物:宽能容人,厚能载物

 1.心豁达,世界就宽敞

 2.人需要有一颗牺牲自己私利的心

 3.宽恕曾经伤害过你的人

 4.丝毫必争不如通达相让

 5.言不信者,行不果

 6.铁肩担道义

 7.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第六章 自律自控:能够控制自己的人最强大

 1.待人宜宽,律己宜严

 2.冲动是魔鬼

 3.三思而后行,以免做出蠢事

 4.专注目标,不受干扰

 5.君子慎独

 6.宠辱不惊,更要“毁誉不惊”

第七章 兼容并包:思想需要广袤的天空

 1、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2、要有“宰相肚”,不搞“一言堂”

 3、对待西方文化,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4、不拘一格降人才

 5、接受监督也是一种气度

第八章 人文日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1.不日新者必日退

 2.打破常规,勇于创新

 3.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4.反弹琵琶,出奇方能制胜

 5.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

第九章 自强不息:终日乾乾,与时偕行

 1.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2.没什么也不能没自信

 3.把你的精力集中到一个焦点上试试

 4.锲而不舍,滴水可穿石

 5.辛勤的蜜蜂永没有时间悲哀

 6.只有敢于挑战困难,生命才会更强悍

 7.这一秒不绝望,下一秒就有希望

 8.常给自己正面的暗示

第十章 静水深流:让澎湃的欲望安静下来

 1.剪掉不必要的生活内容

 2.抚平内心的躁动

 3.荣誉是别人送的

 4.莫让虚荣毁了自己

 5.内心不依赖外物,即获得自由

 6.激流勇退,留得清名

 7.给人生来次大扫除,只留最需要的东西

第十一章 虚怀若谷:饱满的谷穗总是低着头

 1.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

 2.自满是才智的止境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4.没有自我批评,就没有进步

 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6.肯承认过错则错已改了一半

 7.知错就改,永远是不嫌迟的

 8.有反思自己的勇气

第十二章 行胜于言:少说空话,多干实事

 1.理想的实现只靠干,不靠空谈

 2.过于求速是做事上最大的危险之一

 3.要学会做的比别人多

 4.实践出真知

 5.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6.即使是不成功的尝试,也胜于胎死腹中的策略

 7.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8.把自己该做的事做好

第十三章 世界眼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2.没有远虑,必有近忧

 3.请用长远眼光看待你的专业

 4.不做竭泽而渔的“愚人”

 5.独特眼光发现机遇

 6.眼前利益是芝麻,长远利益才是西瓜

试读章节

5.何为“三易"

“三易”是指上古时期的三本著作,分别为《周易》《连山》和《归藏》,其中只有《易经》流传了下来,其余两本都已失传。据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赵敦华先生说:“《连山》成书于夏朝,《归藏》成书于商朝,《周易》成书最晚,在周朝前期。”

古人说:“伏羲氏得河图,夏后因之,日《连山》。”也就是说伏羲氏作《山坟》,夏后因之,日《连山》。据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郑玄考证,此书成书很可能早于夏朝,即成书于尧舜时期。当时的天下洪水泛滥,人们为了生存只能不断地迁往高山上,这样一来大山就成了人们的庇护所,当时的人们很可能因为对山产生了超自然的想象,著写了《连山》。

有人说,这个书名也包含着解读人生命运的意味。众所周知,山都是有高有低的,顶峰出云见日,山峰之间的低洼地带却可以常年笼罩在雾霾之中。“连山”之意为:人的命运就像连绵起伏的群山,起起伏伏,有高有低,不会永远处于巅峰,也不会永远处于低谷。

《归藏》一书取义于万物藏匿于大地。商朝之时,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商汤建立商朝后,大禹的功德逐渐被人淡忘,洪水的梦魇也早已经退去,人们开始平静安逸地生活在广袤的土地上,进行狩猎、耕种等活动。人们对于自然的崇拜逐渐从山上转移到了大地,此书也就名正言顺地出现了。

《周易》则是一部蕴含天地万物的著作,其内容无所不包。有人说:“这是一部论变法的奇书。”《易·系辞传》日:“古者包牺氏(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因比,受远近诸事物变化的启迪而揣度天地万物变化的奥秘,并把其效法成形象,以透析其本质和规律,达到把握万事万物基本运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是作八卦的初衷。

此外,唐宋以后有过关于“三易”的新说法,认为“三易”是对《易经》中“理”“象”和“数”的总结分析。其中,“理”涉及哲学范畴的探究,包括对宇宙万物和世间万物的探究;“象”是对现实世界中具本事物的观察和研究,可以根据它们的实际变化窥见大道运行的规律;数”是推演的过程,包括对“理”和“象”的综合运用,通过对事物匡行规律的推演,可以知道过去和未来。

6.什么是“六十四卦"

六十四卦的历史来源一说由八卦两两相重而来,即先有八卦后有六十四卦。认为两个经卦上下重叠构成六十四卦。关于重卦作者,古代主要有伏羲、神农、夏禹、文王等不同观点;近代有人以为是殷商}、者所作。

一说由数字直接演化而成,即先有六十四卦而后有八卦,或六十四卦与八卦同时产生。近代从安阳四盘磨、岐山凤雏村、陕西周原等出土的甲骨上发现刻有六个数目字一组的符号。表明六十四卦古已有之,并非由八卦重卦而来。据考证这些文物时间约为殷周时期,可见六爻卦象的出现当为周初以前。

六十四卦,按周易古经顺序排列为乾卦、坤卦、屯卦、蒙卦、需卦、讼卦、师卦、比卦、小畜卦、履卦、泰卦、否卦、同人卦、大有卦、谦卦、豫卦、随卦、蛊卦、临卦、观卦、噬嗑卦、贲卦、剥卦、复卦、无妄卦、大畜卦、颐卦、大过卦、坎卦、离卦、咸卦、恒卦、遁卦、大壮卦、晋卦、明夷卦、家人卦、睽卦、蹇卦、解卦、损卦、益卦、夬卦、骺卦、萃卦、升卦、困卦、井卦、革卦、鼎卦、震卦、艮卦、渐卦、归妹卦、丰卦、旅卦、巽卦、兑卦、涣卦、节卦、中孚卦、小过卦、既济卦、未济卦。

六十四卦循序而动,不断发生发展变化,构成了一个综合、反复而又丝毫不乱的整体,对各种事物的运行规律都做了详尽阐述,为各个领域的学者们提供了充分的哲学理论依据。因此,六十四卦可以说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为核心的内容。

……

P84-86

序言

国学,顾名思义就是“中国之学”,通俗点说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国学是一个非常大的概念,它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说为基础,包含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以及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以及历代史学等内容。如此,则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说,都能统称为“国学”,其中除了佛教是外来宗教,基本全是诞生于中华本土,所以,国学又称为“中国学”“汉学”。

悠悠数千年华夏文明形成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国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浸润着每位中华儿女的心灵,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凝聚之学、兼容之学,也是经世致用之学。

而说到国学,我们便不能不提北大、清华这两所著名学府,以及在其中学习或任教的国学大师们。譬如,章太炎先生,他在《国故论衡》以及《国学概论》中,最早提出了“国学”一说。

尽管章太炎没有直接进入北京大学任教,但是,章太炎的影响却深入了当时的北京大学。而他在东京讲学时的学生,如钱玄同、周作人、朱希祖、马裕藻、沈兼士、黄侃等人陆续回国,在何燏时、胡仁源的引介下,均进入北京大学任教。这些人成为北京大学文学和历史以及后来成立的国学研究所的主导人物,历史学有朱希祖,文学有黄侃、马裕藻、钱玄同、沈兼士和周氏兄弟等。

2009年7月11日,我国著名学者、国学大师、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季羡林先生辞世,享年98岁。作为中国学界著名的国学大师,他彰显着中华学人渊博而仁厚的风范。虽然季老说:“我连‘国学小师’都不是,遑论‘大师’。我自己被戴上这顶桂冠,却是浑身起鸡皮疙瘩。为此,我在这里昭告天下:请从我头顶上把‘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的桂冠摘下来……”但这并不妨碍后人尊他为“国学大师”,且因他谦虚的品格而更增敬仰。

在国学领域,清华当然也不输北大,梁启超、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四大清华国学导师,都是我国近代杰出的学者。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曾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当年,清华国学研究院正是因为拥有这样一批优秀学者,才能在创办两年后声望就超过了早于它创立的同类学校,并且,清华国学院由此开始建立了中国学术独立的传统。

陈寅恪学贯中西,是公认的20世纪国内最有学问、最有成就的学界大师之一。当时中国学术正处在逐渐走向国际学界这样一个转轨的时期,在清华校方(包括他的同事梁启超、王国维)的鼎力支持下,陈寅恪为中国学术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对不同民族语言与历史的比较研究。后来,他在57岁那年,因双目失明由人搀扶着重新回到清华园。校长梅贻琦曾劝他休养一段时间,他却说:“我是教书匠,不教书怎么能叫教书匠呢?我每个月薪水不少,怎么能光拿钱不干活呢?”虽然他失去了学者治学读书第一需要的双眼,但他仍然在课堂上孜孜不倦。他还靠着口述,助手记述,艰难完成了《论再生缘》。

季羡林先生在《我们这一代读书人》中回忆陈寅恪:“我对先生的回忆,我认为是异常珍贵的,是超乎寻常的神圣的。我希望自己的文章不要玷污了这一点神圣性,故而迟迟不敢下笔。”他又写到旁听陈寅恪先生的“佛经翻译文学”:“读他的文章,听他的课,简直是一种享受,无法比拟的享受。在中外众多学者中,能给我这种享受的,国外只有亨利希·吕德斯(Heindch Luders),在国内只有陈师一人。”

中华的国学知识浩如烟海,华夏经典光辉灿烂,大师们在国学研究中的只言片语都饱含着自己独到而深刻的见解,在国学的浩瀚海洋中,他们就像是灯塔,让我们对于经典的重温有了方向和依托。

本书搜集整理了历代大师们的经典研究成果,涵盖职官制度、教育科举、伦理修养、天文历法、书画艺术等十三个方面。本书语言深入浅出,生动有趣,阅读本书,对读者来说就像在听大师侃侃而谈,在愉悦中汲取古典文化的精华。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李少聪、李尚芳子、李成坤、胡俊、丁修山、刘曼、刘冲、徐芳、王恩聪、聂振岗、刘悦、赵会会、金东东负责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全书由张恒统撰定稿。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错漏之处,希望各位读者不吝指正。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7: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