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核能》由胡生青和薛海芬所著,为“探究式学习丛书”之一。本书贯彻从观察和具体科学现象描述入手,重视具体材料的分析运用,演绎科学发现、发明的过程,注重探究的思维模式、动手和设计能力的综合开发,以达到拓展学生知识面,激发学生科学学习和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现代科学精神和探究未知世界的意识,掌握开拓创新的基本方法技巧和运用模型的目的。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核能/探究式学习丛书 |
分类 |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能源 |
作者 | 胡生青//薛海芬 |
出版社 | 人民武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本《核能》由胡生青和薛海芬所著,为“探究式学习丛书”之一。本书贯彻从观察和具体科学现象描述入手,重视具体材料的分析运用,演绎科学发现、发明的过程,注重探究的思维模式、动手和设计能力的综合开发,以达到拓展学生知识面,激发学生科学学习和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现代科学精神和探究未知世界的意识,掌握开拓创新的基本方法技巧和运用模型的目的。 内容推荐 这本《核能》由胡生青和薛海芬所著,主要内容是: 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探索从宏观到微观,在微观领域从原子分子说到原子的组成再到基本粒子,这当中倾注了大量科学家的心血,更是他们智慧的折射!1克铀235完全发生核裂变后放出的能量相当于燃烧2.5吨煤所产生的能量,核能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意外的惊喜,同时它也是一把双刃剑,需要我们更多的思考……。 《核能》沿着历史的足迹,结合生活实际,深究物理现象的奥妙,提出一些探究的问题,并作出新的探索。为了便于学生解读,书中采用众多的实验,插人了大量的图画,具有极大的趣味性和很强的吸引力。 目录 物质大厦的“基石” ·众说纷纭原子观 ·近代原子观 ·原子分子观 ·分子的游戏规则 ·原子能看见吗 ·元素周期律 原子的多彩世界 ·“科学大厦”真的建好了吗 ·不可分的尽头 ·伦琴抓住了绿光 ·汤姆生与阴极射线 ·电流中的“水滴” ·揭开原子结构的秘密 ·原子的经典模型 ·原子的家族 人类与放射线 ·贝克勒耳的偶然 ·神秘的射线 ·新世纪的火炬 ·无处不在的宇宙射线 ·点石成金 ·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 ·莫谈核色变 ·生活的好帮手 原子的火花 ·铀核裂变 ·核能从哪里来 ·核裂变与核聚变 ·肩负使命的核能 ·梦想成真 中国人与核研究 ·中国核物理泰斗——王淦昌 ·敲开原子能科学大门的人——钱三强 ·谁不想进入核领域呢 ·中国核武器大事记 ·周恩来下令修改核试照片 核武器的发展与核散 ·原子弹——锋芒毕露 ·恐怖的美丽瞬间——核弹爆炸 ·众弹亮相——核武器种种 ·核裁军——漫漫之旅 核能的和平利用 ·核发电的历史与现状 ·认识核电站 ·核电厂的心脏 ·警惕核污染 ·核电站会给周围居民带来有害影响吗 ·深海猛鲨——核潜艇 ·展望未来——核装置的小型化 ·黑夜能成白天吗——人造“小太阳” 试读章节 近代原子观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学说,在整个封建时代,没有人去证实它。当时,化学为了适应封建主的特殊要求,走进了炼金术和炼丹术的泥坑,致力于寻求点石成金和长生不老的秘方。不仅如此,它还受到了封建的神学思想的束缚。当时,科学由古代社会的图书馆和科学院搬进了中世纪的教堂。于是,对“圣典”条文的研究代替了对自然的研究。从物质结构的争论,转移到另一种争论,去争论什么一个针尖里能住得下几个天使,以及天使吃些什么东西等等。 就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原子学说在长达二十个世纪的时期里竟为人们所遗忘。 一直到18世纪中叶,俄国人罗蒙诺索夫(1711~1765)才把原子观点复活起来。尤其是18世纪后半期至19世纪中期,工业兴起,科学迅速发展,人们通过生产实践和大量化学、物理学实验,才加深了对原子的认识。把原子学说第一次从推测转变为科学概念的,应归功于英国一个教会学校的化学教员,他就是道尔顿(1766~1844)。道尔顿通过化学分析,研究了许多地区的空气组成,得出这样的结论:各地的空气都是由氧、氮、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四种主要物质的无数个微小颗粒混合起来的。他利用了希腊哲学上的名词,也称这些小颗粒为“原子”。 1803年,道尔顿提出了他的原子学说,主要内容有三点:1. 一切元素都是由不能再分割和不能毁灭的微粒所组成,这种微粒称为原子;2. 同一种元素的原子的性质和质量都相同,不同元素的原子的性质和质量不同;3. 不同元素的原子以简单数目的比例相结合,形成了化学中的化合现象;化合物的原子称为“复杂原子”。这一学说合理地解释了当时发现的质量守恒定律、定比定律及倍比定律等,开创了化学的新时代。 道尔顿首先研究了法国化学家普鲁斯特于1806年发现的有趣结论:参与化学反应的物质质量都成一定的整数比(定比定律),例如1克氢和8克氧化合成9克水,假如不按这个一定的比例,多余的就要剩下而不参加化合。道尔顿自己又发现:当两种元素所组成的化合物具有两种以上时,在这些化合物中,如果一种元素的量是一定的,那么与它化合的另一种元素的量总是成倍数地变化的(倍比定律)。 你能测出水是由氢、氧组成的吗? 如何知道氢、氧数目比是2:1? 提供材料: 1. 电解水器,2. 电源(直流电源),3. 蒸馏水,4. 稀硫酸或稀氢氧化钠溶液,等。 方法参考: 1. 如图所示为实验的简易装置。 2. 实验现象:通电后,两极上均有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中产生气体的体积大约是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中产生气体体积的2倍。 3. 的试管中,木条复燃,证明该试管中收集的是氧气;将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口接近火焰,试管中气体能燃烧,火焰呈淡蓝色,证明试管中收集的是氢气。 动动小脑筋 1、电解水实验为什么用直流电源而不用交流电源? 2、为何在水中加入适量的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 3、理论上与正、负两极相连的试管内汇集的气体体积比应是1:2,但在实验操作中两试管汇集的气体体积比往往小于1:2,这是为什么?P7-10 序言 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探索从宏观到微观,在微观领域从原子分子说到原子的组成再到基本粒子,这当中倾注了大量科学家的心血,更是他们智慧的折射!1克铀235完全发生核裂变后放出的能量相当于燃烧2.5吨煤所产生的能量,核能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意外的惊喜,同时它也是一把双刃剑,需要我们更多的思考……。 本书沿着历史的足迹,结合生活实际,深究物理现象的奥妙,提出一些探究的问题,并作出新的探索。为了便于学生解读,书中采用众多的实验,插人了大量的图画,具有极大的趣味性和很强的吸引力。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