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老上海漫画图志/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研究丛刊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绘画雕塑
作者 吴建中//周德明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5.丁悚

丁悚(1891~1969),原名慕琴,上海金山枫泾人。早年曾在上海徐家汇土山湾画馆学习西洋画,并在周湘办的中国图画函授学堂学习。具有艺术天赋的丁悚在接受艺术教育时,一经点拨即能融会贯通。他擅长漫画、油画、水彩画、中国画,尤精于创作美女画,常为《礼拜六》杂志作彩色美女封面画,曾出版《百美图》画集,还有多幅美女“月份牌”画存世。他曾参与筹备1913年创办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后出任该校教务长。还曾在同济大学、晏摩氏女校执教美术。后长期受聘于上海英美烟草公司广告部,从事香烟牌画及广告设计绘制工作。

“五四”爱国运动前后,丁悚积极从事漫画创作活动,常为上海的《新申报》、《申报》、《神州日报》、《时事新报》、《福尔摩斯》、《礼拜六》等报刊提供漫画,且担任《新闻报》、《上海画报》、《三日画刊》的特约漫画作者,又参与《世界画报》、《健康家庭》等刊物的编辑工作,为这两份刊物向漫画家组稿。其所作漫画,立意鲜明、构思新颖、形象生动,能反映当时人民群众的疾苦,揭露当政者的腐败和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他善于交替运用毛笔和钢笔创作漫画,笔调清秀。丁悚的漫画代表作有:《中国最近之悲观》(1910年)揭露帝国主义在武装侵略中国的同时,将大量商品倾销中国,使中国的民族工业产品和土特产品湮没在舶来品的汪洋之中;《民国九年六月里底上海人民》(1920年)表现的是,在当政者的黑暗统治下,物价飞涨,粮食已涨到“每担大洋十六元”,普通群众已处于饥饿肚瘪、骨瘦如柴、难以继日的境地;《民国十年之双十节》(1921年)告诉人们,10月10日本来是辛亥革命纪念日,但北洋政府表面上庆祝“双十节”,实际上却包藏祸心。

由于丁悚在《新闻报》发表的漫画作品尖锐地触及政府的反动本质,当局对其进行了干预,企图惩办《新闻报》有关人员和作者。对此,郑逸梅回忆说:“上海《新闻报》特约他担任漫画工作,有一次画了一幅讽刺政局比较露骨的漫画,该报编辑严独鹤和他一同被传到南京,遇到很多麻烦,才得脱身。”可见,丁悚从事漫画创作如同上前线作战的战士一样,是冒着很大风险的。

丁悚的战斗精神和影响力,奠定了他作为中国近现代漫画先驱者之一的地位。

6.但杜宇

但杜宇(1896~1972),原名绳武,贵州人,定居上海。他是清末评点《聊斋志异》的著名学者但明伦之曾孙。父殁家道破落后,他于1916年随母来上海谋生,刻苦自学绘画。

但杜宇来沪后居住在虹口区,在一家印刷所工作。因具有绘画天赋,能帮忙修整画稿和制版,颇受老板器重。当时四川北路一带有不少旧书店和旧书摊,但杜宇只花不多的钱,就能购得大批国内外旧画报和美术书籍,这些材料成为他学习绘画的好老师。他选择其中喜欢的绘画用心临摹,短短几年内就具备了绘画造型功底,掌握了多种绘画技巧。无论漫画、油画还是擦笔水彩的“月份牌”画他都能驾驭,常为上海《小说新报》、《新声杂志》作画。他对于创作时装美女画也很有兴趣,曾绘制多幅时装美女“月份牌”画并出版《美人世界》等画集。

“五四”爱国运动前后,但杜宇也是活跃的漫画家。但杜宇漫画的风格特色是在写实基础上适当夸张,善用钢笔黑白表现,注重比喻象征手法。他把在各种报刊上发表的漫画作品汇编成《国耻画谱》,1919年由上海《民权报》馆出版。这是在“五四”运动中出版的漫画专集,也是中国第一本漫画家个人画集,因此受人瞩目。画集中的作品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以及反动军阀和亲日派政客的卖国行径,赞扬了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如《呜呼鲁民,呜呼圣地》,描绘了山东人民被戴上有日本太阳旗标记的木枷、脚镣和手铐的情景,形象地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山东主权的控制;《引鬼入门》则勾画出“亲日派”的卖国丑态;《飞沙走石,猛不可挡》中写有“抵制”字样的各种巨石,正猛砸到日本帝国主义的头上,表现出全国人民的反帝爱国心声和力量;《贪食小犬,死不足惜》描绘的是“政府”将“青岛”送进“小犬”(日本)之口,而“抵制日货”之手(即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则捏住了“小犬”的脖子,不准其将“青岛”吞下去,说明中国人民坚决反对政府的卖国行为,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掠夺。该画集还有反映“五四”爱国运动中一些事件的生活素描,如《女学生追悼郭烈士》、《罢工后之上海船坞》、《罢市之上海》等,刻画了当时群众爱国运动的真实场景。美术史家黄茅称:“当这些画幅和民众接触时,曾鼓动起了他们的爱国情绪。”

由于但杜宇在“五四”爱国运动前后积极创作漫画,并且出版了中国第一本漫画家个人漫画专集《国耻画谱》,因此成为了中国近现代漫画开拓者之一。

除漫画创作外,但杜宇还热心于电影事业。1920年他创立上海影戏公司,自编、自导、自摄、自洗印故事片《海誓》,该片是我国早期三部长故事影片之一。后又拍摄《杨贵妃》等故事片。他从事电影工作18年,是中国电影的开拓者之一。

但杜宇晚年由上海移居香港,1972年病逝,终年76岁。

从以上对张聿光、钱病鹤、马星驰、沈泊尘、丁悚、但杜宇六位具代表性的中国第一代漫画家艺术生涯的概述中可以看出:他们几乎都是多才多艺、令人敬仰的艺术家。他们大多没有高学历,能获得这样的成就固然有天赋的因素,但更多的是靠苦学苦练,勤奋努力。他们都有勇于开拓的精神,他们的成就,是在永不满足、不断开拓创新中取得的。他们都有强烈的爱国心,在祖国外有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内有反动军阀割据之时,他们出于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为振兴中华而拿起漫画之笔进行战斗。

当然,在当时以漫画为武器进行战斗的不只是上述几位漫画家,还有孙雪泥、江小鹣等人,不过他们的作品不多。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辛亥革命之前各报刊发表的漫画作品,流行不署名之风。例如,1909年上海《时事报》馆出版了丛书《戊申全年画报》共36册,为1908年(即戊申年)《时事报》发表的绘画作品的汇编。其中第二十册为“寓意画”即漫画,收有数十幅作品,不少是富有思想的政治讽刺画,但都没有具名。然而从漫画史的角度看,其历史价值依然存在。例如《对内对外的两种面目》一画,画着一副正看是媚笑(对帝国主义),倒看是怒目而视(对本国人民)的面孔,揭露清政府对内对外两种截然不同的丑恶嘴脸。又如《考查宪政》一画,揭露清末朝廷玩弄骗人的把戏:装模作样要实行民主“宪政”,表面上派人出洋去考察“各国之宪政”,实际上不过是制造虚假舆论。《戊申全年画报》中的不少政治讽刺画都针对清政府,揭露其种种倒行逆施。这些漫画作品实际上为发动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作了积极的舆论宣传,值得载入史册。《戊申全年画报》中的“寓意画”专册是上海嘉定黄渡人、著名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周湘(1871~1933)编辑的。周湘,号隐庵,擅长油画、中国画,1910年起,先后在上海创办上海油画院、布景画传习所、中华美术学校等美术院所,1918年创办《中华美术报》周刊,1920年加入中华美育会并参与创办《美育》杂志,1926年又创办《美术画报》。

P18-24

后记

上海作为中国近现代的文化中心,拥有得天独厚的艺术发展空间和文化生态环境。对于漫画而言,20世纪上半期,上海发达的新闻出版业为漫画的创作和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取得了至今仍无法超越的艺术繁荣,其丰富的漫画作品已积淀为上海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是都市文化发展的标志性产物之一。因此,回望上海的漫画历史,无疑对我们展现城市的文化底蕴,构筑当今的都市文明,促进动漫艺术的发展,均具有现实的价值与意义。

在《上海漫画》杂志创刊80周年之际,我们策划了《老上海漫画馆藏文献展》,于2008年新春期间在上海图书馆目录大厅向公众集中展示了一批馆藏老上海漫画文献。通过漫画书刊和报纸,揭示了20世纪上半叶的上海漫画发展史。整个展览不但介绍了活跃在上海漫画界的丰子恺、黄文农、张光宇、叶浅予、张乐平、萨巴乔等中外著名漫画家的生平和代表作,还精选了具有老上海特色的民俗漫画、娱乐漫画、广告漫画、生活漫画、都市漫画等五个主题,分类精选了一批漫画作品,以展版形式予以展示。本次展览所提供的文献实物,还补充和纠正了目前漫画史中的部分记载,其学术价值受到了专业人士的好评。于是,我们就设想在此基础上编纂一部记录老上海漫画发展历史的图书。当我邀请著名美术史专家黄可先生参与指导本书编写时,他给予了热忱的帮助。他不仅执笔了本书的重要章节,还审阅修订了甘振虎、陈蕾所写的内容。这是本馆历史文献中心特邀专家协作研究、培养人才、提升业务能力的积极尝试,相信这本专题区域文化史的出版能为爱好漫画的读者提供丰富的信息。

本书的编写还受到了老上海漫画家后人的支持。如张乐平先生的儿子张融融、张慰军长期在上海图书馆查阅漫画资料,发现了大量张乐平先生生前创作发表的作品,在此期间还向上海图书馆中国文化名人手稿馆捐赠了一批张乐平先生的漫画手稿。他们的发现和提供的资料为写作本书增添了光彩。此外,远在新加坡的黄尧先生的孙女黄丹蓉女士也为我们寄来了资料,在此谨致谢忱。

黄显功

2010年4月

目录

第一章 “漫画”作为画种名称的出现和第一代漫画家的成长

 一、“漫画”一词的来源

 二、第一代漫画家及其代表人物

第二章 “漫画会”的成立和第二代漫画家的崛起

 一、漫画会宗旨和会徽“漫龙”

 二、漫画会的长者:丁悚、张光宇

 三、漫画会的智囊:王敦庆

 四、漫画会主将:黄文农、叶浅予、鲁少飞

 五、会刊《上海漫画》的创办

 六、《时代》画报社的漫画函授部

 七、中国动画艺术的创始者万籁鸣

 八、多才多艺的陈秋草

 九、与漫画会相呼应的文学研究会成员丰子恺

第三章 20世纪30年代上海漫画的鼎盛期

 一、第二代新兴漫画群体

 二、“杂志年”时期的漫画刊物

 三、漫画创作的六种形态

 四、漫画理论的研究和建设

第四章 抗日战争烽火中上海漫画家奔赴全国抗日阵地

 一、《时代漫画》吹响漫画抗战的号角

 二、第一届全国漫画展览会的举办

 三、中华全国漫画作家协会的成立

 四、上海漫画界救亡协会的成立以及《救亡漫画》五日刊的创办

 五、组建抗日漫画宣传队走向全国

 六、沈逸千及其国难宣传团、战地写生队

 七、上海漫画家投入中华全国漫画作家协会各分会的抗日活动

 八、上海漫画家在“陪都”重庆

 九、在延安及各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上海漫画家

第五章 解放战争时期的上海漫画

 一、中华全国漫画作家协会由重庆迁返上海,上海重新成为中国漫画中心

 二、漫画工学团和“上海法学院漫画事件”

第六章 张乐平和“三毛”

 一、张乐平的少年时代

 二、三毛形象的诞生

 三、《三毛流浪记》是“三毛”形象成熟的 标志

 四、三毛形象深入人心

 五、三毛轰动巴黎

 六、《三毛流浪记》获得成功的原因

 七、三毛形象的新生

 八、三毛形象的历史地位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正处于剧烈变化之时,随着近代新闻出版业的发展和西方近代文化的传入,漫画,这种最能直抒思想感情的艺术形式,在20世纪30年代已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种登上了中国的文艺舞台。回首百年,中国现代漫画的诞生和兴盛,与上海这座城市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30年代的上海,漫画创作出现空前的活跃,大批漫画专刊相继出现,如《时代漫画》、《漫画生活》、《漫画界》等,其数不下20种;同时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漫画家和大量有影响的漫画作品,老上海成为中国漫画的中心。

上海图书馆是海内外收藏近现代文献最丰富的图书馆之一,近年来,本馆历史文献中心依靠丰富的馆藏资源,围绕发掘近代上海城市文化内涵、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目标,以“征集收藏、展示宣传、研究出版”的方式主动开展文献资源建设和历史文献的创新服务。中国文化名人手稿馆作为上海图书馆的专题特种文献收藏研究部门,历来重视对漫画手稿的征集与收藏。经数代图书馆工作者的努力,现已形成漫画系列专藏,藏有丰子恺、张乐平、华君武、丁聪、黄苗子、方成等名师大家的众多作品。

上海图书馆新馆开馆以来,曾为华君武、丁聪、方成等一批漫画家举办了漫画作品展,并与张乐平家属合作举行了《三毛流浪记》版本展等活动。本馆所属的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积极与上述活动相联动,出版了《丁聪插图集》、《方成漫画集》和中英对照版的《三毛流浪记》、《三毛从军记》。本书是2008年新春之际举办的《老上海漫画馆藏文献展》的又一研究成果,是“老上海漫画”系列图书中的第一本著作。我们期望通过文献展览与图书出版,向读者介绍并展示漫画这一艺术形式在上海的发展轨迹。

周德明

2010年4月

内容推荐

漫画是绘画艺术中一个独立品种,其艺术功能和社会作用,似乎比其他绘画品种要求更高,因为它既要针砭时弊,又要颂扬美好;既要辛辣战斗,又要幽默风趣予人以审美愉悦。所以,漫画家的知识面应比一般画家更宽广些,他们要善于运用多方面知识来丰富漫画的内涵,并且善于借鉴诸如戏曲、古诗、民歌、寓言、神话等多方面艺术元素来丰富漫画的艺术表现力。同时,中国的漫画应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虽然上海的漫画是在国际大都市“五方杂居”、“海纳百川”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发展起来的,然而最终还是要走民族化的漫画艺术道路。本书介绍了一批近现代上海漫画家的成长经历和作品风格,正是为了表明漫画家的素养与一般画家不同的特殊性。这样的阐述,或许对当代漫画家有所启示。对于关注上海漫画艺术历史的读者而言,本书也提供了丰富而珍贵的参考资料。

编辑推荐

在《上海漫画》杂志创刊80周年之际,上海图书馆策划了《老上海漫画馆藏文献展》,于2008年新春期间在上海图书馆目录大厅向公众集中展示了一批馆藏老上海漫画文献。通过漫画书刊和报纸,揭示了20世纪上半叶的上海漫画发展史。

本书是2008年新春之际举办的《老上海漫画馆藏文献展》的又一研究成果,是“老上海漫画”系列图书中的第一本著作。旨在通过文献展览与图书出版,向读者介绍并展示漫画这一艺术形式在上海的发展轨迹。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2:1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