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丁悚
丁悚(1891~1969),原名慕琴,上海金山枫泾人。早年曾在上海徐家汇土山湾画馆学习西洋画,并在周湘办的中国图画函授学堂学习。具有艺术天赋的丁悚在接受艺术教育时,一经点拨即能融会贯通。他擅长漫画、油画、水彩画、中国画,尤精于创作美女画,常为《礼拜六》杂志作彩色美女封面画,曾出版《百美图》画集,还有多幅美女“月份牌”画存世。他曾参与筹备1913年创办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后出任该校教务长。还曾在同济大学、晏摩氏女校执教美术。后长期受聘于上海英美烟草公司广告部,从事香烟牌画及广告设计绘制工作。
“五四”爱国运动前后,丁悚积极从事漫画创作活动,常为上海的《新申报》、《申报》、《神州日报》、《时事新报》、《福尔摩斯》、《礼拜六》等报刊提供漫画,且担任《新闻报》、《上海画报》、《三日画刊》的特约漫画作者,又参与《世界画报》、《健康家庭》等刊物的编辑工作,为这两份刊物向漫画家组稿。其所作漫画,立意鲜明、构思新颖、形象生动,能反映当时人民群众的疾苦,揭露当政者的腐败和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他善于交替运用毛笔和钢笔创作漫画,笔调清秀。丁悚的漫画代表作有:《中国最近之悲观》(1910年)揭露帝国主义在武装侵略中国的同时,将大量商品倾销中国,使中国的民族工业产品和土特产品湮没在舶来品的汪洋之中;《民国九年六月里底上海人民》(1920年)表现的是,在当政者的黑暗统治下,物价飞涨,粮食已涨到“每担大洋十六元”,普通群众已处于饥饿肚瘪、骨瘦如柴、难以继日的境地;《民国十年之双十节》(1921年)告诉人们,10月10日本来是辛亥革命纪念日,但北洋政府表面上庆祝“双十节”,实际上却包藏祸心。
由于丁悚在《新闻报》发表的漫画作品尖锐地触及政府的反动本质,当局对其进行了干预,企图惩办《新闻报》有关人员和作者。对此,郑逸梅回忆说:“上海《新闻报》特约他担任漫画工作,有一次画了一幅讽刺政局比较露骨的漫画,该报编辑严独鹤和他一同被传到南京,遇到很多麻烦,才得脱身。”可见,丁悚从事漫画创作如同上前线作战的战士一样,是冒着很大风险的。
丁悚的战斗精神和影响力,奠定了他作为中国近现代漫画先驱者之一的地位。
6.但杜宇
但杜宇(1896~1972),原名绳武,贵州人,定居上海。他是清末评点《聊斋志异》的著名学者但明伦之曾孙。父殁家道破落后,他于1916年随母来上海谋生,刻苦自学绘画。
但杜宇来沪后居住在虹口区,在一家印刷所工作。因具有绘画天赋,能帮忙修整画稿和制版,颇受老板器重。当时四川北路一带有不少旧书店和旧书摊,但杜宇只花不多的钱,就能购得大批国内外旧画报和美术书籍,这些材料成为他学习绘画的好老师。他选择其中喜欢的绘画用心临摹,短短几年内就具备了绘画造型功底,掌握了多种绘画技巧。无论漫画、油画还是擦笔水彩的“月份牌”画他都能驾驭,常为上海《小说新报》、《新声杂志》作画。他对于创作时装美女画也很有兴趣,曾绘制多幅时装美女“月份牌”画并出版《美人世界》等画集。
“五四”爱国运动前后,但杜宇也是活跃的漫画家。但杜宇漫画的风格特色是在写实基础上适当夸张,善用钢笔黑白表现,注重比喻象征手法。他把在各种报刊上发表的漫画作品汇编成《国耻画谱》,1919年由上海《民权报》馆出版。这是在“五四”运动中出版的漫画专集,也是中国第一本漫画家个人画集,因此受人瞩目。画集中的作品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以及反动军阀和亲日派政客的卖国行径,赞扬了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如《呜呼鲁民,呜呼圣地》,描绘了山东人民被戴上有日本太阳旗标记的木枷、脚镣和手铐的情景,形象地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山东主权的控制;《引鬼入门》则勾画出“亲日派”的卖国丑态;《飞沙走石,猛不可挡》中写有“抵制”字样的各种巨石,正猛砸到日本帝国主义的头上,表现出全国人民的反帝爱国心声和力量;《贪食小犬,死不足惜》描绘的是“政府”将“青岛”送进“小犬”(日本)之口,而“抵制日货”之手(即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则捏住了“小犬”的脖子,不准其将“青岛”吞下去,说明中国人民坚决反对政府的卖国行为,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掠夺。该画集还有反映“五四”爱国运动中一些事件的生活素描,如《女学生追悼郭烈士》、《罢工后之上海船坞》、《罢市之上海》等,刻画了当时群众爱国运动的真实场景。美术史家黄茅称:“当这些画幅和民众接触时,曾鼓动起了他们的爱国情绪。”
由于但杜宇在“五四”爱国运动前后积极创作漫画,并且出版了中国第一本漫画家个人漫画专集《国耻画谱》,因此成为了中国近现代漫画开拓者之一。
除漫画创作外,但杜宇还热心于电影事业。1920年他创立上海影戏公司,自编、自导、自摄、自洗印故事片《海誓》,该片是我国早期三部长故事影片之一。后又拍摄《杨贵妃》等故事片。他从事电影工作18年,是中国电影的开拓者之一。
但杜宇晚年由上海移居香港,1972年病逝,终年76岁。
从以上对张聿光、钱病鹤、马星驰、沈泊尘、丁悚、但杜宇六位具代表性的中国第一代漫画家艺术生涯的概述中可以看出:他们几乎都是多才多艺、令人敬仰的艺术家。他们大多没有高学历,能获得这样的成就固然有天赋的因素,但更多的是靠苦学苦练,勤奋努力。他们都有勇于开拓的精神,他们的成就,是在永不满足、不断开拓创新中取得的。他们都有强烈的爱国心,在祖国外有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内有反动军阀割据之时,他们出于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为振兴中华而拿起漫画之笔进行战斗。
当然,在当时以漫画为武器进行战斗的不只是上述几位漫画家,还有孙雪泥、江小鹣等人,不过他们的作品不多。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辛亥革命之前各报刊发表的漫画作品,流行不署名之风。例如,1909年上海《时事报》馆出版了丛书《戊申全年画报》共36册,为1908年(即戊申年)《时事报》发表的绘画作品的汇编。其中第二十册为“寓意画”即漫画,收有数十幅作品,不少是富有思想的政治讽刺画,但都没有具名。然而从漫画史的角度看,其历史价值依然存在。例如《对内对外的两种面目》一画,画着一副正看是媚笑(对帝国主义),倒看是怒目而视(对本国人民)的面孔,揭露清政府对内对外两种截然不同的丑恶嘴脸。又如《考查宪政》一画,揭露清末朝廷玩弄骗人的把戏:装模作样要实行民主“宪政”,表面上派人出洋去考察“各国之宪政”,实际上不过是制造虚假舆论。《戊申全年画报》中的不少政治讽刺画都针对清政府,揭露其种种倒行逆施。这些漫画作品实际上为发动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作了积极的舆论宣传,值得载入史册。《戊申全年画报》中的“寓意画”专册是上海嘉定黄渡人、著名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周湘(1871~1933)编辑的。周湘,号隐庵,擅长油画、中国画,1910年起,先后在上海创办上海油画院、布景画传习所、中华美术学校等美术院所,1918年创办《中华美术报》周刊,1920年加入中华美育会并参与创办《美育》杂志,1926年又创办《美术画报》。
P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