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仲马著的《茶花女/长篇小说系列》塑造了生动鲜活、感人至深的艺术形象。从阿尔芒的激情、真诚,对爱的那份执著,对幸福的那种追求与渴望,到玛格丽特的美丽、善良、聪明,出淤泥而不染的那份纯洁,那种高尚。这两个主人公给每个读者都留下了过目不忘的深刻印象
小说表达了作者用文学拯救社会道德的美好愿望。作者通过对巴黎名妓“茶花女”生活经历的描绘,真实展现了当时法国上流社会生活的糜烂和道德的沦丧。作者通过手中之笔,来整肃淫糜堕落的风气,改变社会道德,弘扬一种理想的完美道德。这是小仲马文学创作的宗旨,也是贯穿在《茶花女》整篇小说中的主题思想。
小仲马著的《茶花女/长篇小说系列》描写了一位外表与内心都像茶花一样纯洁美丽的妓女的悲惨故事。主人公玛格丽特是个农村姑娘,长得异常动人;她来巴黎谋生,不幸做了妓女。税务官之子阿尔芒真诚地爱她,使一向被人玩弄的玛格丽特深受感动,渴望通过纯真的爱情重新开始新的生活。但阿尔芒的父亲反对他们的爱情,为了儿子的前途和幸福迫使玛格丽特离开阿尔芒。玛格丽特忍痛作出了自我牺牲,离开阿尔芒回到了过去的生活。阿尔芒不明真相,以为她贪恋财富,愤然折磨羞辱她,玛格丽特终于在冤屈和疾病中含恨死去。
《茶花女》自问世以来风靡全世界,是最为浪漫动人的爱情小说的代表。以其为蓝本的舞台剧、电影更是层出不穷。
拍卖定于十六日举行。在参观和拍卖之间有一天空隙时间,这是留给地毯商拆卸帷幔、壁毯等墙上饰物用的。
那时候,我正好从外地旅游归来。当一个人回到消息灵通的首都时,别人总是要告诉他一些重要新闻。但是没有人把玛格丽特的去世当做什么大事情来给我讲,这也是很自然的。玛格丽特长得很漂亮,但是,越是这些女人生前考究的生活闹得满城风雨,她们死后也就越是无声无息。
她们就像某些星辰,每天不声不响地落下又升起。如果她们年纪轻轻就死了,那么她们所有的情人都会同时得到消息;因为在巴黎,一位名妓的所有情人彼此几乎都是密友。大家会相互回忆几件有关她过去的逸事,然后各人将依然故我,丝毫不受这事的影响,甚至谁也不会因此而掉一滴眼泪。
如今,人们到了二十五岁这年纪,眼泪就变得非常珍贵,决不能轻易乱流,充其量只对为他们花费过金钱的双亲才哭上几声,作为对过去为他们破费的报答。
而我呢,虽然玛格丽特哪一件用品上都没有我姓名的开头字母,可是我刚才承认过的那种出于本能的宽容和那种天生的怜悯,使我对她的死久久不能忘怀,也许她并不值得我如此想念。
记得我过去经常在香榭丽舍大街遇到玛格丽特,她坐着一辆由两匹栗色骏马驾着的蓝色小四轮轿式马车,每天一准来到那儿。那时候我就看出她跟她那一类人有点儿不一样,再加上她那独特的姿色,更使她显得不同凡响。
这些不幸的人儿出门的时候,身边总是有个什么人陪着的。
因为没有一个男人愿意把他们和这种女人的暖昧关系公开化,而她们又不堪寂寞,因此总是随身带着女伴。这些陪客有些是因为境况不如她们,自己没有车子;有些是怎么打扮也好看不了的老妇人。如果有人要想知道她们陪同的那位马车女主人的任何私情秘事,那么尽可以放心大胆地向她们去请教。
玛格丽特却不落窠臼,她总是独个儿坐车到香榭丽舍大街去,尽量不招人注意。她冬天裹着一条开司米大披肩,夏天穿着十分淡雅的长裙。在这条她喜欢散步的大道上尽管有很多熟人,她偶尔也对他们微微一笑,但这是一种只有公爵夫人才有的微笑,而且也唯有他们自己才能觉察。
她也不像她所有那些同行一样,习惯在圆形广场和香榭丽舍大街街口之间散步,她的两匹马飞快地把她拉到郊外的布洛涅树林,她在那里下车,漫步一个小时,然后重新登上马车,疾驰回家。
所有这些我亲眼目睹的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我很惋惜这位姑娘的香消玉殒,就像人们惋惜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被毁掉了一样。
的确,玛格丽特可真是个绝色女子。 她身材颀长苗条稍许过了点儿分,可她有一种非凡的才能,只要在穿着上稍稍花些工夫,就把这种造化的疏忽给掩饰过去了。她披着长可及地的开司米大披肩,两边露出绸子长裙的宽阔的镶边,她那紧贴在胸前藏手用的厚厚的暖手笼四周的褶裥都做得十分精巧,因此无论用什么挑剔的眼光来看,线条都是无可指摘的。
她的头样很美,是一件绝妙的珍品,它长得小巧玲珑,就像缪塞所说的那样,好像是经她母亲精心摩挲才成为这个模样的。
在一张流露着难以描绘其风韵的鹅蛋脸上,嵌着两只乌黑的大眼睛,上面两道弯弯细长的眉毛,纯净得犹如人工画就的一般,眼睛上盖着浓密的睫毛,当眼帘低垂时,给玫瑰色的脸颊投去一抹淡淡的阴影;俏皮的小鼻子细巧而挺秀,鼻翼微鼓,像是对情欲生活的强烈渴望;一张端正的小嘴轮廓分明,柔唇微启,露出一口洁白如奶的牙齿;皮肤颜色就像未经人手触摸过的蜜桃上的绒衣:这些就是这张美丽的脸蛋给你的大致印象。
黑玉色的头发,不知是天然的还是梳理成的,像波浪一样地拳曲着,在额前分梳成两大绺,一直拖到脑后,露出两个耳垂,耳垂上闪烁着两颗各值四、五千法郎的钻石耳环。
玛格丽特过着热情纵欲的生活,但是她的脸上却呈现出处女般的神态,甚至还带着稚气的特征,这真使我们百思而不得其解。(P8-10)
被称为经典的作品是人类精神宝库中最灿烂的部分,是经过岁月的磨砺及时间的检验而沉淀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凝结着人类的客智与哲思。在滔滔的历史长河里,大浪淘沙,能够留存下来的必然是精华中的精华,是闪闪发光的黄金。在浩瀚的书海中如何才能找到我们所渴望的精华,那些闪闪发光的黄金呢?唯一的办法,我想那就是去阅读经典了!
说起文学经典的教育和影响,我们每个人都会立刻想起我们读过的许许多多优秀的作品——那些童话、诗歌、小说、散文等,会立刻想起我们阅读时的那种美好的精神享受的过程,那种完全沉浸其中、受着作品的感染,与作品中的人物,或者有时就是与作者一起欢笑、一起悲哭、一起激愤、一起评判。读过之后,还要长时间地想着,想着……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我们接受文学经典的熏陶感染的过程,接受文学教育的过程。每一部优秀的传世经典作品的背后,都站着一位杰出的人,都有一颗高尚的灵魂。经常地接受他们的教育,同他们对话,他们对社会、对人生的睿智的思考、对美的不懈的追求,怎么会不点点滴滴地渗透到我们的心灵,渗透到我们的思想和感情里呢!巴金先生说:“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自己的思想。”“品读经典似饮清露,鉴赏圣书如含甘饴。”这些话说得多么恰当,这些感受多么美好啊!让我们展开双臂、敞开心灵,去和那些高尚的灵魂、不朽的作品去对话、交流吧,一个吸收了优秀的多元文化滋养的人,才能做到营养均衡,才能成为精神上最丰富、最健康的人。这样的人,才能有眼光,才能不怕挫折,才能一往无前,因而才有可能走在队伍的前列。
《青少年经典阅读书系》给了我们一把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会让我们结识世界上许许多多优秀的作家作品,会让这个世界的许多秘密在我们面前一览无余地展开,会让我们更好地去感悟时间的纵深和历史的厚重。
来吧!让我们一起品读“经典”!
苏立康
国家教育部中小学继续教育教材评审专家
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