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如君、刘韵若编著的长篇弹词《弦索春秋》描写在江南这片土地上,发生的吴语文化故事。说书艺人李逢春、赵小凤,这对少男少女,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折射出吴门子女好学上进的秉性。清晨,晓风残月,年轻少女,尚未梳洗,头发蓬松,拖着一条长辫,在空旷田野吊嗓。远处牛车棚青年说书艺人,在练习乐器,传来铿锵的琵琶声。农妇肩挑菜担,一路叫卖,快步赶集。沿河一只小船摇摇晃晃,养鸭人,手拿竹竿,赶鸭戏水寻食。晨曦中,大地刚刚廷醒,生气勃勃。琵琶声,吊嗓声,青菜叫卖声,鸭子嘎嘎声,汇聚成一部交响晨曲在空中回荡。一幅江南水乡、男勤女俭的“生活劳作图”,展现在人们眼前,使人赏心悦目。
长篇弹词《弦索春秋》记录了吴语文化评弹艺术的一段历史,抒写了一代评弹艺人艰苦奋斗的历程,描写了那个年代评弹艺人的生存状态,介绍了有关评弹艺术的知识,同时展现了江南水乡的民风习俗,以及吴文化的独特魅力。
张如君、刘韵若编著的长篇弹词《弦索春秋》,在上海东方电视台“戏剧频道”多次播放,收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现整理成文,发行出版。影像和文字本是两个概念,文字本更能体会、认识到吴语文学的精蕴内秀。
这部长篇弹词,叙述了一对青年说书艺人李逢春、赵小凤,在特定历史环境中学艺、成长的全过程。他们在江湖上跌打滚爬,在风雨中经磨练、见世面,在实践中得到了感悟:唯有真才实学,方能面对人生。世道中干变万化,应“出淤泥而不染”,洗净生活中的繁琐和精神上的尘埃,搞艺术就是使人净化,使人升华。同时,这部长篇还描写了一对青年人可歌可泣、风雨同舟的美好恋情。这段爱情故事离奇曲折,到头来,有情人难成眷属,使人喟叹,引人思索和无穷的回味。
整部长篇运用纯粹的吴语文学,通过生动的故事和艺术形象,来传播吴文化的真谛和内涵,探索吴文化的审美特征,本书娓娓道来的吴依软语将愉悦你的身心,按摩你的神经。
阿娥(白) 照道理吃汤包要到店里去吃热个,我实在爬勿起,只好叫僚去买转来吃。叫僚进城一趟,买客汤包是倷像风筝断仔线,野鬼什梗野在外头,刚正我床上起来,僚人面都勿见,我险介乎跌煞脱,僚实头白脚花狸猫,吃仔望外跑,我饿到现在,倷点心阿拨我吃哉,我黄狼水也要吐出来哉。
赵显章(白) 死小鬼,快点弄点心!拨师娘吃。
赵小凤(表) 小风看看手浪血到止哉,那么汤包,蛋皮汤热一热,服侍师娘吃好点心。小凤搭师娘只床铺床叠被。赵显章手里雪茄烟,揿灭,长衫脱下来,衣架浪挂一挂,靠勒床上,眼睛闭一闭,养养神。赵家有个独养囡婚,比小凤小一岁,今年十六岁,叫小凰。早晨睏懒觉,上午九点多点起床,刚正小凤拨勒先生师母打,小凰齐巧勿勒浪,到弄堂口去吃小馄饨里向拍只蛋,吃好点心,回转来,看见小凤眼枯盈盈,小凰待小凤还是蛮好个,就拿俚拉到外头,问俚做啥哭?阿是拨俚笃打个?小凤勿响,也勿多讲,格末说僚早饭都勃吃,阿要去吃碗粥?小凤说勿吃。僚黝吃,小凰也呒不办法。她自顾自拎仔只琵琶去练功勒。小凤赶紧淘米,汰菜烧饭,十二点钟要吃中饭,先生要上场子个。吃中饭坐勒一桌浪,一道吃个。搿种吃饭小风非常拘束,放勒远个场化小菜勿敢夹个。只好勒近几只菜,夹两筷,好小菜都放在先生面前,自己面前,萝卜青菜。最好必过一只墩臭豆腐干,闲话说转来,就是好小菜,放勒小凤面前,她也不敢碰,而且要和先生师母盛饭,还要比先生师母先吃好,因为要准备面汤‘水,绞毛巾给先生师母揩面,所以小凤经常处于半饥饿状态。等到大家吃好饭,小菜放好,洗碗,揩台子,扫地,然后自己去洗手,揩面。赵显章稍微休息一会,上场子去了,下手也是俚的女学生,叫赵小琴,三十岁,而且已经结婚,嫁人了。下午做二家书场,临顿路,观前街东面,辟对过的金谷书场。第二家中市里春和楼书场,小凤,小凰要提前走,因为那时候,苏州没有公共汽车的。听书要走得去的。小凰听书是三日打渔,二日晒网,不是天天去听的。听完金谷书场,呒不事体勒,要紧回去,她已经算非常疲劳了。小风听书,天天不脱班,为了要多听一遍,再赶中市里春和楼书场,连走带奔,到春和楼,先生已经上台了,只有听着半回书。而且不是坐着听书,是躲在夹弄里听,因为赵显章规定小凤听完金谷,回家准备夜饭。小凤情愿吃力些,忙里偷闲,多听一遍好一遍。恐怕被台上先生发现,所以躲在夹弄里偷听,听先生台上说到书落回,小凤马上出书场,望齐门而去。好得日场下来赵显章老规矩,每天去浴室汰浴。师姐自己回家去。小凤赶回去,烧夜饭,时间虽然紧些,还来得及。格末她每天齐门、金谷、春和楼再回到齐门,一天要走多少路?大概上海外滩到中山公园,天天要走这么远的路,年纪轻轻的姑娘要走伤的。农村送菜进城,也要骑自行车的。而且一路走,一路要拿刚才听的书,要想,要默,因为弹词,除了唱词,说白是没有剧本的,全靠自己听会的,这项工程蛮大的。等到先生回来吃开夜饭,夜场赵显章有规矩小姑娘勿许出去听书的,因为齐门属于冷落地方,勿安全。夜饭弄开,小凤马上和先生准备夜书场回来吃夜宵个菜,四只盆子一壶酒,还烧好点白米粥。全弄好,一日忙到夜,方始结束,已筋疲力尽了。勿倷再等先生转来了,师娘要喊倷去睏哉。师娘说睏勿醒,日里就要打“瞌吭”。赵显章住的是通厢房,前后二问,小风、小凰咽在后面一间,小凰因为上午睏懒觉,俚是夜里大人,夜里勿睏的。小风呢?汰脚,揩面,上床,白天实在疲劳,不多一会,鼻息浓浓,已入梦乡。
赵显章(表) 夜里十一点,赵显章回家了。演出着的长衫,换脱,上身着件粗绒线衫,外面罩件丝绵马甲,下身一条绒线裤,脚浪一双棉拖鞋,在前厢房,方台子前坐定,赵显章家小阿娥,小凰都坐在旁边,一只酒杯,三双筷子,因为赵显章一个人吃酒,娘囡婚在旁边也吃点酒菜。四只酒菜都是冷盆,虾子鲞鱼,油氽花生,皮蛋,酱麻油拌海蛰皮,一杯黄酒,赵显章最乐惠就是搿顿夜宵。凡是演艺圈人员,无论唱京戏、说书个、唱沪剧、越剧、滑稽个,到了夜场散后,浑身肌肉放松了,因为一天演出都结束,所以吃夜宵特别兴奋。
赵显章(白) 今朝夜场,听客又多起来了,因为书上关子哉。老先生有句说话,叫关子毒如砒,所以顶要紧扣牢关子。生意好勒,我个下手搭档赵小琴,终归提勿起劲,我早就觉得,她好像嫌比拆三成,少着点,嘴浪讲勿出,就是台上死样怪气,她嫌比拆得少了,我还觉得拆拨俚多着点,她命亦不去算算,年纪三十了,勿卖铜钱了,市面浪有句说话,二十,一朵花,二十五隔夜茶,三十岁豆腐渣,三十五一只烂南瓜。
P56-58
吴宗锡
历来评弹艺人以说唱表演为业,作文著书者不多。张如君先生迈年编写出版了他和刘韻若的《评弹艺人谈艺录》,最近又特别出版他新编的长篇书目《弦索春秋》及有关评弹夫妻双档和艺人书画的论述介绍。这体现了他对评弹艺术的热爱和敬业精神。
张如君出身评弹世家。父亲张玉书是苏州评话名家,擅说《三国》,能说能编。曾为自己新说长篇《三国》增编后段“西川书”百余回,称《后三国》;20世纪50年代,编说长篇现代书《林海雪原》。当时不少青年艺人演出的《林海雪原》大抵出于他的构思。张玉书还曾编撰《说书十要点》《评话艺术谈》,对道中(说书同行谓道中)尤其青年学艺者颇有教益。张如君师从赵湘泉、凌文君,并曾与凌文君拼档,充任下手。凌文君以说唱《描金凤》《双金锭》闻名,说表遒劲老到,擅起角色,绘声绘色,引人人胜。张如君绍继乃父张玉书的善于构思,编写书目,记述经验,又传承凌文君的《描金凤》《双金锭》等优秀传统长篇书目。长期与刘韻若伉俪,拼为夫妻双档。刘韻若是评弹名家刘天韵的亲侄女,并自幼受业于叔父刘天韵。与张如君拼档后,夫唱妇随,互帮互助,交相辉映。1959年,青年张如君、刘韻若双档进入国家举办的上海市人民评弹团,在这众星灿烂的艺术群体中,张、刘的艺术造诣与日俱进。数十年来,屡建成果。他们参加了中篇《水乡春意浓》《假婿成龙》等的编写。对传统长篇书目《描金凤》《双金锭》,结合演出,进行整理,并提炼出了《暖锅为媒》《媒婆代嫁》《告状》等选回。又对长篇《双金锭》的末尾部分增补了十回书,使内容更为丰富充实。他们改编演出的长篇现代书目《李双双》,发扬了评弹说噱的特长和角色表演生动,有喜剧风格的特色。刘韻若的李双双,张如君的喜旺、孙有婆,语言幽默风趣,形象生动活泼,给听众视听之娱,颇受欢迎。刘韻若曾为毛泽东《送瘟神》诗作及魏文伯《送瘟神三字经》谱曲演唱,是纪录片《送瘟神》的主题曲。1963年参加中篇评弹《晴雯》演出,刘韻若的一曲《晴雯补裘》委婉传情,成为了上海评弹团的保留节目。
退休之后,张如君身退而心不退,他仍不断忘情于评弹。以自己熟悉的评弹艺人,在江南水乡“背包裹,走官塘”的学艺卖艺生涯为素材,编成了长篇书目《弦索春秋》。在夫妻双档之外,还邀请了评弹界崭露头角的中青年演员,共同排练,分回演唱。评弹脚本经过排练演唱,得到进一步加工润色,成为定本。现在整理出版的便是《弦索春秋》三十回的定稿本。
评弹夫妻双档是近年来形成的长篇演出组合形式之一。由于夫妻双档朝夕相处,有充分时间切磋书艺,互帮互学,加深理解,台下台上,排练实践,增加默契,熟能生巧,能收珠联璧合之效。角色表演,正好男女分工,尤其是现代书目,上下手分起男女主角,合适当行,毫无造作矫揉勉强作态之弊。
但是,夫妻双档经常出码头,长期在外,对堂上膝下,家庭天伦,较难兼顾。为了艺术做出奉献,势必需要付出,有所牺牲。张如君、刘韻若自青年时候开始,长期拼档演出,实为“弦索鸳鸯”的典范。他们对夫妻双档的演出生活,感受颇深。为了阐扬这种夫妻双档的优势,也介绍其工作、生活的甘苦,他还邀约了当代的几对夫妻双档著文道出各自的切身感受,辑为“弦索鸳鸯”专栏,便于读者对评弹双档艺术及夫妻双档的生活有更深的理解。
演员造诣的提高,需要以文化为基础。评弹艺人历来重视自身文化学养的充实和提高。从事高雅书目和高雅艺术的评弹演员往往重视对昆曲、京剧的研学,不少艺人还以业余时间,对琴棋书画等中华传统文化研究学习。为了研习书画,还与书画家结交,受文人雅士的熏陶,不仅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更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气质品位。杨振雄从俞振飞、徐凌云学昆曲,还师从多位国画名家习画,因而涵养了他表演高雅艺术的书卷气。徐丽仙与书画家交友,探讨艺术,从书法家提出的“书宜熟,熟则俗”等审美经验,创造了他在艺术上的创新理念。为了弘扬评弹艺人这种好学、研习中华文化艺术的精神,张如君在书中另辟了“弦索书画”的专章,不在于自炫其书画作品,主要在于提倡评弹艺人努力提高文化艺术修养的精神。
作为祖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的瑰宝,评弹艺术的保护、传承、发展,需要各方的关切和支持。这本《弦索春秋》定能得到广大评弹爱好者的欢迎。
2014年12月24日
时年九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