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鼓应是研究庄子的著名学者,《庄子浅说》一书是他研读《庄子》的心得。一向被视为深奥幽玄的《庄子》以及迷离传奇的庄子,在作者笔下有如拨云去雾,气朗风清,不愧为大家写小文章,有助于引导普通读者进入庄子的世界,了解《庄子》的风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庄子浅说(精)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陈鼓应 |
出版社 | 三联书店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陈鼓应是研究庄子的著名学者,《庄子浅说》一书是他研读《庄子》的心得。一向被视为深奥幽玄的《庄子》以及迷离传奇的庄子,在作者笔下有如拨云去雾,气朗风清,不愧为大家写小文章,有助于引导普通读者进入庄子的世界,了解《庄子》的风貌。 内容推荐 《庄子浅说》在结构上分为四部分:生活篇、生死篇、思想篇、终结篇。“生活篇”借助《庄子》一书中的“夫子自述”和庄子学生的散记,尝试解开可靠传记材料无多的庄子的身世之谜,勾勒出庄子的家世、家室与交游、行谊。“生死篇”借“蝴蝶梦”探讨庄子的物我两忘、人生如梦的死生和谐观。“终结篇”比较研讨了庄子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异趣别志。而“思想篇”无疑是《中学图书馆文库:庄子浅说》中最为着力浓墨重彩的部分。 《庄子浅说》由陈鼓应编写。 目录 作者的话 前言 庄子的影像 生活篇 一、贫穷的生活 二、异鹊的故事 三、终生不仕 四、契友惠施 五、鼓盆而歌 生死篇 一、蝴蝶梦 二、生死如来去 思想篇 一、鲲鹏和小麻雀 二、涉世之道 三、无用之用 四、掊击仁义 五、理想人物 六、肯定真知 七、自然无为 八、自然之美 九、不辩之辩 十、不道之道 十一、对待与同 终结篇 庄子思想的评价 试读章节 四、契友惠施 庄子这般旷达的心境,视富贵荣华有如敝屣。其高超之生活情趣,自然超离人群与社群。无怪乎在他眼中,“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既然这样,就只好“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了。像庄子这样绝顶聪明的人,要想找到一两个知己;确是不容易。平常能够谈得来的朋友,除了惠子之外,恐怕不会再有其他的人了。他们都好辩论,辩才犀利无比;他们亦很博学,对于探讨知识有浓厚的热诚。 惠子喜欢倚在树底下高谈阔论,疲倦的时候,就据琴而卧(“倚树而吟,据槁梧而瞑”),这种态度庄子是看不惯的,但他也常被惠子拉去梧桐树下谈谈学问(“惠子之据梧也……”),或往田野上散步。一个历史上最有名的辩论,便是在他们散步时引起的: 庄子和惠子在濠水的桥上游玩。 庄子说:“小白鱼悠闲地游出来,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子问:“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 庄子回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晓得鱼的快乐。” 惠子辩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准此而推,你既然不是鱼,那么,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很明显的了。” 庄子回说:“请把话题从头说起吧!你说:‘你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云云,就是你知道了我的意思而问我,那么我在濠水的桥上也就能知道鱼的快乐了。”(《秋水》) 庄子对于外界的认识,常带着观赏的态度。他往往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惠子则不同,他只站在分析的立场,来分析事理意义下的实在性。因此,他会很自然地怀疑到庄子的所谓“真”。 庄子与惠子的辩论,如果从“认知活动”方面来看,两人的论说从未碰头;如果从观赏一件事物的美、悦、情这方面来看,则两人所说的也不相干。而只在不同的立场与境界上,一个有所断言(“知道鱼是快乐的”),一个有所怀疑,(“你既然不是鱼,那么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很显然的!”)他们在认知的态度上,便有显著的不同;庄子偏于美学上的观赏,惠子着重知识论的判断。这不同的认知态度,是由于他们性格上的相异;庄子具有艺术家的风貌,惠子则带有逻辑家的个性。 庄子与惠子,由于性格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的基本立场,进而导致两种对立的思路——一个超然物外,但又返回事物本身来观赏其美;一个走向独我论,即每个人无论如何不会知道第三者的心灵状态。 庄子与惠子由于基本观点的差异,在讨论问题时,便经常互相抬杠,而挨棒子的,好像总是惠子。在《逍遥游》上,庄子笑惠子“拙于用大”;在《齐物论》上,批评他说:“并不是别人非明白不可的,而要强加于人,所以惠子就终身偏蔽于‘坚白论”’(“非所以明而明之,故以坚白之昧终”);《德充符》上也说惠子:“你劳费精力……自鸣得意于坚白之论。”这些批评,庄子都是站在自己的哲学观点上,而他最大的用意,则在于借惠子来抒发己意。 另外《秋水》篇记载:惠子在梁国做宰相时,庄子去看他,谣言说庄子是来代替惠子的相位。惠子心里着慌,便派人在国内搜索了庄子三天三夜。后来庄子去见惠子,对他讲了一个寓言,把他的相位比喻猫头鹰得着臭老鼠而自以为美。这故事恐怕是他的学生假托的,不过庄子与惠子,在现实生活上确实有很大的距离;惠子处于统治阶层,免不了会染上官僚的气息,这对于“不为轩冕肄志,不为穷约趋俗”的庄子,当然是很鄙视的。据说惠子路过孟诸,身后从车百乘,声势煊赫,庄子见了,连自己所钓到的鱼也嫌多而抛回水里去。(《淮南·齐俗训》) 他们两人,在现实生活上固然有距离,在学术观念上也相对立,但在情谊上,惠子确是庄子生平唯一的契友。这从惠子死后,庄子的一节纪念词上可以看出: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坟墓,回头对跟随他的人说:“楚国郢人捏白垩士,鼻尖上溅到一滴如蝇翼般大的污泥,他请石匠替他削掉。石匠挥动斧头,呼呼作响,随手劈下去,把那小滴的泥点完全削除,而鼻子没有受到丝毫损伤,郢人站着面不改色。宋元君听说这件事,把石匠找来说:‘替我试试看。’石匠说:‘我以前能削,但是我的对手早已经死了!’自从先生去世,我没有对手了,我没有谈论的对象了!”(《徐无鬼》) 惠子死后,庄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对谈的人了。在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纯厚真挚之情。能设出这个妙趣的寓言,来譬喻他和死者的友谊,如此神来之笔,非庄子莫能为之。 P12-16 序言 陈鼓应,1935年生,福建省长汀人。台湾大学哲学系及哲学研究所毕业。历任台湾大学哲学系副教授、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员、北京大学哲学系客座教授、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主编《道家文化研究》学刊。著有《悲剧哲学家·尼采》、《尼采新论》、《存在主义》、《庄子哲学》、《老子注译及评介》、《庄子今注今译》、《黄帝四经今注今译》、《老庄新论》、《易传与道家思想》、《道家易学建构》、《管子四篇诠释》及《耶稣新画像》等。退休后亦在台大哲学系及文化大学兼课。 在本书自序性质的《作者的话》中,作者自陈:“我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两本书是我最喜爱的:一本是中国的《庄子》,另一本是德国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两者在思想解放与个性张扬方面,有许多共同点。而尼采的激情投入与庄子的清明超脱,正有如希腊悲剧中狄奥尼索斯(酒神)与阿波罗(太阳神)两种精神力量的相互对立而又相互协调一样,亦反映着历代知识分子内心的种种冲突与求取平衡。”作为台湾自由主义先驱殷海光的学生,作者在本书中,特别推崇老子的自然无为的自由观,并把它和现代知识分子的追求勾连起来。 这本不到六万字的小书,结构上分为四部分:生活篇、生死篇、思想篇、终结篇。“生活篇”借助《庄子》一书中的“夫子自述”和庄子学生的散记,尝试解开可靠传记材料无多的庄子的身世之谜,勾勒出庄子的家世、家室与交游、行谊。“生死篇”借“蝴蝶梦”探讨庄子的物我两忘、人生如梦的死生和谐观。“终结篇”比较研讨了庄子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异趣别志。而“思想篇”无疑是本书最为着力浓墨重彩的部分。 “思想篇”分十一节分别讨论庄子思想的各种面向:“庖丁解牛”寓言中的涉世之道,《人间世》寓言的“无用之用”,“姑射之山”神人和形体丑却心灵美的畸人一起构成了庄子的“理想人物”。“大仁不仁”、“至仁无亲”说及其背后蕴涵的对假仁假义的抨击。“自然无为”、“自然之美”、“不辩之辩”、“不道之道”也都在专论之列。 陈鼓应是研究庄子的著名学者,本书是他研读《庄子》的心得。一向被视为深奥幽玄的《庄子》以及迷离传奇的庄子,在作者笔下有如拨云去雾,气朗风清,不愧为大家写小文章,有助于引导普通读者进入庄子的世界,了解《庄子》的风貌。 作者是严谨的学者,写作本书也有着胡适所说的“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有一分证据,只可说一分话”的态度。不过,作者并没有因此绳规墨矩,画牢自限,比如,他每立一义,都会援引《庄子》文献以为奥援,但《庄子》的佶屈聱牙,又对现代普通读者构成一种阅读阻力,所以作者的引文,多是他翻译的白话文,形同嚼饭哺人,这显然与他“浅说”的定位一致,也是为了普及的折中选择。同时,作者又有西学的底子,对尼采和存在主义哲学素有深究,所以在讨论庄子的哲学思想时,心中和笔下都有中西比较的观照意识,融会贯通,自成一家之说。 这本小书最早以《庄子哲学》为名,由台湾商务印书馆于1966年出版。我店于1998年收入“三联精选”文库,初次在大陆刊行,这也是目前唯一的简体版本。此次新版,即以之为底本,订正少量错讹后,重加排印刊行。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编辑部 2012年7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