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黛云,贵州人,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英语四会,俄语可阅读。现任北京大学现代文学和比较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外国语大学顾问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大学兼任教授。1990年获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全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
《清溪水,慢慢流》是乐黛云的情感散文和怀人散文集,主要是集中在学术新发展、个人生活情趣、对北大故人的怀念等方面。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清溪水慢慢流/东方学人自述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乐黛云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中心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乐黛云,贵州人,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英语四会,俄语可阅读。现任北京大学现代文学和比较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外国语大学顾问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大学兼任教授。1990年获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全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 《清溪水,慢慢流》是乐黛云的情感散文和怀人散文集,主要是集中在学术新发展、个人生活情趣、对北大故人的怀念等方面。 内容推荐 海明威说,人生是一条小溪,从峻峭的山峰嬉笑着、喧闹着欢快地往下流淌,流过曲折的山谷,流过低洼的湿地,也流过黑暗的地下洞窟,慢慢流进宽阔的大河大江,最后,慢慢地、平静地流向广阔无边的大海,无所依恋地融人包容一切的宇宙的永恒。《清溪水,慢慢流》的标题即取其意。 《清溪水,慢慢流》是“东方学人自述丛书”之一,是乐黛云的情感散文和怀人散文集。 目录 前言/1 上篇:人生自述 思想性格的萌生/1 父亲与童年/1 蓝色的天堂/3 困顿与转机/6 山城中学生活一瞥/9 沉浸在西方文化的海洋中/12 初出家门/15 北上求学/15 我赶上了旧北大最后一站/18 新旧之交/2l 阶级斗争/26 “爱国”:多少事借你之名以行/26 土改:第一次灵魂的搏斗/27 我突然成了“极右派”/28 我不“认罪”/30 一个难忘的春节/32 “史无前例”/34 空前绝后的草棚大学/36 重返北京大学/42 20世纪最了解中国的人/42 最看重全民思想的自由与自觉的声音/44 肯定信仰和宗教的必要性/46 要个人有自由选择之权/48 开辟了一个新的学术空问/51 鲁迅、尼采、茅盾/54 事实就是事实/57 大洋彼岸/59 哈佛印象/59 在美国,先看说明书/61 伯克利的阳光/63 卡洛琳一家/65 我的第一本英文学术著作/68 知识分子是一个含混的概念/70 新的学术生涯/72 在自己的国家里自由地走来走去/72 我只想潜心读书和教书/75 走向世界/77 接受与影响/79 阐发研究/83 新批评派/84 结构主义/86 精神分析学/87 叙述学/89 阐释学/91 我与“文化热”/95 中国文化书院:一个新的民间学术团体/95 现代意识/99 扩大比较文学视野:关于中国和欧洲的两场现实主义论战/100 关于主题和意象的探讨/106 中国文类学/109 文学与自然科学/113 从“文化热”到“国学热”/118 后新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剧变/118 “野蛮精悍”的新鲜血液/119 我的研究兴趣也转向了传统文化/122 关于中西诗学对话的思考/125 第一部《世界诗学大辞典》/131 文化转型与文化差异/132 第三次再出发/138 比较文学发展的第三阶段/138 80岁的回顾/155 下篇:情感之维 情是幸福之本/171 情感之维/174 人文素质是什么?/176 母亲的胆识/178 塑造我的五本书/181 我的五字人生感悟/182 我心中的汤用彤先生/186 我们的书斋/193 美丽的治贝子园/196 忧伤的小径/199 我心中的山水/203 我的选择我的怀念/216 献给自由的精魂/220 怀念马寅初校长/226 三真之境/229 魂归朗润园/238 永恒的真诚/241 一个冷峻的人一个热忱的人/247 学贯中西的博雅名家/250 李赋宁先生与中国比较文学/261 透过历史的烟尘/267 “啊!延安……”/271 绝色霜枫/277 他与死神擦肩而过/282 从不伪饰,总想有益于人/286 试读章节 鲁迅、尼采、茅盾 鲁迅与尼采思想上的联系是显而易见的,20世纪30年代就有人尊鲁迅为“中国的尼采”,也有人将鲁迅的特点概括为“托尼学说,魏晋文章”,托尼即托尔斯泰与尼采之谓。鲁迅认为19世纪末叶,西方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动,变动的原因首先是观念的变化,是当时的“大士哲人”要“矫十九世纪文明之通弊”,“于是淳焉兴作,会为大潮,以反动破坏充其精神,以获新生为其希望,专向旧有之文明而加之掊击扫荡焉”。在这些“大士哲人”中,最杰出的就是“深思遐瞩,见近世文明之伪与偏”的尼采。鲁迅在文章中引用了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的话:“反而观乎今之世,文明之邦国矣,斑斓之社会矣,特其为社会矣,无确固之崇信,无作始之性质,邦国如是,岂能淹留?”“无确固之崇信”就是只重物质而无精神上坚定的信仰,“无作始之性质”就是不少人随波逐流,无独创精神。尼采的这段话正是鲁迅把19世纪文明的通弊概括为“物质”和“众数”的由来。 针对这些通弊,鲁迅认为当前要务就是要“张灵明”而“任个人”。“张灵明”就是强调发扬人们内在的主观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力,能够“勇猛奋斗”、“虽屡踣屡僵,终得现其理想”,而“尼采,伊勃生诸人皆据其所信,反抗时俗,示主观之极致”,最高理想则在尼采所希求的“意力绝世,几近神明之超人”,和易卜生所塑造的“多力善斗,即忤万众不慑之强者”。“任个人”就是反对服从多数,无视个人特点。鲁迅追溯了19世纪以来个性主义发展源流。从力主个人主义的斯蒂纳、叔本华、契开迦尔到易卜生,最后还是归结到尼采:“若夫尼采,斯个人主义之至雄杰者矣。”鲁迅在写了这些话的十余年后,到了五四时期,他仍然认为尼采是“偶像破坏的大人物”,他不单是破坏,而且是扫除,是大呼猛进,将碍手碍脚的旧轨道不论整条或碎片一扫而空,而“旧象越催破,人类便越进步”。但这时鲁迅已感到尼采的超人“太觉渺茫”,虽然他仍确信“将来总有尤为高尚,尤近圆满的人类出现”,但也不必等候那“炬火”,而应该“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五四”以后,鲁迅仍然在许多著作中提到尼采。例如1929年,把尼采、歌德、马克思并列为伟大人物,1930年因尼采的著作只有半部中文译本而深感遗憾,1933年,在鲁迅的《由聋而哑》中,他又用尼采创造的、与超人对立的“末人”这个概念来说明阻断青年与外界的接触,“用枇谷来养青年,是绝不会壮大的,将来的成就且要更渺小,那模样可看尼采所描写的末人”,他大声指责企图进行思想统治的人正是“要掩住青年的耳朵,使之由聋而哑,枯涸渺小,成为末人”。直到1934年,鲁迅才和尼采有了明显的决裂。在《拿来主义》中,他说“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照无穷,只是给予,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 茅盾接触尼采较鲁迅晚一些。1917年,茅盾在他的第一篇论文《学生与社会》中以尼采思想为武器,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时,还只是二十一岁。他认为尼采“最大也是最好的见识”,就是“把哲学上一切学说,社会上一切信条,一切人生观、道德观重新称量过,重新把它们的价值估定……扫荡一切古来传习的信条,把向来所认为绝对真理的根本动摇”。但是,茅盾并不同意尼采关于道德趋势的断语。他认为宣扬强者崇高伟大、理应压迫弱者是不对的。相反,弱者应该自强不息,成为强者。茅盾深感“民族气质的衰颓已到极点”,期望尼采的超人学说将有助于改造颓靡的国民性。因此,他特别赞赏尼采所说的“不应该屈膝在环境之前,改变自己物质构造去适应环境,以求生存”。在寄生虫的社会里,绝不应该以“适者生存”为原则,去做一个又肥、又圆滑的寄生虫,而是要彻底改变,力求超越。唯其如此,人才能摆脱猪和狗一样的只是求生的生活。茅盾认为_尼采所说“人类生活最强的意志是向权力,不是求生”、“实在有些意思”,但对茅盾来说,这绝不是崇拜强权,茅盾说:“唯其人类有这阿权力的意志,所以不愿做奴隶来苟活,要不怕强权去奋斗。”这显然和尼采的原意已有很大不同。 尼采在中国的影响始终不断。1940年代初期,陈铨、林同济、雷海宗等人创办了《战国策》半月刊,又在重庆大公报开辟了《战国》周刊。他们多方面宣传尼采,把他的学说应用到政治、社会、道德、文艺等各个方面。其中,著述最多的是陈铨。他的专著《从叔本华到尼采》曾被称为“中国唯一阐明意志哲学的书”。这本书不仅介绍了尼采思想的发展过程,而且讨论了“尼采的政治思想”、“尼采的道德观”、“尼采的无神论”、“尼采心目中的女性”等专题。陈铨的第二本专著《文学批评的新动向》则力图以尼采思想来解决文艺问题。全书以德国狂飙运动为“异邦的借镜”,以意志哲学为“伟大的将来”,分析了“民族运动与文学运动”、“盛世文学与末世文学”、“中国文学对于世界的贡献”、“尼采与红楼梦”、“叔本华与红楼梦”等很有意思的问题。他的结论是:“人类的自我已经发现了,世界已经转变了;天才、意志、力量是一切问题的中心……我们再不要任何外在的规律来束缚我们自己,我们要根据内在的活动去打开宇宙人生的新局面。” 总之,尼采学说正是作为一种“最新思潮”为中国知识分子所注目。尼采对西方现代文明的虚伪,罪恶的揭露和批判,对于已经看到并力图避免这些弱点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来说,正是极好的借鉴。他那否定一切旧价值标准、粉碎一切偶像的破坏者的形象(这种形象在中国传统社会从来未曾有过),他的超越平庸、超越旧我,成为健康强壮的超人的理想,都深深鼓舞着正渴望推翻旧社会、创造新社会的中国知识分子,引起了他们的同感和共鸣。无论从鲁迅塑造的狂人所高喊的“从来如此——便对吗?”的抗议,还是郭沫若许多以焚毁旧我,创造新我为主题的诗篇,都可以听到尼采声音的回响。这就是尼采在中国知识界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的原因。但是尼采学说本身充满了复杂混乱的矛盾,包含许多非理性因素,他的著作如他自己所说,只是一个山峰和另一个山峰,通向山峰的路却没有,也就是说,缺少清晰的推理程序和逻辑论证;各种隐晦深奥的比喻和象征都可以被随心所欲地引证和曲解。因此,尼采的学说在不同时期也就被不同的人们进行着不同的解读和利用。 P54-56 序言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宾州天普大学的傅伟勋教授策划了一套《当代学人学思历程》,意在带动年轻一代的治学热情,希冀改变金钱至上主义的偏差。他的约稿信要求“自由自在地抒发个人的研修心得、撰著经验、自著介绍、生命体验,对于政治、社会、文化、教育等项的反思,甚至研究过程的挫折感或失败经验等等”,他相信这样的著作必能有益于社会,带来深远的启蒙意义。他的想法甚得我心,因此应邀担任了第一批撰稿人,并于1995年交稿,在中国台湾出版了《我就是我——这历史属于我自己》。可惜由于种种原因,这套十五本的《当代学人学思历程》未能在大陆出版。 时日飞逝,傅伟勋教授已离我们而去,但他的深远立意却始终在我心中。当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约稿时,我即欣然同意,遂在《我就是我——这历史属于我自己》的基础上写成这本《清溪水慢慢流》。与前书相比,这本书篇幅大约增加了一半,主要是集中在学术新发展、个人生活情趣、对北大故人的怀念等方面。 海明威说,人生是一条小溪,从峻峭的山峰嬉笑着、喧闹着欢快地往下流淌,流过曲折的山谷,流过低洼的湿地,也流过黑暗的地下洞窟,慢慢流进宽阔的大河大江,最后,慢慢地、平静地流向广阔无边的大海,无所依恋地融入包容一切的宇宙的永恒。本书的标题即取其意。 乐黛云 2011年8月19日于北大朗润园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