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围绕本事、剧情和场景这三方面展开,对纱阁戏人作了系统的介绍。这小小的纱阁,它借助浓缩世态百相的戏曲形式,把历史上的功过是非,人世间的美丑善恶,以及人类的种种复杂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山西省平遥县的清虚观内,收藏着一组清代光绪三十二年(1906)该城纸扎店铺六合斋老板许立廷制作的纱阁戏人。这组纱阁戏人原为36阁,现存28阁,都是在木阁内摆设稻秸泥和洒金宣纸扎制的戏人而成的,每阁一剧。洒金宣纸的韧性、弹性及表面张力都很强,扎成的服饰挺拔阔展,衣褶清晰自然,着色后尤其显得鲜艳亮丽,就像真纱一般。“纱阁戏人”之名由此而来。
阁内横额都题写着剧名,有些还刻在木阁的底板上。从表现内容看比较丰富,有历史剧14种,其中春秋战国故事剧3种:《八义图》、《反棠邑》、《金台将》;秦汉故事剧2种:《大进宫》、《鸿门宴》;三国故事剧1种:《赶龙船》;南北朝故事剧1种:《春秋笔》;隋唐五代故事剧5种:《南阳关》、《战洛阳》、《双带箭》、《满床笏》、《飞虎山》;宋、元故事剧各1种:《斩黄袍》、《百花点将》。除此而外,还有侠义公案剧6种:《司马庄》、《邓家堡》、《祥麟镜》、《溪皇庄》、《画春园》、《恶虎村》;英雄传奇剧3种:《佘塘关》、《岳飞北征》、《困铜台》;神怪故事剧4种:《铁钉床》、《狐狸缘》、《借伞》、《五岳图》;家庭生活剧1种:《三疑记》。可惜的是,已毁掉的8个阁子里的剧目和场景,今天已经无从知晓了。
这一组当年梨园演出实况的漂亮缩影,是山西中路梆子声腔(晋剧)流行剧目的精美再现,是绽放着奇异色彩的民间工艺之花。场上人物生动鲜活,妆饰异彩纷呈,就连舞台装置和道具也都很逼真,凝聚情节瞬间的戏曲人物造型及“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戏曲场面展现,都说明这组纱阁戏人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和观赏价值。
作者借助浓缩世态百相的戏曲形式,把历史上的功过是非,人世间的美丑善恶,以及人类的种种复杂情感展示在纱阁中,对于任何一位观赏者都会产生积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强烈的艺术魅力,折射出作者的聪明才智、高超技艺和对戏曲艺术的深挚之爱。凡是前来参观的游客,无不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驻足观看,流连忘返。
纱阁戏人的作者许立廷,人称“许老三”,不只是个开纸扎店铺的普通商人,更是清末民初活跃在平遥城内的一位出色的民间艺术家。旧时代县城里的纸扎手艺人,差不多都念过几年私塾,读过天文、地理和《幼学琼林》之类的书籍,会油漆、彩画,有的还会雕塑,懂得一点书法。许立廷的艺术素养和技艺如此之高,所学当不止这些。光绪三十二年(1906),他三十多岁,正是创造力旺盛、技艺娴熟的年龄。除了制作纱阁戏人,他还主持过一些庙宇的塑像。彩绘工程。他喜欢看戏,比一般人更加留心戏里的人物、故事和场面,因而记住了不少精彩片断和细节,尤其善于把握人物之间复杂微妙的情感交流,惟有如此,才能把活跃在舞台上的表演艺术,转化成凝结丰富文化内涵的造型艺术,给家乡留下了这笔光彩夺目的民俗文化遗产。
许立廷制作的纱阁戏人,填补了我国古代造型艺术的空白,丰富了民间工艺美术的史料,同时也为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从山西蒲州梆子分化出中路梆子这段历史,留下了形象的佐证,为我们了解梆子声腔在晋商林立的山西中部地区的繁荣情形、艺术风貌,以及纱阎戏人的展出习俗、剧目和其中某一场面的装扮、表演形式等,提供了最为直观的参照,具有珍贵的戏曲史料和戏曲文物价值。
这本小册子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平遥县博物馆馆长赵燕女士,泥塑纸扎艺人冀云丽女士、雷显元先生,山西省戏剧研究所王能长先生和临汾蒲副院张峰先生、范俊全先生、筱嫒娜女士的热情支持与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