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很好的中医临床诊疗学参考书。作者针对基层医师临床工作中经常遇见的“疑难杂病”而又缺乏治疗方法的实际情况,以西医八大系统即:消化、呼吸、神经及精.神、循环及血液、运动、泌尿、生殖、内分泌系统疾病分类法为“纲”,以中医的气、血、虚、寒、热、痰、湿、燥(风)八大证治辨别分型为“目”。在“目”中分设有:病因病理、辨别要点、辨证用方。在辨证用方中,详细地介绍了每一证型的辨证规则、治疗方案、代表方剂、方药组成、用药要点、随症加减等内容。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疑难杂病八大证治 |
分类 | 科学技术-医学-临床医学 |
作者 | 王付 |
出版社 | 人民军医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很好的中医临床诊疗学参考书。作者针对基层医师临床工作中经常遇见的“疑难杂病”而又缺乏治疗方法的实际情况,以西医八大系统即:消化、呼吸、神经及精.神、循环及血液、运动、泌尿、生殖、内分泌系统疾病分类法为“纲”,以中医的气、血、虚、寒、热、痰、湿、燥(风)八大证治辨别分型为“目”。在“目”中分设有:病因病理、辨别要点、辨证用方。在辨证用方中,详细地介绍了每一证型的辨证规则、治疗方案、代表方剂、方药组成、用药要点、随症加减等内容。 内容推荐 本书坚持中西医结合的理念,开拓出一种新颖的辨证思路,启发读者怎样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如何正确地诊治临床上的疑难杂病,其内容丰富,提纲挈领,简明实用。适于各级中医、西学中临床医师及中医院校在校生、实习生参考使用。 目录 第一章 消化系统疾病概述 (1)
第一节 从气论治 (2) 一、病因病理 (2) 二、辨别要点 (3) 三、辨证用方 (3) (一)脾胃气虚证 (3) (二)中气下陷证 (4) (三)气虚气滞证 (5) (四)肝气郁滞证 (6) (五)肝气犯胃证 (7) (六)肝郁脾虚证 (8) (七)气郁湿阻证 (9) 第二节 从血论治 (10) 一、病因病理 (10) 二、辨证要点 (10) 三、辨证用方 (11) (一)血瘀气滞证 (11) (二)血瘀气虚证 (12) (三)血瘀阴虚证 (13) (四)瘀血内热证 (14) (五)气血虚弱证 (15) (六)血热出血证 (16) 第三节 从虚论治 (17) 一、病因病理 (17) 二、辨别要点 (18) 三、辨证用方 (19) (一)气阴两虚证 (19) (二)脾胃阴虚证 (20) (三)脾虚夹湿证 (21) (四)中虚湿热证 (22) (五)脾胃虚寒证 (23) (六)阳虚寒饮证 (24) (七)脾肾虚寒证 (25) (八)肝阴虚证 (26) 第四节 从寒论治 (27) 一、病因病理 (27) 二、辨别要点 (28) 三、辨证用方 (28) (一)脾胃寒滞证 (28) (二)脾胃寒饮证 (29) (三)脾胃寒瘀证 (30) (四)小肠虚寒证 (31) (五)大肠虚寒证 (32) 第五节 从热论治 (33) 一、病因病理 (33) 二、辨别要点 (34) 三、辨证用方 (35) (一)胃热气逆证 (35) (二)胃热络瘀证 (36) (三)胃热阴伤证 (37) (四)肝胃郁热证 (38) (五)胃热消中证 (39) (六)脾胃湿热证 (40) (七)肝胆湿热证 (41) (八)太阴脾约证 (42) (九)胆热气郁证 (43) (十)大肠湿热证 (44) 第六节 从痰论治 (45) 一、病因病理 (45) 二、辨证要点 (46) 三、辨证用方 (47) (一)脾胃寒痰证 (47) (二)胃脘痰热证 (48) (三)中虚痰蕴证 (49) (四)痰阻气逆证 (50) (五)痰阻气郁证 (51) (六)痰阻血瘀证 (51) (七)痰阻食滞证 (53) (八)痰湿阻结证 (54) (九)痰饮胶结证 (55) (十)脘膈痰阻证 (56) 第七节 从湿论治 (57) 一、病因病理 (57) 二、辨别要点 (58) 三、辨证用方 (58) (一)湿困脾胃证 (58) (二)湿困气郁证 (59) (三)脾胃水气证 (60) (四)脾虚湿困证 (61) (五)脾虚水泛证 (62) 第八节 从燥论治 (63) 一、病因病理 (63) 二、辨别要点 (63) 三、辨证用方 (63) (一)胸膈燥结证 (63) (二)大肠燥结证 (64) 第二章 呼吸系统疾病概述 (66)
第一节 从气论治 (67) 一、病因病理 (67) 二、辨别要点 (68) 三、辨证用方 (68) (一)肺卫气虚证 (68) (二)肺气虚弱证 (69) (三)肺肾气虚证 (70) (四)肺气郁闭证 (72) (五)气虚感冒证 (72) 第二节 从血论治 (74) 一、病因病理 (259) 二、辨别要点 (259) 三、辨证用方 (260) (一)血热淋证 (260) (二)瘀血淋证 (260) 第三节 从虚论治 (262) 一、病因病理 (262) 二、辨别要点 (262) 三、辨证用方 (262) (一)肾阳虚淋证 (262) (二)肾阴虚淋证 (264) (三)脾虚淋证 (264) 第四节 从寒论治 (266) 一、病因病理 (266) 二、辨别要点 (266) 三、辨证用方 (266) 寒凝闭阻证 (266) 第五节 从热论治 (267) 一、病因病理 (267) 二、辨别要点 (267) 三、辨证用方 (268) (一)肺热淋证 (268) (二)肝热淋证 (269) 第六节 从痰论治 (270) 一、病因病理 (270) 二、辨别要点 (270) 三、辨证用方 (270) 痰浊淋证 (270) 第七节 从湿论治 (271) 一、病因病理 (271) 二、辨别要点 (272) 三、辨证用方 (272) 湿热淋证 (272) 第八节 从燥论治 (273) 一、病因病理 (273) 二、辨别要点 (273) 三、辨证用方 (273) 燥热淋证 (273) 第七章 生殖系统疾病妇科疾病 (275)
第一节 从气论治 (276) 一、病因病理 (276) 二、辨别要点 (276) 三、辨证用方 (277) (一)气不固血证 (277) (Y-)中气下陷证 (278) (三)肝气郁滞证 (279) (四)冲气上逆证 (280) 第二节 从血论治 (281) 一、病因病理 (281) 二、辨别要点 (282) 三、辨证用方 (282) (一)血虚证 (282) (二)血瘀证 (283) (三)血瘕证 (284) (四)血寒证 (285) (五)血热证 (286) 第三节 从虚论治 (288) 一、病因病理 (288) 二、辨别要点 (289) 三、辨证用方 (289) (一)肾气虚弱证 (289) (二)肾阴虚证 (290) (三)肾阳虚证 (292) (四)肾阴阳俱虚证 (293) (五)肝血不足证 (294) (六)肝阴虚证 (295) (七)心脾两虚证 (296) 第四节 从寒论治 (297) 一、病因病理 (297) 二、辨别要点 (297) 三、辨证用方 (298) (一)寒从外袭证 (298) (二)阳虚生寒证 (299) 第五节 从热论治 (300) 一、病因病理 (300) 二、辨别要点 (300) 三、辨证用方 (300) (一)肝郁化火证 (300) (二)热扰冲任证 (301) (三)热入血室证 (302) 第六节 从痰论治 (303) 一、病因病理 (303) 二、辨别要点 (303) 三、辨证用方 (304) 痰湿停滞证 (304) 第七节 从湿论治 (305) 一、病因病理 (305) 二、辨别要点 (305) 三、辨证用方 (306) (一)脾湿肝郁证 (306) (二)脾虚湿盛证 (307) (三)阳虚湿浊证 (308) (四)湿毒下注证 (309) (五)热毒下注证 (3Io) 第八节 从燥论治 (311) 一、病因病理 (311) 二、辨别要点 (311) 三、辨证用方 (312) (一)胃燥瘀热证 (312) (二)脏躁证 (313) 男科疾病 (314) 第九节 从气论治 (314) 一、病因病理 (314) 二、辨别要点 (315) 三、辨证用方 (315) (一)肝气郁滞证 (315) (二)脾胃气虚证 (316) (三)肺气虚弱证 (317) (四)心气虚弱证 (318) 第十节 从血论治 (319) 一、病因病理 (319) 二、辨别要点 (319) 三、辨证用方 (320) (一)血瘀肝郁证 (320) (二)血瘀肾虚证 (321) (三)心血虚证 (322) 第十一节 从虚论治 (323) 一、病因病理 (323) 二、辨别要点 (324) 三、辨证用方 (324) (一)肝阴虚证 (324) (二)肾虚肝郁证 (325) (三)肾阳虚证 (326) (四)肾阴阳虚证 (327) (五)心肾不交证 (328) (六)心肾阴虚证 (329) 第十二节 从寒论治 (330) 一、病因病理 (330) 二、辨别要点 (330) 三、辨证用方 (330) (一)寒滞肝脉证 (330) (二)寒凝肾虚证 (331) (三)肝肾寒滞证 (332) 第十三节 从热论治 (333) 一、病因病理 (333) 二、辨别要点 (334) 三、辨证用方 (334) (一)热灼肝阴证 (334) (二)酒毒伤肾证 (335) (三)心脾郁热证 (336) 第十四节 从痰论治 (337) 一、病因病理 (337) 二、辨别要点 (338) 三、辨证用方 (338) (一)痰阻肝脉证 (338) (二)痰蒙肾阳证 (339) (三)痰滞心脾证 (340) 第十五节 从湿论治 (341) 一、病因病理 (341) 二、辨别要点 (342) 三、辨证用方 (342) (一)湿热下注证 (342) (二)寒湿下注证 (343) 第十六节 从风论治 (344) 一、病因病理 (344) 二、辨别要点 (344) 三、辨证用方 (344) 风动筋脉证 (344) 第八章 内分泌系统疾病概述 (346)
第一节 从气论治 (347) 一、病因病理 (347) 二、辨别要点 (347) 三、辨证用方 (348) (一)气虚神厥证 (348) (二)气虚水气证 (349) (三)肺脾气虚证 (350) (四)气郁痰阻证 (351) (五)气血两虚证 (352) 第二节 从血论治 (353) 一、病因病理 (353) 二、辨别要点 (353) 三、辨证用方 (353) (一)瘀血内热证 (353) (二)心脾血虚证 (354) 第三节 从虚论治 (355) 一、病因病理 (355) 二、辨别要点 (356) 三、辨证用方 (357) (一)心肝阴墟证 (357) (二)脾肾阳虚证 (358) (三)肾阴虚证 (359) (四)阴虚火旺证 (360) (五)阴阳两虚证 (361) (六)肾阳虚微证 (362) 第四节 从寒论治 (363) 一、病因病理 (363) 二、辨别要点 (363) 三、辨证用方 (363) 肺寒气虚证 (363) 第五节 从热论治 (364) 一、病因病理 (364) 二、辨别要点 (365) 三、辨证用方 (366) (一)湿热郁蒸证 (366) (二)肺热消渴证 (366) (三)胃热炽盛证 (367) (四)脾胃瘀热证 (368) (五)肝热气逆证 (369) (六)肝火郁结证 (370) 第六节 从痰论治 (371) 一、病因病理 (371) 二、辨别要点 (372) 三、辨证用方 (372) (一)痰阻血瘀证 (372) (二)痰浊内盛证 (373) (三)痰气瘀阻证 (374) 第七节 从湿论治 (375) 一、病因病理 (375) 二、辨别要点 (376) 三、辨证用方 (376) (一)湿毒浸淫证 (376) (二)水湿浸溃证 (377) (三)湿热水气证 (378) 第八节 从燥论治 (379) 一、病因病理 (379) 二、辨别要点 (380) 三、辨证用方 (380) (一)肺燥胃热肾虚证 (380) (二)血燥阴虚证 (381) (三)水气致燥证 (382) 附录 方剂歌诀 (384) 方剂索引 (394) 参考文献 (399) 一、病因病理 (74) 二、辨别要点 (75) 三、辨证用方 (75) (一)热伤肺络证 (75) (二)肝火犯肺证 (76) (三)阴虚咯血证 (77) (四)气不摄血证 (78) (五)肺热咯血证 (79) (六)瘀阻肺络证 (80) 第三节 从虚论治 (81) 一、病因病理 (81) 二、辨别要点 (83) 三、辨证用方 (84) (一)肺脾气虚证 (84) (二)肺热津伤证 (85) (三)肺气虚寒证 (86) (四)肺气虚热证 (87) (五)肺虚瘀阻证 (88) (六)肺肾阴虚证 (89) (七)肺热血虚证 (90) (八)气阴两虚证 (91) (九)肺肾虚弱证 (92) (十)阳虚血瘀证 (93) (十一)阴阳两虚证 (94) (十二)阳气虚脱证 (95) (十三)阳虚水泛证 (96) 第四节 从寒论治 (97) 一、病因病理 (97) 二、辨别要点 (98) 三、辨证用方 (99) (一)风寒犯肺证 (99) (二)寒饮哮喘证 (100) (三)寒饮郁肺证 (101) (四)肺肾寒水证 (102) (五)寒痰内闭证 (103) (六)肺寒夹热证 (104) 第五节 从热论治 (105) 一、病因病理 (105) 二、辨别要点 (106) 三、辨证用方 (106) (一)肺热卫闭证 (106) (二)风热犯肺证 (107) (三)肺热哮喘证 (108) (四)肺胃积热证 (109) (五)心肺瘀热证 (110) (六)肺热支饮证 (111) 第六节 从痰论治 (112) 一、病因病理 (112) 二、辨别要点 (113) 三、辨证用方 (114) (一)痰湿蕴肺证 (114) (二)痰浊壅肺证 (115) (三)肺实肾虚证 (116) (四)痰热蕴肺证 (117) (五)痰热内闭证 (118) (六)痰热中阻证 (119) (七)痰热动风证 (120) (八)痰热气虚证 (121) 第七节 从湿论治 (122) 一、病因病理 (122) 二、辨别要点 (123) 三、辨证用方 (123) (一)暑湿伤肺证 (123) (二)风水犯肺证 (124) (三)水结胸胁证 (125) 第八节 从燥论治 (126) 一、病因病理 (126) 二、辨别要点 (126) 三、辨证用方 (127) (一)凉燥伤肺证 (127) (二)温燥伤肺证 (128) 第三章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概述 (129)
第一节 从气论治 (130) 一、病因病理 (130) 二、辨别要点 (131) 三、辨证用方 (131) (一)心气虚弱证 (131) (二)心肺气虚证 (132) (三)气虚络瘀证 (133) (四)脾气虚弱证 (134) (五)肝气郁滞证 (135) (六)气逆动风证 (136) (七)气闭心窍证 (137) 第二节 从血论治 (138) 一、病因病理 (138) 二、辨别要点 (139) 三、辨证用方 (140) (一)血瘀气滞证 (140) (二)血瘀精亏证 (141) (三)血瘀风痰证 (142) (四)瘀阻经窍证 (143) (五)血热动血证 (144) (六)血虚动风证 (144) 第三节 从虚论治 (146) 一、病因病理 (146) 二、辨别要点 (148) 三、辨证用方 (150) (一)心阴血虚证 (150) (二)心肾虚热证 (151) (三)肾精不足证 (151) (四)肾阳虚弱证 (152) (五)气血虚弱证 (153) (六)心脾两虚证 (154) (七)脾胃虚弱证 (155) (八)脾肾阳虚证 (156) (九)肝阴血虚证 (157) (十)肝肾阴虚证 (158) (十一)阴虚动风证 (159) (十二)阴虚火旺证 (160) (十三)阳虚寒凝证 (161) (十四)阳虚痰阻证 (162) (十五)心胆气虚证 (163) 第四节 从寒论治 (164) 一、病因病理 (164) 二、辨别要点 (165) 三、辨证用方 (165) (一)寒袭筋脉证 (165) (二)寒饮泛溢证 (166) (三)寒湿痹阻证 (167) (四)寒湿下注证 (168) (五)寒凝血瘀证 (169) 第五节 从热论治 (170) 一、病因病理 (170) 二、辨别要点 (171) 三、辨证用方 (172) (一)心火内扰证 (172) (二)风热肆虐证 (173) (三)肺热焦痿证 (174) (四)肝火内扰证 (175) (五)肝阳上亢证 (175) (六)肝胆郁热证 (176) (七)胃热上攻证 (177) (八)热毒壅盛证 (178) 第六节 从痰论治 (179) 一、病因病理 (179) 二、辨别要点 (181) 三、辨证用方 (181) (一)痰浊中阻证 (181) (二)痰阻经络证 (182) (三)痰蒙清窍证 (183) (四)痰阻血瘀证 (184) (五)痰热内扰证 (185) (六)痰热风虐证 (186) (七)心脾痰风证 (187) 第七节 从湿论治 (189) 一、病因病理 (189) 二、辨别要点 (189) 三、辨证用方 (189) (一)湿浊蕴结证 (189) (二)湿热浸淫证 (190) 第八节 从燥论治 (191) 一、病因病理 (191) 二、辨别要点 (192) 三、辨证用方 (192) 燥热蕴结证 (192) 第四章 循环系统及血液疾病概述 (194)
第一节 从气论治 (195) 一、病因病机 (195) 二、辨别要点 (195) 三、辨证用方 (196) (一)心气虚弱证 (196) (二)心脾气虚证 (197) (三)气阴两虚证 (197) (四)气滞血瘀证 (198) 第二节 从血论治 (199) 一、病因病理 (199) 二、辨别要点 (200) 三、辨证用方 (201) (一)心血不足证 (201) (二)气血两虚证 (201) (三)心脉瘀阻证 (202) (四)寒瘀水气证 (203) (五)瘀热阻脉证 (204) 第三节 从虚论治 (205) 一、病因病理 (205) 二、辨别要点 (206) 三、辨证用方 (206) (一)心阳虚证 (206) (二)心阴虚证 (207) (三)心阳暴脱证 (208) (四)肝肾阴虚证 (209) (五)阳虚寒凝证 (210) (六)阳虚血瘀证 (211) 第四节 从热论治 一、病因病理 (212) 二、辨别要点 (212) 三、辨证用方 (213) 寒凝脉阻证 (213) 第五节 从热论治 (214) 一、病因病理 (214) 二、辨别要点 (214) 三、辨证用方 (214) (一)心火内盛证 (214) (二)肝热阴虚证 (215) (三)血热妄行证 (216) 第六节 从痰论治 (217) 一、病因病理 (217) 二、辨别要点 (218) 三、辨证用方 (218) (一)痰阻心脉证 (218) (二)痰火扰心证 (219) (三)痰迷心窍证 (220) 第七节 从湿论治 (221) 一、病因病理 (221) 二、辨别要点 (222) 三、辨证用方 (222) 水湿凌心证 (222) 第八节 从风论治 (223) 一、病因病理 (223) 二、辨别要点 (223) 三、辨证用方 (223) 风夹虚瘀证 (223) 第五章 运动(风湿及结缔组织)系统疾病概述 (225)
第一节 从气论治 (226) 一、病因病理 (226) 二、辨别要点 (226) 三、辨证用方 (226) (一)气血虚痿证 (226) (二)气郁脉阻证 (227) (三)气血虚痈疽证 (228) 第二节 从血论治 (229) 一、病因病理 (229) 二、辨别要点 (230) 三、辨证用方 (230) (一)瘀血阻络证 (230) (二)阳郁瘀血证 (231) (三)外伤瘀血证 (232) 第三节 从虚论治 (233) 一、病因病理 (233) 二、辨别要点 (233) 三、辨证用方 (234) (一)肝肾虚弱证 (234) (二)阳虚痹证 (235) (三)阳虚热郁痹证 (235) 第四节 从寒论治 (236) 一、病因病理 (236) 二、辨别要点 (237) 三、辨证用方 (237) (一)寒湿气虚证 (237) (二)寒湿表实痹证 (238) (三)阴疽证 (239) 第五节 从热论治 (240) 一、病因病理 (240) 二、辨别要点 (240) 三、辨证用方 (241) (一)热郁痹证 (241) (二)热毒血证 (242) (三)营卫瘀热证 (243) (四)阳痈证 (244) 第六节 从痰论治 (245) 一、病因病理 (245) 二、辨别要点 (245) 三、辨证用方 (245) 痰阻脉络证 (245) 第七节 从湿论治 (246) 一、病因病理 (246) 二、辨别要点 (247) 三、辨证用方 (247) (一)湿着筋脉证 (247) (二)湿热痿证 (248) (三)湿毒脚气证 (249) 第八节 从风论治 (250) 一、病因病理 (250) 二、辨别要点 (250) 三、辨证用方 (251) (一)风中于头证 (251) (二)风中于面证 (252) (三)风寒湿痹证 (252) (四)风中肌肤证 (253) 第六章 泌尿系统疾病概述 (255)
第一节 从气论治 (255) 一、病因病理 (255) 二、辨别要点 (256) 三、辨证用方 (256) (一)气虚淋证 (256) (二)气郁淋证 (257) (三)气虚遗尿证 (258) 第二节 从血论治 (259) 试读章节 病因病理 1·脾胃气虚 胃主受纳、腐熟与消磨水谷,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灵枢。玉版》日:“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如因饮食失节,或因过劳而虚损,或久病不愈,均可损伤脾胃,并进而演变为脾胃气虚病理病证。 2·中气下陷 脾主升清,主运化;胃主通降,主腐熟。脾胃气机和调,则清升浊降,脾胃纳运正常。假如脾气虚弱,生化气血不足,则可引起中气下陷,升举无力,以此而变生为中气下陷病理病证。 3·气虚气滞脾主运,胃主纳,纳则能食,运则能消。假如脾虚不运,胃虚不纳,脾胃气机壅滞,而不得升降,则可加重脾胃气机不纳不运,并进而变生为脾胃气虚气滞病理病证。 4·肝气郁结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如因情志不遂,或因所愿不得,均可引起肝气不得疏泄而郁结,导致疏泄失职,气机郁滞,以此而演变为肝气郁结病理病证。 5·肝气犯胃 胃气之所以能通降受纳水谷,是因为肝气疏泄条达。假如肝气郁滞而不能疏达胃气,胃气亦因之而郁滞。又因肝气逆乱,不能疏泄而犯于胃,则变为肝气犯胃病理病证。 6·肝郁脾虚肝气内郁,气机不利,则不能疏达脾气;或肝郁相克于脾,导致脾生化气血不足;或脾气虚弱而不能和调于肝,可引起肝气内郁,脾气愈虚,以此而演变为肝郁脾虚病理 7·气郁湿阻肝气既主疏达气机,又主疏泄水津运行。假如肝气郁滞,则气机不利,水津不行。又,气郁而不化湿,湿邪因P2之而内生,湿邪内生则又加剧气机壅滞,以此而演变为气郁湿阻病理病证。 二、辨别要点 1.脾胃气虚证临床表现以胃脘隐痛,食欲不振,食而不消为审证要点。 2.中气下陷证临床表现以脘腹坠胀,食后沉闷,神疲倦怠,气短乏力为审证要点。 3.气虚气滞证临床表现以脘腹胀满,四肢乏力,饮食不佳为审证要点。 4.肝气郁结证临床表现以情绪不佳,胸胁胀满,脘腹窜痛为审证要点。 5.肝气犯胃证临床表现以脘腹胀痛,胁胀或痛,或易怒为审证要点。 6.肝郁脾虚证临床表现以脘腹胸胁胀痛,以胀为主,食少便溏为审证要点。 7.气郁湿阻证 I临床表现以情志不遂,脘腹胀满,不思饮食为审证要点。 三、辨证用方 (一)脾胃气虚证 【辨证规则】以下6个方面,其中病变证机是辨证求机的必备条件,前3项中只要具备两项即第1项与第2项、或第1项与第3项、或第2项与第3项同时具备,即可辨为脾胃气虚证,至于其他方面均为临床上可能出现的症状表现,不可作为辨证中的必备条件,仅作为辨证时的参考。 1.主要症状 以胃脘隐痛,按之痛减,不思饮食为基本要点。P3 2.临床表现 少气懒言,语声低微,面色萎黄为审证要点。 3.检查体征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为辨证要点。 4.病证表现可能有饮食不消,或食入即吐。 5.病证表现可能有呕吐,或腹泻,或胃脘痞满。 6.病变证机是胃气虚弱而不能纳降,饮食不得下行,浊气壅滞于内。 【治疗方案】补中益气,健脾和胃。 【代表方剂】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方药组成】人参去芦、白术、茯苓去皮、甘草炙,各10g。 【用药要点】方中人参甘温益气,补益胃气,生化气血;白术甘温而燥,善补脾气和胃;茯苓甘淡渗湿,通利降浊;甘草甘平补益胃气。 【随症加减】若脘腹疼痛明显者,加芍药、甘草以缓急止痛;若呕吐明显者,加半夏、竹茹以和胃降逆止呕;若气虚明显者,加黄芪、山药以健脾益气和胃;若大便溏泻者,加扁豆、薏苡仁以健脾利湿止泻等。 (二)中气下陷证 【辨证规则】以下8个方面,其中病变证机是辨证求机的必备条件,前3项中只要具备两项即可辨为中气下陷证。其他方面均为临床可能出现的症状表现,仅作为辨证时的参考,不作为辨证中的必备条件。 1.主要症状食后沉闷,面色不荣为基本要点。 2.临床表现 以语声低微,倦怠乏力,头晕目眩,或自汗为审证要点。 3.检查体征以舌淡,或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无力为辨正要点。 4.病证表现可能有不思饮食,胃脘或胀或痛。 5.病证表现可能有或发热,或自汗,或口渴欲饮热水。P4 6.病证表现可能有久泻,久痢,或脱肛。 7.病证表现可能有月经过多,或崩漏,或子宫脱垂。 8.病变证机中气虚弱,中气不升,清气下陷,浊气壅塞。【治疗方案】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代表方剂】补中益气汤(《脾胃论》)【方药组成】黄芪3g,甘草炙1.5g,人参去芦0.9g,当归酒焙干或晒干3g,橘皮不去白O.9g,升麻0.9g,柴胡O.9g,白术0.9g。(编者注:若用汤剂可在原方用量基础上加大5倍) 【用药要点】方中以人参、黄芪补中益气;以升麻、柴胡,以升举阳气;白术健脾益气,生化气血;当归补血,以使气从血中而生;橘皮调理中气;甘草助黄芪、人参益气,以使脾气能升达阳气,并能调和诸药。 【随症加减】若腹胀明显者,加枳实、厚朴以行气消胀;若食不消者,加麦芽、莱菔子以消食化滞;若大便溏者,加茯苓、扁豆、山药以益气健脾渗湿;若嗳气者,加丁香、旋覆花以降气止逆等。 (三)气虚气滞证 【辨证规则】以下6个方面,其中病变证机是辨证求机的必备条件,前3项中只要具备两项即可辨为气虚气滞证,至于其他方面均为临床可能出现的症状表现,仅作为辨证时的参考,不作为辨证中的必备条件。 1.主要症状以脘腹胀满或疼痛,呃逆,或嗳气为基本要点。 2.临床表现 以少气乏力,四肢倦怠,面色不荣为审证要点。 3.检查体征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为辨证要点。 4.病证表现可能有不思饮食,或恶心呕吐。 5.病证表现可能有胸胁胀满,或叹息,或大便不调。P5 6.病变证机 是中气虚弱,气机壅滞,浊气不降,清气不升。 【治疗方案】温运脾气,行气除满。 【代表方剂】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伤寒杂病论》) 【方药组成】厚朴炙,去皮24g,生姜切24g,半夏洗12g,甘草炙6g,人参3g。 【用药要点】方中厚朴苦温,苦以下气除滞,温以行气消满,使脾胃气机得以畅通;半夏、生姜宣降气机,调理脾胃,降浊升清;人参温补脾胃,使脾胃主运主纳;甘草补中,并调和诸药。 【随症加减】若气虚明显者,加黄芪、白术以益气健脾;若腹痛者,加白芍、木香以行气通络止痛;若便溏者,加茯苓、山药以渗湿止泻;若脾虚湿盛者,加薏苡仁、扁豆以利湿健脾等。 (四)肝气郁滞证 【辨证规则】以下8个方面,其中病变证机是辨证求机的必备条件,前3项中只要具备两项即可辨为肝气郁滞证,至于其他方面均为临床可能出现的症状表现,仅作为辨证时的参考,不作为辨证中的必备条件。 1.主要症状 以胸胁或脘腹胀满,或疼痛为基本要点。 2.临床表现有情绪低落,表情沉默,或情绪急躁为审证要点。 3.检查体征舌偏红,苔薄或黄,脉弦为辨证要点。 4.病证表现 因精神因素而诱发或加重。 5.病证表现可能有心悸,或咳嗽。 6.病证表现 可能有泄利下重,或小便不利。 7.病证表现女子往往有乳房胀痛,痛经,或月经不调。 8.病变证机是厥阴肝气郁滞,气机不畅,浊气逆乱。 【治疗方案】疏肝理气,调理气机。 【代表方剂】 四逆散(《伤寒杂病论》)P6 【方药组成】柴胡、枳实破、水渍、炙干、芍药、甘草炙各12g。 【用药要点】方中柴胡既能疏肝解郁,又能升达阳气;芍药敛阴柔肝,泻肝缓急,和血通痹,固藏肝血;枳实行气破滞,解郁降逆,降泄浊气;甘草益气,并调和诸药。 【随症加减】若嗳气频频者,加旋覆花、陈皮以降逆和胃;若胸脘不舒者,加川芎、代赭石以平肝降逆下气;若食滞腹胀者,加神曲、山楂、鸡内金、莱菔子以消食化滞;若胸胁胀痛,加香附、木香、枳实以行气消胀除满;若女子月经不调,或痛经,加当归、丹参、桃仁、红花以活血化瘀调经等。 (五)肝气犯胃证 【辨证规则】以下6个方面,其中病变证机是辨证求机的必备条件,前3项中只要具备两项即可辨为肝气犯胃证,至于其他方面均为临床可能出现的症状表现,仅作为辨证时的参考,不作为辨证中的必备条件。 1.主要症状 以胃脘胀满或疼痛,或胁肋胀痛为基本要点。 2.临床表现 以吞酸嘈杂,烦躁或易怒为审证要点。 3.检查体征 以舌苔薄或黄,脉弦或紧为辨证要点。 4.病证表现可能有呃逆嗳气,饮食不消。 5.病证表现可能有情绪低落,不欲言语。 6.病变证机是肝气郁滞,气机不利,其气犯胃,浊气壅滞而不降。 【治疗方案】疏肝理气,降逆和胃。 【代表方剂】三皮二香一黄汤(《中西医结合诊治胃痛胃胀100法》) 【方药组成】陈皮10g,青皮8g,香橼皮6g,木香3g,香附10g,大黄3g,清半夏12g,槟榔10g。 【用药要点】方中陈皮、青皮、香橼皮,以疏肝理气和胃,调P7理气机;木香、香附、槟榔,以理气导滞,下气宽胸;半夏以降逆和胃止呕。 【随症加减】若口苦嘈杂,加黄芩、栀子以清热降逆;若大便秘结者,加大黄、枳实以泻热降浊;若胃热上逆明显者,加竹茹、代赭石以清降止逆;若疼痛明显者,加川楝子、延胡索以理气止痛,活血祛瘀等。 (六)肝郁脾虚证 【辨证规则】以下6个方面,其中病变证机是辨证求机的必备条件,前3项中只要具备两项即可辨为肝郁脾虚证。至于其他方面均为临床可能出现的症状表现,仅作为辨证时的参考,不作为辨证中的必备条件。 1.主要症状 以脘腹胀满或疼痛,或胸胁胀痛为基本要点。 2.临床表现以情志不畅,或头晕目眩为审证要点。 3.检查体征以舌苔白腻,脉弦或虚为辨证要点。 4.病证表现可能有大便不调,或头痛。 5.病证表现女子常常有月经不调,或乳房胀痛,或痛经。 6.病变证机是肝气郁滞,脾气虚弱,气血生化不足。 【治疗方案】疏肝解郁,健脾养血。 【代表方剂】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方药组成】 柴胡去苗、茯苓去白、白术、当归去苗,锉,微炒、芍药各30g,甘草微炙赤15g。 【用药要点】方中柴胡疏肝解郁,调理气机;白术健脾益气,扶脾和肝;当归补血营肝;芍药与柴胡相用,一疏一敛,调和肝气;茯苓益气,助白术健脾,并渗利浊邪;薄荷疏肝理气醒脾;生姜调和脾胃;甘草益气,并调和药性。 【随症加减】若有阴虚者,加麦冬、沙参以滋阴柔肝;若肝郁化火者,加丹皮、栀子以清肝泻火;若饮食不佳者,加麦芽、莱P8菔子以疏肝消食等。 (七)气郁湿阻证 【辨证规则】以下6个方面,其中病变证机是辨证求机的必备条件,前3项中只要具备两项即可辨为气郁湿阻证,至于其他方面均为临床可能出现的症状表现,仅作为辨证时的参考,不作为辨证中的必备条件。 1.主要症状 以脘腹胀满或疼痛,或胸胁胀痛为基本要点。 2.临床表现以情志不畅,四肢困重,或头昏沉为审证要点。 3.检查体征以舌淡,苔白腻,脉缓为辨证要点。 4.病证表现可能有大便不调,或有腹中浊气上逆。 5.病证表现可能有呕吐,恶心,或吞酸嘈杂。 6.病变证机是气机郁滞,气不化湿,湿邪内阻,浊气壅滞。 【治疗方案】理气化湿,温中和胃。 【代表方剂】理气化湿汤(《中西医结合诊治胃痛胃胀100法》) 【方药组成】柴胡12g,香附12g,生薏苡仁20g,扁豆10g,厚朴10g,桂枝10g,清半夏12g,白术10g。 【用药要点】方中柴胡、香附,以疏肝行气,调理中气;薏苡仁、扁豆,以健脾化湿;厚朴以下气除满消胀;桂枝以温阳化气化湿;半夏以降逆燥湿,和胃止呕;白术以健脾燥湿,以绝湿邪变生之源。 【随症加减】若气郁明显者,加木香、砂仁以行气导滞;若口淡无味者,加茯苓、苍术以渗湿燥湿;若脘腹胀者,加陈皮、莱菔子以行气消胀除满;若大便溏者,加茯苓、猪苓以渗利水湿等。P9 序言 疑难杂病是临床上常见的诊断比较困难、治疗效果差的慢性疾病。作为临床医师,怎样才能得心应手地辨治疑难杂病,这是难以解决而又必须解决的问题。笔者结合多年来临床治疗体会撰写此书,旨在“抛砖引玉”,试图用以指导临床辨治疑难杂病。 疑难杂病为何难辨难治?一是未能从错综复杂的病变证机中认清疾病的主要矛盾方面;二是未能从庞杂的症状表现里“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三是未能从不典型的病证表现中认识病变本质的特殊性;四是未能选用具有代表性的最佳方药治疗病证。 辨治疑难杂病,最基本的是必须具备科学的认识思维和正确的辨证方法,从病证表现中辨清病变属性;从疾病演变规律中寻找内在关系;从复杂多变的症状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病变证机中确立相应的治疗方药。 临床中尽管疑难杂病病证表现是错综复杂的、千变万化的,但其基本病理变化都离不开气、血、虚、寒、热、痰、湿、燥(风)等8方面,即病变证机不是在气,就是在血;不是寒证,就是热证;或是虚证,或是痰证,或是湿证,或是燥(风)证,或是相兼病证。欲辨清疑难杂病,一是必须从八大证治中辨清疑难杂病病证表现的基本要点;二是从八大证治中全面权衡这些临床表现的审证要点;三是从八大证治人手抓住疑难杂病的辨证要点。临证若能如此,辨治疑难杂病也就会变得比较容易一些了。 辨治疑难杂病运用八大证治,必须认清八大证治在疾病各大系统之间具有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应用的辨证论治体系,并不是孤立的辨证方法,也不局限于某一系统疾病。如运用消化系统“从气证治”,既可指导消化系统疾病的辨证论治,又可指导超出消化系统疾病的辨证论治。八大证治既能辨单一的疾病,又能辨相兼的疑难杂病。如消化系统疾病“从气证治”,既有可能是“气”的病理病证单独存在,也有可能与其他方面的1个或2个病理病证相兼,所以合理运用八大证治,能辨清疑难杂病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演变过程。 临床运用八大证治,怎样才能执简驭繁与提纲挈领?如认识呼吸系统疾病有气管炎、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病毒性肺炎,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慢性肺间质纤维化等。又如从中医辨识肺系病证如咳嗽,喘证,哮证,肺胀,肺痿,肺痨等,这些病症虽有不同,但在病变过程中会出现相同的基本病理变化与特殊的内在演变规律,临证若能从八大证治即气、血、虚、寒、热、痰、湿、燥(风)辨证论治,则能帮助临床医师尽快地理清诊断思路,更准确地辨清病变证机属性,以此指导临证选方用药。同时,假如原来不是呼吸系统疾病(肺系病证),可疾病在发展及演变过程中又出现了呼吸系统的证治要点,同样可以运用呼吸系统疾病八大证治的规则来指导辨证论治。 本书不仅对辨治疑难杂病具有理论指导作用,同样适用于辨治常见病。 王 付 2005年元月于郑州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