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柔、毕乐思编著的《光与盐(第2卷)》中介绍的这著名的十三位中国基督教人士不仅以他们自己的言语和行动,更以他们的人格品德祝福了他人。我们希望,他们的事迹能够对今天的人们有所启发和激励。
本书内容是从英文版《光与盐》第二卷和第三卷中选取的,书后附录中的时间表有助于读者了解书中人物活动的时期和地域,以及他们在历史上的地位。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光与盐(第2卷)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美)李可柔//毕乐思 |
出版社 | 团结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李可柔、毕乐思编著的《光与盐(第2卷)》中介绍的这著名的十三位中国基督教人士不仅以他们自己的言语和行动,更以他们的人格品德祝福了他人。我们希望,他们的事迹能够对今天的人们有所启发和激励。 本书内容是从英文版《光与盐》第二卷和第三卷中选取的,书后附录中的时间表有助于读者了解书中人物活动的时期和地域,以及他们在历史上的地位。 内容推荐 李可柔、毕乐思编著的《光与盐(第2卷)》中介绍的这些人物在国家遭受外国侵略之际,致力于维护中国社会,坚忍地回应时代挑战。他们的价值观和他们所服务的机构,为重建中国社会以促进战后中国复兴于世界民族之林作出了贡献。 目录 导论:光与盐人生 第一章 东西方沟通的桥梁——颜永京、颜惠庆父子 第二章 教育改革先驱——马相伯 第三章 胸怀愿景的革命家——黄乃裳 第四章 从苦力到教育家和慈善家——邝富灼 第五章 黑暗中的光——尹任先 第六章 秉持基督精神,弘扬中华文化的教育家——曾宝荪 第七章 牧者与学者一刘廷芳 第八章 一生为大地耕耘者服务——张福良 第九章 法官、天路客和诗人——吴经熊 第十章 电影教育的先驱——孙明经和吕锦瑷 第十一章 促进愿景的中国当代女性——王立明 本书人物大事年表 作者简介 注释 封面及正文图片资料来源 试读章节 追随父亲的足迹 1895年,颜永京夫妇与其将要远赴海外留学的三儿子告别。颜惠庆在父亲赴美留学40年后,追随父亲的脚踪,但他并不知道与父母这一别竟成了永诀。他曾在上海教会学校读完预科,在父亲指导下学习了数学和拉丁文。他先随同中国内地会成员乘船到伦敦,然后他们为他寻得另一个同伴一起前往纽约。颜惠庆在弗吉尼亚州亚历山大的圣公会预备中学读了两年,取得英文作文和辩论荣誉奖,而且每次考试成绩都很优秀。 1897年9月,他搬到夏洛茨维尔((Charlottesville)就读弗吉尼亚大学,主修道德哲学(包括伦理学、逻辑学和心理学)。除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他还修读了经济学和地质学。他觉得同学们对他有所保留且保持一定距离,但他很欣赏主日崇拜中的讲道,喜欢到乡村教会作短暂的逗留并教主日学。翌年,颜惠庆的弟弟在同一圣公会中学完成学业后,也来到弗大与他同住一室。兄弟俩一同经历了1898年丧父与1899年丧母的悲伤。 颜惠庆从弗吉尼亚大学毕业(后来在1909年成为美国大学优等生荣誉学会的优等生),于1900年8月回到上海,在圣约翰执教英语达6年之久。虽然父亲希望把他们培养成教会领袖,但颜惠庆和他的胞弟一样,出国留学是为了将来能够找到一个好的世俗职业,而不是做教会工作。为什么会如此,原因尚未可知。但在相对民主的颜家,或许孩子们的选择恰恰反映了他们的个性和喜好。他们显然并未违抗父母的意愿。颜永京在给弗吉尼亚两个儿子的信中建议惠庆去读医学,并建议他弟弟转到一个工程学更强的学校去。 不过,孩子们并未放弃自己家庭的基督教价值观。当惠庆还是个孩子时,就在教会和祷告会上弹钢琴和风琴。后来回顾往事时,他说,虽然强制性参加教会崇拜会使小孩子感到沉闷,然而他们也因此养成了好习惯。“后来在国外,这习惯连同好奇心驱使我们数百次走进教堂,参观其建筑艺术,或花上一个小时安静地聆听音乐。”数年后,颜惠庆曾表示,他很厌恶在基督教里面注入民族主义情绪,并举例说,有一次他听到一篇慷慨激昂的讲道,其中声称上帝站在德国人一边。这是他在海外作外交官时经常遇到的事。在他看来,“将全能者拖入人类的争吵中,等于以自私的方式把宗教信仰为己所用,从而贬低了宗教信仰”。 1904年,颜惠庆可能参加了为纪念他父亲新建的思颜堂,连同一个大演讲厅和图书馆的敬献典礼。到这时,圣约翰大学的重心已由原来为教会事工培养人才,转移到为社会培养专职人才,而英语能力可以使毕业生在商界和外交界大派用场。颜惠庆可说是该校办学宗旨的具体体现。据一位校友后来回忆,在一次学生为校园中某些问题闹学潮时,颜惠庆“对学生们的谈话使那天的局势化险为夷”,由于他曾留学海外,故此在学生中享有很高的威望。。‘ 颜惠庆博士教过数百名学生,后来都成为中国社会杰出的领袖人才——政府首脑、外交官、教育家。他的学生包括圣约翰07级成员,该班是圣约翰大学在美国注册一年后,中国大学中第一个获得美国认可的学士班。该校校友会成立于1900年,这在中国尚属首次。校友会使校友之间保持联络、沟通,并使学生毕业后继续保持身份认同感。在1919年圣约翰40年校庆时,颜惠庆虽然不是校友,却和好几位身为外交官或大学校长的杰出校友一起获得荣誉学位。 颜惠庆后来做了校友会顾问团顾问、圣约翰董事会董事。1946年10月,作为董事会主席,他和那时“中国先进的政治家老前辈……在社交厅举行一次盛大的茶话会。许多社会名流,包括上海市长、英美驻华领事等,以及所有圣约翰的董事和官员皆应邀到场。这次聚会堪称盛会,老朋友们济济一堂,更有许多美味佳肴助兴”。 P14-16 序言 导论:光与盐人生 本书讲述了13个著名中国基督徒的故事,在1850年到1950年间的道德和社会改革中,这些人起到先驱者的作用。他们与众多仁人志士一起,经过一个世纪之久的努力,引入很多重要的创新举措,推动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以适应20世纪的世界。今日中国(甚至整个世界)应感谢他们所作出的贡献。本书内容是从英文版《光与盐》(Salt & light)第二卷和第三卷中选取的,书后附录中的时间表有助于读者了解书中人物活动的时期和地域,以及他们在历史上的地位。《光与盐》系列丛书 作为丛书编者,我们希望能够分享那些被人遗忘的见证,帮助人们正视近现代中国社会中基督教价值观和文化起到的积极作用。近几十年来,19世纪到20世纪宣教时代的一些积极贡献重新得到了肯定,部分原因也是因为一些宣教士传记陆续在中国得到出版。不管是为着个人生命的建造更新,还是社会的改革变化,他们的故事都会给我们带来帮助。 我们以《光与盐》命名这套丛书,是源于耶稣的登山宝训。耶稣要求门徒要有善行,要像世上的盐和世上的光。过去,中国基督徒群体好像盐一样,在经济紊乱、政府腐败的重压之下,被看做道德防腐剂;他们又像光,给许多在黑暗中艰难生活的民众带来希望。 中国体制化的教会,无论是由宣教士建立的还是本土化的分支,在很多方面都是近现代中国文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各自独立的教会,通过宣讲《圣经》教导以及相互扶持,提供了一套伦理体系和领导经验,给更广泛的社会领域带来益处。不同的基督教宗派机构和教会相关的协会组织,比如全国基督教协进会(NCC),以及独立的基督教社会服务团体,比如基督教青年会(YMCA),都曾是私人社区服务、慈善事业和志愿者活动的楷模。 本丛书中的人物,多是这些以信仰为本的民间机构中的领袖,其中仅有少数人是正式被按立的教会领袖,但更多的是牧师的儿女,第一章颜氏家族的故事就是例子。在中国基督徒的帮助下,一些文化机构得以创立,而且至今仍发挥着影响,如商务印书馆(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出版社之一),国际著名的北京电影学院,中国著名的医学院校——北京协和医学院(现属清华大学),还有重新出现的基督教青年会和基督教女青年会,以及一些主要大学院校——南开大学、燕京大学(后并入北京大学)、金陵大学(现在的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等。 本书所讲述的这些近现代基督徒社会精英,属于不同的新教宗派,其中也有天主教徒。我们选择了那些视自己为耶稣基督的追随者、公开承认基督信仰、受洗的、对社会有贡献的人物。其中有些人,特别是那些在政府中任职的人,在那个不容许公开自己的信仰并时常出现反基督教风潮的环境中,则是将自己的信仰作为信念去恪守。这种信仰的影响贯穿他们人生始终。 这些精英大部分来自上海和北京,但他们在全国乃至国际上都有相当的影响。他们中间许多人互相认识,或至少因彼此的作品或工作而相互了解,还有些人在各样的社会或宗教事务中有过合作。这些专业人士工作范围甚广——最早在宗教界、教育界、医疗业、社会工作和外交界,后来逐渐扩展至媒体、艺术、文学、体育、军事、法律和政治领域。 我们选取的故事也能够表明在20世纪中国人的公共生活中妇女所发挥的前所未有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不断扩大;也有几处章节显示出夫妻、亲戚或者同事在一起合作的重要性;在中国的文化变革中,家庭生活形态并非小事,因为在传统儒学影响下的等级社会中,家族利益是中心。基督徒改革家在生活中寻求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平衡,比如刘廷芳与其妻子(第七章),王立明与其丈夫(第十一章)。对他们来说,家庭成员之间有着基本的平等,每个人有自己的价值观,家庭的目的之一,就是使家人成为服务社会的有用人才。 本丛书将一些遗失分散的资料从那些现在已经绝版的传记、期刊、家庭访谈和未出版的论文中收集起来,以统一格式整理到一起。书中有些人有敬虔的家庭背景,大多数人在中国或美国接受了信仰教育。我们的选择突出了那些在美国受教育者,部分是因为资料的来源,因为在美国的学校里有比较全的档案收藏,这是数字时代以前很难得到的宝贵信息。《光与盐》系列是由弗吉尼亚夏洛特维尔的世华中国研究中心(Global clfina Center)负责、维普斯托克出版社(wipf anal Stock Publishers)出版的“中国基督教研究”系列(Chinese Christianity series)的一部分,为的是给这份失落的遗产当有的重视。 本书中的优秀人物 本书更多地介绍中国早期的教育学家,而且大多数人物都和近现代教育有一些关系。颜永京(第一章)1861年从肯扬学院(Kenyon Couege)毕业,是最早从美国高等学府毕业的中国学生之一。他的职业生涯大部分在上海度过。作为一位牧师,他在1879年协助建立了上海的圣约翰大学,并按照美国传统,把现代科学教育、体育运动和基督教课外活动结合在一起。他的儿子颜惠庆(第一章)入读圣约翰大学,之后在那里教书6年;而张福良(第八章)和5个在圣约翰毕业的学生,成为第一批使用义和团运动失败后中国向美国支付赔款中多余的部分形成的奖学金去美国学习的学生。 …… 搭建国际交流的桥梁:本丛书介绍的这些在国际上代表中国教会的人,以及其他中国基督徒,是“国际性的民族主义者”(cosmopolitan nationalists),他们对在华的帝国主义特权持批评态度,但对外国文化和慈善机构心存感激。他们在国外生活、旅行过,熟悉多种语言,和外国人有过合作。基督教信仰激励他们在普世的“上帝之家”中以基督徒的身份对自己的祖国忠心耿耿。 有些人在外交领域任职,如唐国安(第一卷)、马相伯、颜惠庆和吴经熊,他们运用自己在国际文化、政治上的知识和经验,努力使中国成为在国际上受尊重的强国。他们实用的国际主义理念成为后来中国外交人员效法的榜样。 西方教会和宣教机构的组织结构表现出一种不太为人所熟知的世界性民族主义。该结构将本地教会、分支机构融入广大而复杂的全球网络,跨越不同民族和文化界线,交换想法和人事资源,这一过程给宣教士和本土归信者都锻造出跨国界的身份。 本书中一些人物,通过非正式的“民间外交”在中外紧张关系中进行斡旋调停,这种外交今日称为“第二轨道”外交(“track two”diplomacy),指民间领袖与官员私下进行非正式的交流。他们中的几位曾作为中国代表参加太平洋关系学会的会议,该学会是基督教青年会运动的一个分支,旨在推动跨太平洋地区的互相理解。晏阳初和其他一些基督徒作为政府代表团成员也曾被派到美国,为中国的抗日战争争取国际支持。1949年2月,已经退休的颜惠庆带领一个由民间领袖组成的和平使团由上海前往华北,会见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和周恩来,寻求上海未来和平的保证。 光与盐:满有美德和信心的生命 中国近现代基督徒在社会各个层面中都撒下个人品格和公共责任的种子。本丛书中介绍的这些人物在国家遭受外国侵略之际,致力于维护中国社会,对基督的信仰使他们怀着盼望,坚忍地回应时代挑战。他们的价值观和他们所服务的机构,为重建中国社会以促进战后中国复兴于世界民族之林作出了贡献。 这些委身于灵性复兴、道德重建、社会进步的“光与盐”的影响是持续不断的。今天的中国置身于以通讯技术日新月异为基础的全球化运动中,国家的计划中也包括了积累人力资本以应对全球经济竞争。但很多中国评论家认识到,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的最初10年里,建立诚信所必要的社会美德和文化操守,与知识和技术一样,是保持经济发展、更新社会秩序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 本丛书介绍的这些人士不仅以自己的言语和行动,更以他们的人格品德改变了历史。这些改革家都有一种为了服务他人宁愿自我牺牲的激情,他们不愿为私利图谋权力和财富。我们希望,他们的事迹能够对今天的人们有所启发和激励。 鸣谢 我们要感谢对本丛书的完成给予宝贵支持的许多人士;感谢本书各章作者出色的研究和愉快合作;感谢美国俄勒冈州瓦普斯托克出版社和北京ZDL公司的职员们迅速高效的编辑、校对、设计及市场发行工作。感谢“世华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怀特·道尔(G.Wright Doyle)及其工作人员给予的鼓励和行政支持,特别是李亚丁博士和彭萃安博士慷慨且重要的建议及翻译上的帮助。我们还要感谢汤姆·比勒(Tom Bieler)和鲍勃·哈姆林(Bob Hamrin),他们投入了大量时间对本书提供编校和技术支持。还要特别感谢王文宗先生、杨海利女士对本书翻译工作提供的帮助。 李可柔 毕乐思 2013年5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