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首部经默克尔授权的传记,不仅具有绝对的权威性,也让我们全方位、充分地认识到一个“立体的”默克尔。作者斯蒂凡·柯内琉斯作为德国的知名记者,已跟随采访默克尔长达25年,并且是唯一一位能够查阅默克尔私人资料的媒体人。通过他精彩且娴熟的笔触,我们能够看到一个充满梦想的民主德国小姑娘,不断挑战命运,凭借自己的智慧与非凡的能力,最终登上权力的顶峰。
斯蒂凡·柯内琉斯编写的《默克尔传(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和她的权力世界)(精)》一书内容翔实、细腻,从默克尔的童年着笔,直至今日。可以说,本书不失为一本最值得阅读的人物传记之一!
默克尔,一位刚毅且不失温柔的政界奇女子;
2014年福布斯全球权势女性榜,她位居榜首;
她是改变欧洲的政治家和欧洲最强大经济体的领导人;
她生于民主德国,连任三届德国总理,是在位最久的国家领导人之一;
她带领欧洲走出欧债危机,再造德国经济辉煌。
那么,她的魅力究竟何在?
安格拉·默克尔于2005年成为德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理,并在2009年和2013年的大选中成功连任。她坚定、果敢、自信,素有德国政坛“铁娘子”之称;但在政坛之外,她又温和可亲,时常绽放出温暖、迷人的微笑。我们不禁想知道,她如何从一个民主德国的小姑娘成长为叱咤风云的政界女侠?
本书作者斯蒂凡·柯内琉斯是德国知名记者,他自1989年开始持续采访默克尔,不仅得到了默克尔的充分信任,也多次随其出访各国,并且是唯一一位能够查阅默克尔私人资料馆的媒体人。他用生动的笔触,从默克尔的童年讲起,不仅讲述了她爱旅行,喜欢交朋友,私下是个冷面笑匠的一面,还向我们展示了默克尔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与萨科奇、奥巴马、普京等政治巨头进行斡旋的过程,以及她如何以睿智卓绝的战略引领德国冲出重重危机,重建辉煌。
斯蒂凡·柯内琉斯编写的《默克尔传(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和她的权力世界)(精)》这本获得默克尔总理亲自授权的重量级传记,揭开了诸多令人好奇、不为人知的内幕,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喜欢旅行的民主德国女孩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终于登上欧洲权力最高峰的奇迹。正如英国《卫报》所荐:“本书堪称了解默克尔的第一本书。”
安格拉·默克尔担任总理8年就抵达了权力的高峰,位居欧洲最大也是最富裕国家的最高位,已然迈入第三个任期。默克尔顺利领导政党,党内几乎没有异议;她成功主掌内阁,部长大多效忠与顺服。她以忽视的态度来惩罚反对势力,在公开场合享有很高的人气。在她之前的总理,从未在执政第7年仍获得如此好的民众口碑:我们国家的经济还不赖;德国已经成为邻国的标准,内部没有真正的大问题。
担任总理的第8年,默克尔已拥有全球性的影响力,是目前少数几位在位最久的国家政府领导人之一。与她同时代的欧盟领袖中,只有卢森堡前总理容克治理国家的时间比她长。欧盟执行委员会前主席巴罗索比她早一年上任—也多亏有她的协助。默克尔在任期内已历经两任美国总统(前为小布什,后为奥巴马),而且他们的前任(里根、老布什),她也至少都有过一面之缘。她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之间,像是进行着兔子和刺猬的赛跑,看看谁在位更久—世界上众多国家领导人之中,也唯有普京这样与她长相左右、激烈竞争。默克尔也经历了中国的权力转换,热切期待与新的领导班子会面,因为她想比较一下,新的当权者与她熟悉的前面几位有何不同。
默克尔对近东地区的和平进程贡献很大,更是与以色列产生了一种深入、细腻,甚至可以说是颇有感情的关系。当然,这跟德国的历史有关,但也可以看出她以个人风格建立起的一种国际关系,这样的国际关系除她之外,别无分号。现在,阿拉伯国家排山倒海般的重大事件,压得她喘不过气来,也让她谨慎地眺望着近东地区,关注着这个希望追求自由,却又在清真寺门前停下脚步的动荡社会。关于自由,默克尔略知一二—她本身就是一个追求自由的传奇,但她总是谨慎行事,因为每一种悲怆激昂都让她心生畏惧。对她来说,自由其实是非常个人的事情:想要尽情发展、挑战极限、发现新疆界、了解、征服—这些特质清楚勾勒出一位在民主德国成长的女性,她将志向和才华隐藏了35年之后,仍怀有对自由的渴望。看来,她对自由的饥渴尚未获得满足。
默克尔在总理任期的第8年,再一次抵达权力的巅峰—之前已经有数次机会,让她有可能攀登至顶点,分别是:在她首次当选总理、条理分明地治理了几周国事之后,与社会民主党(后称社民党)结盟之后,度过2008年的金融危机之后。尽管外界一再臆测她已经抵达了职业生涯的高峰,但默克尔不相信这种直线型的登高。对她来说,政治如同一场零和博弈,它自始至终就是一连串的非正即负,一连串的不成功便成仁。
问题就在这儿:对成功与失败的评断,不是以一次结盟是否稳定坚实、选民的满意度,或是国际往来的频率为标准的。这些评断标准都错了,正确的标准是:事件。有人问英国前首相哈罗德·麦克米伦,是什么使得政府失控,他答道:“事件,亲爱的,是事件。”默克尔同样背负着这样的历史重担,而决定她成败的就只有一件事:危机。
女总理的主题曲:危机
默克尔并未主动寻找危机,是危机找上了她。危机就像是神话中的怪兽,它有点儿像九头蛇,又有点儿像地狱三头犬。它通常都以金融危机的形象出现,突变为令人厌烦的世界危机,最后再化身成欧洲危机。同一时期隐于其后的,还有很多足以导致巨大伤害的问题:债务危机、成长与竞争问题,以及最终的货币灾难。如果欧元瓦解,欧洲各国将因重返原有的货币体系而崩溃,危机便会上演。欧洲的经济和财政管理也会出现疲态,要是货币与银行、工商企业以及储蓄全都跌入深渊,也不会让人感到意外。这种情景令人胆战心惊:储户挤兑、银行破产、整体经济分崩离析,出口碰壁、高失业率、社会动荡、激进党派骤增,甚至整个欧洲政治都会崩溃—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当年《凡尔赛和约》下的德国。这些景象让人察觉到危机在历史上的分量,各种毁灭可能造成的后果即将开始发威。
这些毁灭性的危机找上了默克尔,她的政治任务就是避免毁灭。默克尔没有前总理赫尔穆特·科尔那么幸运,在一个民泰国安的时期治理德国。科尔碰到了大好时机,也适逢欧洲自由革命的正向动力,胜券在握地将德国带向统一,并让欧洲重新繁荣起来。相反,默克尔是在指挥一场防御战,与衰退奋战不休。她无法向民众承诺繁花似锦的前程,只能尽力抵抗,不让欧洲陷入绝境。
危机正是默克尔总理任上的主题曲,康拉德·阿登纳巩固了联邦德国在西方世界的势力,实行兼顾社会公平与市场经济的政治模式。威利·布兰特踏出与民主德国缓和关系的第一步,科尔则以统一后德国总理的身份留名史册。默克尔也有她的历史主题曲,这使她变得强大。我们必须说:这场危机对她而言是一件好事,要是没有危机,她这个总理便也失去了价值。现在她有机会位居伟大国家领导人之列,她的决定牵动德国的命运,也牵动整个欧洲。这让她变得重要,也让她拥有权力。正因如此,默克尔再一次来到了创造力之穹顶。P2-6
默克尔很清楚自己的形象有多少价值,也知道引人注目的光环很快就会退去。每天通过放大镜观察的人,会培养出灵敏的嗅觉,自己的市场行情是好是坏,他们清楚得很。默克尔缴了多年学费,当年她刚在波恩政界出道就当上了部长,成为镁光灯的焦点,但讥讽与嘲笑也随之而来,如巨浪般打在她身上:“天啊,这位东边来的女士,发型、服装……”这些闲言碎语,让默克尔承受了很长一段时间,她想证明自己没有浮华的外在照样能做好工作。这实在很有勇气。多年来,有太多次访谈拿这些事做文章,她都放弃了,默认演出是工作的一部分。她身为女性所承受的压力,想必远远大过那些打着乱七八糟的小碎花领带,或者顶着花花公子发型的男性政治人物。
默克尔用理性学习政治,也学会了坦然接受公众人物的生活。刚开始那几年,她很不习惯照相,公开亮相时还显得有些害羞。现在她都习惯了,唯独站在广大群众面前接受疯狂的掌声洗礼,还是会让她很不自在,或许是因为她不太想看到自己置身于欢呼的人群之中吧。她喜欢独处,不喜人多热闹的大场面,这似乎也反映了她的成长背景。默克尔会特别注意自己在公开场合说的话,以及被拍摄的照片。她的第一位政府发言人威廉教会她如何摆拍,让照相机拍出更好的画面。美国白宫绝对不会把总统摆在没设计过的照相角度。德国总理府虽不至于如此,但联邦新闻部还是会留神,要求媒体拍出好照片。要是又有摄影记者粗鲁地挤过走廊,或者贸然蹲下来拍照,她就会大声呵斥。
默克尔除了严格控管照片,也会严格审核讲稿与访问稿。她和前几位总理一样,喜欢畅所欲言,而且没有草稿的时候更能展现自己的口才,若事先拟稿,听起来就很生硬又不自然。她会亲自检查访问稿,可以说到了吹毛求疵的程度。在不受拘束的讨论、谈话性节目,或者没有麦克风的小团体中,她表现得最好,因为这时可以好好发挥自己的机智反应,不必担心戏谑的玩笑话遭到误解。’第一次在这种亲密圈子里和她会晤的人,都很喜欢这样的默克尔。记者如果想让默克尔详谈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聪明的话就不要打开录音设备,尽可能全都记在脑子里。她只要知道自己是在安全的气氛下,便会有什么说什么。她刚面对群众的那几年,还算相当健谈,不太有顾虑,现在的她则会精准地拿捏分寸。
这尤其适合用来观察她的政治内心世界,特别是她的过往。刚担任总理时,只要有人探究她在民主德国时代的过往,她就会立刻表示出强烈的抗拒。她有过不愉快的经验,许多媒体都把重点放在她的人生经历上。直到近几年她才比较愿意敞开来谈。说来有点儿讽刺,这或许是因为她察觉到国外对此有高度的兴趣,而且许多西方人对民主德国时代也不那么熟悉。
这本书以经验与观察为基础,是我多年来近身采访默克尔以及多次会晤默克尔及其重要幕僚的成果。本书密集访谈20多位关键人物,全都是影响默克尔外交决策的重要人物,其中多位受访对象与我有多年友谊。几乎每一位受访对象都希望匿名,毕竟涉及公开评论目前仍在位的总理,这也是情理之中的要求。
此外,笔者通过默克尔总理就任以来发表的一系列谈话、、接受的访问以及各种评论分析,推演出默克尔的外交世界。可以参照的数据很多,但要下定论还言之过早。关于欧债危机的结局、默克尔政治生涯的基调,大家要再等几年才能彻底评判。然而,欧债危机让默克尔大权在握,使国外媒体频频探求她的信念以及动机。在此之际,梳理她的外交世界可以说相当重要。
想认识从前的默克尔,就必须阅读她担任总理之前的相关书籍和文献。这并不是说她今天变成了另外一个人,恰恰相反,默克尔十分忠于自己,她之前的总理在任上7年之后,大多因为权力而改变很多。但今天默克尔再也不会像和克尔伯尔说话那样,心里怎么想,嘴上就怎么说。克尔伯尔在1991-1998年,每年深入访谈不同的公众人物,以文字和照片记录下他们的转变,因此留下许多重要人物的报道,不单只是针对默克尔。
除了克尔伯尔的书之外,有三本传记一定要提,因为书中描绘了默克尔早年的生活故事、性格特征以及最初几年的从政生涯:《南德日报》记者伊夫琳·罗尔所著的《这个女孩与权力》、《第一位》、《女总理》。另外值得参考的还有政治学者格尔德.朗古特的《安格拉-默克尔》,以及记者雅古利娜·博伊森的《默克尔的政治生涯》。默克尔第一次参选总理前不久,与记者胡戈·米勒一佛格合著了谈话录《我的道路》,在书中谈了许多自己的故事和思想。记者玛格丽特.黑格尔赶在2008年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后,写了一本采访报道集《女总理治国之道》,让人了解政府的运作。记者豪约.舒马赫的《权力十二法则》以及迪尔克·库尔布伟特的《默克尔,全民总理?》则透彻分析了她的政治风格与思想。
这本有关默克尔总理外交与政治生涯的传记,让我们看见了活生生的默克尔。
——《泰晤士报》
这本传记描述了外交政策以及默克尔的政策决策过程。作者从1989年开始就跟随默克尔进行采访,因此,本书堪称了解默克尔的“第一本书”。
——《卫报》
这本传记让我们了解到,一位来自民主德国、沉默寡言的物理学家如何成长为欧洲政坛的风云人物和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女性之一。
——《金融时报》
2013年度最有趣的一本政治书,极富启发性和参考价值。
——《时代周刊》
作者从各个角度细腻地描写了默克尔总理。
——《世界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