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学生”头衔逐渐褪色的时候,当“海龟”变成“海带,,的时候,这个时代,谁比谁都强不了多少。普遍存在的企业招聘不到优秀人才,人才找不到合适的企业。人们开始反思当今中国的教育制度,“就业难,难以上青天”,谁是罪魁祸首?
80后,这一群人中,依然有出类拔萃者,依然有中流砥柱者,他们崛起的方式多种多样,令人眼花缭乱。在这样的信息时代,互联网成为最快速最流行最高效的选择。于是一批80后的年轻人,借助于互联网的便捷快车,火速窜向亿万富翁的标牌。高燃是这其中的代表,是80后标杆式的创业人物之一。千夫所指,不是时代的问题,是我们还没适应时代的问题。
高燃,1981年生,湖南人,清华大学新闻系毕业。MySee创始人,现任海川传媒总裁。
从一个外出打工的中专生,到清华大学的高材生;
从一个普通的财经记者,到创业成功的财富新贵。
24岁,他成为了中国最年轻的亿万富翁之一。
奇迹是怎么创造的?
高燃是怎样做到的?
本书向广大读者揭示了一个张狂而执著的高燃、“蛮霸”的高燃、幽默的高燃,将新时代创业年青人的梦想和激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更重要的是,本书告诉大家,只要有梦想,有努力,就会有收获。
这是一个不可复制但是却绝对值得借鉴的创业故事,更将会是一本感动百万创业者,影响千万青少年的精神宝典。
2005年至2006年,国内IT业继李彦宏、马云之后,诞生了高燃、李想、戴志康、茅侃侃四名新秀,人称“京城四少”。他们都不到25岁,并且都只用1年左右时间,通过互联网从一名普通人成为亿万富翁。
一时间,他们的创业传奇四处流传开来,他们被誉为“80后样板财富人物”。
高燃正是这80后的创业代表人物之一,他以神话的方式开始了自己蓬勃的事业,而今后的路,则以80后典型的跳跃思维在探索。
像很多湖南的青年人一样,高燃崇拜他的同乡毛泽东,他的办公桌上放着多个版本的《毛泽东传》、《毛泽东思想》等书。同样都是农民子弟出身,同样生活在湖南,当偶像与自己非常近的时候,往往会给自己带来意想不到的榜样作用。他不只崇拜毛泽东,更从他的身上学到了很多很多的东西,甚至说,吸取了毛泽东大智慧大理想的精髓:高燃把毛泽东建设新中国理解为自己的创业,然后把毛泽东建国的思想与行动移植到自己的创业当中去。
某访谈节目曾这样问高燃:你在世上的使命是什么?他的回答是所有回答这个问题的人当中最有气魄的:影响所有的中国人!
我们从高燃的身上似乎看到了少年毛泽东的些许影子,他的反抗和不甘平凡,他的激情和梦想,还有他与生俱来的大气魄。
1.理想与现实的永恒冲突
“我是高燃,‘高兴’的‘高’,”“燃烧”的“燃”,今天的高燃这样自信地自我介绍。然而,最初的高燃,命运却非常坎坷。
有人说,命运给我们的总是匹配着我们的平凡。就好像平凡的家庭中生长的平凡的高燃,无奈地面临了命运给他的选择。
高燃出生在湖南桃江县的一个小乡村,从小就非常聪明的他,4岁就开始读书,13岁的时候,初中毕业,本来应该读高中然后考大学的他却面临了一个非常严峻的现实。
据高燃自己说,当时家里的情况很差,房子全部都是土砖盖的,上面是瓦片。每当外面下大雨的时候,家里面也跟着下,地面上坑坑洼洼的,地上的泥也特别多。就是因为这样的家境,同时供两个孩子读书,父母没有足够的能力来负担两个孩子,于是在别人的建议下,父母让永远都考第一的高燃去读了中专,以此来给弟弟一个上大学的机会。作为长子,高燃必须要牺牲自己,13岁的高燃并不明白这个道理,他在地上打滚,然而他无法以此来反抗命运的安排。
13岁的高燃面对了人生的一次重大选择,然而他却并没有真正的选择权,他不得不放弃自己读高中、上大学的理想,去读了中专。
他在心中呐喊着,这不是我想要的。当别人问他是否读中专后觉得理想离自己远去了,高燃说:“虽然觉得可能会有一些所谓的挫折或者弯路,但是我总有一天会回来的,因为我当时看了非常多的名人传记,我当时的心志应该说比一般的同龄人可能要稍微成熟一点,然后我就告诉我自己,我应该怎么样怎么样,所以中专的几年我也没有放弃精神上的追求。”
他的心里,从未真正放弃过理想,那是他的梦,永远都不可能丢弃的梦。虽然憋着一肚子的委屈,高燃并没有自暴自弃,他依然非常勤奋,依然为了自己的理想不停努力奋斗。
人的生命,似洪水奔流,不遇着岛屿和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
贝多芬、张海迪,命运让他们致残,却不能使他们屈服,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艰苦奋斗,他们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谁说命运不是掌握在自己手中呢,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贝多芬不是说了吗:“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决不能让命运使我屈服”。
美国亨利曾经说过:“我是命运的主人,我主宰我的心灵。”做人应该做自己的主人,应该主宰自己的命运,不能把自己交付给别人。挪威大剧作家易卜生有句名言说:“人的第一天职是什么?答案很简单,做自己。”是的,做人首先要做自己,首先要认清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样,才是真正的自己。
贝多芬说:“只要有机会,我就要反抗命运。”
贝多芬小时候由于家庭贫困没能上学,十七岁时患了伤寒和天花之后,肺病、关节炎、黄热病、结膜炎等又接踵而至,爱情上也屡遭挫折,贝多芬从1796年开始便已感到听觉日渐衰弱,但是直到1801年,当他确信自己的耳疾无法医治时,才把这件事情告诉给他的朋友。但是,他对艺术的爱和对生活的爱战胜了他个人的苦痛和绝望——苦难变成了他的创作力量的源泉。在这样一个精神危机发展到顶峰的时候,他开始创作他充满乐观精神的《英雄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标志着贝多芬精神的转机,同时也标志着他创作的“英雄年代”的开始。P3-5
当“大学生”头衔逐渐褪色的时候,当“海龟”变成“海带,,的时候,这个时代,谁比谁都强不了多少。普遍存在的企业招聘不到优秀人才,人才找不到合适的企业。人们开始反思当今中国的教育制度,“就业难,难以上青天”,谁是罪魁祸首?
有人概括说,80年代毕业的大学生,读书比吃饭还重要,如今俨然已是社会中流砥柱的他们,一手数着钞票,一手遮掩着内心残留的理想主义。而对于90年代毕业的大学生而言,他们衡量事物的价值标准是有用或没用。“精神贵族”逐渐难敌“财富人生”的诱惑,“有产有闲”成为生活目标。到了这些年毕业的大学生,只剩下一句话:我们活得好辛苦。
有人在网上写了这样一段幽默却又很心酸的话,描述了80年代的孩子们面临的无奈处境:
当我们读小学的时候,读大学不要钱;
当我们读大学的时候,读小学不要钱;
我们还没能工作的时候,工作也是分配的;
我们可以工作的时候,撞得头破血流才勉强找份饿不死人的工作;
当我们没找工作的时候,小学生也能当领导;
当我们找工作的时候,大学生也只能洗厕所
……
其实不能说这是一个完全令人绝望的时代,我们所能做也应该做的是:好好思考如何再来彰显自己的价值!
毕竟这一代依然肩负着这一代的使命,毕竟年轻还是我们的资本。
这一群人中,依然有出类拔萃者,依然有中流砥柱者,他们崛起的方式多种多样,令人眼花缭乱。在这样的信息时代,互联网成为最快速最流行最高效的选择。于是一批80后的年轻人,借助于互联网的便捷快车,火速窜向亿万富翁的标牌。
他们也面临同样的时代,他们也一样怀着梦想,唯一不同的是,他们不绝望,他们相信自己!
高燃是这其中的代表,是80后标杆式的创业人物之一。
他的成功某种程度上代表了这个时代的一种成功模式。既然年代在变化,制度在变化,那么是不是对于成功的定义也该变化,甚至是人们的生存的方式也该变化了呢?
八十年代毕业的大学生,在国企一待一辈子,吃喝拉撒睡都被国家照顾了,不论是否符合自己的理想,不论是否发挥自己的特长,这就是他们的生存方式。
九十年代毕业的大学生,双轨制,要理想还是要财富,自由选择。
到了我们这个年代,就业太难,创业是不是该掀起一场自然而然的风暴呢?
白手起家的创业,不是必须要个有钱的老爸,不是必须要有出色的技术,不是必须要有滴水不漏的计划,可能,只需要有足够的勇气、信心和坚持。换个生活方式,换个生存概念,换个角度观察时代给予我们的所有,并非只有“处处碰壁”的灰暗前程,还有的是“条条大道通罗马”的慷慨。
千夫所指,不是时代的问题,是我们还没适应时代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