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海峡两岸生死哲学学术与实务研讨会”与会论文二十余篇。从生死哲学学术与实务两个角度,就中国人生死哲学的知识建构、悲伤辅导与生死辅导、临终关怀与生死关怀、生死管理与殡葬文化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解读生死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
作者 | 郑晓江//钮则诚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收录“海峡两岸生死哲学学术与实务研讨会”与会论文二十余篇。从生死哲学学术与实务两个角度,就中国人生死哲学的知识建构、悲伤辅导与生死辅导、临终关怀与生死关怀、生死管理与殡葬文化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 目录 序 南昌·生死·哲学 钮则诚 / 1 生死哲学的知识建构 由“认”到“命”——中国人生死态度之研究 郑晓江 / 3 一 现代人生死“认命”之难4 二 道家的“安之若命”10 三 儒家的“乐天知命”17 四 对儒道“认命”之生死态度的沉思27 “华人生死学”知识建构 钮则诚 / 36 引 言36 一 概念分析37 二 批判思考40 三 意义诠释43 四 综合讨论46 结 语49 略论儒、佛生死观思维理路之歧异 蒋九愚 杨 帆 / 51 一 人本主义与佛本主义51 二 死而不亡与生死流转53 三 气化实存与性空缘起58 论王阳明的生死哲学 徐春林 / 63 一 生死态度:“吾心光明,亦复何言”63 二 生死价值论:“所守以待死者,忠信礼仪而已”65 三 生死超越论:“致良知”68 四 王阳明生死哲学的现代意义72 庄子的生死观 龙 江 / 75 一 庄子“全生”、“保身”与“逍遥”的生命观77 二 超越、达观的死亡观81 浅析道家生死哲学的特点 王玲玲 / 87 一 生死同质的唯物意识88 二 “死生存亡一体”的辩证思想90 三 生死必然的宿命观92 四 与“道”合一、死而不亡的理想境界96 五 “乐死”“善死”的美学意境99 庄子的生死哲学刍议 廖小东 丰 凤 / 103 一 世俗层面的生死自然104 二 美学层面的生死为一105 三 形上层面的超越生死106 死亡价值的伦理指向 曾建平 姚站军 / 109 西塞罗的灵魂论与慧远的神不灭论 赖功欧 / 117 引 言117 一 西塞罗:记忆——作为与灵魂相关的精神现象119 二 智能与德性——灵魂“神性”的深度表征121 三 “学习死亡”——“死亡是最大的善”125 四 慧远:作为因果报应说重要支撑的神不灭论129 五 神——“精极而为灵者”131 六 形尽神不灭——薪火之喻133 关于死亡的三点思考 邓庆平 / 137 一 死亡系统137 二 死亡问题141 三 死亡价值146 临终关怀与生死关怀 宗教与临终关怀 郑志明 / 151 一 前言151 二 宗教的终极信仰152 三 仪式的灵性关怀161 四 临终的灵性照顾168 五 结论175 试论儒家的灵性关怀 尉迟淦 / 177 一 前言177 二 灵性关怀的意义180 三 儒家对于灵性关怀的看法185 四 儒家灵性关怀的具体作为190 五 结语194 悲伤辅导中的真善美 杨荆生 昝世伟 / 196 一 前言196 二 悲伤辅导的定义196 三 悲伤辅导、咨商与治疗的关系197 四 悲伤辅导的实务198 五 完全的哀悼才能引发正常的悲伤208 六 病态悲伤的觉察与转介210 七 以真善美的悲伤治疗自助助人211 哀伤咨商的探寻之路 罗家玲 / 213 一 缘起213 二 我们的故事214 三 重新看待失落的影响力216 四 “问题解决取向”vs“人格矫治取向”的思辨218 五 重新省思哀伤反应与理论220 生命的陨落与希望——以一名中学生死亡事件的处理为例 林淑贞 / 224 一 缘起224 二 观点225 三 方法233 四 结果235 五 结论240 “见”的开启与典范转移:“生之整体心灵咨商” 叙说性研究梁翠梅 / 247 一 前言247 二 场景一:灯火阑珊250 三 背景二:那人(Figure)就在灯火阑珊处263 四 场景三:完形(Gestalt) 269 五 结语279 学校不该缺失生命教育 罗伽禄 / 281 一 教育学生认识生命281 二 教育学生珍惜生命283 三 教育学生关爱他人285 四 教育学生保护环境286 五 教育学生创造价值288 六 教育学生正视死亡290 七 教育学生预防死亡292 “白发人送黑发人”之生死学研究 王一木 / 295 引 言295 一 产生“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几种可能性296 二 遗属对“白发人送黑发人”肝胆俱碎的五个认知层次300 三 “白发人送黑发人”痛苦的根源问题305 四 “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哲学思考及对策311 五 结语319 走向“生命共同体”——关于“非典”之生死哲学的思考 郑晓江 / 321 一 “蓝色救生艇”与“生命共同体”321 二 关于人类生命与其他生命关系的思考324 三 关于“非典”时期人际、社会关系的思考325 四 关于“非典”引发的生死问题的思考330 五 简短的结论336 生死管理与殡葬文化 现代殡葬文化教育与传播 诸华敏 / 339 一 现代殡葬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和特殊性/339 二 现代殡葬文化传播/343 三 运用文化创造的基本手段/348 殡葬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 王夫子 / 352 一 什么是殡葬文化/352 二 殡葬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354 三 现行殡葬文化中存在的问题/356 四 建立优秀的殡葬文化,提升现代精神文明/359 利用社会资本兴办殡葬事业的实证分析——江西省殡葬行业招商引资调研 郭爱华 等 / 362 一 基本情况/362 二 社会资本引入殡葬业的历史必然性/366 三 社会资本引入殡葬业的客观必要性/367 四 社会资本引入殡葬业的现实可行性/368 五 问题与成因/369 六 分析与讨论/372 七 对策与建议/378 附 件/380 丧葬陋俗阻碍文明进程 涂冬生 / 384 一 现象篇:南昌丧葬十大陋俗/384 二 危害篇:丧葬陋俗阻碍文明进程/386 三 根源篇:传统观念造就丧葬陋习/387 四 整治篇:规范丧葬根除弊端/388 殡葬志工研究——以新竹殡葬管理所生命纪念园区志工队为例 邓文龙 / 390 前 言/390 一 组织沿革/391 二 服务简介/392 三 志工教育及观摩训练/393 四 结论与未来研究加强的重点/397 附 录 新竹市殡葬管理所志工培训计划/398 近代湖南殡葬礼俗及其变迁 钟启顺 / 399 一 晚清湖南殡葬礼俗状况/399 二 近代湖南殡葬礼俗变迁/407 附 录 提升生死品质共促学术繁荣 ——“海峡两岸生死哲学学术与实务研讨会”综述 王小珍 张 嵘 / 415 一 关于生死哲学的知识建构/416 二 关于临终关怀与生死关怀/420 三 关于悲伤辅导与生死辅导/422 四 关于生死管理与殡葬文化/424 关于“清明”的生死文化的讨论 杨雪骋 等 / 427 “天堂里没有车来车往” ——一次生死学访谈郑晓江 王小珍 葛维春 / 444 后 记457 序言 序 南昌·生死·哲学 1997年8月我暂别生活了44年的台北大都会,来到台湾中南部阿里山脚下的大林小镇,进入南华管理学院生死学研究所任教,并成为首任所长。9月底15名硕士生入学,10月中我们便一道迎接来自江西省南昌大学的郑晓江教授莅校访问座谈。郑教授是生死所第一位正式到访的客人,难得的是,来客是哲学学者,跟我同行,而早先推动筹设生死所的傅伟勋教授也是哲学背景,因此郑教授的来访令我倍感亲切。南华创办之初由祖籍江西吉安、精研道教文化的文学学者龚鹏程教授主导领军,朝向中国传统书院形式的精致学院发展。创校时成立惟一的研究所即是哲学所,紧接着于次年设置生死所,让远来的郑教授顿时感到宾至如归。加上南华附近还有一所中正大学,正是南昌大学的前身,郑教授看见更不禁大呼意外。 我、傅教授和郑教授作为哲学学者踏上生死学术之路,多少都跟医疗护理有些渊源。其中傅教授是通过生死体验开创了生死学新页,探讨生死哲学的郑教授因为参加临终关怀研讨会结识台湾医护学者而受邀来访,我则是从研究护理学哲学和医学伦理学的途径步入生死学园地。可惜比我整整年长20岁的傅老壮志未酬,在生死所成立前一年便已大去往生。但是他在去世前不久所发表的最后一篇论文《论人文社会科学的科际整合探索理念暨理路》之中,初步建构了生死学的大方向,即是以“科际整合之学”作为哲学的新义,并以本土化“生死学”提示建立中国本土本位科际整合探索理念暨理路的可能性。 在傅伟勋教授的构想中,生死学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指具有科学性质的西方“死亡学”,广义则包含具有哲学性质的中国“生命学”。由于傅教授的中国哲学背景深厚,使得生死学的知识基础有机会向哲学靠拢,可是它在台湾开创发展至今12年,却主要走在西方死亡学的路径上,或是跟外来宗教信仰纠缠不清;反倒是郑晓江教授在海峡对岸独自耕耘多年的生死哲学,同理想中的生命学不谋而合。郑教授头一次来台是应医护界邀请,一年后他又在南华生死所的正式邀约下再度来台参加学术研讨会。这次负责接待的第二任所长尉迟淦教授也是哲学出身,郑教授、尉迟教授和我年龄相近,都是1950年代出生的中国本土型学者,彼此的结交在我看来,可视为“华人应用哲学”的嚆矢。 南华管理学院于1999年8月改组,中国式人文书院的时代告一段落,学校环境受佛教团体影响日深,使得本土哲学与人文学者渐失用武之地。就在此时,生死学竟然奇妙地走出另外一条应用途径,那就是殡葬学理与实务。同年9月及10月,两个民间学术团体“中华生死学会”和“中华殡葬教育学会”,由同在南华生死所任教的尉迟淦教授与郑志明教授先后催生。此一发展代表了生死学逐渐踏出学院门墙向社会扩散,结合殡葬业者的力量,开启另外一方新局面。殡葬活动在台湾是以中国本土道教为核心价值的民俗信仰为主力,大约占有七成,而外来的佛教与基督宗教仅有两成,这种情势使得“华人应用哲学”取向的生死学大有可为。 郑志明教授出身中文系,以民俗信仰研究知名两岸,近年努力开发“中国宗教学”,希望以源远流长的本土民俗信仰论述,跟西方与印度的宗教传统分庭抗礼。从2000年至2002年,我、郑教授及尉迟教授先后离开南华,将本土生死教育与殡葬教育的种子散播到其他大学和民间去。殡葬业在台湾是一种长期被污名化的行业,虽然主管当局有心推动其迈向专业,但是配套的正式教学单位却始终付之阙如。近年来生死学会和殡葬教育学会不断在殡葬教育与管理两方面大力开发,希望能够持续做出贡献。而大陆则于这两方面都表现得有声有色、可圈可点,值得台湾产官学各界学习效法。 生死学同殡葬业打交道,不但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更是势在必行的方向。以作为狭义生死学的死亡学为例,其实务面涉及四项专业:死亡教育、临终关怀、悲伤辅导、殡葬管理,前三者皆有发展成熟的应用学科如教育、辅导、医护等与之对应,唯独殡葬学术尚处在有待开发的地步,生死学于此正可得以为功。台湾的相关法案《殡葬管理条例》明白规范:殡葬服务包括“临终关怀及悲伤辅导”,因此生死学会和殡葬教育学会已规划在成立六年后,将与另一个历史更悠久的民间组织“中华礼仪协会”,于今年秋天进行策略结盟。结盟后的三大组织,要自殡葬管理出发,向死亡教育、临终关怀、悲伤辅导等领域从事学理与实务的整合。 尉迟淦教授和郑志明教授六年来在台湾积极开发殡葬教育,可喜的是郑晓江教授也开始朝这方面发展;去年11月由上海市民政局主办的两年一度“上海殡葬服务国际学术研讨会”,郑教授便应邀在大会上发表专题演讲。既然两岸关心中国本土生死学的朋友都对殡葬学术与实务有所期盼,举办一次两岸交流学术活动的时机已臻于成熟,乃有这次在南昌的“海峡两岸生死哲学学术与实务研讨会”之召开。会上发表的二十余篇论文,有九篇来自台湾,大多围绕着上述四项生死学专业实务而发。论文如今结集成书,我特别将此番两岸交流对话的来龙去脉向广大华人读者作一说明,希望“华人应用哲学”取向的生死学能够在两岸落地生根,大放异彩。 钮则诚 2005年2月1日于台北 书评(媒体评论) 从比较的视野来看,儒家的“乐天知命”、道家的“安之若命”以及现代人一般的生死态度——抽象地接受“死”的必至,具象地拒斥“死”的降临,都有其长亦都有其短,建构合理与健康的生死态度,应该取其所长避其所短。 ——著名生死学专家 郑晓江教授 惟有真诚、善意与美好的感受,才能感动人,才有生命力。如果专业只在意咨商技术或技巧,忽略了碰触人的心灵,辅导与咨商将犹如建造在沙滩的房子。 ——台湾中华生死学会理事长 杨荆生女士 生死学最有意义的问题乃是:“活在当下,如何安身立命、自我实现。” ——台湾中华生死学会监事、铭传大学教育研究所 钮则诚教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