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插队往事(致我们不朽的青春)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施晓宇//唐希
出版社 海峡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海音,你要是想有出息,就得反潮流。”

当年大队“财粮”肖维新的这一句话,使我当上了泰宁县著名的“知青扎根派”,从此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那是1975年2月的一天,天上飘着冰冷冰冷的细雨。上青公社崇际大队的代销代购店里空无一人,我坐在柜台内吹着笛子《扬鞭跃马运粮忙》,大队“财粮”肖维新踅进门来,翻看了一会儿当天的报纸,对我说了以上的话。

如今看来这么普普通通的一句话,当年却像晴天霹雳,一下把我给怔住了。我放下手中的竹笛,呆愣在那儿,货柜的玻璃映出我惨白的戴着高度近视眼镜的脸。

那时,正是二十四岁的我最苦闷的时期。

我是在1969年2月8日,随我哥哥李田青的福州三中同学,一起到崇际大队大坪生产队插队落户的。那年隆冬,我十七岁的妹妹李百梅,带上辍学的十六岁的弟弟李密密,也到大坪来投奔我们,当上了知青。那时小小的大坪村,一下子有了八名知青。日子虽艰辛,但有同类做伴,倒也不觉得苦闷。

我哥哥李田青已于1972年招工去了三明林械厂,弟弟李密密也在1974年进了泰宁县合成氨厂。到了1975年早春,妹妹李百梅到公社文化站工作,大坪生产队的知青已人去楼空。更令人难受的是,当年同来崇际大队的三四十位知青全部都已离去,仅仅剩下了我一个孤家寡人。

记得1974年秋天,最后三位知青离去时,他们结伴到代销代购店来看我。林立、张绍周、刘焰,他们都是顶替父母亲的工作,“补员”回福州的。在上青公社业余文艺宣传队,我和林立、刘焰是后台的“铁三角”。我吹竹笛,林立拉手风琴,刘焰则是京胡、板胡、二胡样样会。每年入冬,我们都不能回福州过年,我们集结在公社排练节目,到各个大队去巡回演出。常顶风冒雪、风餐露宿。我们参加了几次全县的汇演,曾轰动过县城。我还因此被选入三明地区的农村业余文艺宣传队,并参加1973年的省城大汇演,曾在福州人民剧场和台江影剧院吹奏过,留下过值得夸耀的回忆……就是在没参加宣传队的日子里,我们也经常相约,各带乐器,跋涉数里山路,聚在一起,演奏古今中外的名曲,让顽强的乐声灌满萧瑟的知青小楼……可是,他们这么一走,公社的文宣队就得塌台,我也从此失去了知音,我心中的悲凉是无人能够体会的。

按理说,本大队的知青都走光了,下一个上调的人应该是本人了。但是,我妹妹李百梅在公社文化站,也在等着上调,我应该让她先走。然而在公社干部心里,不免这样想:你们李家兄弟妹四个,已走了一半,而上青其他大队的知青还有许多没走哩。如此等下去,到哪一天才是个头哇?再说,我是个高度近视,原先的四百度近视眼,在大坪几年昏暗的煤油灯下读书写作、替山里人读报、记工分,度数已翻了一倍多。县医院的医生曾恐吓说我将瞎眼,真要被推荐招工,哪个工厂会要?

我是经大队党支部支委会讨论,决定让我进大队代销代购店的。那时,我还在三明业余文宣队,参加赴地区各县城的巡回演出,我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决定我的命运的。我只记得,我们巡回到泰宁县城时,有本大队的知青告诉我,叫我演出结束后,尽快从三明返回,大队有好事安排我去做。没错,在那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里,大队开办的代销代购店的确是人人向往的好地方。进店工作不仅意味着每天都有大队计给的“脱产干部”的最高工分,还意味着你控制着全大队人口(包括支书以及支书的家庭和亲友)的烟票、糖票、布票的供应,同时把持着所有鸡鸭蛋、草药材、山货、皮毛的收购。崇际大队的代销店,位于大队所在地的际下村,设在马路边上的一幢旧粮库里,还有电灯,是当时全公社惟一的“双人店”,还是三明地区的模范店。我揣想,推荐本人进店的,一定是大坪村的肖毓崇和肖其名。肖毓崇是大队的民兵营长,我参加地区文宣队前,是大坪村的保管员。有一天深夜,肖毓崇到知青小楼找我,劝我拿出一些当天生产队收摘的“水”(即还未完全成熟的)花生,和我弟弟李密密三个人一起偷享了;这一并不过分的要求,被我义正词严地拒绝了。尽管我暗暗咽着饥饿的唾液,但也因此给他留下了忠诚老实的强烈印象。肖其名是大队的会计,我曾和他一起承接过大坪最偏远的地块的收割。在那个名叫南排的山垅田里,我挑过一百四十来斤的稻谷,翻山越岭沿着崎岖的小路挑回村里,他足以证明我能吃苦耐劳。

果然,我从三明一回到大坪村,就被叫到大队去谈话。他们叫我带上行李铺盖,第二天就到大队的代销代购店报到,接受店长肖九廷的领导,我就这样成了一名“店小二”。当年三十来岁的肖九廷,是际下本村人,曾在县城读过中学,在山里人眼里绝对是个精明人,这个店铺就是他经手创办的,并稳坐在这把交椅上。平心而论,肖九廷对我挺不错的,他不仅教会了我全套经商之术,还经常非常诚恳地教导我不要和那些落魄的没有前途的人交往。从歌舞升平的文宣队,一下来到油盐酱醋之中,我刚当“店小二”时十分不习惯,不久就适应了这种生活环境。在这里,我学会了每当有人进店,一眼就看穿他兜里揣着几文钱,想买什么,能有几多利润;学会了用剪刀不出声地宰杀鸡鸭,并吃得点滴不剩;还学会了每晚将鸡蛋塞进开水瓶的本领,第二天早晨取了吃的绝技。在这里,我知道了人为了活下去还要活得滋润,都能干出些什么来的真谛。可是,衣食无忧的我,更感到了思想上无法排遣的痛苦。难道,我就这样随俗下去,默默等待着别人对我命运的安排?

“海音,你要是想有出息,就得反潮流。”

是肖维新的这一句话,给我指出了一条道路。

那时,全国上下正在掀起一场“批判资产阶级法权”的运动,“反潮流”的英雄张铁生、黄帅正如日中天,知青“扎根农村”的热潮正风起云涌。是肖维新提醒了我,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就要投身到这场运动中去,当一个名符其实的知青“扎根派”!

就这样,我去撺掇几位老知青,试图创建一个能让我们终身待下来的“知青点”,我们的“太阳城”,我们的“乌托邦”。

于是,便有了“上青公社五四青年林场”。

于是,便有了陶金峰的那十几亩瓜园。P3-5

后记

2014年1月2日《福建老年报》唐希报道:

由老知青编写的福州知青文档《插队往事》一书近日出版。……《插队往事》共两册,上册《蹉跎岁月》分为“山乡往事”“难忘农友”“重返故地”口述实录;下册《岁月见证》分为“知青日记”“往来书信”“知青诗词”“笔记文稿”“实物资料”等。全书文章打上知识青年插队的烙印,饱含甜酸苦辣,充满时代特征。

2014年1月13日《闽北日报》闽北人报道:

2013年12月18日上午,“福州知青文档《插队往事》首发式”在福建省图书馆举行,老知青及作者代表50余人参加。施晓宇(插队顺昌县)和唐希(插队建宁县)两位主编先后讲话,介绍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这套知青回忆录的曲折与艰难。福建省档案馆、福州市档案馆、福建省图书馆、福州市图书馆等单位分别派代表出席并接受了赠书馆藏。这意味着头尾组稿、编辑、审批、筹款8年多的辛苦总算有了结果,令广大知青喜出望外。

由此,掀起了全国媒体的报道热潮。其中以2014年1月22日《文艺报》发表评论家石华鹏撰写的评论《当知青生活已成往事——读<插队往事>(上下)》影响最大:

由知青施晓宇、唐希主编的”福州知青文档“《插队往事》(上下)是一部厚重的大书——1030页,110万字,可谓洋洋洒洒,皇皇大著,拿在手中颇有分量。当然,一部书再厚重,与福建省30万知青耗尽10年青春时光以及一生的影响相比,又显得轻逸了些。毕竟这一场上山下乡运动仅就福州来说就有多少家庭卷入其中:分离、思念、困苦、彷徨……

不过,当时间的流水不断冲刷那段生活的河床,在昔日踪迹行将模糊甚至消逝之时,用永不磨灭的文字定格那一刻,这部回忆录终究显得异乎寻常的重要。

石华鹏撰写的评论《当知青生活已成往事——读(插队往事>(上下)》在《文艺报》发表后,中国文坛最具权威的网站中国作家网当天就在“精彩评论”加以重点宣传、推荐;2014年2月11日《福建日报》及时予以转载;继而光明网、新浪网、搜狐网、凤凰网、报告文学网、中国网络文学、博客中国、网易博客等权威网站也在第一时间予以转载。结果,《插队往事》(上下)出版后,广大读者——尤其新老知青争相阅读,重温那段被人淡忘的“编辑花絮”“插队往事”,一时间洛阳纸贵。请看2014年2月15日《福州日报》专文报道:

参与(《插队往事》)编撰工作的老知青们分工合作,利用业余时间以纯粹“志愿者”的身份,以出“义务工”的方式完成稿件的初审、二审和终审。知青文化是一个永恒的大话题,福州的知青文化是中国知青文化的一个篇章……每个知青的人生故事和对知青上山下乡的看法是千差万别的,这便是知青群体中的个体“差异性”。家庭背景的不同,文化教养的不一样,造成了性格的不同和经历的差异,对生活的感悟也不可能相同。我们不能要求知青作者都写某种模式的文章,发同样的感慨,表达同一情感和见解,我们只能在众多的作者来稿中选择编辑,将较具史料价值的文章收录其中。

说起《插队往事》(上下)的问世,起因于2002年8月,由唐希和本人主编的78万字《永远的脚印——福州知青文档》在海风出版社的出版,当年同样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尤其广大知青奔走相告,争睹为快。

知青,乃知识青年的简称,属于中国特定历史时期的称谓。广义指受过中、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狭义指从1968年开始(更早在1953年已有知青到农村劳动),到1978年结束的——自愿或被迫从城市下放到农村插队当农民的初中、高中学生及少数社会青年。福建近30万知青(全国近3000万知青),许多人要求出版知青回忆录续集,以加深了解、纪念那段难忘的青春岁月。于是,就有了《插队往事》(上下)于2013年10月的艰难面世。

也正是因为这两本福州知青回忆录的结集出版,反响巨大,评价上佳,才有了海峡文艺出版社社长房向东先生——也是知青一员的慧眼识荆,主动约稿,催生出了这本《插队往事——致我们不朽的青春》的呱呱坠地。

《插队往事——致我们不朽的青春》仍由唐希和本人主编,系从78万字的《永远的脚印》和110万字的《插队往事》(上下)中有代表性的知青回忆录精选而成,分门别类将之分作5个栏目:岁月如歌、蹉跎青春、山乡往事、难忘农友、重返故地。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主席的“最高指示”: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

最高领袖一声令下,由此掀起了从1969年开始的(极少数从1968年开始)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此后的10年间,全国共有1800万中学生和社会青年到农村去插队劳动(新中国成立后共产生近3000万知青)。这相当于当时全国城镇人口中,有四分之一的人都上山下乡、插队劳动去了——无论如何这是一个无比庞大的改造群体。今天回想起来,“十年动乱”期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不过是中国“十年浩劫”中的权宜之计、应付之举。不过是以冠冕堂皇的名义将无学可上、无工可做的广大城镇青年打发到农村山区去“修理地球”。因此,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是决不值得提倡的。因为这是在开历史倒车,违背了人类发展的正常规律。

1978年10月,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决定停止上山下乡运动并妥善安置知青的回城和就业问题。1979年后,全国绝大部分知青陆续返回城市——也有部分知青因在农村结婚“落户”,永远留在了农村。

而今回想,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面。艰苦的插队劳动,却也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坚忍不拔意志的国家栋梁,至今还在忍辱负重支撑中华民族的复兴事业。这恰如2300多年前的“亚圣”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里所预见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但是,苦难过后,对经历苦难的广大知青固然是一种意志的磨砺,但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决不值得歌颂,更不应该事后津津乐道,成为某种炫耀的资本。  今年适逢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45周年。

谨以此书献给所有当年同生死、共患难的广大知青兄弟姐妹。

更以此书祭奠那些英年早逝——埋葬在异地他乡荒郊僻野的众多知青兄弟姐妹!

施晓宇写于58岁生日

2014年3月30日

目录

陶金峰的西瓜熟了 李海音

冷寂的辉煌 乔梅

我的“红色恋人” 邓晨曦

寻找回来的诗与歌 叶翔

燃情岁月 高鲁燕

蓦然回首 施晓宇

小桥流水 胡萍球

知青摇滚启示录 唐希

古禄琐忆 林春

建阳旧事(节选) 黄振根

洒在可建的回忆 薛舟

失落的珍珠 杨浩然

顽劣与回忆 胡兆曦

知青点里批“水浒” 潘健挺

那土为什么濡湿了我的手 余禺

无泪的冬天 李密密

没有太阳的日子 林娜

我要回家 丘瑜

钵里焖的是狗肉 袁和平

好汉”十一叉” 房向东

民师“可可” 陈震

苦涩的甘蔗 陈兰英

追忆你卑微的生命 刘安丽

村官杂记:1979 黄洁

海龙 郭祥明

埙声在苍凉幽远中 朱以撒

我的“小芳” 连铁峰

感激一生 孙原

旧村觅踪 马照南

后记 施晓宇

内容推荐

由施晓宇主编的福州知青回忆录精选本《插队往事(致我们不朽的青春)》反映了知青们的青葱岁月。

作者的文字固然朴实,却充满真情实感;知青的语言虽不华丽,读来催人泪下;真的是一笔一画饱含甜酸苦辣,字字句句打着插队烙印,大小篇章充满时代特征。

编辑推荐

由施晓宇主编的福州知青回忆录精选本《插队往事(致我们不朽的青春)》反映了知青们的青葱岁月。

知青的语言虽不华丽,读来催人泪下。要想真切了解历经苦难、更加坚强的知青一代,了解轰轰烈烈、始乱终弃的上山下乡运动,请读《插队往事》。也以此书祭奠广大知青消逝的青春岁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9:4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