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宗白华评传(上下)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邹士方
出版社 西苑出版社有限公司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1936年徐悲鸿的学生张安治离宁赴桂林,白华亲书《流云小诗》中的《小诗》一首为赠:“生命的树上凋了一枝花,谢落在我的怀里,我轻轻地压在心上。她接触了我心中的音乐,化成小诗一朵。”张安治一直珍藏至今。

宗白华同徐悲鸿的夫人蒋碧微私交很好。据蒋碧微回忆:“1937年10月17日至重庆,后到青年会看几位朋友,当时中大已经西迁重庆,中大的教授先生们多半住在青年会,譬如宗白华、张书旗、徐仲年和胡小石先生等等,我们一向都很熟的。二十八年一月(1939年1月——笔者注),一群朋友发起聚餐小集,每周一次,就在‘光第’我家举行,发起人是方令孺、宗白华、郭有守、章益、孙寒冰、陈可忠、端木恺、徐甫德、蒋复璁、颜实甫和我,一共十一位,刚好一桌,每次另请一桌客人……小集时宾主非常和谐,谈笑风生,轻松愉快,或则探讨学问,或则评论时局,有时也不免月旦人物,古今中外,无所不及,对于各人的学问见识,都有很大的裨益,不仅是吃吃喝喝而已。”张道藩、余上沅、穆家瑞、陈丁妩、唐学泳、老舍、王礼锡、蒋梅笙(碧微之父)、蒋梦麟、常任侠、彭汉怀、胡小石、杨仲子、傅抱石、陈石玲、郭有守先后参加了他们的聚餐会。1940年11月4日蒋碧微的父亲蒋梅笙70寿辰,在沙坪饭店举行寿筵,到会三十余人,由张道藩发起,伍蠡甫、吴南轩、宗白华、范存忠、徐仲年、梁实秋、程天放、华林、罗家伦等参加。为编辑出版蒋梅笙诗集《理斋近十年诗词》,许多朋友捐款,徐仲年捐200元,宗白华、范存忠、华林各捐100元。当徐悲鸿同蒋碧微感情破裂,准备离婚时,宗白华从中斡旋,尽了不少朋友之谊。无论是对蒋碧微,还是对徐悲鸿的第二个夫人廖静文,宗白华始终保持着友好的关系。1943年为徐悲鸿和蒋碧微离婚事,徐和廖静文曾请一些朋友吃饭,宗白华、徐仲年、吕斯百、王临乙等参加。蒋碧微回忆说:“席间徐先生大骂我敲竹杠,不应该问他要‘那么多钱’。宗白华先生对我们历来的情形都很了解,他当时就语重心长地说:‘悲鸿,假如我处在你今天这样的地位,哪怕写文章,赚稿费,我也要解决离婚问题;何况,你是画家,多画几张画不就行了?’其余的几位先生也劝他还是答应了,早点办手续好……”宗白华和方令孺还积极支持蒋碧微的写作,蒋碧微回忆说:“方令孺是当时颇有名气的女作家,她经常都在鼓励我从事写作:中央大学教授宗白华先生,也曾一再劝促我将自己半生的经历写出来,他说以当代的女性而言,无论在见闻、生活、感情和遭遇方面来说,我的经历算是够丰富的,他认为这是大好的题材,我自己也早有此心愿,要把我的一生据实报导出来,免得许多报章杂志捕风捉影,随便乱写……”1947年1月,蒋碧微离开南京前宴集文艺界朋友,宗白华及乔大壮、傅抱石、秦宣夫、卢冀野、谢稚柳、吕斯百参加。(以上均引自蒋碧微回忆录《我与悲鸿》和《我与道藩》)

抗战胜利后,徐悲鸿到北平艺专,白华仍回南京,二人暂时分手。白华后来回忆说:“一日我逛夫子庙,在古董店中发现一幅临摹的油画《笛卡儿像》,上面有‘悲鸿’白油色的签名。见到老友的作品失落于此,我十分痛心,立即向店主人购买。店主人并不懂行,我只用了十几块大洋即将画购去。我拿起画飞步跑出夫子庙,跳上黄包车。在车上我紧紧抱着老友的画,生怕店主人后悔追回。第二天在南京文化界朋友中传开了,说白华占了一个大便宜。我估计这幅画是悲鸿留法时在卢浮宫或什么地方临摹的,可能他后来送给什么人,日寇占领南京时丢失了,落到古董店中。后来我同悲鸿说起此事,他很感谢我,但并未向我讨回那画。”(宗白华与笔者的谈话记录,1986年4月)后来这幅画一直悬挂在白华的客室中。徐悲鸿逝世后,廖静文还特意携女造访,观赏《笛卡儿像》这一珍品。  宗白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同郭沫若的交往不多。

1937年良友图书公司编辑《世界短篇小说大系》,德国集部分拟约郭沫若编辑,住日本千叶县的郭沫若初因事忙,推宗白华担任,还为良友公司编辑部写了介绍信去找宗,但经过他们恳切的要求,郭终于答应自己编选。

P131-133

书评(媒体评论)

邹士方多年致力于美学研究,特别是朱光潜和宗白华两位美学大师的研究,成就显著,在国内外有一定的影响。他对于宗白华教授的生平和美学思想的研究在国内外尤具有开拓性贡献。——文学大师冰心、沙汀

邹士方是研究美学的后起之秀,著述甚丰。——漫画人师华君武

邹士方是有影响的美学家和美术评论家。——雕塑大师刘开渠

美学研究,后继有人。——文学大师萧乾

后记

我放下手中的笔,如释重负地长舒了一口气,抬起头远望着东方的微曦,心中弥漫着一种不可名状的情愫……

当我酝酿写作这一部书时,我的小女儿还没有出生,而现在她已经6岁了。

风霜雨雪,酷暑严寒,7年的时光是如何度过的,我自己已记不大清楚了。

本书的写作缘起,说起来也是偶然的。1980年12月三联书店计划出版一套“中国现代学术传记丛书”,由于我当时写了两篇关于宗白华先生的散文,引起了丛书编者包遵信先生的注意。他写信约我谈话,谈话的内容就是约我写一部关于宗白华先生的学术传记,以便纳入他主编的那一套丛书。在他的鼓励下,我开始了工作。第一年在我听课读书之余,利用了北京大学的图书馆,查阅了1919年下半年至1920年上半年的《时事新报·学灯》、《少年中国》月刊及《流云》诗集等等。多次访问了宗先生及北大的一些学者专家,不久又扩大到社会上,进一步访问了宗先生的一些亲属、朋友、学生。1981年5月9日我的小女儿出生了,她给我带来了无穷的欢乐。但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的家务矛盾。我时常奔波于北京大学和西四寓所之间。尽管这样,工作也没有停止。紧接着在1981年11月,第一场冬雪的夜里,我家被窃,财物损失殆尽,这使我和我的家庭陷人无穷的烦恼和恐怖之中。但我还是硬着头皮继续工作。难关渡过后,我该大学毕业了,忙于处理其他事务,没有充裕的时间考虑问题,着手工作。

1982年初,我分配在全国政协学习委员会办公室工作。这里的工作不忙,使我有充裕的时间去图书馆查阅报刊资料和继续我的访问。我永远不会忘记,日复一日地在北京图书馆报库查阅抗战时的《时事新报》微缩胶卷的情形。时值酷暑,汗流浃背,但我抄录着宗先生在《星期学灯》上的诗意盎然的“编辑后语”,只感到浑身爽快,如置身于清凉世界。我再一次被宗老那深邃的思想和优美的语言所折服。与此同时,我向身在外地的宗老的朋友、学生发了许多封信(在大学毕业前夕也曾发了一些信),不久陆续得到了答复,使我欣喜若狂。

1982年夏,我开始了本书的写作,陆续写出了几个片段送包遵信先生审阅。但不知为什么始终得不到他的明确答复。据我估计可能是这一套丛书的出版计划有了变动。果然,以后再未见三联书店以这套丛书的名义出版过什么著作,只是以单行本的形式出版了冯友兰的《三松堂自序》和侯外庐的一本回忆录。据我回忆,这两种都曾是那一套丛书中的选题。

情况有了变化,直接影响了我的写作的情绪。但更为主要的原因是1982年9月我开始参加了人民政协报的筹办工作,以后我就像一架快速运转的机器上的齿轮不停息地转动起来。属于个人的时间越来越少,我只好放弃了节假日、暑期,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夜晚,断断续续地写下去。1986年我的继母身患癌症,住院,做手术,出院,再住院……我的工作又不得不暂停一段。这样直到今年春季这部书才算基本完成。

但直到此时,我还没有同与宗老关系密切的游寿教授取得联系。当我存在着哪怕一线希望时我也不会放弃自己的努力。我根据传闻贸然给黑龙江大学历史系写了一封信。信转到了在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的82岁的游寿教授手中。她很快给我回了信,以后又提供了内容丰富的回忆材料和宗老写给她的两封亲笔书信。我真不知道怎样感谢她!机缘。机缘,皇天不负我也!在此之前的一次聚会上我又见到了曾多次想去访见的虞愚教授(过去我曾给他去过信,但得不到答复),完成了对他的访问。机缘再一次找到我——常熟市政协的吴正明先生从报刊上看到我的一些研究和介绍宗老的文章后,主动写信与我联系,约我为他们的《文史资料辑存》撰写《宗白华传略》,由此我请他提供了宗老1975年回乡的情况,使我能把它们写入本书。至此本书初稿就算完成。

为了赶在今年12月15日宗老诞辰90周年时交出全部书稿。我从7月底开始了本书的誊清工作,边抄边写。暑期休假,别人都去游山玩水,我却冒着北京37度或更高的高温挥汗如雨。为了保持头脑的清醒。我将电扇放在距头部一尺的地方直吹。一个星期后,我病了。即使是在病中我也没有停止手中的笔。这样在紧张的编辑和采访工作之余,历时三个半月,一部30万字的书稿终于誊清并修改完毕。大功告成,我又病倒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我真正懂得了这句话。

但工作还没有到此为止,168幅的手迹和照片的选择、复印、放大、编排,种种繁琐的事情都要亲自一一动手……

我的小女儿大概在她来的这个世界上睁开双眼的一瞬间就看到我在写作。当她懂事的时候她时常眨着稚气的眼睛问我:“爸爸,你在写什么?”我总是回答:“我写对你和你的孩子也许有点用处的东西。”

我不敢奢望不朽,我只希望我的这些文字能成为后来研究者的铺路石,即使一万年以后,我的肉体和灵魂化为乌有,我也心甘情愿……

但是一代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是不朽的!他的思想,他的人格,他的风度。他的美的境界,都是我们永远追求而可望不可即的……

邹士方1987年11月17日

于京华前英子胡同撷英斋

目录

新版自序

原香港繁体字版自序

第一章 家世和童年

 一 宗泽的后裔

 二 桐城“鲁方”

 三 古城安庆

 四 南京思益小学

 五 教育家和水利专家宗嘉禄

第二章 少年

 一 酷爱山水风景

 二 “青岛海风吹醒我心灵的成年”

 三 同济医工学堂

第三章 哲学探索

 一 佛、庄子

 二 “拿叔本华的眼睛看世界,拿歌德的精神做人”

第四章 少年中国学会

 一 “少中”评议员

 二 “少中”理论家

 三三 “为什么要爱国?”

第五章 22岁的主编

 一 《时事新报》和《学灯》

 二 输入新鲜血液

 三 “少中”的园地

 四 写稿最多的“少中”会员

 五 《学灯》发表名人名作

第六章 文坛“伯乐”

 一 郭沫若的作品第一次变成铅字

 二 “异军突起”

 三 郭诗的第一位评论家和鉴赏家

 四 “合二而一”

 五 三人行

 六 《三叶集》

第七章 文学美学

 一 唐人绝旬和《园丁集》

 二 诗一样的生活

 三 《问祖国》

 四 《新诗略谈》

 五 《新文学的源泉》

 六 见解和偏爱

 七 李瑞清、谢无量

 八 《美学与艺术略谈》《青年烦恼的解救法》《戏曲在文艺上的地位》

第八章 留学德国

 一 巴黎会友

 二 法兰克福

 三 《看了罗丹雕刻以后》《艺术生活—艺术生活与同情》

 四 柏林岁月

 五 “印象的生活”和“冲动的生活”

 六 “我随手掷下红花一朵,人间添了一分春色”——《流云》小诗

 七 《恋爱诗的问题》《乐观的文学》《<蕙的风>之赞扬者》

 八 鸿雁往来

 九 “此生不再入第二党会”

第九章 哲学教授、美学专家

 一 回国之初

 二 中大哲学系的阵容

 三 听课印象——学生们的回忆

 四 中国哲学会

 五 同徐悲鸿、田汉、郭沫若的交往

 六 与校内外名人交游

 七 与诗人们的友谊

 八 “平凡”的美德——珍贵的回忆

 九 歌德研究

 十 《席勒的人文思想》

第十章 重庆时期

 一 会见毛泽东

 二 教学和社会活动——朋友和学生们的回忆

 三 与美术家的来往

 四 主编《星期学灯》

第十一章 辉煌的论著

第十二章 天亮之前

第十三章 美学散步

 一 “马列主义的哲学唤醒了迷途的长梦”

 二 不同的道路

 三 初到北大

 四 美学散步

 五 郑州讲学及其他

 六 “兰亭论辩”

第十四章 “史无前例”

 一 中断美学散步

 二 常熟之行

 三 “亲友半成鬼”

第十五章 继续散步

 一 复苏

 二 《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

 三 “寿长所历多”

 四 《罗丹在谈话和信札中》·周扬讲话·《欧洲现代画派画论选》

 五 海峡两岸同出选集

 六 谈“表现自我”·谢国桢手录《流云小诗》

 七 《关于美学研究的几点意见》《宗白华美学文学译文选》

 八 85岁大寿

 九 《漫谈中国美学史研究》·与唐至中通信·《中国书法艺术的性质》

 十 李泽厚的评论·《我和艺术》

 十一 任教60周年庆祝会

 十二 1985年

 十三 最后的日子

第十六章 哲人其萎美学长新

 后记

序言

拙著《宗白华评传》繁体字版自1989年9月由香港新闻出版社出版,至今已23年。但我欣喜地发现,这本带有草创性质的国内外第一本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的传记并未过时,虽经岁月的淘洗,仍焕发着青春的光彩。2007年7月5日《宗白华评传》被中国现代文学馆收藏。

在互联网上可以搜索到,这本书多年来一直是美学研究者们的重要参考书,以研究宗白华生平和美学思想为主题的博士、硕士论文及其他著作、论文都将拙著列为参考书,并大量引用、摘录此书。要知道此书只在港澳台和国外发行,大陆图书馆很少有收藏。现在此书的繁体字版几乎已经绝迹。

因此将拙著在大陆出一简体字版势在必行。恰好西苑出版社看好这一前景,襄助出版,这是要感谢他们的。

回想30年前,没有电脑,我只能一笔一画爬格子;没有互联网,查找资料只能在图书馆一本一本翻阅旧杂志和旧书籍、一张一张翻看旧报纸的微缩胶卷。其辛苦可想而知。没有数码相机,照片要一张张冲洗出,放大挑选,要花费多少财力和精力!

时代在发展,现在写书快捷方便多了。但随之而来的是快餐式、垃圾式的书籍越来越多,真正有价值的可称为精神财富的经典越来越少。许多畅销书都缺乏原创性,只能各领风骚没几月。

这本《宗白华评传》大陆简体字版我不期待会畅销,但她可以以她的原创性和史料的唯一性而长销,以她的真实和朴素继续打动读者。一切美学研究者和爱好者们会时时眷顾她,她注定不会寂寞。

当人生的盛筵过去之后,

记忆的羹勺还能舀起几多颜色?

毕竟有过辉煌的日出,

当暮色袭来时,

情感的碎片,

仍能圆出一个金色的梦。

邹士方

2012年6月27日于北京藏经斋

内容推荐

作者邹士方先生是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的学生,在大师最后的九年里,作者曾追随于大师左右,朝夕问学,并聆听大师亲述生平事迹,答疑解惑。之后,作者花数年时间采访与大师接触过的近百位各界名人、学者教授、学生以及亲属,并花数月时间在图书馆中查阅老旧报刊,在此基础上历经七年写成《宗白华评传(上下)》。通过《宗白华评传(上下)》,读者可以近距离地接触美学大师,了解他的成长历程和学术思想的演变过程,亲晤大师的经典篇章,感受大师的高风亮节和美的境界。本书所附数百幅照片和手迹,大多为作者拍摄和收藏,不少是第一次发表,极有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

编辑推荐

邹士方编著的这本《宗白华评传(上下)》是国内外第一部美学大师宗白华的传记,是二十多年来引用次数最多的美学经典著作之一。

由于作者与美学大师亦师亦友,面对面叩问,就使得本书的内容绝对真实。由于是记述私人谈话和私人通信,内容上就有他书不可替代的真实性。

本书适读于:本书所涉及的人物的家属、亲属、学生、崇拜者、热爱者,美学研究者、爱好者,美学青年,文学艺术研究者、爱好者,摄影专业人士,摄影艺术爱好者,收藏家和收藏爱好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3: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