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冬梅编著的《司马光和他的时代》生动讲述了北宋著名学者、青年干部司马光的成长之路,揭示了那一段激烈变革时代的思想交锋史、政治斗争史,以及北宋政坛上范仲淹、欧阳修、包拯、苏轼兄弟等巨星们互动的历史。全书雅俗共赏,论证严谨,语言幽默,是迄今为止最靠谱的司马光传记。司马光所处的时代,矛盾重重,改革声浪高涨。如何解决问题、化解矛盾,让本朝长治久安,走出“朝代更替”,是那个时代的精英念兹在兹、不敢稍有遗忘的大关怀。改革需要决心和勇气,也需要对现存状态的尊重,需要长途跋涉、长期战斗的耐力,司马光是“这一派”的改革者。作者将引领广大读者深入探寻大宋王朝建国80年后的忧患与改革,以及大变局中德与才、修身与仕途、改革与守旧、治国与民心的激烈碰撞,充分领略这一段中国政治史上最美好的时光之一。
赵冬梅编著的《司马光和他的时代》讲述了:司马光所处的时代,矛盾重重,改革声浪高涨。如何解决问题、化解矛盾,让本朝长治久安,走出“朝代更替”,是那个时代的精英念兹在兹、不敢稍有遗忘的大关怀。
改革需要决心和勇气,也需要对现存状态的尊重,需要长途跋涉、长期战斗的耐力,司马光是“这一派”的改革者。
《司马光和他的时代》将引领广大读者深入探寻大宋王朝建国80年后的忧患与改革,以及大变局中德与才、修身与仕途、改革与守旧、治国与民心的激烈碰撞,充分领略这一段中国政治史上最美好的时光之一。
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阅读《司马光和他的时代》,对今人不无裨益。
1 司马光是谁?
砸缸的小男孩?最伟大的史学家?王安石变法的反对派?
宋人记忆中的司马光
走近真实:本书取向和安排
2 虚虚实实司马家
家世渊源:西晋皇族后裔?
科举改变命运
家族培育英才
3 温和坚定司马池
随父宦游四方
敢把县令拉下座
当面顶撞盛知州
安贫乐道司马池
曹利用提拔司马池
“令之不行,由上犯之”
不做下井落石人
4 梦中天子
奇异的梦
司马池的政治遗产
宋代官场的风气
敢于拒绝太后的人
5 自道是天生第二
砸缸的时间、地点及意义
司马光童年的家教:诚实
努力向学,不惧“绕远”
司马光开蒙读书
6 司马光的“君主论”
长辈眼中的少年司马光
司马光论君臣关系
司马光修身“四箴”
7 沉默的省元
有了恩荫,为什么还考科举?
什么是“别头试”?
范镇弃用特权
沉默的背后:公平的问题
进士功名乃身外之物
8 变起西北
随侍在父母身边的官员
一时代有一时代之观念
家传孝道司马池
西北危机:党项元昊要称帝
战事初起,宋朝一败涂地
9 初论国事
宋夏大战:三川口之败
宋朝的对策:增兵
父子合作,抵制朝廷命令
10 生离·死别
天人永隔倍思亲
言教身传,行为世范
儒家礼制:三年之丧
《贾生论》关注现实政治
要民生,不要虚名
11 干江有水一庞丈
司马光复出
司马光笔下的恩师庞籍
庞籍弹劾范讽案
与歪风邪气作斗争
12 庆历庆历
小尺度,大关怀
庆历新政为什么会流产?
晁仲约的故事
司马光与范仲淹
13 旧雨新知
安边有功,庞籍入朝
故友重逢庞之道
司马光任职滑州
14 穷并快乐着
“民实神主”,司马光的“尊民”思想
成了“高产作家”
教书生涯
志趣相投,其乐融融
15 多事之秋
挚友庞之道去世
贝州兵变
司马光的解决之道
文彦博平息叛乱
16 快车道
终得入馆阁
含泪谢庞公
宋朝文官“三级跳”
礼官的勇气
17 温和的批评者
司马氏谏书
仁宗之“仁”
张美人的娘家建设
包拯开炮,台谏集体抗议
司马光的妙喻与担忧
18 灰色震荡
灰色地带
“招魂葬”的是与非
烈士可能还活着
怎么看待投降和俘虏?
谎言的背后
19 独立的姿态
宰相大臣集体失语
荒唐的历史,有意的空白
宋人修史:制度与态度
皇帝违规,为老师定美谥
20 弱势宰相
宋朝的定谥程序
“有司”守职,陛下不得侵臣官!
再上奏,刚柔相济回帝意
“弱势宰相”对“强势台谏”
21 糊涂案庞籍下台
亲外甥受贿卖官
清宰相大义灭亲
真相未明,庞籍黯然下台
台谏跑偏,宰相动辄得咎
庞籍下台的真相
22 师生谊
不离不弃司马光离京
理性栽培有大爱
愿托后车游四方
仁宗的悔意
23 郓州的四季
春:竹绿桃红马蹄疾
夏:文书胥史令人躁
秋冬:大旱之年维稳忙
郓州历练长经验
24 禁地与雄心
河东路的边防形势
屈野河西地的伤心史
司马光奉命巡边,意图恢复控制河西地
尽扫苦寒气,翻作筹边猷
25 恩师的冒险
断道坞之战
宋军战败的原因
藏匿文书保护司马光
26 无处诉委屈
司马光心力交瘁
屈野河西地事件审查
挣扎在现实政治与道德原则之间
27 两只“麒麟”
三次自请“处分”
与欧阳修、包拯共事
传说中的“麒麟”来了
28 皇帝的底线
日食事件
天人感应中的政治智慧
嘉祜新政
台谏官与政治改革
29 乌鸦嘴的预警人
司马光出任谏官
嘉佑三札——论皇帝、官僚与军队
司马光的政治理念
30 小苏的对策风波
什么是制科考试?
一波未平:苏辙“直言极谏”惹争议
一波又起:司马光为苏辙辩护
余波未了:苏辙是现实版的谷永?
31 长别离
谏官的“谒禁”
与恩师只能书信往还
坚辞知制诰
恩师庞籍溘然长逝
32 政治家的成年礼
为庞籍作墓志铭
从“司马家的孝子”到“庞籍的学生”
如果说“司马光砸缸”确有其事,那么,用“砸缸的孩子”来回答“司马光是谁”这个问题,又是否合适呢?那个砸缸救人的勇敢男孩,毫无疑问是司马光。可是,如果说司马光就只是那个勇敢的砸缸小孩儿,那至少不能说是准确的。司马光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卒于宋哲宗元祜元年(1086),一共活了六十八岁,“砸缸”只是司马光童年生活的一个小插曲。它瞬间发生,传为佳话,最终成为我们民族民间记忆的一部分,故事里的司马光也成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孩子的榜样——当然,那个掉进缸里的小孩儿,也顺带着成了一个安全教育的反面典型。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外人、后人可以反反复复地讲,不断强化,而司马光本人和他的父母却必须淡化甚至忘记——不然的话,司马光的人生很可能就是“神童变路人”版的了。事实上,司马光六十八年的人生岁月,“砸缸”之后,精彩无限。
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人?典型答案一“砸缸救伙伴的勇敢小男孩儿”,正确而不全面。不说“砸缸”,不是司马光;只说“砸缸”,更不是司马光。
典型答案二: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之一。这个“之一”不是“很多”之一,而是二者之一。中国史学素有“史界两司马”的说法,说的是中国两位最伟大的历史学家,都姓“司马”。这两位“司马”,第一位是西汉的司马迁,他写了一部《史记》,记录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多年的历史,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第二位“司马”就是司马光,司马光的史学成就主要体现在《资治通鉴》这部书上。《资治通鉴》是一部煌煌二百九十四卷的史学大书,它按照时间顺序,记述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一千三百六十二年间的历史,是一部写给帝王将相的历史教科书。南宋大儒朱熹说《资治通鉴》“伟哉,书乎!自汉以来未始有也”。…现代历史学家也从不吝惜他们对《资治通鉴》的赞美之辞,比如说它是“空前杰作”,说“论到编纂的方法,史料的充实,考证的详细,文字的简洁,综合评论,确算它首屈一指”!自从《资治通鉴》问世以来,各种注释之作、考据之作、延续之作、改写之作、研究之作相继出现,司马光和他的《资治通鉴》已经成为史学研究领域中一处占尽风光的园地。作为《资治通鉴》的主要编著者,司马光的史学成就之高毋庸置疑。
这个答案怎么样?跟第一个一样,很正确,不全面。历史学家,这是今天的人按照现代职业分类标准给司马光贴上的标签。现代人职业的特点就是专业化和终身化,分工越来越细,专业领域越来越窄,而且干什么基本上就是一辈子的事儿。倘若百年之后还有人记得我,说赵冬梅是一个优秀的历史学者和历史老师,那我九泉之下肯定能笑醒过来。因为我这一辈子在公共领域基本上就只能干这一件事了,那就是学习和教授中国历史——再确切点儿说其实只是宋史,学海无涯,生命有限,能够在这个小小的领域建立“说话的自信”,已然不易。可是,如果用这个标准去评判和衡量生活在将近一千年前的宋朝人司马光,那绝对是不准确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第一,司马光的时代所奉行的原则是“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当官,当了官还要继续学习,学者与官僚一身二任。司马光二十岁中进士,开始做官,此后一直到死,他的官僚身份从未改变,他对于学术的追求也从未停止。对于司马光这样一位学者与官僚一身二任的古代士大夫来说,治学与从政就像是一个人的思想与行动,无法分割,学术也是他“从政”的一种方式。从二十岁中进士开始,司马光在宋朝的官场上一共奋斗了四十八年。这四十八年当中,有十五年,他远离首都开封,住在洛阳,专门编修《资……
P2-3
印在一本书最前面的话,通常是最后才写成的。
在过去将近两年的时间里,为司马光作传成了我生命中最主要的追求。开始是“我要为司马光作传”,然后是“我必须为司马光作传”,再然后,“我欠司马光一个传”。曾经想过置一方闲章,上刻“涑水门下走狗”,来表达我对司马光的景仰——只是这景仰需附加一个条件:“不包括做了宰相的司马光”。在生命最后的一年零两个月里,司马光得到了宰相的高位,却背弃了自己一生的信仰,变得像他的对手一样颟顸、专横,不再宽容,不再谋求异见的共存相搅。就像王安石当年不顾一切地推倒旧法一样,司马光一股脑儿推翻了王安石所有的已变之法。苏轼大声抗议:“当年韩琦当宰相(决策有误),你做谏官,据理力争。韩琦不高兴,你一点不在乎。这些往事我曾经听你详细说过。难道说你今日做了宰相,就不许我说话了吗?”(《宋史》卷三三八《苏轼传》)
“许人说话”的风气一去不返,官僚集团的政见之争、政策之争演变成剧烈的派别之争,党同伐异,小集团的利益取代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到最后,甚至连皇帝也丧失了“中立”,再没有谁能站在国家民族的高度考虑问题,宋朝的政治走上了不归路。
其实,我真正想写的,不止是司马光的传,还有司马光成长、经历、参与创造的那个时代的传记。生于1019年,卒于1086年,司马光的生命跨越了真宗(在位期间997—1022)、仁宗(1022一1063)、英宗(1063—1067)、神宗(1067—1085)、哲宗(1085—1100)五个皇帝。本书的故事截止在仁宗朝——司马光政治生命的成长期。
1038年,司马光进士第六名及第,进入官场。这个时候,距离宋朝建国已经过去了七十八年,军队数量庞大,养兵费用居高不下,官僚人满为患、人浮于事,利益集团挤压普通官僚的生存空间,侵占百姓利益,矛盾堆积,不平之气在郁积,在发酵。就在司马光这一榜的科举考试过程中,开封府解试落第举人集体抗议考试不公,仁宗不得不亲自下令取消了五名宰相、副宰相子弟的录取资格(详见本书第7章《沉默的省元》)。而这只是宋朝国家内部矛盾的冰山一角。同样在这一年,宋夏战争爆发,一举击中宋朝武装力量建设方针——以对内防范武人威胁政权为主调——的死穴,经历了一连串的惨败之后,科举出身的文官儒帅终于稳住阵脚,保住了疆土,恢复了和平,范仲淹、韩琦和司马光的恩师庞籍也因为边功卓著建立了“入相”的资本。由于战争,朝廷不得不加大对社会资源的征发或者说掠夺力度,社会矛盾加剧,部分地区“盗贼”横行。
这样的问题非宋朝所独有,乃帝制时代之通病。任何一个朝代,在建国之初、建国四十年、建国八十年的不同阶段,所面临的问题,所呈现的状态都各不相同。我感触极深切的一个例子,是用人。建国之初,朝廷招录、提拔官员的力度通常极大。宋朝建国十七年、二十年两榜(即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五年)所录取的进士,尽有不到十年从普通人升至宰相的(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看我的《千秋是非话寇准》,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而这样的“奇幻”经历,司马光一辈,只能想象、无法企及。即使是他的父亲司马池在开国四十五年之后进士及第,也硬是十七年才混到中层。(第3章《温和坚定司马池》)通常来说,个人的命运很难超脱他所处的世代,而一代人的命运与这一代人在那个朝代中所处的阶段息息相关。
司马光所处的时代,矛盾重重,改革声浪高涨。如何解决问题、化解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