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德,即为官之道,也称官道。《官德(读历史正衣冠)》概括的12项官德,即仁爱、志节、守礼、诚实、自省、宽恕、谦和、公正、忠义、务实、谨慎、明智,就是官道的具体表现,是自古以来社会对官员这个角色的本质要求和规定。遵循这些规范,便是有道有德之官,实现了官员这个角色的“根本”。由此,本书各章均以“根本”为标题,分别从做人、人生、立身、处世、对己、待人、办事、职分、工作、言行、前行等12个方面叙述如何履行为官之道。本书由高路著。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官德/读历史正衣冠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党政读物 |
作者 | 高路 |
出版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官德,即为官之道,也称官道。《官德(读历史正衣冠)》概括的12项官德,即仁爱、志节、守礼、诚实、自省、宽恕、谦和、公正、忠义、务实、谨慎、明智,就是官道的具体表现,是自古以来社会对官员这个角色的本质要求和规定。遵循这些规范,便是有道有德之官,实现了官员这个角色的“根本”。由此,本书各章均以“根本”为标题,分别从做人、人生、立身、处世、对己、待人、办事、职分、工作、言行、前行等12个方面叙述如何履行为官之道。本书由高路著。 内容推荐 怎样为官?怎样才能做好官? 《官德(读历史正衣冠)》从《资治通鉴》《史记》《左传》《论语》《孟子》等中华传统典籍中精选了320余则历史故事,旨在为官员提供向历史学习的资料,向历史要观念、要经验、要成果。 唐太宗李世民曾把历史比作一面镜子,说它照出了兴衰更迭。其实兴衰不仅是朝代,也包括个人命运。读历史,联系自己,可以达到正衣冠的效果。 《官德(读历史正衣冠)》从做人、人生、立身、处世、对己、待人、办事、职分、工作、言行、前行等12个方面介绍了古代的为官之遭,明确指出,仁爱、志节、守礼、诚实、自省、宽恕、谦和、公正、忠义、务实、谨慎、明智,是自古以来社会对官员这个角色的本质要求和规定。遵循这些规范,便是有道有德之官,实现了官员这个角色的“根本”。本书由高路著。 目录 一、做人以仁爱为根本 (一)爱人 魏凖的爱妾 执政与鞋匠 孔子待人 子路的剑 一条蚂蟥 戎夷让衣 不忍之心 两位慈母 贾父的儿子 郗鉴含饭 唐太宗的两件小事 周世宗的仁心 (二)原则 母亲和儿子 石碚灭亲 爱的悲剧 不向他们敬礼 大仁与小仁 恩小罪大 爱与害只有一步 不给后人留财 毒酒 拳拳之心 绝情 二、人生以志节为根本 (一)志向 自强的孔子 孔子之志 匈奴未灭,无以家为 马革裹尸 无道之志的后果 淡泊以明志 魏晋名士谈志向 (二)气节 杀身成仁 伯夷和叔齐 熊宜僚之勇 孔子不改志 贫贱不能移 因为尊严 富贵不能淫 威武不能屈 魏晋名士谈气节 三、盘身以守礼为根本 (一)规矩 礼与福祸 一个家族的败亡 卑让,礼之宗也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 孔子的愤怒 不学礼,无以立 一次宴会 慎独 习惯成自然 张良的收获 举案齐眉 公主儿媳 守规矩的郭子仪 (二)克己 不勾起别人的欲望 楚灵王的私心 里革改信 自取灭亡 眼里只有金子 欲望与世风 欲望与个人命运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心动 殷纣好色,妲己是出 得陇望蜀 欲望与家业 眼不见,心不烦 欲望与国运 欲望与福分 四、处世以诚实为根本 (一)实诚 他们为什么屡屡失败 目标 射虎 歌者 陶朱公的儿子 学棋 以诚换诚 魏晋名士的实诚 诚意决定成败 文章也要实诚 不做忠臣做良臣 平乱安民靠什么 (二)真诚 霍虎 孔子去卫国 谁都不能欺骗 卖漆 一次约会 绝不欺诈 较真 不欺己 实活实说 造假 魏晋名士的真诚 一颗宝珠 五、对己以自省为根本 (一)知耻 太甲的省悟 沧浪之水 宋君知过 自省的力量 一句话 止谤莫如自修 苻坚的眼泪 新平豪杰 魏晋名士的羞耻 后人的羞愧 不知愧,禽兽耳 唐太宗自责 唐太宗的镜子 死有余愧 (二)改过 改过是君子行为 晋文公自责 君仁臣直 楚王罢兵 改过得人心 二十八星宿 改过为美 汉武帝的罪己诏 左雄与周举 勇于担当责任 周处 戴渊 唐太宗改过 六、待人以宽恕为根本 (一)容忍 放人一马 重用仇敌 晋文公与勃鞮 智大夫喝多了 一口酒 胯夫韩信 忘记人家的过错 举大事者不忌小怨 刘恒因何被选中 死灰复燃 差的就是气度 饱尝老拳 魏晋名士的容忍 国主的道歉 (二)恕道 一次战斗 两头蛇 念兹在兹 三种态度 一匹老马 袁涣的辩解 晋武帝的体验 将军憎恶的人就是我憎恶的人 的卢马 怎么知道没有像你那样的人呢 刘禹锡的改任 换过来想一想 不能冤冤相报 七、态度以谦和为根本 (一)谦下 牙齿和舌头 宥扈的道理 功业永存 尊贵以卑贱为根本 寝丘之地 没有一个比我强 屡战屡胜而亡国 王翦的要求 您的灾祸开始了 急流勇退 功臣父子 不辩白 杨修之死 默、沉、浑、深 诸葛恪的悲剧 刚者易折 郭子仪不敢摆谱 田兴的教训 (二)中庸 两种治国方针 喝酒的道理 纠正偏颇 中庸与全面 中正平和之乐 晏婴的做法 两点论 恩威并用 过速必危 既不做伯夷也不做柳下惠 中庸是为政的原则 八、办事以公正为根本 (一)公平 禅让 弓 损有余而补不足 王者无私 列侯的败亡 公天下和家天下 限田 农民起义军的称号 正道 天道恶盈 内积怨女,外有旷夫 陵云台的倒塌 天道无亲 天道 特出者的命运 张岱的为政心得 物极必反 造反的理由 (二)奉公 周朝的衰落 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昭子不报私恩 中山国为什么可以攻打 另一个孟尝君 一视同仁 不自私才能久长 为政莫若至公 严于亲 不徇私情 无偏无党,王道荡荡 九、职分以忠义为根本 (一)忠心 栾成的道义 苟息的回答 石渚为何去死 “崔杼弑其君” 尽职的晏子 恪尽职守 受人之托,忠人之事 不忠的人 苏武 妻子的换位 夫妻 (二)义利 道义是利益的基础 还回土地 韩起退玉环 赵氏孤儿 江上丈人 仁义是最大的利益 不过激 不以其道得之,不居也 义藏张俭 5匹绢 十、工作以务实为根本 (一)实干 后羿的教训 郭氏废墟 每次都不一样 有名无实 两位大夫 去做就是了 不肯做与不能做 纸上谈兵 说不如做 圣人为政,务实而已 清谈误国 卞壶 实务与清谈 中看不中用 “三不开” (二)担当 消除战争 弦高犒秦 臧文仲当仁不让 孔子的使命 不改初衷 丧家犬 申包胥泣秦廷 勾践的担当 伊尹出山 振臂一呼 在其位,担其责 匹夫卜式 优劣的标准 惩贪保边疆 杜密和刘胜 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陈蕃的责备 十一、言行以谨慎为根本 (一)慎重 商汤的行动 子产的治国之道 孔子为什么不同答 隰斯弥不伐树 没有底的杯子 小事注意无大祸 “万石君” 要自己想一想 路边造房,三年不成 不冒险 思之又恩 卫瓘的悲剧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乱者必斩! 锥刺舌 唐太宗的慎与不慎 (二)福祸 福祸难料 飞来横祸 一匹马带来的福祸 转福为祸 转祸为福 吉凶由人 兄弟们 灾难的价值 福祸与民心 地位越高越谨慎 不攀高枝 外戚的命运 视福为祸 福不经常 十二、前行以明智为根本 (一)是非 永恒价值 国难大于家仇 无意义的勇敢 拥立楚王 贯高的是与非 兴者在德 凭什么成就王业 顺道者昌,逆德者亡 关羽受印 姐姐的见识 小孩子的是非观 劝人死 尊人伦守天道 苏威的分析 文治和武功的效用 冰山 物反常为妖 最大的不祥 (二)学习 功课 点燃蜡烛 人不可以不学 给竹竿装上尾羽和箭头 学习是生命之源 学习第一 知识是最大财富 人借助的是学习 学习与养心 学习是为政前提 学习是人的天职 读书改变命运 吴下阿蒙 向历史学习 好学的文盲君主 学习与兴国 教育关乎接班人 不学习的后果 尊师 仇士良的经验 试读章节 戎夷离开齐国到鲁国去,天气非常寒冷。到了鲁国,城门已经关闭了,只好和一个学生露宿在城外。 夜里,天气越来越冷,两人冻得不行。戎夷对学生说:“你把衣服给我,我就能活下来;我把衣服给你,你就能活下来。我是国家不可缺少的人,为天下着想,舍不得死;你是无德无能之人,生命没有多大分量,你把衣服脱给我吧。”学生白了老师一眼,说:“既然你知道我是个没有德行的人,那么这样的人又怎么会把衣服让给别人呢?即便那个人再伟大也没用。” 戎夷重重地叹息着说:“唉!道义已经不管用了!”然后脱下衣服给学生。戎夷半夜冻死了,而学生活了下来。 如果说戎夷凭着他的本领一定能使社会安定,显然是过头话;但要说到他心系天下未来而为自己的理想身体力行,那则是一定的。他当然知道生胜于死,但更知道仁爱的重大意义,所以不惜以牺牲自己的生命来展现人间道义。(《吕氏春秋·长利》) 不忍之心 孟子见齐宣王,两人谈的是治国。 齐宣王对实行仁政没信心,担心地问:“像我这样的人也能安抚民众吗?” “能。”孟子使劲点点头。 “哦?先生凭什么这样肯定呢?”齐宣王来了兴趣。 “我听说有一天大王坐在堂上,见到一个人牵着牛走过来,就问把牛牵到哪里去?回答是用它来作祭钟。您说:‘放了这可怜的畜生吧,没见它吓得直打哆嗦吗?没有罪过就被处死,真让人不忍心啊。’那人问祭钟怎么办?大王下令用羊来代替。不知是否有这回事?” “有。”齐宣王脸上露出了笑,好像这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但立即又愤愤起来,“可是老百姓却笑话我以小换大,是小气鬼。” “那是民众不了解内情,我当然明白您是出于不忍心。有这样的心肠,足以使天下归顺了。”孟子说。 “是啊。”齐宣王说,“齐国虽然不大,我也不至于吝啬一头牛的。我只是不忍心见它哆嗦的样子,没有罪过而被置于死地。” “这就是仁爱了。”孟子指出,接着说道:“君子亲眼见过活的禽兽,就不再忍心看到它死去;亲耳听到了它的叫声就不再忍心吃它的肉。所以君子都离厨房远远的。”(《孟子·梁惠王上》) 两位慈母 西汉武帝时,隽不疑担任京兆尹,在官吏和民众中享有很高威信。每当他巡视各县,审查囚徒情况回到家中,他母亲总要问:“给受冤屈的人平反了吗?救活了多少人?”如果隽不疑为不少人平了反,母亲便比平时高兴;如果没有平反,母亲便生气,不肯吃饭。所以隽不疑做官,虽然严厉但并不残忍。(《资治通鉴》卷23) 西汉宣帝时,严延年任河南太守,此人性格阴狠酷烈,喜怒无常,每到处决犯人的冬季,便大开杀戒,血流数里,河南百姓叫他“屠夫长官”。严延年的母亲从东海郡来看儿子,打算一起进行腊祭。到洛阳时正赶上处决囚犯,母亲看得心惊肉跳,便留宿驿站,不肯进入府邸。严延年跪在门外一个劲儿叩头,母亲才与他相见,责备道:你管辖的地区方圆千里,没听说你以仁爱教育、感化百姓,反而残害他们,这是父母官应该做的吗?腊祭刚一结束,严母便走了,临行前扔下话:杀人者必为人所杀,我回家为你准备墓地去。过了一年多,严延年果然被杀,时人无不赞叹严母的贤明。(《资治通鉴》卷27) 贾父的儿子 东汉桓帝时,贾彪主政新息县。这里百姓贫困,弃婴溺婴现象很是普遍。贾彪发布命令,认定杀婴即为杀人,二者同罪。 一天,强盗在城南劫掠杀人,城北有个妇人杀害了自己的儿子。贾彪吩咐备车前去巡查验问,属吏引领车子驶往城南方向。贾彪发怒说:“强盗劫掠杀人,乃是常理;母亲杀害儿子,实属违背天道。”便驱车前往城北,当场判决杀子罪犯。城南强盗听到消息,便将两手反绑,到官府自首。数年之间,民间养育儿子数以千计。大家都说“这是贾父生的儿子”,给孩子起名。均带一“贾”字。P6-8 序言 官德,即为官之道,也称官道。为什么这样说?在卉人那里,德的本意是获得,儒家经典《礼记》说:“德者,得也。”(《礼记·乐记》)从哪里获得?从“道”获得,故称道德。老子的《道德经》就是这么来的。道,宇宙的源头,万物的本体,为官之道即是官这个社会位置的源头、本体,说得明白一些,就是做官的人应该走的道路,应该遵循的根本道理,对这条道路、道理的体认与践行就是官德,俗话叫德行。官道与官德是一个东西,一个是本体,一个是获得;一个属于客观,一个属于主观。 本书概括的12项官德,即仁爱、志节、守礼、诚实、自省、宽恕、谦和、公正、忠义、务实、谨慎、明智,就是官道的具体表现,是自古以来社会对官员这个角色的本质要求和规定。遵循这些规范,便是有道有德之官,实现了官员这个角色的“根本”。由此,本书各章均以“根本”为标题,分别从做人、人生、立身、处世、对己、待人、办事、职分、工作、言行、前行等12个方面叙述如何履行为官之道。 老子曾把德行分为两种,一种叫下德,一种叫上德。下德是有意地做,上德是自然地做。这里不妨理解为道德的两种境界,或者实践道德的两个阶段。最初是按照规范的要求去做,像临摹一样,总是想着这一笔怎么落,是照着做,属于下德;等到熟练掌握了,用不着琢磨,更用不着摹本,笔走龙蛇,本能地做,便属于上德。用孔子的话说,这叫“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从心所欲,随着自己的意愿,想怎么着就怎么着;不逾矩,不违反规则。这时候规范与人已经不是外在与内在、客观与主观、被适应与适应的关系了,而是融为一体,所以人才能从心所欲却不逾矩。到了这一步,人丝毫没有约束之感,便进入了自由。这种境界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审美,现在人们特别喜欢用“美”这个词来赞美心中的好人,比如最美洗脚妹、最美鸡蛋哥、最美清洁工……这些好人不是人造的典型,而是自然涌现出来的草根君子,他们这样做也没有什么功利目的,只是去做,就像伸出双臂舍命接住高楼坠落的孩子一样。道德的两种境界都是“道”的体现,但表现力不同,给人的感受当然也就不同。要做一个好官,必须以官德要求自己,从强制到自觉,从习惯到自然,那时你就能体会到官德之美,这样的官做得才心安理得,才快乐,而你在民众心目中就是一个最美公务员。 官德绝不仅仅是一个道德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政治问题。因为官员不同于老百姓,是掌握公权的特殊的人,道德面貌如何,直接关系到政府形象,影响着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群众气不顺,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官员失德。从政治高度看官德,更显出道德建设的必要和紧迫,需要个人与组织共同努力。提升官员道德素质,是打造高质量干部队伍的重要一环,也是人民的期盼。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