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寻找太行(中华文明的源头究竟在哪里)/太行三部曲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作者 赵永斌
出版社 世界知识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第一节 当代史学研究的一个新误区

何谓历史,历史就是自然与社会发展的记录。

历史与文明史不同,文明史是指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历史。据史书记载,中国的文明史是起于“三皇五帝”时代。不过,对这“三皇五帝”历来众说纷纭、难成定论,“儒圣”孔子没有说清楚,“史圣”司马迁也是稀里糊涂。以至今天人们对“三皇五帝”依然是一头雾水。

20世纪初,史学界一些学者达成共识,将中国文明史确定为上下五千年。那么这五千年又是缘何而来呢?据说是根据晋朝学者张辅之言。张辅在谈到司马迁的《史记》时说:“迁之著述,辞约而事举,叙三千年事唯五十万言(《晋书·张辅传》)。”由此可知,司马迁以前,中国有三千年文明史,司马迁以后,至今有两千年,故而称之为“上下五千年”。

但是,司马迁以前的三千年文明史很有出入,《史记》所述五帝、夏、商、西周的历史都极为简略,直至公元前841年才有详细记录。后人参考其他史书推算,夏、商、周三代积年加起来不足2000年,加上司马迁以后至今的2000余年,总共不过4000多年,根本达不到5000年。然而近百年来大量的考古数据证明,中国的文明史早在公元前10000~前9000年时就已经存在了。

那么,其余的5000多年的历史哪里去了呢?早在2000年前,孔子与司马迁为了宣扬“万世一系”皆源于黄帝的封建大一统思想,对远古文明进行了无情的删削,把5000余年一百多代的多部族联盟政权时代,改造成仅数百年“黄帝一族”的五帝天下,给中国历史造成了严重的讹误。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以后,这种讹误始终没能得到纠正。这不仅是中国史学界的遗憾,也是13亿中国人的遗憾。

20世纪末,唐兰、王大有等一批学者勇于投身远古史的研究,他们结合田野考古,从多学科领域对远古史进行了艰苦的考证,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初步理出了中国远古文明的脉络,使我们看到了恢复中国远古,文明历史的一线曙光。

但是,当我们如饥似渴地吞噬这些尚不够丰盛的美餐时,逐渐发现有一个问题在思想上不被众人所认同,那就是关于“燧人氏的先祖源起于青藏高原的昆仑山”的提法。在王大有所著的《三皇五帝时代》中记载有“燧人氏时代,距今5~1.5万年间,西方的昆仑山上居住着九个以白虎为图腾的氏族,主持昆仑山上日魁或日月观测的陆吾氏”,这一提法对恢复远古文明具有很深远的导向性,因此,在很短的时间内,接连出现了一批观点相同的著作,虽对古史重建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但是,他们同样陷入一个新的误区。

诸如: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许新国认为:“如果在地层内发现同样的文物的话,不仅说明中华民族的祖先从3~1万年前就在青藏高原生活,更证明昆仑山也是华夏文明的一个重要起源地。”

杨嘉伟所著的《燧人氏时期》中说:“……燧人氏是炎帝的祖先,也是诸羌戎族的共同祖先。史称炎帝为连山氏,即指燧人氏原住祁连山。古昆仑山又名方山、日月山,即观测日月之山,昆仑山上立天柱以观天故名柱州。这里的天文世家又名魁隗氏。这个庞大的氏族以后一直延伸到河南的大隗山(具茨山)一带。兖州,即其裔族在中原的集聚地。”

但是,古中华大地,有三山五岳,有长江、黄河,有肥美的高原草地,有广阔无垠的华北平原,有四季如春的江南大地,为什么我们的祖先要选择海拔6000米以上的昆仑山呢?难道这里是最适合人居的自然环境?  最早确定昆仑山位置的是汉武帝。张骞“凿空”西域,了解到一些西北地理知识,回来报告黄河源头就在于阗(即今新疆和田附近),但他以为昆仑山还应在更西边的地方。以后汉武帝不断派使者到西域各国。《史记·大宛列传》说:“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阗。其山多玉石采来。”于是,汉武帝拍板定案:昆仑即于阗的南山。此说一出,和者甚众。我们今天地图上的“昆仑山脉”便由此得名。

但是,历代地理学者们对这个说法并不以为然。最早提出质疑的是西汉史学大家司马迁,他在《史记·大宛列传》中说:“《禹本纪》言河出昆仑,昆仑高二千五百里余,日月所相避隐为光明也。自张骞使大夏之后,穷河源,恶睹所谓昆仑者乎?故言九州山川,《尚书》近之矣。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放哉!”司马迁的这番话,实际是对汉武帝所谓“昆仑山”的否定,充分体现了他作为史学家所具有的深刻的见识和批判精神。而同样是在汉代,奉旨修书的班固,在《汉书》里却只说“于阗有南山”,绝口不提昆仑山。自然,班固作为朝廷的御用文人,是以封建统治者的立场来评价事件和维护皇帝(刘彻)的威信。现在看来,在西汉时期,把于阗定为昆仑山,应是刘彻君臣的自误。后来有学者则认为于阗并不是黄河的源头,从昆仑和黄河的联系上排斥了汉武帝的昆仑说。

《山海经》曾提到“海内昆仑之虚”。为《山海经笺疏》作注的东晋郭璞就此指出:“言海内者,明海外复有昆仑。”清朝的郝懿行在注《山海经》时继承了郭璞的说法,提出大昆仑和小昆仑之分。

P4-6

后记

《太行三部曲》凝聚着我的多重心结。

其一,豪情。

我虽然没有出生在太行山里,但是,我却是一名海河战士,太行山的雄浑壮丽,山里人的纯朴善良,修水库的火热场面,千百万民工的坚毅形象,巍然屹立的大坝,山间平湖的秀美壮观,深深地铭刻在一个青年人的脑海里,之后我转换过几个工作岗位,但是终生以上海河修大坝而自豪。

其二,惋惜。

—个秦始皇兵马俑养活了半个西安城,这是有目共睹的现实世界。

可是,近年来太行山区的许多考古发掘成果,依然沉睡在考古学家的档案架上,诸多人文始祖的幽灵徘徊在历史学家的书桌上,这也是熟视无睹的现实世界。

反差,巨大的反差!

误区,不小的误区!

每当我看到那些高官、大员、富翁、外商在黄帝陵、炎帝陵祭祖朝拜的镜头时,心里总会产生一股难以名状的酸楚滋味。“千年文明开涿鹿”,阪泉之战、涿鹿之战、釜山会盟在太行山,参加这些伟大实践活动的第八代炎帝神农氏榆罔、第九代炎帝魁隗氏夸父、第四代炎帝蚩尤氏蚩尤、第十四代黄帝轩辕氏姬邦卉都是生长在太行山,战斗在太行山,埋葬在太行山(榆罔、夸父除外),黄帝城、蚩尤城都修筑在太行山。

错位,时空的错位!

错案,历史的错案!

首恶在哪里?五代时期石敬瑭借契丹太宗耶律德光之助建立后晋,与其他政权抗衡。他虽为皇帝,仍向契丹称臣,称德光为父,自称儿皇帝。石敬瑭为了登上这个“儿皇帝”的宝座,不惜割让“幽云十六州”给契丹,以至于后人祭祖只有到南方寻找黄帝陵和炎帝陵,今天看来,他那时拱手相让的不仅是太行山的土地,还有祖宗的牌位和民族的神灵。

可叹,诚然可叹!

可悲,固然可悲!

帮闲在哪里?他们就是司马迁、朱熹者也。孑L子主张“有教无类”,对为立国兴邦而“朝秦暮楚”的国师们无过分指责,到宋明之间,兴“华夷之辨”,非要把大中华这个统一的炎黄大家庭内部的家务事结成死疙瘩。

可怜,却是可怜!

可惜,真是可惜!

我认为应该是正本清源,认祖归宗的时候了。时不我待!

其三,寻梦。

我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马克思主义铸造了我们的灵魂,伟大领袖是我们心中永远的神圣。然而,苏联东欧剧变,社会主义大家庭解体;十年动乱,个人崇拜使我们的思想陷入迷茫;尽管改革开放、经济腾飞、小康社会使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但是两极分化、信仰淡化、道德滑坡又是我们挥之不去的阴影。我从事纪检、监察工作二十多年,“不怕无法,就怕无天”、一个人没有信仰,那几乎是无药可医的。特别是亨廷顿者流给我们中华民族的信仰画了问号,迫使我们增强了寻梦的紧迫感——如何铸造时代的民族信仰?

2005年,我的《周期论》出版后,回味周期规律的撰写过程,给予我灵感最多的就是太行山。它是一方古老而神奇的土地,钟灵毓秀,无限生机,古昆仑的璇玑,古冀州的霸气,古涿鹿的王气,古三坟的智慧,古中山的慷慨,都给我以激励和启迪——为什么“扼太行者得天下”?为什么冀州被称为“天下第一州”?为什么“天下第一”多出在太行山区?为什么远古神话故事几乎都发生在太行山区?

《周期论》还告诉我们:传统文化既带来了商汉唐明多次的伟大复兴,也造就了隋唐以后的日渐没落,以至于鲁迅先生举起文化革命的旗帜。当今铸造时代的民族信仰,有四个不能忘记:一是不能忘记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天下文明开涿鹿,二是不能忘记偌大的蒙古民族和蒙元帝国曾经葬送在喇嘛教手里;三是不能忘记清朝实际上是毁于礼教;四是不能忘记五四运动是这次伟大复兴的起点和历史的转折点。

在数千年的岁月征程中,太行人民栉风沐雨,胼手胝足,经历了腥风血雨的考验,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太行文化。太行山穿越亘古的沧桑,裹挟着创造生命的奋发进取,孕育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进、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明。在民族危难的每一个关键时刻,都有扭转乾坤的圣人在这里凝聚炎黄子孙力挽狂澜,将中华民族从危机引向伟大复兴的光辉道路。历史多次证明:太行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祖文化、元文化,是传统文化的根,是铸造时代的民族信仰的基石。

其四,使命。

我们是太行文化的后来人,我们以此骄傲。我们也是太行文化的传承者,更有责任有义务去大力弘扬,并让烛照故国数千年的太行文化薪火相传、熠熠生辉。在当今历史条件下,我们应该做出更大贡献。

当今世界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之中。在知识经济时代,文化已不再是人们单纯追求精神享乐的代名词和奢侈品。文化也是生产力,文化也有经济效益。特别是在当今国际社会交往中,单方面的经济高速发展,有可能令人畏惧并误解为威胁,文化的崛起才能有效消除他人的心理障碍,真正令人折服。我们的国家和地区,只有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同步,也才能与其所处国际的、国内的、历史的、现时的地位相适应,也才能为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创造更加有利的文化氛围和社会环境。太行文化是传统文化的根,是打天下的文化,是创业的文化,既有王道,又有霸气,足以校正传统文化“内圣有余,外王不足”的弊端。为此,太行文化的现代价值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绝不能以否定鲁迅、毛泽东为代价去回归传统文化,不能让岳飞、文天祥、袁崇焕、戊戌六君子的悲剧重演;不能让石敬瑭、宋江、秦桧、吴三桂、李鸿章之流复活。而应该以鲁迅、毛泽东为基点去创建新的时代文化。这是本周期的历史使命。

当前,太行山区正处于千载难逢的发展战略机遇期。伟大的事业,同样需要伟大的人文精神做支撑,新的形势发展要求我们立足于现实,透析和重新阐述我们的人文传统,充分开掘和弘扬太行文化的精神内涵,进一步唤起人民的文化认同归属和心理自觉。以昔日“慷慨悲歌”的豪迈气质,“叱咤风云”的神勇气魄,“力拔山河”的英雄气慨,投身于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壮丽事业,为太行山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其五,遗憾。

太行山是中华民族的山,它虽纵腾在京、晋、冀、豫四省市之间,但它是一个整体,我们不能把它人为地断开,从山体形态上占山为王,从文化内涵上断章取义,各吹各的调,各自为政,各取其所。河北说北太行是河北的名片,山西说西太行是山西的骄傲,河南说南太行是河南的光荣,其实,这就淡化了太行文化(集大成文化)的意义,使神经中枢错位,割断了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内在的脉络,伤了太行山的元气,不能尽善尽美地展现它的魅力。所以,京晋冀豫蒙要联手大合作,用大手笔、大胸怀、大气派,真正树起大太行的大品牌、大名片,建设好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大家园。

以上就是我撰写本书的动因。

赵永斌

2011年11月

目录

第一章 神圣而又神秘的昆仑山

 第一节 当代史学研究的一个新误区/004

 第二节 扑朔迷离的昆仑山/008

 第三节 对“昆仑”一词的解析/016

 第四节 古昆仑山就是指大太行山区/020

第二章 巍巍昆仑,太行风骨

 第一节 蒙古高原——中华民族的伊甸园/031

 第二节 昆仑山——万姓至尊/039

 第三节 黄帝神化与昆仑神话/046

 第四节 从玉器的发展演变印证太行先民的迁徙路线/053

 第五节 古昆仑文化的历史价值/059

 第六节 盘古·昆仑——祖始文化/065

第三章 神话太行

 第一节 盘古开天、女娲补天、伏羲画八卦/072

 第二节 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夸父逐日/083

 第三节 共工霸九州与刑天舞干戚/091

 第四节 羲和占日、后羿射日、嫦娥奔月/098

 第五节 牛郎织女/107

第四章 太行先民(一)

 第一节 燧人氏时代/116

 第二节 伏羲女娲时代(上)/123

 第三节 伏羲女娲时代(下)/144

 第四节炎帝神农时代/154

 第五节蚩尤时代/168

 第六节黄帝轩辕氏时代/177

第五章 太行先民(二)

 第一节少昊金天氏时代/196

 第二节颛顼高阳氏时代/207

 第三节帝喾高辛氏时代/221

 第四节帝尧、帝挚时代/227

 第五节帝舜有虞氏时代/240

 第六节帝禹夏后氏时代/245

后记/256

主要参考文献/261

序言

有这样一座山,雄奇壮美、气势磅礴,巨龙般蜿蜒跃于华北大地之上。

有这样一座山,穿越沧桑、昂首挺立,哺育八百里胜地衔五千年文明。

它,就是自古享有“黄河如带,五岳俱朝”尊崇地位的太行山!

太行山古称大形山,以形貌高大而得名。与中国众多东西走向的山脉相比,太行山显得特立独行。一是因为它纵贯南北,奔腾纵横,这与其他几大山脉,比如喜马拉雅山脉、秦岭山脉皆不同,所以它被称为中华大地的脊梁,即“华夏龙骨”;二是因为它所处的区域,从幽燕之地到黄土高坡,从东海之滨到三秦东垣,纵贯山西、陕西、河北、河南一脉而下,是中国古代经济文化的轴心地带,在它的挟带之下,沃野千里,人杰地灵,历史璀璨。这里孕育了八方文明,铸就了华夏之魂。

地理的形胜加上历史的沉淀,不得不说,太行山是一块风水宝地。提起太行山,更多人想到的是曹操的“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李白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确实,太行山形势险峻,历来被视为兵要之地。“太行山首始于河内,北至幽州,凡有八陉,是山凡中断皆日陉。”(晋·郭缘生《述征记》)。这样的八陉,自然就成为了征战之地。

从春秋战国直到明、清,两千多年间烽火不息。公元前263年,秦伐韩,在太行山“决羊肠之险”,一举夺韩荥阳。公元前204年,刘邦被困于荥阳、成皋之间,他采纳郦食其的建议,北扼飞狐之口,南守白马(今河南滑县东北)之津,终于转危为安。隋末,李世民与窦建德相争,李世民进据虎牢,使窦建德不能越过太行,李世民乘机占领上党,尽收河东之地。1281年,刘福通率起义军越过太行,火烧上党。抗日战争时期,河北、山西的八路军一二九师在刘伯承、邓小平的领导和指挥下,创建了太行区,即晋冀豫边区。

太行山绵延千里,像一条青色的巨龙,盘踞在河南、山西、河北三省的辽阔大地上。古人说“扼太行者得天下”,正是从它的形胜所带来的重要战略地位而言。相对于形胜,太行山地区更是孕育了中华元文化源头的区域。太行山是一座朴实无华的山,一座平平凡凡不怎么引起世人注意的山。它与众多名山大川相比,总少了一些名贵与绚烂。但是,如果黄河是一条因为孕育了中华文明而被称为“母亲河”的河流的话,太行山则是一座伟大包容的“母亲山”。

从原始部落开始,这里温暖舒适的气候环境,提供给人们适宜的生活居所;这里丰饶多产的丛林与田野,给了人们最丰厚的食物来源;这里复杂丰富的地理形态,在锻炼人们的适应性的同时,又为他们躲避种种自然灾害提供了可能。如果没有这座伟大的山,那么中华文明的延续性,也许可能会出现另一种状况。

如今的中国,就好像是一个巨人,但有点“膘肥体不壮”。虽然我们的物质已经高度发达,但是我们的精神世界却有点“缺钙”。“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有了精神力量,一个人才会有奋发向上、追求卓越的动力;一个民族是需要精神支撑的,有了振奋的精神,才能凝聚力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太行精神,无疑是当下最有价值的精神补钙佳品。太行精神虽然产生并发展于太行山区,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但从实质上看,它绝不是一种区域性的精神文化形态,而是有着丰富而深邃的内涵。

从“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夸父精神到“敢想敢干、不满足现状”的愚公精神,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大寨精神到“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奇志,誓把山河重安排”的红旗渠精神,无一不体现着太行精神里最朴素却最厚重的实质。  “太行山高,可以呼远。”1939年,薄一波同志登临太行,感慨于太行军民浴血奋战的动人实践,写下如此豪迈的诗句。我想,太行精神的本质属性,决定了这一精神绝对不是一个僵化的概念、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而是随着时代与社会不断发展、不断丰富、不断更新的精神长河。距离文化的源头越远,越能够显示其宽广和激越。即使到了今天,当我们在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回眸历史,仍能感受到太行精神超越时空的强大力量和其永恒的价值。

翻开《太行三部曲》,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一一浮现在眼前。从苍茫的远古到有文字可循的信史,从瑰丽的神话传说到精彩纷呈的真实历史,从历史文化的遗迹到当代太行精神的承续,都包罗在这套书里。

寻找太行,就是探寻中华文明之源。寻根溯源,找到中华文明传承并得以继续弘扬的文化情结的根。

发现太行,就是延展中华文明之魂。不管你见与不见,太行精神都在那里,不增不减。

走进太行,就是做好亘古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契合。引进大工业,更要引进大工业文明。

赵永斌先生从事党员思想教育工作多年,由于工作使然,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早先研究历史周期论,随后又开始沉醉于太行文化的研究当中。当我看到这套厚厚的《太行三部曲》时,我依旧惊叹于他的勤奋和责任感。从当初160万字的原稿,到现在所见到的50多万字的成书,其间需要经过多少磨砺与辛苦。而这一切的初衷,就是为了使太行文化和精神得以传承。

随着时代的进步,一方面是新的文化和文明不断地涌现;另一方面却是对旧有文化和文明的抛弃与背离。多年来,虽然我们目睹传统文化的没落与传统精神的缺失,但对于文明的传承,大多数的人都还没能真正意识到我们当代人身上的巨大责任。当看到这《太行三部曲》时,我真的非常感动作者上下求索、百转千回而不改的精神。如果我们的学者当中多一些这样有责任感的人,那么传统文化就不会像今天如此没落。

在刚刚过去的2012年2月14日,城市规划及建筑学家吴良镛院士与谢家麟院士一道获得2011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吴良镛院士倡导建筑与城市规划相结合,对旧城区改造整治规划设计工作有着重要贡献。我个人多年来一直在北京大学从事传统文化、古代地理与城市建筑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不管是建筑与城市或者是地理学,作为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已经开始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而对地理区域内的文化的挖掘,如太行地区这样重要的区域,也会因为更多有识之士的整理、发扬得到更广泛地继承与传播。

山的壮美不仅仅在山体,更在山魂。太行山就是如此,为什么那么多人要深情歌颂太行山,说到底,还是太行精神能打动人,能影响到一代代的人。从巍巍八百里太行山深处走来,赵永斌先生身上也具备了这样一种山魂,那就是忧患意识和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或许其他人到了他这样的年龄,大多都会选择颐养天年。但是,他却利用自己的晚年时光,静心编写这部巨著。最想要的,无非是将太行文化和精神传承下去。这样一件泽被后世的丰功伟绩,实在是功莫大焉。

“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华。”我想,《太行三部曲》对于寻找中华文化之源,展现泱泱华夏历史演变之路,重塑大太行文化观,揭开国人道德文化新篇章,一定具有深远的意义。

于希贤

2012年2月于北大燕园

内容推荐

赵永斌所著的《寻找太行(中华文明的源头究竟在哪里)》为《太行三部曲》之一。

山高可呼远。了解中华文明,不能不懂太行文化。所谓太行文化,它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和发扬。在物欲横流的当下,太行精神不是一个僵化的概念和一个空洞的口号,而是随着时代与社会不断发展、不断丰富、不断更新的精神长河。距离文化的源头越远,越能够显示其宽广和激越。

《寻找太行(中华文明的源头究竟在哪里)》从“神圣而又神秘的昆仑山”、“ 巍巍昆仑,太行风骨”、“ 神话太行”、“ 太行先民(一)”、“太行先民(二)”等几个方面逐层讲透太行人文、地理景观。寻找中华元文化之源,展现泱泱华夏历史演变之路,重塑大太行文化观,揭开国人道德文化新篇章。

编辑推荐

赵永斌所著的《寻找太行(中华文明的源头究竟在哪里)》——一部带你回溯五千年太行风云、讲述中华神话、传说与文明源头的文史地修养读本。

发现太行,就是发现中华文化的源头;寻找太行,就是寻找中华文明的传承;走进太行,就是走进亘古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契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23:4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