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叶,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城市化进程,百分之八十左右的人口工作、居住、生活在城市当中。当20世纪即将结束的时候,全球已经有百分之五十的人口工作、居住、生活在城市当中,而包括中国、印度等在内的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若干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也已经进入高速发展期。因此,21世纪被称为城市的世纪,城市在国家和地区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甚至当今世界,国家与国家的竞争,地区与地区的竞争,更多地表现为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以城市带动区域的发展、以城市带动农村的发展正在成为国家和地区领导人的战略选择。
那么在清代广西城市的发展又是怎样的情况呢?在侯宣杰编著和何一民编译的《清代广西城市发展研究/中国城市史研究丛书》会为您慢慢讲解。
《清代广西城市发展研究》(作者:侯宣杰)共六章,全书逻辑清晰,内容全面,其主要内容包括学术基础:清代城市史研究之回顾与展望、清代广西城市演化的时空轨迹、清代广西城市社会管理的变革、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清代广西城市发展的社会效应等。《清代广西城市发展研究》由巴蜀书社出版。
第二节清代广西城市对外经济交往的扩展交往是人类社会普遍现象,也是人类社会主要的存在方式之一。而以经济交往为核心的物质交往活动无疑是生产力发展,乃至人类社会进步的支柱。因此,经济交往,尤其是对外经济交往无疑是透视清代广西城市经济发展变迁的有力窗口。
一、清中前期朝贡贸易体系下的广西城市对外经济交往
广西城市对外经济交往历史悠久。早在西周时期,交趾南面的地方政权已经由合浦向周朝进贡“南海贡鱼草、珠矶、大贝”。春秋时期越南所产的象牙、翡翠等珍品已借道广西进入楚国。秦开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航运,从广州溯梧州、入桂林可直达中原各地,故广西城市对外贸易以此为契机而逐渐发展起来。此后,汉、唐、宋诸代广西城市对外贸易长盛不衰,作为中国与东南亚贸易通道的地位不断强化。明代,由于广西与东南亚部分国家地区有毗邻接境之优势,故中央政府规定广西是安南、占城、暹罗等国朝贡的贡道,“安南贡道,故由广西”,于广西“设交趾云屯市舶提举司,接西南诸国朝贡者”,广西玉林的博白、北流、陆川、兴安等县粮食输往廉州仓后,“令交趾军民自运其廉州县粮,则以输交趾新安、万宁甚便”。以廉州、钦州为互市点的海上贸易和以龙州为口岸的陆路贸易空前繁盛,盐、鱼干、牛皮、桐油、陶瓷、铁器、丝织品、铝、桂皮等是向国外输出的大宗商品,而沉香、胡椒、荔枝、钻石、象牙、犀角等则是人口的大宗商品。然而,自郑和下西洋中国对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贸易达到发展高峰后,明末倭寇入侵和葡萄牙、荷兰人的东侵使明朝政府实行闭关政策,受其影响,广西城市的对外贸易尤其是海上贸易逐渐衰落。
清朝立国后,为镇压南明反抗势力,励行海禁政策,广东、广西沿海一带为“海禁“重点区域之一。又因钦廉一带划归广东行政区划,脱离清代广西行政区划之外,故清代广西并无真正意义上的海路对外贸易,只有借道广东廉州、钦州、北海等沿海港口的间接海路对外贸易。另一方面,清朝取代明朝后,越南等与明朝政府保持着封建宗藩关系的国家转而投向清朝政府,继续与之保持着原有的宗藩关系,与越南有关漫长陆路边界的广西因此在清代中前期迎来了陆路对外贸易的重要发展时期。城市作为工商经济的主要聚落,自然承担了对外贸易的中转集散任务。概而观之,清代中前期广西城市与越南等东南国家的贸易往来,就贸易的主体而言,存在着官方主导的朝贡贸易和以民间商民为主要承担者的边境互市贸易。
(一)朝贡贸易
朝贡贸易是中国封建政府与国内少数民族地区和藩属国之间定期进行的贸易往来。清代中前期,与清政府建立正式朝贡关系的国家有7个,而能保持长期稳定朝贡贸易关系的有越南、朝鲜、硫球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