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罗店划龙船习俗/上海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作者 程六一//徐连发
出版社 上海文化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为了保护好珍贵的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遗存,充分展现海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编者专门编辑、出版了这套以上海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为内容的大型丛书——《上海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丛书》!

这本《罗店划龙船习俗》(作者程六一、徐连发)是其中一册。

内容推荐

这本《罗店划龙船习俗》(作者程六一、徐连发)是《上海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丛书》中的一册。

《罗店划龙船习俗》收录了“俱毁”之后再度辉煌、民国时期的罗店龙船、濒临危机及又见曙光、划龙船形成约定模式、筹集经费的惯例、活动程式的约定、崇拜龙神的风俗、祈年禳灾的形式、相对一致的配备、负盛名,尽显特色价值、技艺荟萃的龙船制作等内容。

目录

总序

前言

新绿洲接续史前遗风

崛起的名镇

早期龙船见闻

端午节备受重视

龙船首进练祁河

引进龙船的反响

练祁河见证龙船兴衰

罗店龙船始于明

罗店龙船盛于清

“俱毁”之后再度辉煌

民国时期的罗店龙船

濒临危机及又见曙光

划龙船形成约定模式

筹集经费的惯例

活动程式的约定

崇拜龙神的风俗

祈年禳灾的形式

相对一致的配备

负盛名,尽显特色价值

技艺荟萃的龙船制作

龙船表演别开生面

文化盛会的外延拓展

文化盛会的社会效应

新时代,更添魅力风采

在端午不划龙船的岁月里

龙船文化节

实施抢救保护措施

龙船文化的传承

龙船文化的普及和发展

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建都南京,即下令江南农村必须栽种棉花,“不种木棉者,罚每年缴木棉布一匹。”棉布又必须换成大米缴纳官赋,此令一行,又推动了商务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明代的罗店也出现了天天有集,一日三市的兴旺景象。

随着罗店的日益繁华,镇上出现了名门望族,迁入者中也不乏达官名流,富裕人大兴土木,慈善者建桥筑路,有人开始兴教办学,有人开始富而思乐。

就在罗店成镇之初,明洪武八年(1375),镇东部建成了支家桥,洪武十九年(1386),练祁河上建起了永福桥,成化八年(1472),镇中心建大通桥,嘉靖十四年(1535),知县李资坤在镇上创办罗阳小学。万历年间(1573—1619)镇东部又形成了蒋行、赵行二个草市。天启年间(1621—1627),镇上建城隍庙、花神堂和哦松堂等豪华建筑。

明末清初,罗店形成了三湾九街十八弄的规模,仅商店就有六七百家,而且各行各业齐全,成为农工士商聚居的大镇,在当时的嘉定县内首屈一指。“金罗店、银南翔、铜江湾、铁大场、教化嘉定、食娄塘”的说法在民间广为流传。

罗店得“金罗店”美称当属实至名归,无论在当时还是后来,罗店均有诸多胜人一筹之处,这里不仅市面大,商号多,而且还是棉花和棉制品的重要集散地,罗店生产的斜纹布久负盛名,畅销于外省。这里每年举办的各类民俗活动总能引方圆百里之民众,呈万人空巷之盛况。罗店不仅富甲一方,而且人才辈出,仅明代出类拔萃者就达十余人,包括抗倭名将钱世桢,官至刑部员外郎的范纯。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一般的罗店人都认为龙船因纪念屈原而产生,其实不然。早在屈原诞生之前,中华大地早已有了龙船。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在(《神话与诗》中说过:“龙舟竞渡应该是史前图腾社会的遗俗”。“龙舟,只是文身范围从身体扩张到身体以外的用具。”据史料记载,江南古为水泽之国,当地“百越”先民有断发文身的习俗。“说苑·疏证》中载,越使者诸发见梁王说:“彼越亦天子之封也,不得翼、兖之州,乃处海垂之际,屏外藩以为据,而蛟龙又与我争焉,是以断发文身,灿然成章,以象龙子者,将避水神也。”上古先民出于对自然力量的恐惧心理和抵抗意识,崇拜图腾,将龙的形象图案刺缕在身上和绘刻在独木舟上,使其“以象龙子”。  长江流域的先民把龙视为民族之图腾,凭着意志想象勾画出龙的形象,为龙蒙上了高深莫测的神秘面纱,视龙为无所不能,威力无穷的庞然大物。奉龙为神,举龙为尊的敬畏和崇拜已达登峰造极,其影响在龙的传人中可谓根深蒂固,罗店的百姓也不例外。

罗店的乡民虽然对图腾之意并非了如指掌,但对龙的崇拜却深入心灵。明正德四年(1509),罗店地区发生了地震,海水涌上大地。明嘉靖十九年至四十四年(1540-1565)倭寇多次劫掠镇区,百姓横遭不测,镇上十室九空,损失惨不忍睹期间,又遭地震、大旱。接二连三的天灾人祸,使罗店百姓苦不堪言,但他们对此却无能为力,只能乞求神龙的保护。在人们的心目中,唯有神龙,才是他们安身立命的保障。

在罗店有着一个无法考察真假的传说,称某一风调雨顺的盛世之年,正月十五之黄昏,于东方大海的上空,出现了一条光彩夺目的长龙,罗店人立即张灯结彩,进行庆贺。当年便喜事连连,此后,元宵便成了罗店的灯节。每年闹元宵,除所有商店和家家户户均张灯结彩外,寺庙前还树起灯塔,放花筒,灯火辉煌如同白昼,并进行集会出灯。舞龙灯,舞狮子,人们提着各式灯彩,敲锣打鼓,穿街走巷,直闹到深更半夜。参与者的队伍连绵不断,观者无数,灯彩的种类也是名目繁多,动物灯、植物灯、人物灯一应俱全,镇郊农民也在田头高悬“望田灯”,希望来年丰收。“新春发嚼米花甘,听闹元宵兴倍酣,亮照彩灯千百盏,盛年此夕照田蚕。”史料中记载的这首诗,就是对“灯节”盛况的真实写照。

在罗店的民众心目中,福为龙所赐,祸须龙来避,这种虔诚之志却正是图腾崇拜的体现,也是罗店龙船特色之中的实质内涵。P19-21

序言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若星河。

五千年的璀璨文明带给中国人骄傲的同时,也留下了令世界惊奇的各色瑰宝;令人叹为观止的丰厚文化遗产积淀润泽着后世子孙的精神家园。在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中,以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等非物质形态存在,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被界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文化差异造就了形形色色、别致多样的文学、歌舞、美术、技艺和习俗等,它们因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价值而被认为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从女娲补天传说的五色神石,到端午节汨罗江畔的龙舟竞渡;从《牡丹亭》里一唱三叹的婉转昆腔,到《高山》、《流水》中意境悠远的古琴雅韵;从七彩瓷器釉下的瑰丽纹饰,到顾绣、竹刻巧夺天工的奇丝妙缕;从中医针灸以外治内的灵动针法,到太极武学博大精深的一招一式,这些中华文化符号承载着五千年的历史文明,逐渐积淀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性格和气质中不可替代的文化传统,并且深深地溶于全球华人的精神血脉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蕴含着的特有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创造能力,以一种无形的方式承续着中华文化之魂,被视作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们身边,可以触摸、可以感知、可以注视、可以惊叹、可以赞美,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会永远存在下去。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它们已经斑驳和脆弱,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其生存环境正在受到威胁,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消亡或失传的危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已经刻不容缓。2005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的陆续出台,标志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正式启动。2006至2008年间,国务院陆续公布了两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涵盖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10个门类,计1028项。

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的海派文化历经城市七百多年的发源历史和一百六十余年的开埠岁月,在传统吴越文化的基础上,孕育了别具一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融合古今、交汇东西,具有鲜明的近现代工商业特色。上海目前共有江南丝竹、昆曲、京剧、淮剧、沪剧、独脚戏、黄杨木雕、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等33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成为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为了保护好这些珍贵的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遗存,充分展现海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我们专门编辑、出版了这套以上海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为内容的大型丛书。通过这一形式,既对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记录,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开展普及和宣传。丛书为每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单独设卷,以人文学者的视角,面向普通读者,采用文字、图片、大事记、知识链接等方式,对项目进行生动而全面的介绍,力求体现知识性、可读性和史料性。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对“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进行了充分演绎,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活动,让世界领略了中华文明的无穷魅力。这套丛书也将努力传承世博精神,继续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贡献一份力量。

值此功成之际,衷心感谢为编著丛书付出辛劳的项目传承人、项目保护单位和保护工作管理部门,以及专家学者和上海文化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们,现有的成果都凝聚着他们的才智和心血。我们衷心希望,这套丛书的面世能得到读者的欢迎和喜爱,这也正是对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的最佳回报。

朱咏雷

上海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丛书编委会主任

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局长

2010年11月

后记

我之祖先乃罗店邑人,清代初叶迁入乡间,其时居所虽不属罗店辖区,却与之相距不远,故对罗店龙船幼时便有耳闻,常听长者讲述,其晴久不忘怀。曾记长者凡提及罗店龙船,必会津津乐道,眉飞色舞,口若悬河,使我辈听得入迷,自怨未能早出娘胎。

改革开放以后,匿迹已久的龙船重新再现,蒙罗店领导不弃,邀我参与相关活动,成为举办龙船文化节的策划者之一,并与罗店镇文化服务中心主任朱文泉等人一起,对罗店龙船进行了颇为深入的田野调查,先后走访了众多当地老人,包括造船的船匠,划船的舵手、划手,乃至“台阁”扮演者,获得了大量鲜为人知的详实资料。

罗店还多次邀请众多专家学者,对罗店龙船进行了全方位的理论研究,来自中国社科院的刘魁立、贺学君、邹明华和上海的相关专家陈勤建、郑祖安、张黎明、杨鑫基、苏颐忠等均发表了真知灼见,有的还撰写了研讨文章。

众多专家之见地,广大民众之阅历,便成了撰写上海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丛书《罗店划龙船习俗》分卷的素材,从某种意义而言,本分卷乃是荟萃专家考证和民众记忆之产物。

在本分卷的编写过程中,宝山区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宝山区文化馆、宝山区月浦文化馆和宝山区罗店镇均给予了大力支持。宝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和罗店镇社会事务服务中心的许多同志还直接参与了具体工作,借本分卷面世之时,特表感谢。

本书尚有诸多不足,望读者予以批评指正。

潘德龙

2011年6月28日

书评(媒体评论)

划龙船传统在宝山罗店具有相对稳固的社会心理基础,又在广大民众日常生活中得到实施与传承,形成一种自然的向心力,使之成为当地民众普遍认可的行为模式。

——中国旧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员、中国民俗研究协会副理事长 贺学君

罗店划龙船已经有四百年的历史,它凝聚着我国传统端午的习俗,又汇集了罗店深厚的文化历史,两者结合起来体现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味。它综合了建筑、雕刻、彩灯、织锦等多种民间的工艺,经过了代代相续,体现了罗店人民的生活史、文化史,乃至战争史,成为了罗店人深厚的百科余书的缩影。

——华东师范大学外汉语学院常务院长,中国民俗协会副会长 陈勤建

在全国各地形形色色的龙船及端午习俗巾,罗店龙船独树一帜,别具匠心的造型、别具一格的仪式、别开生面的表演,凝聚了民间艺术的智慧创造,体现和展示了中华民族及上海地域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我们一定要珍爱和保护好这项优秀的历史遗产。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郑祖安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4:3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