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湖广填四川/巴蜀文化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肖平
出版社 天地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一座城市的文化名片!全面解读古老巴蜀的历史密码构架不繁而文字清爽,为同类著作所未见,堪称翘楚。

肖平编著的《湖广填四川/巴蜀文化丛书》是一本文化随笔。文章文字也是不疾不徐、娓娓道来,但却不是闲谈,篇篇文字的知识密度极大,注重知识的延展;也不是枯燥的城市史考证,文字的趣味性、文学性都非常突出。此外,该书的编排体例,将知识分门别类,便于读者选读。总体上说,这是一本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品读城市特质的大文化散文,是一张成都的文化名片。

内容推荐

《湖广填四川/巴蜀文化丛书》是一部重说历史的典范之作。作者肖平通过大量相关史料的勾连,以文学化的想象叙述,从屠蜀传说中剥离历史的虚实,重说一段三百余年的移民史。“构架不繁而文字清爽,为同类著作所未见,堪称翘楚。”(流沙河评)全书共分五章,主要从移民们入川的经历、创业的历程以及“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对巴蜀的深远影响入手,全景式地展现了清初“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

目录

第一章 记忆和传说中的移民事件

 你为什么“解手”

 张献忠的喊叫

 屠夫的面孔与英雄的背影

 一个村庄的记忆

第二章 满目疮痍的土地

 三百年前见闻录

 两个遗民的战时笔记

 一望无际的忧伤

 巡抚的奏折和皇帝的诏书

第三章 到四川去

 有一片土地在召唤

 三个移民家庭的入川亲历

 “麻城”情结

 凭什么不让我们去四川

第四章 异乡人的舞蹈

 土地和幸福

 迟到的泪水

 品尝家园的滋味

 生活在别处

 方言的纠缠

 在戏台上狂欢

 移民世界今日观察

 四川的“土广东

第五章 重现的家园

 在四川的茶馆里

 我爱我家

 外来手艺与金色土地

 人才迭涌的时代

 “新四川人”与“新四川文化”

主要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你为什么“解手”

1972年夏天的一个傍晚,八十岁的老祖父坐在蝙蝠飞舞的屋檐下,喃喃讲述“湖广填四川”的故事。这是川西平原静谧的黄昏,牧童唱起晚歌把耕牛赶回牛圈。我记得,唠唠叨叨的祖父带着忧伤的情绪给我们讲这段神奇往事已不是第一次,他布满皱纹的脸在渐渐黯淡的光线中显得特别古老沧桑。他讲道——

传说清朝初年,经过明朝末年的大乱之后,四川剩下的人就不多了。四川总督赶紧给皇上奏本说:“四川的土地肥得流油,荒着太可惜了,请皇上赶紧迁人来。”

皇上看了奏本后,点点头,马上喊户部尚书来问:“爱卿,哪些省的人最多?”户部尚书回答说:“湖广(湖南、湖北)、广东两省的人最多。”

这下,皇上便下旨到湖广、广东,命令两省总督迁人到四川去。

广东总督接旨后吓慌了,赶紧喊来户籍司查户口。查来查去,查到说客家话的汉人人口最多。于是总督就下令到客家人居住的州县,叫当地官员喊客家人搬迁。嗬哟!这些客家人哪里肯搬哟,有的哭,有的骂,不管县官咋个催,他们都不动,说:“我们祖祖辈辈住在这个地方,一下子要搬那么远去,哪有这本书卖?”

县官禀报给州官,州官又上报给总督。总督虽说可怜这些客家人,但不敢冒犯皇上,只好派士兵押客家人去四川。

客家人男女老少被绳子拴起,连成一串串,一路哭一路骂地离开了家乡。

祖父讲这些陈芝麻烂谷子的移民往事太多次,因此神情并非是想象中的那般沉重。相反,倒显得十分轻松自如,甚至有几分滑稽,仿佛在讲一件与他毫不相干的陈年旧事。

许多年以后,当我在故纸堆中爬剔“湖广填四川”这一历史事件的真相时,我发觉祖父的讲述似乎有悖历史的真相,因为我在族谱、典籍、地方志和官史中很难见到一个村落被强迫迁往四川的记载。更多的,是一些卧薪尝胆的家族,为了个人的生存发展和家族的绵延壮大,怀着一腔热血和必胜的信念主动投奔四川的。他们知道,苍天在冥冥中为他们指明了另一条生活的道路。而祖父在他的私人叙述中,却把这次移民事件说成是跟“流放”“发配”“充军”性质相类的事件。这到底是族谱、典籍、地方志和官史隐瞒了事实的真相,还是祖父的私人叙事已成为所有移民的集体记忆?记忆的沉痛甚至悲哀,难道可能导致他们回避这段历史的真相么?

无论如何,既然清朝政府把移民填川作为一项国策,那么祖父的叙述可能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整个“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完成以后,从外省进入四川的人口多达160万。很难想象,没有大规模的政府强制措施,一块残破的土地怎能招来如此多的移民?或许当时有的省份移民“奉旨填川”确是真事。

屋檐下的光线愈来愈暗,祖父呷一口竹筒里的桑叶茶,接着说:

官兵押着我们村落的男男女女跋山涉水,跨州过府,一路浩浩荡荡向四川走去。当时老祖先们的身上只有简单的行李,也许是一床棉被,也许是一只麻袋。每个人的手都被一根又粗又硬的绳子捆绑着,当他们一个一个连在一起的时候。看上去就像一群瘸腿的鸭子。

“他们屙屎屙尿怎么办?”一个孩子在黑暗中问道。

祖父甜蜜地笑了,因为他知道孩子们会这么问。而且这样的问题。以前孩子们也提及过多次。

祖父说,有一个人想拉屎的时候,就得对押送的官兵说:“官爷。我想拉屎了。”

官兵这时候便很不耐烦地瞧这人一眼,骂骂咧咧道:“你他娘的真是懒牛懒马屎尿多!”

然后就叫队伍停下,上去两个人,把这人手腕上的绳子解开。被解开绳子的人很欢快地跑到路边的草丛中去方便。方便完了,又跑回队列中来,重新被缚住双手,继续向数千里以外的那个名叫四川的地方走去。

孩子们竖着耳朵听祖父讲,觉得那些老祖先的经历真是很好玩,有点像捉迷藏,有点像过家家。P2-4

序言

巴蜀文化丛书·湖广填四川

从成都迁回金堂县城(今成都市青白江区城厢镇),我上四岁,已能记事。印象有终身难忘者,一是从西街拐入槐树街口,遥望老家门墙内的五棵大槐,浓荫可爱,上有栖鸦聒噪;二是八字墙的门口,阶下铺以石板,两旁码着石条,以利雨天行走;三是大小两个院坝,有树有花,石缸养鱼,两庑与环廊,大厅与中堂,高悬大匾十张以上,各有榜书金字“勤俭家声”“耕读传家”“乐善好施”“高谈转清”“紫微高照”“堂高燕喜”“鸾翔凤翥”“美轮美奂”“山海年长”“国恩家庆”等等;四是正堂的神龛桌甚高,当中供奉“余氏堂上高曾远祖之位”木牌。左右对联一副,也是木刻金字。上联“九江开世泽”,下联“四谏起家声”。我的那些高曾远祖们仿佛都端坐在神龛桌上,从今排列到古,一个接续一个,愈退愈远,一直退到四千年前“禹疏九河”为止。噫,你会疑问:“难道夏禹王姓余吗?”答:“他的太太是涂山氏。涂字的古写是余字底下两个山字并排,可知涂就是余。”如此说来,看那上联便知我们余姓认夏禹王为姑爷了。下联说到北宋仁宗年间欧阳修、富弼、蔡襄、余靖四位直声满天下的谏议大夫,那余靖正是余姓的祖宗。原来我家血缘可以上溯伟人名人,沾姑爷光,也算“天潢一脉”。看看这来头,也就很不简单了。幼孩的我就是这样想的。

后来我七八岁,长辈告知,金堂县北门外大小寺那一带姓余的是我们的本家。那年的清明节到那里去祭祖,眼见男丁挤满祠堂,其数上百,几乎尽是乡下农夫,使我深感意外。我们这些城里来的子弟,细皮嫩脸,衣着光鲜,仅占现场余姓子孙后裔十分之一罢了。祠堂石碑记载明白,我们的远祖其实是农夫,是胼手胝足,鹑衣百结的农夫,不涉谏议大夫余靖,更牵扯不上夏禹王。对联在说谎,这可耻的虚荣!

许多年后,我都老了,整理族谱,方才发现我们余姓子孙也是移民后裔。从我这一代向上推,第八代余良(或余良正)来自“扬州府泰州县大圣村军旺庄余家湾”。其地在今江苏省泰兴县军旺镇的乡下。名曰湾,想系河湾处吧。良公(或良正公)出身农家,任职武官。康熙初年奉调四川成都,见城市已全毁,便辞职为民了。先移家资阳县,后迁居彭县隆丰场化成院侧,在此终老。其子余允信迁居金堂县外北大小寺,等同“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插占百亩,娶得本乡黄姓女子为妻,协力垦荒。夫妻二人砍伐荆榛,耕田引水,栽秧打谷。又植一长排柏树苗,移葬父母遗骨于此。我七八岁来祭祖时,柏树早已成林,葱葱茏茏,远远就能望见,蔚成乡土风景。

农夫余允信算是金堂县我们余家的一世祖。他有二子,余绍唐行医,余绍虞读书。传到孙辈,余怀管理家业,人丁兴旺,田产增至千亩,虽已致富,犹勤劳作。又传到曾孙辈,其中余纯笏迁居金堂县城,修建槐树街的余家大院。时在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距今已有一百五十六年了。

在肖平的这本《湖广填四川》书中,类似余允信这样的外省移民,举例甚多,事迹曲折有趣,往往悲壮感人。其间尤以第三第四两章最为精彩。移民过程之艰难困苦,创业成功之欢笑豪情,具体交代,生动陈说,史实确凿,文情两茂,为同类著作所未见,堪称翘楚。比较起来,我家故事就显得苍白寡趣了。然而不揣冒昧写出,以附骥尾,实欲提醒读者,你家神龛上的说词,对联也好,挂匾也好,多不可信,宜详察之。拿匾来说,李姓总挂“紫气东来”,未必皆是老聃后裔;陈姓总挂“妫汭遗风”,未必皆是虞舜族人;冯姓总挂“大树家风”,未必皆是将军子孙;曾姓总挂“三省堂”,未必皆是孝子后人。凡我川人,绝大多数都有移民远祖,当初尽是穷苦农夫。发迹之后,不免多方掩饰,强认伟人名人为自家的祖宗,这是常有的事。许多人和我从前一样,不知自身之为移民后代。他们见自家的父辈祖辈都有知识文化,就以为出身于“书香门第”,遂忘了清朝初年背着破麻袋,担着烂棉被,晓行夜宿,跋涉在湘西入川路上的“一世祖”,这真不应该啊。

说起这条“湖广填四川”的道路,万分有幸,鄙人走过,就是从湘西吉首到川东酉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扩宽了的湘川公路。车到三角地(此系地名),湘西友人介绍说:“湖广移民走到这里,要作最后选择。前面路分岔了,右去四川,左去贵州。”听他这样说,我立刻想到:“远祖留迹于此,向右去了。如果他病死在乱山中,就不会有我坐在车里了。”此时满怀感恩之忱,看清自身在历史长河中何其藐小,一芥一屑,偶然存在而已。

现今社会,人趋实惠,多无兴趣了解历史真相。特别是这一类移民史,不见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尽说艰难处境中的劳苦生涯,更不容易吸引读者。肖平自甘冷落,意欲唤醒川人年青一代,知晓先人奋斗过程,重温吃苦耐劳精神,以期历史资源古为今用,丰富我们的人生阅历,坚强我们的人生态度。美意如此,予甚嘉之,愿以拙文代序。

流沙河2004年11月19日在成都大慈寺路

书评(媒体评论)

肖平简明扼要介绍了四川以及成都,且构架不繁而文字清爽,可读性高。他意欲唤醒川人年轻一代,知晓先人奋斗过程,以期历史资源古为今用,丰富我们的人生阅历,坚强我们的人生态度。美意如此,予甚嘉之。

——著名诗人、文化学者流沙河

《地上成都》《地下成都》《人文成都》从考古、历史、人文环境和文化多方面释读成都及巴蜀文化文明,内容丰富、文笔优美,兼具普及和研究的双重价值。

——四川省图书馆副馆长、研究馆员王嘉陵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0:5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