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怀念
去年秋季以后,李宗一、黎澍、陈旭麓三位同行学者先后猝然逝世,这是史学界,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学科的重大损失。
三人之中以李宗一同志年纪最轻,英年早逝,令人惋惜。他与我曾同往日、美参加国际会议,其勤奋好学、诚朴待人给中外学者留下深刻印象。前不久,我接到张朋园兄自台北南港来信,也说:“最近突然接获李宗一逝世的不幸消息,以他那壮硕的体格,惊讶不已,难于相信!年初他替我找到民国修云贵两通志,铭感五中,无以为报,只有等将来至其灵前一哭!”
黎澍同志的论著,我早就读过.但首次与他见面却是在1960年夏天,那是为了筹备纪念辛亥革命五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记得一见面他就大谈学术自由的重要性: “如果一百只鸟只叫一种声音,一百颗花只开一种颜色,那有什么好听?有什么好看了?”当时,报刊上正在热烈讨论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问题,他却劝我不要凑热闹,要选自己认为更有意义的问题,切切实实地做些研究。1963年一1964年,我在北京协助杨东莼诸先生筹建中国近代社会历史调查委员会,与他见面的机会较多,虽未单独深谈,但增加了对他个性、风格的了解。
1964年秋,我为李秀成评价问题回省接受批判。紧接着又是“史无前例”的无妄之灾,彼此便完全隔绝。直到1975年夏天,我陪同他到牡丹江镜泊湖一带游览,才有机会朝夕相处两个星期之久。不过当时大家心情都很抑郁,而且周围的人也非甚熟,所以许多话是欲言又止。只记得他曾感慨地说: “‘文革’前因为工作忙,很多地方都未曾去过,总觉得以后还有机会去。现在倒是有时间出来走走,但精力又不行了。”
粉碎“四人帮”以后,黎澍进发了青春活力,他不仅发表许多重要文章,破除“左”的禁锢,推动思想解放;而且关心各种学术团体和学术活动,期望社会主义的学术事业不断兴盛发达。辛亥革命史研究会筹备阶段,我与张磊向他求教,他兴致极高,谈得很多。并且特别强调两点:范围宁可小些,但队伍力求精干一些;要务实,切切实实推动学术研究与交流。以后这个研究会将范围始终限于中南地区,而且不图盛名、只干实事,就是由于接受了黎澍的正确建议。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尽答中央反复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但“左”的东西仍然不时试图重新抬头。在那些风风雨雨的日子里,黎澍以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为重,以马克思主义的学术事业为重,丝毫不考虑个人的安危得失,不断在一些重大理论问题上进行新的探索,为学术界树立了可贵的榜样。记得有次会议中间休息的时候,他以凝重的神情对我说: “为真理而奋斗就要不怕杀头。”有些青年人请他题字,写的也是“为真理而斗争”。回顾黎澍光辉的一生,无论是解放前还是解放后,无论是处于逆境还是顺境,他确实是言行一致地为真理而奋斗了一辈子。得知他逝世消息的当晚,我曾书写梁启超的《自励》诗以表哀思: “献身甘作万矢的,著论求为百世师。誓起民权移旧俗,更研哲理牖新知。”
已故三人之中,与我相识最早的是旭麓同志。那还是在1956年,我到北京列席旁听高师中国近代史教学大纲座谈会。会议的正式代表都是年长的教授、副教授,争论得非常热烈;我当时是年轻的无名小卒。想发言而缺乏勇气。中间休息时,旭麓邀我到他房间小坐,问长问短,倍加勉励,顿时消除了我的羞怯心理。于是我也积极参加了会议的争论,并在会后就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大胆发表了系统见解。这可以说是我决心走上学术之途的开端。1961年,纪念辛亥革命五十周年学术讨论会在武昌召开,又是旭麓带头建议让我在大会上第一个宣读论文。
不过“文革”以前,我与旭麓除一起参加过两次会议以外,并无别的交往。“文革”以后,由于他热心关切支持中南地区辛亥革命史研究会的工作,几乎每次会议都是有请必到,此外还一起参加多次别的学术会议,因此见面和深谈的机会很多,相互之间也加深了理解。我觉得旭麓在“文革”以后重新焕发了学术青春,思想之活跃与见解之深刻时常使读者为之赞叹钦佩。特别是他对青年的关心和扶持,更是有口皆碑。记得每次到他家里,总是看见他在为年轻朋友审阅论文或著作,真说得上是废寝忘食,呕心沥血。许多青年学者的迅速成长,都包含着他的辛勤劳动。
提起笔,仿佛他们仍然在我们的眼前、身边,仍然与我们一起为发展中国近现代史学科而奋斗,为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民主、富强的发达国家而奋斗。然而他们毕竟走了,留下许多未完成的事业与愿望。缅怀他们可亲可敬的音容笑貌,我们活着的人应该加倍努力工作。
P15-17
根深才能叶茂
春风化雨桃李芬芳
——向第一个教师节献词
着眼于培养21世纪的新人
——在保加利亚索非亚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
永远的怀念
增强主体意识维护科学尊严
献身甘作万矢的著论求为百世师
为“你丢我捡”叫好!
通识教育与人文精神
签名售书有感
新的时代新的课题
世纪之思
改革也需要策略
学风应成为世风的先导
——致曾业荚同志
《荆楚青年人文学者文丛》序
史学的品格
开卷有益
未了中华情
往事悠悠忆金陵
大教育:建设中国的支点
——《陶行知与中国现代化》序
岁月如歌亦如梭
张謇感动中国
笔墨缘结五十年
——寄语《历史研究》
“失红”与“霸蛮”
——难忘的一课
“草木本有心,何求美人折?”
——读张九龄《感遇》有感
尊重历史超越历史
林木深处觅绿魂
——忆姚水印老师傅
明辨荣辱热爱华师
——为刘武教授壮行
为什么要有校园草坪?
——读《小草青青 践踏何忍》一文有感
殊途而同归
——我与池田先生的相遇与相知
感 言
——纪念史华慈诞辰90周年
香山花艳岭南枝一
寻踪樱花
——创价大学春季开学祝词一
钱基博:诂经谭史,言传身教
国学家的精神世界
——对章太炎与“《苏报》案”的再认识
我怎能保持沉默
——《重庆大轰炸档案文献史料丛书》总序
我们的教育已经生病
——章开沅教授给考生张蓉的复信
治史偶感:史学寻找自己
泰晤士河源头的思考
——从“牛津现象”谈起
教育就是完善自己
——在省素质教育研究会筹备成立大会上的即兴讲话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校园见闻有感
校报也应“以生为本”
——从陶行知编《金陵光》说起
20后寄语90后
一定要珍惜自己的大学时代
黄帝与辛亥革命
为风雅华师鼓与歌
——《风雅桂子山》序
恪守学术道德抵御不良学风
——在“学习科学发展观坚守学术道德”报告会上的演讲
谁在“折腾”中国的大学
与陕西学者张应超的学术交往
君子之交淡如水
——回忆季羡林先生
与共和国同行
教育不是为适应市场需求
根深才能叶茂
——谈创新人才培养
道德复归当务之急
——读李德复《不言放弃》
培养学生要堂堂正正
不要把辛亥百年纪念变成一个浮夸的嘉年华
仁心厚泽永留人间
——回忆与朱厚泽先生两次晤谈
环宇岂无真知已海外偏留文字缘
——忆野泽丰先生
与张舜徽先生共同走过的岁月
百年锐于千载
——辛亥革命百年反思
实话实说
——我不是辛亥革命研究第一人
《居正与辛亥革命:居氏家藏手稿汇编》序
栀子花引发的思考:爱护校园,救救孩子
永葆赤子之心
——重读《傅雷家书》有感
华师早期建筑群的主要设计者
——怀念亡友何浣芬
发票叫卖何时了?
——一个老年市民的心里话
为什么编注这本书
正如很多人一样,我们很爱听章开沅先生演讲。每次演讲,先生是没有讲稿的,顶多也就一两张卡片,而且演讲开始.先生往往“泛谈”.天南地北,纵横四海。可是听着听着,在你陶醉于先生磁性男中音、渊博知识和惊人记忆力之际,不知不觉中,他已收拢了话题.而且主题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鲜明,最后落脚点题,好一篇“起承转合”的好文章。先生自20世纪50年代始,就常为学生做报告.但遗憾的是由于当时录音技术问题和人们认识问题,先生的演讲(报告)基本没有整理和发表。直到21世纪初,学校,尤其是宣传部门不断重视这个工作,才将先生的演讲录音整理和发表。为了让更多人能集中读到先生的这类文章,我们努力编注了这本书。
同样的,跟很多人一样,我们爱读章先生的小文章。我们这样讲,并不是说我们不爱读先生的“大部头”,而是由于专业的原因,他的“大部头”不见得大家都要读(能读)。但这些小文章则是人人都可读的好东西,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们认为先生的小文章是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的自然率性流露。在当今“大师”、“大家”满天飞的时代,真正的知识分子有几何,我们真不好说,但我们认为.章开沅是当之无愧的一个。何谓真正的知识分子呢?我们认为。真正的知识分子除有深厚的学识外,还须有爱国情怀,永葆一颗赤子之心;还须有强烈的责任感,为人类、为国家、为民族勇于担当;还须有宽广的胸怀,能海纳百川,包罗万象;还须有超前的眼光,能看得长远,洞悉未来;还须始终坚持真理,不媚时,不媚俗,不媚人;还须敢于针砭时弊,激浊扬清。读章先生的这些小文章都能读出这般内容,这般滋味。不仅如此,这些小文章的语言极其优美、平实、自然,如行云流水,真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读之如饮甘泉,畅快心肺。因此,我们愿意更多人能分享这样的好文章,这也是我们编注这本书的原因。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作为华中师范大学校报的老编辑,多年得到章先生的关怀和支持,诚如他自己所说与校报“相伴终生”。每当他在校报上读到好的诗文,他就会致电编辑部予以鼓励;每当有感而发,写就精品小文,他首先想到的就是给校报;每当我们应时应事约稿,他都会“约”而不拒,这些都是对我们莫大的鼓励和提携。我们觉得,先生发表在校报上的道德文章。如不加以推广和传播,就是我们的重大失误,这也是我们编注这本书的又一原因。
我们之所以斗胆给先生的文章加了一个“注”,并不是说我们比广大读者高明,而是因为很多时候我们是听取演讲(报告)的前排听众,很多时候,我们又是这些小文章的第一读者,从某种程度上讲。我们可能对当时的时代背景要熟悉一些,“注”一下,也许会加深读者对文章的理解,但愿没有画蛇添足。
本书按章先生文章发表时间先后编辑,时间段为20世纪80年代初至当前。我们之所以选取书中的一篇文章《20后寄语90后》作为本书的正书名,主要是因为章先生向来重视青年,向来关注青年,向来热爱青年。向来爱与青年变朋友,诚如他常说的,青年是未来,是希望。
编者于2013年4月
由周挥辉、曾艳编注的《20后寄语90后--章开沅小品文选集》收录了章开沅先生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的小品文64篇。章先生的文章不但体现了其深厚的学识,深沉的爱国情怀,强烈的责任感,宽广的胸怀,超前的眼光,而且无处不流露着一个真正知识分子的自然率性。《20后寄语90后--章开沅小品文选集》内容涉猎广泛,观点独到,文笔流畅,以小见大,字里行间彰显了其道德风范。编者根据文章刊发时间、写作背景、时代意义进行了注释,以加深读者对文章的理解。
章开沅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一直以来,他都十分关注教育问题,关注青年人的成长问题。本书《20后寄语90后--章开沅小品文选集》(作者:周挥辉、曾艳),90后不仅仅指1990年及以后出生的人,而是指一代人。书中章先生对青年一代乃至当代社会有识之士敦敦教诲,寄予了其对这一代人的殷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