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蒋经国日记(1925-1949)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张日新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一本公开的日记,记录了蒋经国的一段家国春秋。

蒋经国善于用日记来记述他的人生旅程,检讨他的是非功过,自评他的事业成败。他的坎坷仕途及思想演绎,都真实、生动地表现在他的日记里。在这本书里,我们选了蒋经国去台前最有代表性的几段:留苏生活、赣南主政、长春谈判、上海“打虎”以及撤离大陆时的日记,从不同的角度真实地再现了他求学、从政的人生经历以及前后思想的巨大变化。他的日记中有对中苏关系、接收东北以及1949年撤离大陆前后的详细记载,对于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专家学者是一份难得的史料。

内容推荐

本书节选了蒋经国1949年以前最有代表性的几个阶段:留苏生活、赣南主政、长春谈判、上海“打虎”以及撤离大陆时所记的日记。这些日记,再现了蒋经国从国外到国内,从学生到官吏以及最后随父撤离的一段特殊经历,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国民党政权由盛转衰,最后分崩离析的溃败。

蒋经国的日记,是研究中国近现代史不可或缺的史料。

目录

前言

尼古拉同志(1925—1937)

赣州上任(1940)

除暴安良(1940)

人去政息(1942)

东北的接收(1945)

上海“打虎”(1948)

最是仓皇辞庙日(1949)

后记

试读章节

尼古拉同志

(1925—1937)

1925年10月下旬,年仅15岁的蒋经国远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在那里开始了长达12年的留苏生活。

蒋经国1910年4月28日出生在浙江奉化溪口,是蒋介石的长子。1922年到1925年,蒋介石安排蒋经国到上海读书,受当时的社会环境熏陶,这期间的蒋经国已经成长为一个追求革命的热血少年,曾经因为积极参加“五卅”爱国运动被学校开除。

1925年10月,蒋经国对于即将到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感到快乐而又兴奋。受蒋介石之托照顾蒋经国学习、生活的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的吴稚晖曾经问蒋经国:“你到俄国去干什么?”蒋经国很坚定地说:“革命去!”吴稚晖说:“革命就是造反,难道你不怕吗?”蒋经国回答说:“不怕!”要知道,蒋经国当时还是个只有15岁的孩子。

莫斯科中山大学创办于1925年,当时苏联政府、共产国际积极支持国民党开展的国民革命,双方的合作渐入佳境。为了帮助中国的国民革命培养干部,苏联政府在莫斯科创办了以孙中山先生名字命名的中山大学,即蒋经国在日记中提到的“孙逸仙大学”。莫斯科中山大学是当时中国革命青年心驰神往的学习圣地,1925年10月在中国招生。在第一期招收的300多名学生中,有40名是苏联驻国民党高等顾问鲍罗廷推荐的国民党政要的子弟,蒋经国即是其中之一。

对于蒋经国去苏联留学,作为父亲,蒋介石是支持的。1925年,孙中山先生刚刚去世,蒋介石还是执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的,虽然忙于国民革命,与蒋经国聚少离多,但是他对于蒋经国的教育是用心、细致的。作为曾经的日本军校留学生,蒋介石知道让孩子走出去的重要性,他曾经给蒋经国写信:“你下学期既有英文课,你须用心学习;现在时世,不懂英文,正如瞎子一样,将来什么地方都走不通,什么事业都赶不上……”

1925年10月25日,蒋经国和其他留学生一起起程前往苏联。到了莫斯科之后,学校给他起了一个俄文名字:尼古拉,他的同学徐君虎开玩笑说:“蒋经国同志,你的这个名字不吉利呀,‘尼古拉’就是‘你苦啦’,意思就是你在这里可要受苦啦!”

蒋经国以后在苏联的生活被徐君虎不幸言中,作为蒋介石的儿子,受中国政治形势和中苏关系的影响,蒋经国在苏联的生活充满波折,经受了艰苦和磨练。12年的留苏生活,是蒋经国一生重要的时期,对他以后的个人生活和政治生涯产生了巨大影响。

起初,蒋经国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的读书生活是愉快的,那是一段追求奋进的学生时光。这一届莫斯科中山大学的中国留学生里人才辈出,很多人对中国20世纪的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蒋经国所在的共产主义青年团小组里,组长就是邓小平。邓小平是在法国勤工俭学后转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的。蒋经国很爱和年龄略大的邓小平说话,一次,他发现邓小平总是围着一条蓝色的大围巾,好奇地问:“你老是围着蓝色的围巾干什么?”邓小平笑着告诉他:“在法国留学的中国学生生活艰苦,常常去当清洁工,捡马粪的尤其多。法国的清洁工都围那么一条围巾,所以我们也有一条蓝围巾,习惯成自然嘛。”蒋经国不觉大笑起来。

蒋经国在1925年12月3日和1926年7月20日所写日记中记述的就是这段快乐、单纯的学生生活。通过这两篇日记,人们可以了解到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也可以看到当时苏联社会主义的一个侧面。一个崭新的社会、一种令人憧憬的生活展现在了蒋经国等中国留学生的眼前,他们快乐地生活,努力地学习。在中山大学,年少的蒋经国曾经和冯玉祥的女儿冯弗能有过一段罗曼史,这是他一生追求完美爱情的开始。  但是,蒋经国的留苏生活很快发生了变化。1927年4月,他的父亲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事变,以武力“清共”。消息传到莫斯科,极大地震惊了蒋经国和莫斯科中山大学的中国留学生,蒋经国整整两天不吃不喝。在接下来的声讨蒋介石的集会上,他第一个上台发言,发表了“反蒋声明”。由于苏联和国民党当局的关系急转直下,有些学生要求回国,不过,蒋经国的回国申请没有得到允许。

1927年6月4日,蒋经国由中山大学委派,参加了莫斯科军区野营活动,他在日记中详细地记录了这次活动的过程,以及他对苏联红军的了解和认识。随后,他被共产国际派往苏联红军托尔马乔夫军事政治学院深造。蒋经国在1928年10月3日的日记中详细记述了在军事政治学院一天的学习情况,在1929年8月2 1日的日记中记述了暑假前往黑海之滨克里米亚(日记中称之为“克里母”)休养时的所见所闻。这次深造对蒋经国影响很大,回国后他在国民党军队中曾长时间从事政治工作;这次深造,也给蒋经国以后的从政生涯打下了基础。

1930年初,蒋经国从军事政治学院毕业,但是没有被分配工作,生活开始拮据起来。这一年夏天,他被安排率领一个参观团到苏联全国各地考察,在考察途中,他得了重病,险些死去。1930年6月2 1日日记中记述的就是他在这次考察中的见闻。由于蒋介石在国内坚持反共政策,此时的蒋经国已经被中国留学生冷落,受到了孤立,因此他在日记中写道:“在病中觉得格外郁闷,我进医院之后,只有三个俄国朋友常来看我,可是没有一个中国人来看过我,心中觉得更不愉快。有好几个中国人,口头上说得和我非常亲热,而今日病重如此,没有一个来看我。大概他们以为我一定要死了。

P1-3

序言

蒋经国生于1910年4月,逝世于1988年1月,享年78岁,因为是蒋介石的儿子,所以他的一生既有家庭的烙印,也有时代的痕迹,充满着传奇的色彩。他曾在苏联学习、生活12年,1937年回国后开始了他不寻常的政治生涯,以“蒋太子”的身份从赣南底层干起。1949年,蒋经国随父亲蒋介石退到台湾,在台主政其间,他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和反对“台独”,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曾为海峡两岸的交流开闸。蒋经国一生以“我是中国人”为尊,这是有他的思想渊源的。

蒋经国善于用日记来记述他的人生旅程,检讨他的是非功过,自评他的事业成败。他的坎坷仕途及思想演绎,都真实、生动地表现在他的日记里。在这本书里,我们选了蒋经国去台前最有代表性的几段:留苏生活、赣南主政、长春谈判、上海“打虎”以及撤离大陆时的日记,从不同的角度真实地再现了他求学、从政的人生经历以及前后思想的巨大变化。他的日记中有对中苏关系、接收东北以及1949年撤离大陆前后的详细记载,对于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专家学者是一份难得的史料。

这里选录的蒋经国日记,部分是已经公开的,有些是编者从经国先生当年好友处收集的,为了准确地反映蒋经国的思想轨迹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所选的日记尽量保持原貌,仅就原件中个别模糊难辨的字句做了修订删节,望读者见谅。

后记

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就着手收集蒋经国先生在大陆期间留下的大量文字和图片资料,收集的过程自然是费尽了周折和艰辛。蒋经国先生作为中国近现代史及海峡两岸史学家共同关注的重要历史人物,一方面有很多专家学者在研究,另一方面又缺少有价值的第一手历史资料,收集与整理文献图片资料是一件很艰辛的事。由于历史的原因,许多蒋经国的日记及文稿是散落在当年的旧报纸、杂志、文档和私藏中,我们为此研究整理了近二三十年,才陆续编纂出几部不同内容的集子。

《蒋经国日记(1925-1949)》的出版,要特别感谢中共江西省委统战部和江西省政协文史委,是他们给了我们精神上和组织上的支持,并帮助我们联系上蒋经国先生生前的亲友、同事,从而发掘出尚存大陆的珍贵文字资料。在收集过程中,我们得到了中央档案馆一馆、二馆、北京图书馆、江西省图书馆及赣州图书馆、赣南党史办及各县党史办的配合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为了便于读者阅读,《蒋经国日记(1925-1949)》一书中,我们在不同时期的日记前,增加了按语,以简约概括、生动活泼的语言加以提示,使读者在阅读时了解人物的时代背景。邢超先生为此付出的心血,编者和读者都会深深地感谢。

这里我们还要特别一提的是,在本书的编纂过程中,得到了程思远副委员长、贾亦斌先生和台湾国民党副主席蒋孝严先生的鼓励和亲切指导,借此《蒋经国日记(1925-1949)》出版之际,向他们致以最诚挚的敬意!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7:2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