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介绍了科学家与科学史的故事,与一般的科学故事不同,本书的故事皆是依据最新的学术研究,既有一些鲜为人知的揭秘故事,也有一些对传统科学家形象和故事的颠覆。试试你的心理承受力有多大吧!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大人物的大秘密/酷科学丛书 |
分类 | 少儿童书-启蒙益智-科普百科 |
作者 | 侯歌 |
出版社 | 北京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介绍了科学家与科学史的故事,与一般的科学故事不同,本书的故事皆是依据最新的学术研究,既有一些鲜为人知的揭秘故事,也有一些对传统科学家形象和故事的颠覆。试试你的心理承受力有多大吧! 内容推荐 最让人激动的是名人的故事,但最让人可疑的也是名人的故事。当我们津津有味地读到数百年前发生的科学故事时,你是否想到过,哪些是真实发生过的,哪些是没有发生过的? 科学是美丽的,但在这里,我却要告诉你更真实的一面,真实的一面并不丑陋,反而更可爱。在你印象中的那些高高在上、完美无瑕的名人们在这里将会脱下华丽的外衣,你将会看到名人们的另一面,发现他们的隐秘、自私、忧愁、无奈和寂寞。你会发现,这些人有和普通人一样的喜怒哀乐,这丝毫不会损减他们的光辉,反而更让我们觉得他们可爱、可亲。科学同样也是如此,它不是像公式那样冷冰冰的,而是像万花筒一样五彩斑斓,有争斗、有利益、有激情、有幸福。 这是我试图要告诉你的,希望你能发现更多。 目录 站在“巨人肩上”的牛顿在骂人 两个天才的碰撞 牛顿的残酷报复 好斗的牛顿害苦了英国 苹果落地的神话 牛顿的神秘遗物——黑匣子 天才人物的失意人生 胡克——英国的达·芬奇 “全才”莱布尼茨 魔法真的存在过吗? 布鲁诺之死 布鲁诺的真实生活 相关链接:赫尔墨斯传统 幸运的开普勒 悖论的恐慌 一句话害死一批牛人 数学也解决不了的大问题 埃舍尔的魔镜 巴赫的音乐秘密 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逻辑学家 德国为什么没造出原子弹? 天啊,希特勒正在研制原子弹! 与原子弹擦肩而过 原子弹在德国的命运 海森堡的谜团 美国为什么投放原子弹? 爱因斯坦是苏联间谍? 原子弹与比基尼泳装 最神奇的化学发现 梦中解决的科学难题 被当成物理学家的化学家 达·芬奇的飞行器 慷慨赴死的鸟人们 进入达·芬奇的内心世界 超级大遇哥达·芬奇 未完成的杰作 爱因斯坦大脑的失踪之谜 解剖爱因斯坦 带着爱因斯坦大脑逃亡 爱因斯坦大脑的特别之处 孤独的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的智商测试题 李约瑟之谜 庞然大物走得慢? 都是孔子惹的祸? 人多就会变懒吗? 土地产量越高越落后? 科举制度害死人 参考资料 图片索引 试读章节 这个传说描述得绘声绘色,其中有很多虚构的成分,但有一点没有说错:胡克与牛顿,这两位天才之间确实结过“梁子”。 事情要从西方古老的《圣经》开始。据记载,在创世的第一天,上帝说:“要有光。”于是,世上就有了光。上帝见有光很好,就把光明与黑暗分开,称光明为“昼”,黑暗为“夜”。那么,光到底是什么东西呢?从17世纪开始,人们开始关注这个问题。1655年,意大利的数学教授格里马第做了一次简单的实验:他让一束光穿过两个小孔,照到暗室屏幕上的图案是明暗相间的条纹,像水的波纹一样。随后,英国的科学家波义耳发现,肥皂泡上有彩色条纹。 胡克重复了这两个人的实验,也完全同意光是一种波的看法。光的本质的问题好像得到解决了。但到了1672年,牛顿向英国皇家学会提交了论文《关于光和色的新理论》,提出了自己的最新发现:太阳光通过一个小孔,照在暗室里的棱镜上,对面的墙壁上会得到一组彩色的光谱。据此,他认为,光是很多不同颜色的粒子组成的,这些粒子组合在一起就是白色的,分解开就是彩色的。 显然,牛顿认为:光是粒子,不是波。时任英国皇家学会主席的胡克看到了这篇论文,虽然只是花了数小时草草看了一遍,但好胜的心已经受到了严重伤害,非常不爽。他在之前的著作里已经提出光是一种波,现在牛顿又跳出来与自己唱反调,而且此时的牛顿刚刚成为英国皇家学会的会员,还只是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胡克和波义耳等人一起,以皇家学会的名义把牛顿的论文批评得一塌糊涂。 高傲的牛顿可不是当年那个稚气未脱的剑桥学生了,他可咽不下这口气,与胡克等人进行了激烈的争论。不过,此时两个人手上都没有太充分的实验证据,争论还不是很激烈,但牛顿与胡克却由此结了怨。 牛顿回家后再次潜心研究,3年后,他带着两篇论文卷土重来。牛顿为光的微粒说给出了充分的实验证据。但让胡克气愤的是,牛顿论文中不少观点,显然是从他的著作中得到的灵感,牛顿又拿这些观点来反驳自己的波动说。 P2-3 序言 在传统思想中,科普书的典型特点就是一本正经地介绍科学知识。有时,为了吸引读者,也会加些调料,但充其量,也不过是给那些科学知识裹上了一层“糖衣”而已。当然,这样的科普书也仍有其价值,不过,似乎近年来读者已经不是很多了。 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上流行起一类有时也打着“科普”旗号,但实际上主要是在讲一些神秘离奇内容的书,像地球人来自金星或火星,麦田怪圈的传奇,外星人与金字塔或UFO等等,而且,这些书在书店中还经常被放在“科普”专架上。许多严肃的科学家和科普工作者会将这类书归人“伪科学”之列,但显然这类书的销量却很不错。如果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它们似乎更能引起读者的好奇心,而且阅读起来相对轻松。 近年来还有一些更带有文化性,带有一些新的人文研究前沿观念的“科普书”,可惜的是,它们大多偏高深了些,主要是面向专业人士和知识分子,与一般读者还有相当的距离。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套丛书显然成了一种新的科普类型。初看上去,它们与近来出现的非常重视可读性与时尚感的科学松鼠会的新作《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有些相似,但细读起来,会发现两者又有很大的不同。它们不是多人的文集,而是个体在以一种开放的形式,以一种贴近生活的“人话”(相对许多不说日常语言的科普作品,这里的“人话”一词显然是褒义的),在许多直接或间接涉及科学的话题中和读者闲聊。不过,这种闲聊,却在带有趣味性、可读性的同时,避免不了被看做是“伪科学科普”的不科学。 这几本书从内容上看,大致可以分为科学史、传播学、法学、前沿理论、心理学等主题,但在讲述相关的故事时,却又不受学科的约束,只要是有关联性的内容,都放在了一起,从而形成了一种开放式的结构。此外,其中的很多故事和理论都没有定论,有的甚至会有两种相反的观点并存其中,让读者去思考判断;也让读者意识到,即使是与科学有关的问题,也经常是复杂而无定论的。 正是在这种开放的、有趣的闲聊中,又渗透着某种人文的观念,使得书中的叙述更加打破常规而不只拘泥于传统科普作品的话题。阅读过后,无论是对于青少年读者,还是对于成人读者,至少有这样几个效果:一是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而不一定是知识);二是满足了好奇心和求知欲;三是有助于培养一种开放的、怀疑的,兼有科学与人文双重优点的思维方式。 几年前,侯歌曾在清华大学随我读科学传播方向的研究生,他是一个很善于独立思考的学生。在这几本书中,他也有意识地将科学传播的前沿理论付诸实践。我认为,这样的尝试是有价值的。它们完全可以作为科普图书的发展中一种更接近读者的新类型。 刘兵 2009年5月6日于清华大学荷清苑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