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偏得以见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邱东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为邱东的杂文随笔集,主要收录了《“偏”往往得以“见”》、《“断章”之取义》、《天空的增补》、《原来有些可爱的限制》、《世纪末的访俄印象》、《统计平均人的非与是》、《我对高校欠债的一种理解》、《敢与不敢违规的高校》、《官员“工资错觉”的背后》、《建设新农村不是一个筐》、《阿宝式唱腔能代表陕北民歌么?》等作品。这些作品充分显示了作者丰富而细腻的生活。具有较高的文学性、艺术性和可读性。一篇篇短小精悍的文章会使您回味无穷。

内容推荐

《偏,得以见》为杂文随笔,内容比较丰富,分为五个部分:伴读书思与虑、记生活感与悟、让统计灵与动、为教育鼓与呼、对时事刺与砭。收录了《另类与正常在不同时空中的变脸儿》、《宽容另类究竟是为了谁?》、《“断章”之取义》、《山水岂能分享?》、《我心中的黑森林》、《统计学专业为什么盛产“校头”?》、《中国民间统计的大日子》、《天下掉下个林妹妹?》、《警惕用“硬发展”之说来阉割发展》、《大知识孵生大经济》、《学习“猪坚强”好榜样》、《也谈现代大学中的大厦》等作品,供读者朋友们欣赏。

目录

伴读书思与虑

 “偏”往往得以“见”

 “争议人物”还是“另类一族”?

 另类与正常在不同时空中的变脸儿

 另类——枣核儿的两个尖儿

 另类到底“另”在哪儿?

 感谢另类让我们显得正常

 宽容另类究竟是为了谁?

 你看到自己内心的另类因子了么?

 从于丹说《论语》看文化市场的求供分层

 八十一难知多少?——熟视有睹小话西游之一

 敢问妖怪来自何方?——熟视有睹小话西游之二

 孙悟空的本事是大是小?——熟视有睹小话西游之三

 孙悟空打胜仗靠文靠武?——熟视有睹小话西游之四

 “断章”之取义

记生活感与悟

 天空的增补

 饭局习俗中的短缺印记

 有一种口吃不是病

 数码相机礼赞

 玩蜘蛛纸牌一次异常难得的失败

 原来有些可爱的限制

 谁在诵经?

 山水岂能分享?

 从“灵山大佛”到“佛大山灵”

 无锡好大“雪”

 世纪末的访俄印象

 我心中的黑森林

 一不小心落枝成荫

 为什么当大学校长也不该有架子?

 《行者心路》后记

 在图书大厦里的重重恐慌

 我的“我要读书”

让统计灵与动

 统计使人豁达

 统计学专业为什么盛产“校头”?

 选学统计专业的理由

 杭州话是朝鲜话吗?

 中国民间统计的大日子

 统计平均人的非与是

 别样的政治工具

 统计咋和人这么别扭?

 “言中”的幸与不幸

 中国新增两亿贫困人口?

 中国经济缩水40%吗?

 为什么骗子总能说中球赛的结局?

为教育鼓与呼

 报考大学要考虑的五大因素和顺序

 为什么喜欢国际合作的双学位项目?

 不宜再提“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别拿三个“一切”忽悠学生

 为什么许多高校选择做大?

 为什么非要另起炉灶?

 也谈现代大学中的大厦

 我对高校欠债的一种理解

 财经“叶公”,不做也罢!

 “大校沙文主义”且请缓行

 敢与不敢违规的高校

 天下掉下个林妹妹?

对时事刺与砭

 享用烤乳猪的贵族有资格斥责后厨残忍吗?

 警惕用“硬发展”之说来阉割发展

 改一个字——天下没有免费的大餐

 从“赫鲁晓夫楼”中能悟得些什么?

 官员“工资错觉”的背后

 着力首善之事 方成首善之区

 建设新农村不是一个筐

 城乡人口得双向流动

 大知识孵生大经济

 阿宝式唱腔能代表陕北民歌么?

 学习“猪坚强”好榜样

 为什么不开S20?

试读章节

“偏”往往得以“见”

对我们来说,偏见往往是很可怕的,感觉上它跟真相、跟公正、跟真理差得太远,所以由此所带来的态度也实在有害;当然在流沙中淘得一粒金,这样的人也是有的,比如钱钟书,他就认为人是不能不怀挟偏见的,因为不可能做到随时随地客观公正,正经严肃,而且他说:“正道公理压根儿也是偏见。”想想也是,心都在胸膛的左边呢,并没有居中,从这个所在难免不会跑出什么怪物来。只是不知你想过没有,其实偏见这个怪物,是由两个字组成的,我们可以把它拆开来,琢磨琢磨,没准偏与见也就有了新的关系,没准这两个字一分开就有了不同的境遇。人人都愿意见多识广,愿意得到真知灼见,所以“见”字当然是备受欢迎的;而这里的这个“偏”就有些面目可疑了,就会让人避之唯恐不及,偏是正的相反物,谁不怕自己被说成“不正”呢?

可是这个“偏”真的就那么可怕么?真的就如狼似虎?我想未必,关键是我们怎么看。

我们都知道这么个说法,“真理再往前走一步往往就成了谬误”,可见,真理与谬误其实离得并不远,不一定是一个事物的两极,不一定是截然对立的,也可能就是隔着一张纸。既然如此,认识真理时就有可能用到一点偏的办法。这个时候,偏,也有可能就是一条很近便的途径,通着灼见哪。

要让自己得“见”,有时眼光真得偏点才成。英文里“研究”这个词是research,由两部分构成:re是再、重新的意思,而search是寻找。这“研究”说白了,就是重新寻找——人家找过了,你再去找,去找人家没有找到的东西。可常态的视角,人家的慧眼都来回过了八百遍了,还有什么东西藏得住掖得着呢,恐怕都是秃子头上的虱子了,哪里还轮得到你来创新?熟视无睹,不能不信这一句话;熟悉的地方没风景,说的也是这么个理儿。那么这时就得别出心裁,或者说别有用心,这个“别”字就另辟了蹊径:让眼光稍稍偏一偏,没准有时还真能瞧出些许新意来,那就会有一道独特的风景为你而开。创造性的人物都有这样偏的眼光。一个女人的面孔,毕加索在呈现给我们她一个侧面的时候,同时让我们也看到了她另外的一个侧面,而这两个侧面则是表现了完全不同的内心世界,可能一半是漠然,一半是受难,这样丰富、这样有力地撞击着我们。不要以为毕加索是基本功不行,不懂得透视才这样画的。他就是比我们大胆,他的血管里有一滴奇异的血,使他比我们敢于偏一偏自己的眼光,才有了这样非凡而辉煌的创造。如果他只是老老实实地素描,或者写实,现代艺术就有可能不会走到今天的这个样子。所以有的时候,偏并不可怕,并不那么十分骇人。只要我们有意利用,利用得好,完全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我们在辩论时都愿意说上这么一句:“偏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这是说,一个人有了偏见,往往不大容易改变原来的认识,形成了壁障,从而难以接受正确的知识。而如果一开始在某个方面的认知空白,没有形成进入障碍,就可能更容易接受新知识,形成比较客观公正的认识,就是毛泽东说过的,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这个说法,正确地指出了认识过程中的现象之一种,但并不是其全部。

人们的认识并不是直线型的,不是说波浪式地前进、螺旋式地上升吗?这就会有这样一种过程:无知——偏见——相对真理——进一步的偏见——进一步的真理……这也可以视为一种认识的范式,在这样的一个范式之内,就有了与常人所说相反的情形,就是“偏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近”了。如果没有人曾申明过这一点的话,我倒愿意在这里郑重地注册这个说法的知识产权。人们认识事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会穷极到绝对真理,却总是在试图靠近绝对真理。据说,在国际物理学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有一个相当大的比例,大概80%~90%吧,其观点后来都被证明是错误的。也就是说,都是偏见!可是,我们来比较两类人:一类是这些论文的作者,也就是所谓偏见的持有者,还有一类是对物理学丝毫不通的人,也可以说是物理学的无知者,究竟谁离物理学的真理更近呢?

还要指出另一方面,“偏”不仅容易让自己得“见”,还会有助于别人得到你的新见。有了新的观点,能够清晰地说出来为人所理解,有时也得偏着点说,这样效果才会更好,更容易被人所接受。总是平铺直叙的,就如同一首节奏单调的乐曲,人们听听就要犯困,就容易心力疲劳,这时就需要点刺激人的说法,激发起对方的想象力和情绪。有时,要说明一个观点的成立或不成立,把它推到极致时,会更容易看出问题的要害所在。也没准,你的所谓偏见,还成为别人接近真理的基础:一是有助于别人打开视野,认识事物时少了局限,拆除了壁障,可供思考的时空区域就扩展了,思想得以更自由地驰骋,最终有没有结果且不论,光是鼓励思想这一条就是好的;二是可以进行多视角认识的比较,即使是对原来视角的重新审知,也可以深入许多,可以得出新的体会;其三,即使你的偏见确实有误,也会帮助别人知道一种可能不大对头的认识,可以避免再次陷入误区,可以节省研究的时间和精力,仍有其用。

这样一看,我们所说的这个“偏”,于人于己,都会大有裨益,更是直抵我所立的命题——“偏往往得以见”。这就给了我们一个相当充足的理由,这社会应该宽容,应该大度,应该有足够的耐心来容忍不同意见。尊重每一个个体,尊重其思想的权利,多元之谓是也。

2008年4月15日

P2-4

序言

这是我的第一本随笔集子,可能是圆了打小就有过的一个梦?

谁在少年时没做过文学梦呢?我跟好多人一样,小的时候愿意认字,字认得多了,就喜欢上了看书。当然那只能说是翻看,称不上阅读。九岁时,“文化大革命”袭来,才知道自己喜欢的原来竟是些“封资修”的货色,一点都没犹豫,我就投身到大风大浪里去了,去看“大字报”、“传单”什么的,总之还是喜欢有字的。上点档次的阅读,就是爸爸给订的《解放军文艺》,那恐怕是当时全国唯一保留下来的文艺刊物吧;在我的记忆里,再就没有见过别的什么刊物。在激昂又单调的文字里转来转去,愿意看书的习惯,却是保留了下来。那时书少,物以稀为贵,这短缺反倒让我看书的劲头更足了,这个集子里的《我的“我要读书”》,写的就是那个年月因读书而刻在我记忆中的几个小故事。

然而人生不是戏法,命运之手给予人的,往往并不一定就是他所梦想的。“随心所愿”这四个字,说起来简单,其实不然,所以我们才会说,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是的,十有八九。但是,能够好好把握那仅得的一二,又何尝不是幸事!何尝不意味着一个广阔的空间!1977年恢复高考,我在农村插队已经三年多了,那时理想在现实面前低头,我一心只想尽快回城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根本顾不上什么个人爱好,填报大学志愿径直地就选择了财经专业。学士帽拿到手后,又顺着国民经济统计的道儿走了起来,硕士、博士,自个儿读完了,还带着别人读,成了老师,很快又成了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一发不可收。不光是念书,还“亲自”动手写起书来,可写的东西,以经济统计方面的居多,论文、专著、译著、教材,都是些专业上的一本正经。

专业之余,也喜欢涉猎人文方面的书籍,开始可能只是精神生活上的调剂,慢慢就有点喧宾夺主了。少年时曾有过的渴求,也穿越了岁月之光一般,重新发芽。我再次体味到了读闲书的快乐,感到了精神上的那种饱满和充沛。统计学搞得时间久了,对测度方法愿意考虑其前提假设、应用范围等基本问题,在这样一些专业研究和思考中,哲学的味道渗了进来,并且越来越浓了。有人说统计本身就是一种亚哲学,是不是这种天然的--联系也带着我走进了人文的精神家园?尽管这么想,我还是时常感到心慌,把专业研究与人文精神结合得越是紧密,就越清楚自己的欠缺。要想使自己更为深厚,就得把根扎进土壤里去,从中汲取更多的养分。我知道自己需要补课,补人文知识的原始积累之课,而积累的前提条件得是累积,即靠挨累才能得以积存。

随着个人经济条件的好转,书越买越多,也越买越杂。购物我不大灵光,可买书却很敢下手。相比之下,所读就有些可怜了,家中不说四壁皆书,但也差不多,可每每面对那么多摆放整齐的书,就总会生出一丝苦笑:“买书不读如补壁”,20多年如此起劲地修起了这么一圈“壁”,将来会不会有足够的光阴来“面壁”呢?“面壁十年图破壁”,这是周恩来去国留学时的豪迈诗句,我一直在想,就把自己的书房叫做“读壁斋”吧,不管是物质空间,还是精神空间,心里总是认定,自己真正的归属应该是这里,也只是这里。

大概是读书人的通病吧,光读还不够,还愿意想,说好听一点叫心游万仞,其实也就是胡思乱想。想多了,脑袋瓜里搁不下了,于是手也就痒了,就惦记着把所思所想记录下来。就在世纪之交的当口,我进入了这个阶段,开始写一些专业以外的小文。当时也没想到在哪儿发表,只是为自己的心路历程“立此存照”而已。

按说,一个自小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人不应该这么热衷于舞文弄墨。记得在中学的时候,一位同学的母亲跟我说,邱东啊,看到了吧,白纸黑字,铁证如山,这可不是什么好东西,以后当心着点吧!你看,我就是在类似这样的谆谆教导下成长起来的。可偏偏还是这么喜欢文字,是野火烧不尽呢,还是命中注定还有这么点文字缘?

就这么着,十年下来,我的小文竟有了点规模,数数也有六七十篇了。当然,这本集子里的文章主要还是这两年写的。说起来还要感谢新华网。那是我当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的最后一年,2007年初,我到那里去做了一个专访,当时人家给建了个博客,挂上了两篇我做客新华网时的采访。本来我对博客也稍有兴趣,借这个机会也算开始了一种新的人生尝试,不过我不写日志,只是把自己愿意写的小文贴上去。有了这么个牵挂,笔头自然就勤了点,像自个儿有了小园子,怎么着也得常去侍弄侍弄。

“伴读书思与虑”,这部分收文14篇,可见读书确实不多,其中笔墨主要花在“另类”这组文章上了。据我所知,“另类”这个题目可能还没有谁这么集中来谈的,这文章本身就当属另类吧。《西游记》早被翻烂,还能搞出什么新花样来?熟视也要有睹,这就得“偏”着去“见”了——不是偏见,不是prejudice,而是从不同角度去看,seeing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其实即便有些prejudice也不要紧。文集中“小话西游”系列就是这种“偏见”的产物。而那篇因“于丹现象”而发的文,一看写作日期就知道是马后炮,不过还有些火力。肯定了于丹,但不是在学识上肯定;否定了于丹,也并不同意封人家的嘴。

生活中的感悟当然不会少,这部分收进的文章稍多一些,内容也杂,有讲人的,有说事的;有的是走南闯北而产生的“灵机一动”,当然也有事后的追忆。在网上看过一篇“黑森林”的游记,里面除了行程安排,就是那儿的烤蹄膀如何香如何诱人,好长的篇幅,压根没黑森林什么事儿,读着来气,也写了一篇,修正一下。集子最后部分“对时事刺与砭”的文章,大多也是这么憋出来的:唯恐主流提法有什么疏漏,就愿意补充点个人看法;或对某些流行做法不以为然,小声疾呼一下。总以知识分子自命,讲究“勿谓言之不预”,求个心到神知吧。

统计方面的12篇小文似乎得特别交代一笔。发起者是当时台湾来的统计学者,他们的专业讲座往往跟人文的内容贴得较紧,也有专门讲统计与人生的,这给通常板着面孔的大陆统计人以非常新奇的感觉。《中国统计》发了这类文章,也受到读者的欢迎。只是两岸交流应当你来我往,国家统计局的谢鸿光先生就鼓动我也写写,多少有点大陆学者的回应。《统计使人豁达》就是这么出笼的,反响还相当好。人就怕激励,台下有了掌声,台上演得就来劲了,跟着就陆续推出了6篇,都比我的专业论文影响更广,有的学校在统计专业新生入学教育时,甚至以它们作参考。这热捧的程度可是我始料不及的,不过也算是实现了我写作的初衷——“让统计灵与动”。

本来一心走专业道路,可一不留神撞上了官运,竟在高校里做了十好几年的行政工作。整天把身心泡在教育发展里面,酸甜苦辣成,五味杂陈,不可能心如止水,常常扪心自问:读书的时间这么少,我还是个学者么?如果不是,那又算作什么呢?花很长时间,才找到一个差不多的词,就是称呼孙悟空时所用的那个“行者”,英文里也有这么个词,practitioner,算是有了暂时的定位。不过这个行者还不止于行,行的时候还若有所思。集中收录的12篇小文便是对教育发展的种种感受的“代表作”。“为教育鼓与呼”,有对“上”的呼吁,有对社会的呼吁,也有对同行的呼吁,希望各方面有对教育更多更深入更切实际的理解。因为教育发展好了,才能让老百姓在温饱之上得到更多的实惠,这毕竟是现代社会中的民生之最啊。

写到现在,我并不知道自己写出来的这些小文该算作什么:散文吧,文采好像还够不上;杂文呢,有的也不是。随心所思而付诸笔端,那就简称为随笔吧。是不是人们常说的那种随笔,我也不大清楚。有人告诉我,有文学散文的文体,那么与之相对而言,还有一种非正式散文,这也就是所谓的随笔。这样说,到底准确度有多少,我尚无从考证;又因为自己不是文学专业出身,对自己高抬贵手也无妨。总之是,先把自由权给了自己,文体也就相应获得了解放。

看过一篇讲随笔的文章,强调“理趣”两字,这我倒是记住了。不光要有原创的思想火花,要有道理,还得以人家愿意接受的方式说出来,这便是为文所应该有的“趣”。可这得“趣”的功夫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形成的,我也只是尽量避开原来所习惯的那种论文写法,提醒自己不是在做专业,不要一二三四地去摆逻辑讲道理。当然求趣也不能附庸风雅,或者挖空心思来“逗哏”,那倒反而容易无趣,自己别扭,别人也不得劲。

只有一点是很明确的,每一篇都有我独立的思考,都是有感而发,而且所关注的问题也多与民生相连甚紧,不是无病呻吟,不是那种东拼西凑甚至“南拷北贴”的东西。在这部集子中看到的东西,都出自我的头脑,如果内容与他人的雷同,那也是各自思考的巧合。我读书不多,完全有可能在苦心思考着在别人那里早就完成了的思考。一旦此事发生,谨请谅解。至于观点对不对、行文好不好,那就另当别论了。

写到这儿,就该是感谢的话了。虽说是过了天命之年才有这么本小册子,谈不上什么成绩,但毕竟是自己的心得,还是得感激这50多年来所有帮助过我的人。没有这50年的阳光雨露,哪里会有我的今天,更不要说把这心得结集出版。感激其实是不应该只用话语的,再美好的话语也无法表达内心的感激之深。我知道,真心帮助我、把手递给我的人并不要求直接的回报。或许我在朝着思想者的路上修为得更好,或许把我自个儿的读书所得贡献出来,让他们觉得我值得帮助,让他们为帮助过我而心生自豪,就是对他们的最大的感谢。

书评(媒体评论)

儒雅学者,令人羡服。

——笑傲天下66(新华网友)

人文关怀,世界眼光。

——新华网友

写作,一开始就是你的地方。

——新华网友

五福临门学术美,一襟怀抱道德贵。快意人生当品味,乐自逍遥大隐归。

——新华网友

说得很实在,喜欢听真实的声音。

——新华网友

我看到的是梦/落到纸上/一簇簇水粉洇开/荷花绽放,还有烟灰色/那是灵魂吧,然而是谁的?/如铁沉重,也会化到纸上/灿烂地映着太阳/没有面具,只有真相/这多么好,多么值得珍惜/其实读和写,就是把自己找出来/从失声的人群中慢慢浮起/一个行者在歌唱……

——云青青(新华网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0 19:2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