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特·冯·蒂佩尔斯基希编著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下)》是一部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的翻译修订版图书,全书共分为13章,包括战前事件和战争爆发、德国在欧洲势力范围的扩大、德军在西线的胜利、势均力敌的战争、德国进攻苏联、战争发展成世界大战、转折、争夺德国和日本接近地、1944年对欧洲大陆的入侵、1944年夏季德军东线的崩溃、对德空中战争、东亚战争结束、结束语、附录等,比较客观全面地介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的演进过程,具有较强的历史参考价值和一定的知识性。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下)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
作者 | (德)库特·冯·蒂佩尔斯基希 |
出版社 | 解放军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库特·冯·蒂佩尔斯基希编著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下)》是一部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的翻译修订版图书,全书共分为13章,包括战前事件和战争爆发、德国在欧洲势力范围的扩大、德军在西线的胜利、势均力敌的战争、德国进攻苏联、战争发展成世界大战、转折、争夺德国和日本接近地、1944年对欧洲大陆的入侵、1944年夏季德军东线的崩溃、对德空中战争、东亚战争结束、结束语、附录等,比较客观全面地介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的演进过程,具有较强的历史参考价值和一定的知识性。 内容推荐 库特·冯·蒂佩尔斯基希编著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下)》填补了我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空白,因为在此之前,我国从未出版过德国人、更不用说德国高级将领写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不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下)》中文版的问世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它被发现并被翻译成中文,与我国在上世纪70年代末加强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研究有很大关系。 该书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具有很大参考价值。这是因为:一方面,它的作者是发动战争的法西斯德军的高级将领,书中反映的观点很值得注意。另一方面,该书提供了大量资料,特别是提供了大量当时鲜为人知的档案材料。对于德军东、西两线作战情况,写得尤其详尽,因而成为研究和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重要参考材料。 第二,作者相当深刻地叙述了各国特别是各大国的政治、外交活动及彼此之间的博弈,披露了一些国家为谋取本国利益采取一切手段,包括互相利用、倚强凌弱、背信弃义、趁火打劫直至悍然入侵的事实。作者还从 第三,对德军参加的东线和西线各战区的军事行动,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分析。德国被迫进行两线作战,作者先后担任陆军总参谋部情报部长和在东西线指挥作战的经历,以及诸多高级将领和战场指挥官给予的帮助,为作者“按德国观点对所有战区的军事行动进程进行阐述”提供了有利条件。这样,该书就比国外一些有意忽略甚至完全不涉及东线或西线战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记述得更加完整。 第四,在写法上侧重于军事,体现了作者高级将领身份的特点。书中记述了德军从横扫欧洲大陆的不可一世到兵败如山倒的衰微破败过程,对各次战事中交战双方的作战准备、战略战役企图、作战过程着墨甚多,分析颇细,叙述内行,有些见解不失客观而精辟,显示作者有较高的战略战役素养。这一长处是一般研究人员写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尤其是早期同类著作很难具备的。 第五,该书存在一些明显的错误观点和倾向。阅读《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套装上下册)》,不能忘记作者的纳粹世界观和立场。书中把历史发展规律说成偶然现象,把发动战争和德国战败的责任都推给希特勒,同时竭力为军方开脱,为德军的暴行辩解,对法西斯德军进行美化。该书对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基本上没有述及。 目录 上册 译者的话 作者的话 第一章 战前事件和战争爆发 1.走向战争 2.1939年的德国武装力量 3.1939年德国的敌人 第二章 德国在欧洲势力范围的扩大 1.波兰战局 2.西线的阵地战 3.1939年冬季对英国的海战和空战 4.苏联在波罗的海沿岸的行动 5.占领挪威和丹麦 第三章 德军在西线的胜利 1.法国内部动荡加剧 2.双方的计划和兵力 3.战略突然性的胜利 4.法国会战 第四章 势均力敌的战争 1.胆怯的开端 2.德军在不列颠群岛登陆问题 3.不列颠之战 4.东方日益加剧的紧张局势 5.意大利在地中海和东非进行的战争 6.轴心国的政治空想及漏洞百出的战略 7.意大利在希腊的冒险 8.军事政治总结 9.争夺意大利殖民地的斗争 10.德军在巴尔干的行动 11.大西洋争夺战爆发(1940年6月至1941年7月) 第五章 德国进攻苏联 1.军事和政治准备? 2.红军 3.战争爆发 4.边境战斗 5.争夺“斯大林防线”之战 6.最高军事领导人之间的首次严重分歧基辅交战 7.德军全线新进攻 8.俄军1941年冬季反攻 第六章 战争发展成世界大战 1.日本人在远东的进攻 2.英军1941年冬季在利比亚的进攻 3.德军在俄国再度夺取主动权 4.隆美尔挺进阿莱曼 5.大西洋争夺战的顶点 第七章 转折 1.斯大林格勒 2.高加索至沃罗涅日的俄军攻势 3.1942年冬季战线北段和中段的战斗行动 4.北非陷落 下册 第八章 争夺德国和日本接近地 1.夺取西西里岛 2.墨索里尼垮台和意大利倒向同盟国 3.南意大利登陆 4.德军在东线彻底丧失主动权 5.日本保卫海外基地的斗争 6.那不勒斯至罗马之间的最初战斗 7.德黑兰会议和1943年底的军事形势 8.卡西诺和内图尼亚 9.1943年冬季东线战事 10.夺取罗马和争夺亚平宁山脉 11.潜水战计划的破产 第九章 1944年对欧洲大陆的入侵 1.西方国家的准备 2.德军的防御 3.诺曼底登陆 4.总登陆场的建立和巩固 5.7月20日事件及其后果 6.阿夫朗什和法莱斯 7.法国南部登陆 8.追击到帝国边界 9.阿纳姆 第十章 1944年夏季德军东线的崩溃 1.俄军在卡累利阿地峡的进攻 2.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溃败 3.俄军对喀尔巴阡山至楚德湖全线的进攻 4.芬兰退出战争 5.北极地区的海战和空战 6·德军“南乌克兰”集团军群的惨败和罗马尼亚退出战争 7.库尔兰集团被合围和俄军入侵东普鲁士 8.俄军在匈牙利进攻 第十一章 对德空中战争 第十二章 保卫帝国 1.西部边界的战斗 2.阿登进攻 3.俄军突破维斯瓦河防线 4.同盟军挺进莱茵河 5.西线的结局 6.东线的结局 7.库尔兰和意大利的结局 第十三章 东亚战争结束 1.菲律宾回到同盟国手里 2.缅甸回到同盟国手里 3.进攻日本群岛的准备 结束语 大事记 附录 俄译本前言 试读章节 1938年秋天,德国人民对苏台德问题在慕尼黑会议上获得和平解决无疑感到十分满意。会议结束后,张伯伦乘车在慕尼黑大街上行驶,看见到处是欢腾雀跃的人群。德国人民不想进行战争。他们只有一个炽烈的愿望:同欧洲各国人民和睦相处,但同时要成为强者,受到尊重。看来,是希特勒的政策使这种愿望以慕尼黑会议重新确认的那种方式得以实现。对希特勒的信赖显著增强,因为他不仅不经流血就消除了最使德国民族意识受到压抑的凡尔赛和约的后果,而且不断提高了德意志帝国的实力,使它更加强大。只有少数人怀疑这种政策的正确性;而不为外交胜利和社会发展所迷惑、看透了希特勒魔鬼本性的人则更少。在极权制度条件下,为数很少的这些人没有公开表达自己意见和忧虑的任何可能。今天,当时只有少数人懂得的道理大家全都明白了。把生活在德国边界以外的所有大小德国居民群体和平并人统一的“大德意志国家”,并不是希特勒政策的真正目的。“大德意志”一词对他来说只是一个幌子,只意味着巧妙利用二十世纪初欧洲在民族问题上的政策,这一政策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从德国割去了好几个州。希特勒从这一政策中找到了自己的论据,并且坚信只有这些论据能在德国人民心中得到完全合理的反应。同时,他很了解,即便是1919年欧洲秩序的有思想的鼓吹者和这种秩序的执行者,也不满足于自己的杰作,他们认为稍微修改一下国界,是消除紧张局势的唯一手段。 但是,如果说西方国务活动家和德国人民把慕尼黑会议的决议视为缓和甚至彻底消除这种紧张局势的重要步骤的话,那么,希特勒早在慕尼黑会议召开以前想的就完全是另外一码事。为了向全世界表明,在他领导下建立起来的德国新武装力量是一支毁灭性的力量,他认为与其召开这次会议,不如同捷克斯洛伐克开战。照他看来,已到了向西方列强显示德国军事实力,使它们害怕同德国发生意见分歧的时候了。他认为不这样做,这些分歧就不可避免。由于希特勒性格复杂,为人狡诈,极善于隐瞒自己的真实意图,而使自己和别人都接受也许连他自己都不相信的思想,所以难以在他无数的演说中分出哪些话是他确信的,哪些话是他为了追求某种目的才讲的。他是否真的相信,即使德国奉行谨慎的对外政策,而不是严重侵害其他大国的利益,也难免同西方发生冲突呢?这种估计是否只是他在自己和别人面前为他的政策进行辩护的借口呢?他是否深信他正为了德国人民的利益而完成自己的使命?或者这种使命对他来说只是一种动听的辞藻,用来掩盖迟早会激起全世界反抗的无止境的权力欲? 毫无疑问,希特勒早在1938年就已决心一有可能即“试验军事实力”,这一决心从那时起就成了他的政策的目标。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要在内政上对德国人民做好思想动员,让他们相信希特勒的政策只是为了进一步修改凡尔赛和约,把所有德国人联合到一个统一的国家,并经常不断地加强这种信念。在对外政策方面,希特勒力图造成一种政治形势,使他能实行新的打击(这次是军事性质的打击),而不冒招致敌对联盟优势兵力反击的风险。 1939年3月侵占捷克斯洛伐克,当然有助于反德国宣传,从对外政策观点看是极其危险的行动。希特勒自己破坏了他经常提到的关于把所有德国人联合到一个伟大国家的纲领。但是从军事观点出发,他认为消灭捷克斯洛伐克这个国家遗留的东西,是实现其尔后计划的必要前提。由于签订慕尼黑协定的大国未曾反对这个单方面采取的行动,德国人民便只把这一行动看成希特勒果断政策的新证明,这种政策消除了造成欧洲紧张局势的因素。希特勒自己清楚,对他的下一个敌人波兰再使用这一方法,是想也不能想的,因为这无疑会导致战争。所以,必须尽可能在政治上、无论如何在军事上孤立波兰。尽管存在法波联盟,尽管英国在德国侵占捷克斯洛伐克的影响下,于3月底对波兰作出了保证,希特勒仍希望他能够只同波兰发生军事冲突。希特勒根据近几年的经验认为,假如他能使西方列强相信,对波兰的任何军事援助都会为时过晚,那么他们仍可能在最后关头退缩,听任他同波兰进行在政治上经过妥善准备的军事冲突。希特勒估计,西方列强不会仅仅为了终止持续几个星期、已成为既成事实、实际上以后也不会遭到他们抗议的事件,而去发动不知是何结局的持久世界大战。 苏联在这场冲突中的立场,对于在军事上孤立波兰具有决定件意义。 P1-2 序言 这部《第二次世界大战史》是原纳粹德国上将库特·冯·蒂佩尔斯基希(1891—1957)写的一部很有特色的著作。 蒂佩尔斯基希1910年参加德军。1928年进入陆军情报部门服役。10年后晋升为将军,任德国陆军总参谋部情报部长。两年后晋升为中将,并被授予铁十字勋章。1942年以后,历任师长、军长、集团军司令,先后在东西两个战场作战。1945年4月法西斯德军即将覆灭时,代理保卫德国首都的“维斯瓦”集团军群司令,率部投降英军。战后曾被列入纽伦堡审判战犯名单,但后来在英美庇护下受到赦免。1951年写成此书。 作者在陆军总参谋部任职时,经常与主要军事领导人保持密切接触,写本书前,又查阅了大量有关纳粹德国陆军总参谋部、海军、空军、党卫军活动的文件、资料和战斗日志,并得到了包括原德国陆军总参谋长蔡茨勒上将、集团军群司令菲廷霍夫上将、党卫军重要指挥官施泰纳党卫军上将在内的诸多高级将领和战场指挥官及外国学者的帮助。他声称要按德国观点完整记述整个战争进程,填补史料中的空白。 该书在当时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出版后,受到了本国和一些外国的重视。苏联早在1956年就将其译成俄文。从俄文版保留了作者对苏联内外政策的尖锐攻击及德国公布的对苏联不利的资料(如苏军损失数字)等情况看,俄文版保留了作者的全部论述,但对于苏方不同意的某些叙述及作战日期、兵力等,以编者注形式进行了澄清或批驳。 这部反映纳粹德国观点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在我国翻译出版,填补了我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空白,因为在此之前,我围从未出版过德国人、更不用说德国高级将领写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不过,该书中文版的问世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它被发现并被翻译成中文,与我国在上世纪70年代末加强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研究有很大关系。 1979年2月,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徐向前元帅在给军事科学院和军事学院(国防大学前身之一)的领导的一封信中,专门就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史问题作了指示: “军事学院设战史课,应视为一门主课之一,我军中高级指挥员不懂或不精通中外古今典型的各种或各个战例,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即不可能深入地熟练地掌握战争的规律和知识,对于以后的指挥作战大为不利。” 军事学院根据徐向前元帅的指示和军委、总部的要求,于1979年开设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史课,在外军教研室成立了二战史教研组。我作为该组最年轻的一员参加了早期的教学准备工作,所承担的任务之一是搜集或翻译外国的二战史研究资料。那时国内除已在1940至1950年代翻译出版了美、英、苏等国编写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外,从1970年代末起又先后出版了英国前首相丘吉尔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英国历史学家利德尔·哈特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和法国人亨利·米歇尔写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重新编写的12卷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也在陆续翻译出版。但却见不到主要参战国德国编写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我翻译了苏联新、老百科全书中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词条,较圆满地完成了任务,但却不能不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中缺乏德国资料感到遗憾。 不过这个遗憾到1983年就消失了。那时军事学院军事资料室藏有一些1950年代的外文资料,当时资料室没有懂外语的人,便特许我进库查阅。我带着找到德军资料的梦想在书架上翻了许久,仍然没有发现需要的材料,正准备离开,却偶然发现墙角有一堆准备当废纸处理的旧书,其中有一本格外破旧的漆布面16开本厚书引起了我的好奇。我拿起一看,顿时感到喜出望外。原来这正是一本全国都在找的德国人写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它是俄文版,封面赫然印着俄文《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几行大字,扉页用德文写着“G:ES(:HlcHTE I)ES ZWEITEN wELTKRI:EGS”,第三页还注明“译自德文”。全书607页,莫斯科1956年出版,内容有两三处被十几页、几十页地撕下另订成“册”(仍夹在书里),上面留有翻译老前辈写的个别词的词义和许多当时难以解决的疑问,说明他们在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编写苏联卫国战争的某些战役和西方盟军实施的诺曼底登陆战役资料时参阅了此书。后来我得知,全军各大单位都没有藏这本书,深为……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