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华胜著的《遗落的节拍》中大多篇目是真人真事记叙性散文。在记述中既有大量的名言名诗的旁征博引,又具生活哲理上的博大精深;既有小说中幽默风趣的语言特色,又见散文精致简洁的文字风格。描摹人生,活灵活现;讽刺世态,生动逼真;文风豪放又诙谐幽默,涵藏深邃却深入浅出。行文如流水行云,激情似江河澎湃。遣词用句流畅丰沛,轶闻趣事引人人胜。二十万字洋洋洒洒,一腔情义真真切切。读来让人如痴如醉,荡气回肠,回味无穷,欲罢不能。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遗落的节拍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赵华胜 |
出版社 | 山西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赵华胜著的《遗落的节拍》中大多篇目是真人真事记叙性散文。在记述中既有大量的名言名诗的旁征博引,又具生活哲理上的博大精深;既有小说中幽默风趣的语言特色,又见散文精致简洁的文字风格。描摹人生,活灵活现;讽刺世态,生动逼真;文风豪放又诙谐幽默,涵藏深邃却深入浅出。行文如流水行云,激情似江河澎湃。遣词用句流畅丰沛,轶闻趣事引人人胜。二十万字洋洋洒洒,一腔情义真真切切。读来让人如痴如醉,荡气回肠,回味无穷,欲罢不能。 内容推荐 赵华胜著的《遗落的节拍》是一本个人回忆文集。作者以优美隽永的文字,重拾回忆里的点点滴滴,叙写着人生历程中难忘的事件以及由此引发的深刻感想。“回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全书共分为八编,条分缕析,结构精炼,从中可以读出作者丰富多彩的一生。 目录 序一 序二 第一编 求学年代 穿衣断想 去蒲县炼钢铁 想起那饥荒年 三班那些事儿 难忘恩师 ——回忆创校初几位老师 从衰微到复兴 ——母校的变迁 难了一世情 ——回忆张敏生老师 心中的母校 我们聚会吧 ——同学聚会邀请函 夜走管涔山 第二编 乡镇岁月 乡镇杂忆 总算买下了 豆腐搅成肉价 财神 奇才老智 扬眉吐气了一回 翻案 洁人老田 第三编 亲情似海 我的父亲 父亲的马房 我的母亲 女儿一席话 父亲百年碑文 四哥 一蓑烟雨任平生 第四编 友谊长存 硬汉老李 与学兄通信之一 与学兄通信之二 椰岛怀友 吹尽狂沙始到金 ——仲英其人 桃李不言自芬芳 ——英贤其人 黄昏泼墨锦上花(代序) 古稀犹追梦不负黎民情 ——《医海浅滩偶拾贝》粗读感言 清苦刚正一铁汉 ——怀念张治家 第五编 见闻感悟 话酒 笑谈起“外号” 旅美日记选 我的喝酒 又见村后柿树林 我看了档案 我的快乐就是想你 第六编 世象走笔 真话无敌 管人也要人管 老表的忠告 难堪的敬酒辞 那年我回家 吊唁 深山夜话 谈话 门房张“主任” 第七编 诗词酬唱 教师节忆恩师 送别有感 读梁雨润事迹随感 “黄河诗社”诸友印象 大学同学聚会随感 观看汶川大地震报道有感 大病十年慨吟 和诗几首 赠友人 汉中行 海南行 和李京法诗 京法辞世周年怀念 清明吟 ——怀念张治家先生 治家周年祭 墓前告慰 ——治家辞世三周年祭 赴宴随感 清明节随感 重阳节寄诸友 赞刘胡兰烈士 记我家小院美景 赠沫和同学 赠大学同班女同学 楹联几副 第八编 师友勉励 善哉,快哉 赠华胜君 友人赠诗 从一首送别诗说起 最是“情”“文”见不凡 心目中的华胜 后记 试读章节 穿衣断想 1956年我考入学张高小,开学那天,我们东窑村十二名同学相跟着去报到。除一名女生外,几乎穿戴一模一样,人人穿一身土布衣服,不黑不白,灰不溜秋的,那是用池塘里的黑淤泥染白土布手工做成的。对襟衫子,中式布纽扣,大裆裤,裤子打叠,系一根红裤带,不穿袜子,蹬一双土布鞋。男生们的头发一个发型,统一模式,就像《三毛流浪记》里边的三毛一样,头正中问留一绺,大约两寸宽,俗称毛角,其余剃得锃光发亮。住校带的铺盖卷不会打成四棱见线的长方体,而是一折两半卷起来一捆,另一头把学习、生活用具装一口袋,然后用扁担挑起来。因下了几天雨而道路泥泞,我们都把裤腿挽在膝盖处,一路说说笑笑来到了学张,那是乡政府所在地。 在学校大门口,迎面碰见学校负责人薛老师。他挥舞着手,责令我们站好队,板着面孔训起话来:“看看你们东窑村这伙人,像个啥?上山打柴的,还是叫花子来要饭的?一个一个灰眉土眼,简直像一群灰老鼠!”我们耷拉着脑袋,老老实实站在那里听训。这时,陆陆续续有新生从我们面前走过,一打听是附近学张村、董原村的。嗬呦,看看人家那衣着装束,立马叫人感到脸红心跳,无地自容!他们清一色都是一身洋布制服,缝纫机制作的,上白下蓝,白衬衫扎在裤子里,外边系一条黑色皮带或花色帆布裤带,扣子是新式小圆扣,衬衣左上方有小口袋,竖插一支黑色钢笔,脖子上系着一条鲜艳的红领巾,双脚穿花色线袜子,雪白运动胶鞋。头上留的是“洋楼”,头发分别梳在两边,跟大城市的学生娃一样,咋看咋洋气,咋看咋舒服。和人家一比,我们太土了!一个比一个痴怂,越看越恶心人!纯粹是深山老林里走出来的一群土包子!若是一搭话,更丢人,我们满口土话,不会撇洋腔,人家一张口全是普通话,虽然听起来也有点别扭,但他们大大方方敢讲。当时我很纳闷:一个乡几里之遥,怎么差别这么大呢?分明土洋两重天!文明时尚之风咋就没有吹进我们村子里? 穿衣的烦恼和伤心一直伴随着我的学生时代。为穿衣一年四季都发愁,换季更发愁。春天来了,棉袄棉裤掏出棉絮当春装,拆了里子作单衣。夏天还好打发,没有换洗的,睡觉之前洗了搭出去,天不亮光着屁股跑出去收回来再穿。秋去冬至,棉衣总是姗姗来迟,常常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我记得冬天里很丢人的一件事是,棉裤裤裆肯烂,本来缝得不合适,加上运动量大,裤裆不是开缝,就是绷烂,灰不溜秋的烂套子一疙瘩一块露出来,絮絮络络的。同学们取笑说是老鼠儿子,一遇到女生,脸红得就走不过去。好在那时候我就学会了飞针走线,缝缝补补。于是,凑没人时,跑回宿舍,脱掉裤子,坐在被窝里,自己缝补起来。平素,或在校园活动,或走村过巷,或进城逛街,凡遇人多的地方,总觉得四处都是“衣帽取人”的锐利目光,自己便昂不起头,挺不直腰,好像低人一等。最熬煎人的是过“六一”儿童节、“五四”青年节和参加集会游行,自己的穿戴从来达不到学校统一要求,总要大打折扣。每当羡慕甚至嫉妒同龄伙伴享受浓浓母爱亲情,一个个穿戴新潮得体,并当众炫耀时,再打量打量自己难以人目的衣着,我不禁自惭形秽,悲从中来,多少次钻到没人处悄然抹泪,甚而号啕大哭!外衣常常只有一件,老虎上山下山一张皮。内衣更谈不上,好多年,都是夹衣夹裤、棉衣棉裤直接穿在光身子上。睡觉又是几十个人紧挨着睡通铺,附近又无处洗澡,十里外偌大的县城也只有一个“人民澡堂”。于是,身上的虱子就成了我最亲密无间的小伙伴,从来都没有离开过我,一排排,一行行,如同蒜辫一般。哪儿痒了,一伸手,轻而易举就可以摁住一两个。那时,我常常梦想:内衣、外衣要是有好几套,替换着穿,那该有多好啊! 转眼过去了八年,我考上了山西大学。临近开学,父亲还在步履蹒跚地四处借钱,他告我误不了事,会凑齐的。铺的盖的不在表面,也好应付。唯独这穿的,面子货,就愁死人了。时值酷暑八月,穿什么衣服进省城?家里连一身浅色夏装也没有,养母翻箱倒柜翻出了一身中式府绸衣服,那是父亲当年在汉中经商时穿的。好家伙,简直是一件文物,又白又亮,微微发光,忽忽闪闪,无风也抖动。上衣密麻麻十三个中式布纽扣一排到底,裤子肥得还能再放进一个婴儿。两个衣袖好像古装戏演员穿得那样,双手露不出来,总要抖几抖才行。我只好挽上好几匝,可一不小心便滑落下来,后来我干脆自己动手用针线把它缝死。父亲身材高大,超出我半个多头,我穿上岂能不宽松?本想修一下,又怕修坏了,瘸子治成跛子,只好将就着穿。起初,我还敏锐地想到,凭这一身衣服,别人一准怀疑咱是地主富农子弟,会不会对个人形象不利?可入学在即,没有办法呀,哪能顾得了那么多! P2-4 序言 郭守智 鲁迅先生说《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的确,在书中读到的不一定都是作者的本意,而往往是读者的见仁见智、经历经验。静心读完《遗落的节拍》书稿,我读到的是与作者半个多世纪的相识相知及其人品文品,是一个生活中的强者、情义场上的侠者、人生途中的赢者形象,是侠骨柔肠、人格才华融于一身的鲜活生命。 “贫贱忧戚,玉汝于成。”幼年时,因家庭变故,他长期与父亲生活在村北头“狭窄”、“昏暗”的马房窑洞里。上高小时,穿的土布衣,“灰不溜秋的”,“是用池塘里黑淤泥染成的”;脚上“不穿袜子”,镇上人笑话他是“山上打柴的”,“叫花子讨饭的”。上中学时,正逢20世纪60年代困难时期,“为充饥,与小伙伴到地里偷挖蔓菁、萝卜吃”,被巡逻队抓获毒打后,仍“步履艰难”、“鼻青眼肿”去学校上晚自习。读高中时,“从灶房买来馍,到市场卖高价,再回灶房换汤喝,以填充饥肠辘辘的肚皮”。读大学时,穿的是父亲经商时那身府绸衣服,他还能诙谐幽默、自嘲自娱地哼吟唐诗:“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未婚妻到学校看他,他不卑不亢,乐观豁达,穿着别人一件“二十多处补丁、层层叠叠、五彩斑驳”的中山装去“敖包相会”。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习字读书须骨气,盘根错节见精神。”1961年中考,“十亩地里一苗谷”,满学校仅他一人升人高中。1964年高考,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山西大学中文系。 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新绛县。在79名新分配的大学生中,仅他与另一同学在劳动锻炼中“火线”入党。同年,又幸运地被分配到县委机关,当了县委书记的秘书。正当“艳阳高照、惠风和畅”,勤奋工作时,却被诬以“反县委”罪名,被投进清查学习班。其间,省委、地委来函来人上调他时,当地组织部门却以他是“重点培养对象”来欺骗上级,不予调动。无奈之下,他才调回老家芮城。但因有新绛“前科”,被发配到山乡僻壤,当了乡党委秘书。他不甘寂寞,渴望有所作为,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农村大变革中,“提意见、出建议、质疑问难、犯颜直谏”,又被卷入是非漩涡之中。他“昂首做人,低头处世”,一头钻进田间巷头,与农民“欢快鱼水情,把酒话桑麻”,为农村改革作调研,写报告,鼓与呼。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他终于迎来了人生转折,于1984年调入运城行署人事局,任办公室主任。卓越的才华、能力,忘我工作的精神、效率,使领导倚重、同事佩服,不到两个月,便被民主推荐担任副局长。他撰写的机关整党工作经验,在全省转发推广。后来,在主持编办工作十年里作了许多创新性改革。所撰写出台的《运城地区机构编制管理暂行规定》,作为我区第一部地方性法规,以行政、法规、预算手段相结合的机构编制,以编制为龙头的“七口归一”一条龙管理办法,创新了人事编制管理工作,在全省学习推广。 正当踌躇满志、壮心不已,决心再创佳绩时,突如其来、无缘无故被免去编办主任职务。他深知是不循官场规则所致。“不贪为宝,无欲则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风恬浪静,淡味声稀,他超然一笑,第二天便在人事局副局长的位上上班。“朝阳铺路莫彷徨,好儿郎,当自强……指日整装何处去?炼钢水,事农桑。”这是他在大学劳动锻炼时所填的词句,道出了他在挫折之中刚正不阿、泰然处世的生活态度。 …… 华胜在人事、编制管理岗位上有两件事可引以为傲。一是创新人事编制管理,所形成的管理法规被山西省编委推广到全省各市。时任行署专员相从智如此评价:此举全区每年行政事业单位可少接纳1000名干部,节约人头费1000多万元。对解决“十羊九牧”的人事管理失衡功成事立。二是以悲悯之心,凭一己之力,做调研,立方案,要政策,赢得各方领导支持,全市95名“以农代干”人员冲破政策死角,解决了转干问题。功崇德巨,世人评说。 纵观书稿,从专业学术上讲,书稿中大多篇目是真人真事记叙性散文,不属于“纯文学”散文。但这些作品同样表现出了文学作品的显明特征。在记述中既有大量的名言名诗的旁征博引,又具生活哲理上的博大精深;既有小说中幽默风趣的语言特色,又见散文精致简洁的文字风格。描摹人生,活灵活现;讽刺世态,生动逼真;文风豪放又诙谐幽默,涵藏深邃却深入浅出。行文如流水行云,激情似江河澎湃。遣词用句流畅丰沛,轶闻趣事引人人胜。二十万字洋洋洒洒,一腔情义真真切切。读来让人如痴如醉,荡气回肠,回味无穷,欲罢不能。 高官厚禄不如家庭幸福,家财万贯不如口碑人缘。说到口碑,且不看一生中赢得琳琅满目的荣誉奖牌,也不说他病危赴西安时,凌晨“黑压压一片”为之祈祷祝福的领导同事、亲朋好友,也不赘述书稿中与之赠诗、和诗的40多位文友同窗,我想讲点亲身所历。我在市教育局工作期间,前后有10多位同事曾为人编、岗位职数、子女就业托我找华胜办事。凡在他职能权限和政策允许情况下都一一给予快捷解决。同事们感激之中要我引荐酬谢,一概被他绝口以拒。现在,这些人有的当了校长、科长,或局级领导,至今提到此事都是交口称道,“党有这样的干部民之大幸”,“你有这样的朋友人之大幸”。在东窑村宅门旁,有他自书的一副楹联:“仰望行云目极茫茫天地;俯察流水胸纳悠悠古今。”从中,他的视野胸襟、理想抱负、乡愁情怀、人格才学皆一览无余。 《遗落的节拍》,是他用生花的妙笔、沁香的文字捡拾生活经历中的碎片,缀串人生途中遗落的节拍,谱写出的励志奋斗、世态情缘、浴火涅槃的生命交响乐。它关注社会,启迪人生,激励后昆,传播真善美,诠释生命的价值意义,我在享受“文化套餐”之中,蓦然而生敬意。敬畏他耆年的生命力作,敬畏人生命力的顽强、坚韧、伟大、无限。 (作者系中学高级教师,运城市教研室原主任,运城市教育学会副会长,山西省人民政府第六届督学) 后记 在几位挚友的力促下,这些文字匆匆结集,就要付印了,我长长地出了一口气。一种干完活收了工的感觉涌上心头,却并不怎么特别高兴。横看竖看,这本集子文秘感浓,文学味淡。虽情知浅陋,但一筹莫展,水平如此,夫复何求?我倒不怕贻笑大方,只求亲友聊博一哂,并给我后人留一念想儿。 自幼好学,功课不错;中学时期,忍饥挨饿;“文革”期间,学业耽搁;从政不顺,仕途坎坷;时来运转,拼命工作;老病危重,备受折磨;仁政佑我,不胜其乐。我一生重情义,喜交友,心直情痴,放言无忌。爱学习,好读书,不甘人后,见贤思齐。可惜误入宦海,却不按潜规则办事,厌恶溜须拍马,鄙视又跑又送,故屡穿小鞋,几度溺水。好在严守法纪,远离财色,努力做人,忘我工作,常与“先进”、“优秀”有缘。群众口碑不错,自我感觉良好。人生道上一路走来,从来没有做过“作家梦”,未曾奢望出一本书。只是临近古稀之年,师友不懈苦劝,方才握起笔来,主动写作。写学习、工作、生活中之所见所闻、所感所悟、亲历亲为。然而,有些篇章,原材料——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一旦回炉加工,便面目全非,非驴非马,体裁亦属于“四不像”。万望读者阅后切勿自作多情,一味对号入座,以免陷入烦恼的泥坑。 回眸一生,感慨万千,趁此良机,我一吐胸中奔涌不息的感恩之情。 首先,感恩党和政府。我出身贫寒,高中两度辍学,是“人民助学金”救我重返校园。大学六年,家里供我373元,而政府每月发放人民助学金15元,共计1080元,正好解决了我的全部伙食费,否则,我连一天也念不下去。党和政府将我这个山村穷小子,培养成一名大学生、国家干部、共产党员,随之也给了我平安幸福的一生。天高地厚之恩,岂可一日忘怀? 其二,感恩父母大人。二老给了我一个好身体,我平生健壮如牛,精力之充沛,同龄中罕有企及。父亲知命之年有我,舐犊情深,疼爱有加。解放初,面对膝下四个老生子,作为唯一全劳力,他夜以继日给农业社喂牲口,只为多挣工分养家糊口,供儿上学,这一干就是18年。他步履蹒跚,颤巍巍地挣扎到我大学毕业分配,年已75岁,在家人强行从饲养处搬走铺盖方才罢手。大学毕业一工作,我便勒紧裤带,节衣缩食,咬牙还债,还未能加力孝敬二位老人。不料刚过五载,双亲却灯油熬尽,撒手西去,令我肝肠寸断!似海恩情尚未报,如泉血泪只空流!从小学到大学,父亲一直关心我的学习和成长。记得每从学校归来,他总要了解在校言行,一定过问所学功课,帮你反刍消化。从育人到劝学,从铸魂到启智,因势利导,春风化雨,他的人品、知识、能力、智慧,令我仰视,是我成长路上第一位称职的老师。 其三,感恩妻子儿女。我参加工作后,与妻子两地分居十多年,妻子在一家工厂当医生,一边上班,还得拖儿带女,独自照管三个孩子,四口之家就蜗居在不足15平方米的医疗室里。更难为她的是,百忙之中还要不违农时,起早摸黑偷空回村耕种那几亩责任田。日夜辛劳,负重如牛,提起当年狼狈,闻者无不为之动容!妻子自幼酷爱中医,擅长按摩针灸,广搜民间偏方,苦钻养生之道,是陪伴我一生的健康守护神。2002年到2011年,我身患心梗、心肌炎、糖尿病,成了西京医院常客,12次住院,三度病危,手术10次,凭着妻贤子孝女顺,兄弟姐妹同心协力,废寝忘食,昼夜服侍,终于九死一生,从死神的手中将我夺回来,与国医圣手共同创下生命奇迹。每每忆及当年,耳畔便响起古人名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信哉斯言!大病之后,我的穿衣、饮食、睡眠、锻炼、服药、营养素、保健品、按摩、针灸……统统纳入妻子全天候管理之中,定时定量,严格禁忌,标准明确,规矩林立,她面对面监督执行,休想随心所欲,自行其是,不长时间便将我的身体调理恢复到罕见的健康状态。可以说,没有妻子为我长年累月超负荷的付出,没有子女们殷勤侍奉和持之以恒的陪伴,就没有我的今天。正如我曾在(伏病十年慨吟》中说的,“不是妻儿服侍好,坟头青草已十年。”素日,妻子勤俭持家,任劳任怨,刻薄自己,善待家人,用一颗灼热的爱心经营着这个温暖的家。 其四,感恩亲朋好友。至交好友乃我精神支柱、灵魂伴侣。纵观一生,关键时刻以至危难关头从未离开过师友们的教益和帮助。学习是毕生要务,登门聆教,质疑问难,犹如家常便饭,贯穿一生。忆往昔,我曾两度境遇不佳,芮中恩师闻讯后驰书安慰,欢迎回校从教。一位挚友暗中在市里央人苦苦举荐,千方百计帮我调入新单位,由此改变了后半生命运。2002年仲春,我病危之际,亲友们无数次翻山越岭,驱车探视,出钱出物,全力抢救。有几位知己一连几个通宵陪侍,不离病榻半步。一好友含泪选购巴蜀一带上等柏木和衣料,雇能工巧匠日夜加班,赶点做好了棺材和寿衣,幸亏未能派上用场。养病期间,利用节假和双休日,好友轮流陪我游玩,调适心情。或大河泛舟,或条山览胜,或湖畔漫步,或池边垂钓……足迹几乎遍及河东主要名胜。后又慷慨解囊,筹足旅费,携我同游欧洲十国,愉悦了心情,开阔了视野,领略了异域风光。病情稳定后,几位师友苦口婆心,犯颜规谏,劝我老来寻乐,写点东西。禁不住日复一日盛情催促,我结束了懒散日子,耐着性子坐下来爬格子。从此,以文会友老友小聚,便趋于常态化。可以说,没有良师益友的导航,源源不断地输送正能量,我大病以来就难有一个好心态,能否活下来也须画一个大问号,还遑论什么动笔出书! 我感恩的对象中,首推党和政府,她是我们共同的天,共同的地,没有这天这地,一切归零,统统无从谈起。其余,恰好涉及人生的三大感情。亲情体现一种深度,她是亲人间一心付出、不图回报的阳光沐浴。友情体现一种广度,她是天地间浩荡无边、随遇而安的理想堤岸。而爱情体现一种纯度,她是二人世界神秘莫测、心照不宣的幸福港湾。值得欣慰的是,今生我深切地体验了亲情的深度,领略了友情的广度,享用了爱情的纯度,尽管物质上并不富有,而感情上和精神上确系百万富翁。幸运的我,对过往的人生无怨无悔!我一直十分赞赏著名作家刘心武先生的一段名言:“人生一世,亲情、友情、爱情三者缺一,已属遗憾;三者缺二,实为可怜;三者皆缺,活而如亡!”说得多么好啊! “以文常会友,唯德自成邻。”以文会友,是人生一大乐事,它靠德来维系和凝聚。德是魂,德是帅,德是根本。在故乡这块土地上,我有幸结识了一批有德有才的朋友,有同侪旧雨,也有忘年新知,内中不乏文人雅士。多年来,我向他们学习了不少东西,得到了热情鼓励和无私帮助。就说此次结集成书吧,最早怂恿鼓励我的,是已故学兄李京法;接力的是陈英贤和李小榜先生,此次二人又深情撰文,畅谈心得。恩师卫河云、张敏生寿登耄耋,激情依然,为本书寄来了珍贵的文字。赵政民、郭守智同学,半个多世纪以来,与我一往情深,今欣然命笔,写下序言。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友人序言与赠诗,对本人及集子多有溢美之词,过誉之处。每每念及,辄令我脸红心跳,惶恐不安。这是过分垂爱,爱屋及乌。本人虽屡屡求告降调,然收效甚微,无奈中只好依样收录,权当友朋勉励,确定为日后之目标追求。贤侄郭瑞倩以成书为己任,事事牵头,当仁不让。他夜以继日,于本职工作之余,对书稿的校勘付出了心血。贤侄杨明波,自从知我意向后牵肠挂肚,不遗余力,深入每一细节,争取一流质量,与有关方家从封面设计、装帧、题字、插图等方面倾情奉献。在他统筹之下,终使全书顺利付梓,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在此,我虔诚地合十鞠躬,一并表示深深的谢意。同时衷心期望各位敞开心扉,多提意见,本人不胜欢迎。 作者 二〇一七年一月 书评(媒体评论) 正因为作者具有了大阅历、大品格、大情怀和大手笔,所以如今的这部书稿就冒出了浓郁的才气、豪气、骨气和人气。 ——赵政民 (书中)既有大量的名言名诗的旁征博引,又具生活哲理上的博大精深;既有小说中幽默风趣的语言特色,又见散文精致简洁的文字风格。 ——郭守智 华胜是科班出身,语言功夫了得,用词犀利,用典准确。篇篇皆是上乘美文。读后让人发噱处喷饭,艰厄时鼻酸,深刻处心灵震撼,感怀时泪眼潮润。 ——李小榜 诗人正是凭着这种做人的正义感和对人性尊严的理解与尊重,才不断蓄积了他暮年的创作激情。他学养好,风度好,看一眼像一个官,再深入看一眼,又成了一个儒。 ——陈英贤 他针砭时弊,揭露的丑恶,使人切齿痛恨;他描摹人物,则让人如见其面、如闻其声,当真是活灵活现。 ——陈旭子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