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互联网第三次浪潮(精)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作者 (美)史蒂夫·凯斯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互联网第三次浪潮不是物联网,而是万联网。美国在线创始人史蒂夫·凯斯将为你解析一个会颠覆主要产业的创业复兴运动!托夫勒、谢丽尔、巴菲特、伊梅尔特、布莱恩·切斯基、沃尔特·艾萨克森等推荐。

《互联网第三次浪潮(精)》是一本讲述互联网第三次浪潮的经济类企业管理书。史蒂夫·凯斯结合美国在线的发展过程,讲述互联网第三次浪潮,即互联网的数字技术聚合,任何经验、产品、服务都将在网上进行交易。本书总结第一次和第二次浪潮的经验教训,为第三次浪潮中的创业者、企业管理者和政府以启示。

内容推荐

作为一位具有开拓性的企业家和投资者,史蒂夫·凯斯从几十年的工作中汲取经验,向我们揭示了我们正在进入的新时代,一个将会颠覆主要产业、并带来一场创业复兴运动的时代,即“互联网第三次浪潮”。

在第一次浪潮中,美国在线以及其他企业为消费者与因特网的链接铺设了基础。在第二次浪潮中,谷歌和脸书等企业以互联网为基础,打造出搜索引擎和社交网络的可能性;而Snapchat和Instagram等应用程序则利用智能手机革命而一夜成名。凯斯表示,现在我们正在进入第三次浪潮之中:在这个时期,企业家将会运用科技在“现实世界”的重要领域做出改革,包括卫生、教育、交通、能源、以及食品,并在此过程中颠覆我们的生活方式。

《互联网第三次浪潮(精)》是一本回忆录、一份宣言,也是一本关于未来的运作手册。对于所有希望在这瞬息万变的数码时代中生存并茁壮成长的人来说,这本书是必读之物!

目录

序言

自序

第1章 崎岖之路

 我的第一次创业

 第一次重启

 合作转瞬即逝

第2章 美国上线

 转型

 公司上市

第3章 互联网第三次浪潮

 医疗体系

 教育改革

 食品的未来

 扬帆远航

第4章 初创公司,马力全开

 拒绝微软

 死里逃生

第5章 第三次浪潮中的生存法则

 合作

 政策

 坚持

第6章 不畏颠覆

 直面浪潮

 自我颠覆

 积极进攻

 如果无法创造未来,那就投资未来

第7章 创业:永不停歇的脚步

 新生势力

 第三次浪潮与其他势力崛起

 新奥尔良的机遇

 降低壁垒

 迎接新挑战

第8章 影响力投资

 影响力投资的崛起

 全方位出击

 汇流

第9章 一切靠信念

 合适的对象出现

 一场求爱的开始

 史上最大的合并案

 泡沫破裂

 静策“政变”

 成为孤儿

 小结

第10章 可见之手

 创新者政府

 政府与第三次浪潮

 作为消费者的政府

 如何与政府打交道?

 优步是个例外吗?

 旧金山湾区与华盛顿特区之争

第11章 “被颠覆的”美国

 不要再将初创公司和小型企业混为一谈

 赶在第三次浪潮的前端

 在研发上投资

 降低初创公司融资的难度

 扫除雇用顶尖人才的障碍

 为新浪潮书写新法规

 时间不等人

第12章 乘风破浪

 我的忠告

 给创业者的话

 给企业的话

 给政府的话

 给各界人士的话

 给你的话

致谢

试读章节

我的哥哥丹仅仅比我大13个月,在学校里比我高一个年级。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俩同住一个房间,像绝大多数的兄弟一样,我俩也是争强好胜的一对。我们两个人都讨厌失败,这一点真是让我吃尽了苦头,因为丹是那种事事都能做好的人。他比我有运动天赋,且一直是班里的尖子生。当我意识到自己无法和他在正面交锋中取胜之后,便努力避开与他相冲突的兴趣爱好。我下定决心,如果他选择打网球,那我就去打篮球。但是,我俩有一个从未让我们觉得需要一争高下的共同爱好:我想要当一名企业家,在我理解这个职业的意义之前,我就对此深信不疑,而丹则发自内心地想要帮助我。我从突发奇想中得到巨大的满足感,而丹则在帮助我把想法变为现实的过程中获取喜悦。

我10岁的时候和丹创立了我们的第一家公司。当时11岁的丹将其长我一岁的智慧全部用在了公司的运营上。我们将公司命名为“凯斯企业”,希望没有人发现我俩都未成年,还对外宣称这是一家国际性的邮购公司。有一段时间,我们摇身一变,成了一家瑞士制表公司的夏威夷独家分销商,但我已不记得自己卖过什么手表。基本上,我俩的工作就是上门向邻居推销贺卡。几乎所有的顾客都是出于礼貌才购买我们的产品的,但是丹不以为意,他说这是我们的比较优势,还说这是我们的品牌特点。我们俩就是这样对话的,而身为律师和教师的父母却完全不知道我们的这些本事是从哪里学来的。当我进自己房间的时候,他们会打趣说我这是要进办公室了。

我们早期的尝试或许没带来什么金钱上的回报,但让我们获得了丰富的经验。而构想新商业企划以及销售方式的过程,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76年,我离开夏威夷到马萨诸塞州的威廉姆斯学院读书,我一直在寻找新的商业契机。大学期间,我一共开创了6份事业,包括在考试周为学生送果篮(这当然是由学生父母买单了)。我对音乐方面的生意越来越有兴趣,也在诸如CBGB这样的摇滚俱乐部待了很长时间,努力寻找能介绍到大学校园表演的才俊。

我对于上课出勤和完成作业虽勤勉,但在业余时间做的这些生意才是我的激情所在。不过威廉姆斯学院对此并不看好。有一次,我的辅导员把我拉到一边,说我在创业上花的时间太多,会为此后悔的。记得他对我说:“看看你面前有多少学习的机会啊,你应该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你对商业的追求会让你分心,而且坦白来说,这些工作不是学生应该干的。”持这一观点的并非只有他一人。我的一位同学还在校报上对我发起攻击,文章的开头写道:“我发誓,我绝不参加史蒂夫·凯斯的派对,也绝不买他的唱片。这不是针对他个人,只是因为我蔑视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在校园里如此猖獗。”

在威廉姆斯学院的最后一年,我选了一门电脑入门课。我讨厌这门课,还差点儿挂科。那还是穿孔卡片的年代,人们需要在编写完程序之后把卡片拿给别人往上打孔。几小时后,你会拿到结果,而这(至少对于我来说)往往意味着因为在卡片上发现一个错误而不得不把整个过程重复一遍。这种枯燥乏味的程序,以及由此导致的低分,差点儿成了我毕业的障碍。但是,这段经历却让我印象深刻。穿孔卡片虽然给人带来不少麻烦,但如果使用方法得当,其实是一种很有用的工具。我们当时编写的计算机程序非常基础,用现在的标准来看简直是小儿科。但即便在当时,计算机的发展潜力也已经很明显了。别的工具需要数天甚至数周才能解决的问题,计算机只用几秒就能解决。回溯往事,当时的机器虽然令人烦恼,却影响深远。这是我第一次真正意识到计算机的潜力。但即便如此,如果没有在那年碰巧读到托夫勒的书,不知我还会不会踏上我现在所选择的道路。

1980年春,毕业离我们越来越近,我满脑子都在思考应该如何打入这即将展翅腾飞的数字产业中。我申请了许多份工作,并且每次都会在简历中加入一封预言着数字时代到来的振奋人心的附函。

P3-5

序言

一不小心,我便亲眼见证了数字媒体过渡期的一个最重要的历史时刻,而在世纪之交,当时的环境背景简直违和到了极点。在这一资本主义的里程碑事件发生之际,我们正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

1999年,我在《时代周刊》担任编辑的时候组织过一次“新闻之旅”,其中一项活动是我们将时代华纳董事会和其他几家美国企业的领导者带到了中国。中国国家主席在人民大会堂以12道菜的规格举办了一场千人晚宴,迎来整个活动的高潮。

给我印象最深的,便是看着时任时代华纳副总裁的特德·特纳(Ted Turner)一面在镀金红色天鹅绒椅子之间利落穿行,一面向别人介绍他的“亲共派妻子”简·芳达。与此同时,我一直在用余光注意着史蒂夫·凯斯。表情平静却双目如炬的他,正在与时代华纳的首席执行官杰瑞·莱文和梅尔夫·安德尔森(Merv Adelson)等董事会成员进行热切的交谈。

大家聚作几团,谈性甚酣,晚餐结束时更是聊得热火朝天。而一场倾盆暴雨打断了我们的谈话,将等车的我们困在人民大会堂的门廊和台阶上。特纳和凯斯这两位打趣高手正兴致勃勃地互开玩笑。凯斯奚落道:“看来,你的大集团也不能帮我们找到出路呀。”特纳反唇相讥:“你那几十亿美元也一样没法让你们有什么作为。”

然而,这对话并非打趣这么简单,话语中暗示着一个更加深层的事实。一方是成就了电影、杂志和有线电视并不断扩张的传统媒体,一方是曾让“你有新邮件”成为全美消遣方式、而今却受到网络和宽带威胁的炙手可热的在线服务。那天晚上,在印着毛主席笑脸的几百张海报底下,凯斯与时代华纳的领导者讨论起双方应该通过何种方式展开合作的问题。

杰瑞边听边点头,俨然一副睿智官员的模样。史蒂夫则佯装出一副不以为意、惜字如金的架势,好像有关双方合并可能性的讨论并没有勾起他太多的兴趣。不知是在当时就一目了然还是在回顾往事时才逐渐看清,但我知道,会有大事发生。第二年1月,距该理念被首次提出不到4个月的时间,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合并的消息便公之于众。

初见史蒂夫是在1992年,那时,美国在线和《时代周刊》结为合作伙伴,共同成为在线服务的提供者。当时,史蒂夫的公司刚以7000万美元的估值上市,而至8年后合并完成,美国在线的估值已达到1600亿美元。

当美国在线尚为一家初创企业时,史蒂夫就有了许多伟大的创见,这些创见在这本书中都有所阐述。美国在线于1985年启动了第一款服务,那时,美国的上网人数只占全民的3%,而从那时起,史蒂夫就相信数字领域不可能仅是资讯和贸易的天下。他坚信,数字领域的首要任务是打造社区,即提供沟通的途径将人与人联系起来。当准备写《创新者:一群技术狂人和鬼才程序员如何颠覆世界》时,我对史蒂夫进行了人物专访,史蒂夫对我说:“早在1985年,我们就把大注下在了所谓的‘社区’概念上。我们认为,网络的王牌应用,就是用户。”

史蒂夫是正确的。美国在线利用的正是人们交流、沟通、合作及构建社区的欲望。从脸书(Facebook)、推特(Twitter)、快拍(Snapchat)到红迪网(Reddit),层出不穷的社交平台都在巩固这一趋势。而从很多方面来说,这些新的网络服务都只是对史蒂夫建立美国在线之初的核心理念的回归……

史蒂夫的另一个与此类似的创见也对数字革命起到助推作用,那就是强调全民参与的重要性。在美国在线出现以前,网络世界只是极客发烧友工作和玩乐的场所,而那些一听到“你有新邮件”的声音就会兴奋不已的普通人却并无涉足。凯斯和美国在线领头为此引领变革,实实在在地让美国“上了线”。

时间往前推移一年,当时的参议员艾伯特·戈尔赞助并助推通过了一条法案,宣布允许将互联网作为商用和公用途径开放,此举让他卷入了“发明”(他其实并未使用这个词)互联网这一不公平的玩笑。在此之前,互联网基本上仅限于研究人员和政府承包商使用。戈尔的法案宣布,即便是那些通过美国在线或其他客户服务器上网的网民,也有权登录互联网。凯斯回忆道:“现在看起来虽然很荒谬,但是直至1992年,通过美国在线这样的商用服务器连接互联网还都属于违法行为。”

这次转变缘起于1993年9月。当时,美国在线开放了一个端口,允许会员访问互联网的新闻和公告系统。以资深网民为首的一群人,轻蔑地将这股洪流称为“永恒的9月”。这个说法是指,每年9月,一波大一新生会进入大学并通过校园网络连入互联网。刚开始的时候,很多新生的帖子都挺惹人厌,但不到几周的时间,绝大多数人都已懂得了足够的网络礼仪,因此也便能够融入网络文化之中。然而,美国在线于1993年打开防洪闸门导致网络新手源源不断地涌入,冲垮了网络世界的社交规范和帮派文化。许多资深网民对此表示不满。然而实际上,由美国在线及其他类似服务提供者带来的互联网民主化可谓一个奇妙的转折点,铺开了通往兼容并蓄的突破性数字革命的道路。

在这本书里,史蒂夫·凯斯回顾了包括上文提到的经验教训在内的职业生涯心得,将这些内容整编成一本指导大家如何在新一轮创新浪潮中获胜的前瞻性书籍。史蒂夫助力引领了互联网第一次浪潮,又作为投资者积极参与到第二次浪潮中,他以其独特的经历为我们提供一个框架,勾画出如何将互联网充分融入生活方方面面的蓝图。

《第三次浪潮》是一本令人愉悦的好书,而这本书也是史蒂夫给予我们的一项宝贵的服务。作为一个在20多年的时间里观察史蒂夫,学习他的经验,以及惊奇于他的创见的人,想到这本书能够让无数未来的创新者做出同样的创举,我感到兴奋不已。

沃尔特·艾萨克森 阿斯彭研究所所长,《创新者》《乔布斯传》《富兰克林传》《爱因斯坦传》作者

书评(媒体评论)

史蒂夫·凯斯是一位真正的预言家,早在几年之前,他就理解了社会即将出现的巨大变革。他的这本书,向管理者们阐释了在逐渐被颠覆的未来之中必须要做出的抉择。

——阿尔文·托夫勒和海蒂·托夫勒,《第三次浪潮》作者

在这本书中,史蒂夫·凯斯勾画了一幅不容忽视的未来图景。这幅图景帮助我们理解重建我们的经济和整个世界的科技变革。这是一本引人入胜的读物。

——谢丽尔·桑德伯格,Facebook COO、Lean In创始人

我一直盼望着读到史蒂夫的故事,这本书没有让我失望。他的从商生涯活脱脱就是霍雷肖·阿尔杰小说中的情节,对于每一位企业家而言,这都是宝贵的经验。

——沃伦·巴菲特,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首席执行官

如果想要理解互联网的历史并为未来做好准备,这便是一本不可或缺的读物。正在创建具有真正颠覆性公司的企业家们,应当细心聆听史蒂夫·凯斯见解深刻的忠告。

——布莱恩·切斯基,Airbnb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通过倾情诠释,史蒂夫带给我们一份关于创新和创业未来的宣言。无论对于有创见的创业企业家、企业总裁、还是任何想要在第三次浪潮中获得成功的人,这本书都是必读之物。

——杰夫·伊梅尔特,通用电气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 10:2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