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许多所谓的行为不当只是儿童试图以另一种方式被看见。本书从心理学的角度为教师和家长提供了重新审视和理解儿童的新方向。 本书主要讨论了如何为有能力差异的儿童提供正面引导,预防儿童的行为问题,强化儿童的正面行为。本书分阶段地探讨了0-12岁儿童的行为和心理特点,分析了儿童产生积极行为和消极行为的原因。它既回顾了儿童学习与发展的相关理论,又提供了关于忽视、重新定向或干预不当行为的实践细节;同时强调树立正确的期望,重视每个孩子的独特性,掌握科学的语言沟通技巧,培养儿童良好的社会情绪智力。 本书由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家刘晶波教授组织翻译团队深入研读、精心翻译,有助于教师和家长在面对儿童的不当行为时采取适当的正面引导和积极的干预策略,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作者简介 刘晶波,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前教育学”博士学位点负责人,“儿童社会性发展与道德教育”方向学术带头人,教育部学前教育“国培计划”专家,中美富布莱特高级研究学者,九三学社成员,“儿童一成人”互动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家庭与社区专业委员会主任,江苏省家庭教育研究会副秘书长,南京市青秀城幼儿园兼职园长,南京市华德福幼儿园志愿者园长。先后在美国普渡大学(儿童发展与家庭科学系)、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艾默里大学(社会学系)、日本国立教育研究所、香港城市大学(社会学系)从事研究工作。20多年来主持国家等各级课题17项;主讲国家、省级双语课程;出版专著、高校教材5部、译著6部,幼儿园教材2部,发表专业论文140余篇;获国家等各级奖励9次。 目录 第一部分 为正面引导做准备 第1章 为什么引导是重要的 1-1 当今世界的儿童养育 1-2 什么是发展适宜性教育? 1-3 为什么儿童正面引导的训练对家长、照护者和教师很重要? 1-4 儿童引导的目的是什么? 1-5 儿童引导的短期目标 1-6 儿童引导的长期目标 第2章 历史的观点和引导理论 2-1 历史的观点 2-2 社会中的儿童 2-3 引导的哲学 第3章 理解儿童的行为 3-1 典型的年龄和阶段 3-2 婴儿(出生-12个月) 3-3 学步儿(12个月-3岁) 3-4 幼儿(3-5岁) 3-5 学龄初期儿童(5-8岁) 3-6 学龄后期儿童(9-12岁) 第二部分 珍视每个儿童的独特性 第4章 如何观察儿童 4-1 识别个人偏见 4-2 观察顺序 4-3 观察策略 第5章 为文化多元的儿童和家庭服务 5-1 文化赋予我们生活的意义 5-2 结合社区背景理解儿童及其家庭 5-3 偏见、种族主义和歧视 5-4 文化如何影响引导? 5-5 尊重文化差异 第6章 理解有能力差异的儿童 6-1 如何引导有能力差异的儿童? 6-2 有关能力差异儿童的法律和项目 6-3 儿童的各种健康状况如何影响行为? 第三部分 预防行为问题 第7章 营造内外兼顾的发展适宜性环境 7-1 环境如何塑造恰当的行为? 7-2 如何设计发展适宜性教育的室内环境? 7-3 创建一个平静、和平的教室环境 7-4 如何设计户外环境? 7-5 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7-6 照护者 第8章 通过积极沟通建立联系 8-1 建立积极沟通的基础 8-2 凸显潜在的感受 8-3 正面引导与负面命令 8-4 自主性沟通的特征 8-5 非生产性沟通的特征 8-6 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冲突 第9章 产生积极行为和消极行为的根本原因 9-1 道德发展是积极行为产生的核心 9-2 促进儿童道德发展的方法 9-3 定义消极行为 9-4 气质 9-5 问题行为的潜在原因 第四部分 正面干预 第10章 有效的引导干预 10-1 忽略不违反基本规则且轻微的烦人行为 10-2 直接打断有害的且不公平的行为 10-3 果断地塑造积极行为 10-4 调整对象、事件和态度,以消除可能引起问题的诱因 第11章 错误的目标、动机和正念 11-1 错误目标是否会引发不当行为? 11-2 行为问题会暗示虐待和忽视儿童吗? 11-3 满足成人的需求 11-4 惩罚与引导之间的差别是什么? 11-5 接受自己行为的后果 11-6 行为动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11-7 外部强化 11-8 如何开发儿童的社会情绪智力? 11-9 走向正念 参考文献 序言 为了帮助儿童养成适宜 的社会行为 行为养成,是儿童社会 性发展与教育领域中一个非 常重要的概念。它意指依据 儿童的年龄特征,对其日常 在具体的社会生活场景中所 表现的行为进行明确的引导 、规训,从而帮助儿童从小 养成适宜的社会行为,并最 终成长为一名可以达成自我 认可、为社会所悦纳的新成 员。 基于丰富的儿童心理学 与社会心理学研究,儿童教 育研究者与实践者们特别关 注“如何对儿童进行行为管 理”这一研究领域,出版了 大量的理论价值与实践应用 价值兼具的著述。本书便是 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一部著 作。自其第一次出版发行起 ,目前已经更新至第八版。 作者达拉·费里斯·米勒博士 也因其围绕儿童行为养成方 面所做出的贡献而在美国适 龄儿童的家长与教师中享有 盛誉。 选择集中力量翻译这本 书的初衷,一方面是对其学 术价值的看重——“以准确 翔实的基础理论做基座,对 不同年龄儿童的特征进行充 分的分析,而后精准地给出 对儿童进行积极行为管理的 相关途径与具体方法”。在 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领域 ,如同本书这种理论基础扎 实、实际操作指导力度强大 、逻辑清晰紧凑、内容翔实 、案例生动的著作无疑是上 乘之作,特别值得被译介, 更值得儿童的养育者们深入 学习。另一方面,与我国当 下儿童教育实践中的一个突 出现象有关:我们对于儿童 适宜行为养成的关注远远不 足,进而滋生了许多给孩子 自身发展、家庭和睦乃至社 会和谐造成消极影响的大大 小小的问题。比如:“孩子 行为习惯差、自理自律能力 弱”“养育者们深陷各种困境 ”“孩子的心理与行为偏差激 增,极端事件频发”等。这 些现象强烈地提示着我们, 必须尽快、尽最大可能去关 注并支持我国儿童行为的发 展。 深究问题成因,当下对 儿童行为养成关注不足与两 个因素密不可分。其一,与 我国先前的独生子女政策引 发的当代家庭结构变迁有关 。在一个由2个、4个甚至6 个大人面对1个孩子的家庭 人际互动过程中,大人们往 往不自觉地从自己的视角出 发,围绕“我们怎样可以更 好地对待孩子?”来思考和 行动,而不容易意识到“孩 子真实的需要是怎样的?”“ 孩子适宜的行为应该是怎样 的?”,进而忽视了“支持孩 子行为养成”这一重要的儿 童教育内容。其二,与宏观 时代背景下人们更倾向于开 发人类个体的潜能,及早、 即快促进孩子的知识与技能 发展有关。在过去的30年里 ,我国的家庭教育与儿童教 育机构在促进孩子的认知与 才艺发展方面投人巨大,但 对于孩子的生活习惯、社会 行为养成、心理弹性支持等 则倾向于“交给成熟去负责” 。我们简单地认为:等孩子 长大了,行为自然就会好起 来;而唯有知识传递与技能 培养是必须及早起步的“硬 仗”,要练习好“童子功”,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这种养育倾向直接制约了家 长与教师在儿童适宜行为养 成方面的付出。客观地说, 这些偏差不是成人们愿意看 到的结果,并且很多人已经 开始或正在极力纠正、改进 。 其实,在中华文明绵延 不绝的繁衍与传承中,关于 如何管理、规训孩子的社会 行为的论述非常丰富。自人 类历史上最早的教育论著《 学记》开始,几乎每一个朝 代都有关于理想的儿童教养 实践的论段,覆盖的内容维 度极为丰富,涉及的儿童行 为发生的时空也比较广泛, 遍布“从早到晚”“从春到冬” 所发生的,指向孩子自己、 与孩子相关的他人、与孩子 生活相关的各种环境中“事 无巨细”的各种行为。借助 于这些古训,人们以淳朴、 简便的方式教育着、引导着 孩子的成长,也推动着文明 的演进与社会的发展。遗憾 的是,随着社会变迁,文明 积淀下的有关儿童行为养成 的训导中总有其自身在儿童 观等方面凸显出的弊端,这 些弊端在教育学科化、机构 化、规范化后所凸显的“尊 崇研究成果”“忽视民间代际 传承”的教育实践发展轨迹 中受到了相应的制约。现如 今,在儿童行为管理的实践 中,家长与教师们更多遵照 教科书上的原理与方式进行 实际操作。就此而言,本书 的翻译与出版就显得尤为重 要。如果父母和教师真正能 够读懂本书中对不同年龄儿 童行为发展普遍特征的归纳 、分析,真正能够分辨出孩 子问题行为的表现并查明其 背后的原因,真正能够遵循 作者在大量实践中萃取的积 极的儿童行为养成方式,那 么毫无疑问,我们之前在这 一领域所累积的亏欠、缺憾 会得到有效的补足。其结果 不仅会推动我国当下儿童教 育的革新、推动孩子适宜的 社会行为的养成,更会助推 我国和谐社会的建构。 此书的翻译工作最初是 从将之作为南京师范大学学 前教育专业儿童社会性发展 与教育方向硕士研究生的专 业英语教材起步的,在书中 的内容被深入、仔细研读的 基础上着手进行分步翻译的 。蒋蒲颖、郭冠群两名硕士 生在这一过程中所获得的专 业成长最大,在翻译过程中 付出的时间与精力也最多。 在全书初步翻译完毕后,又 有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育 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教育 科学学院 导语 作者是研究蒙台梭利教育的专家,是美国蒙台梭利协会培训项目理事会成员、国际班培训师。近年来,她多次在上海蒙特梭利教育进修学院担任国际证照课程讲师。 突破“正面管教”的传统视角,倡导以更积极的方式引导儿童,提供了具体的引导和干预策略,并且强调观察和理解儿童、规划具有发展适宜性的环境、建立积极沟通的关系等。 本书与刘晶波教授领衔翻译的另一本书《儿童的情商课——教幼儿理解和解决同伴冲突》可谓姐妹篇,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如何正向地、积极地引导儿童的行为。 精彩页 目标 在阅读这一章后,你应该能够做到以下方面: 1-1 在儿童引导中找出当前的问题 1-2 讨论儿童引导与发展适宜性教育的相关性 1-3 说明为什么家长和专业培训是儿童引导的关键 1-4 分析儿童引导的目的 1-5 列出儿童引导的短期目标 1-6 列出儿童引导的长期目标 1-1 当今世界的儿童养育 在全美,从繁忙的大城市到微小的农村社区,在每个工作日的早晨,母亲和父亲都在努力开始新的工作日。在成千上万的家庭和公寓中,父母忙着给婴儿和幼儿喂食和穿衣。他们没有一分钟是闲着的,他们拿起尿布袋和挎包,把小孩子扣在汽车安全座椅上,或爬上公共汽车,或将婴儿车推人电梯。他们负责安排各种儿童保育项目——从亲属之家到注册的家庭日间托儿所,再到私人、教会和政府资助的儿童保育中心,以及幼儿教育项目和学校。如今的父母和孩子们承受的压力早就开始了。 世界正在发生巨大变化,但是孩子们仍然需要保护、养育、关爱和引导。无论是一名全职的家庭主妇,还是一名在早上8点有紧急任务的业务主管,对于一个蹒跚学步、因早餐不想吃燕麦片而“扑通”一声倒在地板上哭泣的孩子来说,并没有什么区别。对任何父母来说,儿童引导都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是如果父母在家庭之外工作,那么管理孩子的行为可能会更加复杂,他们可能会大量地依靠幼儿教育专业人员来支持其孩子的社会和情感发展(Brazelton,1985;L,edeirnan et a1., 20lO;Lester & Sparrow,2010)。 引导下一代的实际职责已从父母一方转移到父母双方、社区和幼儿教育工作人员等多个群体的身上。如今,以全职家庭主妇为主的育儿越来越少,而在抚养幼儿的同时忙于工作的精疲力竭的双职工父母、单亲父母、祖父母、继父母和其他人的数量迅速增加(Williams & Boushey,2010。 与此同时,家庭结构也在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研究浮出水面,这些研究强调早期经验对于孩子的个性、性格、价值观、大脑发育和社交能力的长期发展至关重要(Bernal,2008;Gopnik,2010;Liu,Mroz,&van der Klaauw,2010)。人们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敏锐地意识到早期保育人员对年轻生命的影响力,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需要家庭之外的人参与儿童的抚育过程并在其中承担重要职责(Mishel,Bernstein,& Shierholz,2012;Nelson et a1., 2007)。 在贫困线以下的母亲一直依靠祖母、其他亲戚和朋友来帮忙抚养孩子,这样她们就可以谋生,以便餐桌上一直有食物。但是对于半个世纪前的大多数家庭来说,“保姆”只是那些几乎不在家庭之外工作的母亲在平时的育儿工作中的一个突破。由家庭成员以外的其他人照顾孩子,通常只会持续很短的时间。人们认为,任何未经训练但理智负责的少年或邻居,都可以为婴儿或幼儿提供足够的照顾。 但是,现在大多数婴幼儿的父母都在家庭之外有兼职或全职工作。婴幼儿可能与一个或两个在职父母生活在一起。幼儿保育不是儿童养育过程中的短暂中断,而是其中的核心部分。很多婴儿早在出生的第一周就花费了大部分醒着的时间在某种形式的儿童保育上(Forum on Child and Family Statistics,2009;Friedman,Melhuish,& Hill,2009;Mishel,Bernstein & Shierholz,2012。 P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