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西藏度亡经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作者 莲华生
出版社 宗教文化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部藏传佛教密宗名著,原名《中阴得度》,中文译者参考西方人士熟知的古代《埃及度亡经》书名而译为《西藏度亡经》,中阴得度,顾名思义,就是人在已离人世之后,尚未投生之前这个名为“中阴”的阶段之间听到有人呼唤他的名字,对他读诵这部经典,即可使身在“中阴”境中的亡灵,解除种种“中阴险难”的恐怖,乃至证入不生不灭的法身境界或得报身佛果,以了生死轮回之苦,至少亦可得到上品的化生或转生,以免落入饿鬼、畜生、地狱等三恶道中。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部藏传佛教密宗名著,原名《中阴得度》,中文译者参考西方人士熟知的古代《埃及度亡经》书名而译为《西藏度亡经》,中阴得度,顾名思义,就是人在已离人世之后,尚未投生之前这个名为“中阴”的阶段之间听到有人呼唤他的名字,对他读诵这部经典,即可使身在“中阴”境中的亡灵,解除种种“中阴险难”的恐怖,乃至证入不生不灭的法身境界或得报身佛果,以了生死轮回之苦,至少亦可得到上品的化生或转生,以免落入饿鬼、畜生、地狱等三恶道中---但所有这些,皆系亡羊补牢之法,不仅事非得已,且到时有没有人呼唤、读诵,亦颇成问题!因此,最好的办法,莫如提前尽早在死前读诵并加思维忆念,以免仰赖他人而得有备无患,以免失之交臂!

目录

前记

序(第一版)

序(第二版)

序(第三版)

序(普及本)

第一章 导言

第二章 前言

第一节 死亡的科学

第二节 转生与复活

第三节 意识的转移

第四节 真空的明光

第五节 解脱的境界

第六节 死后的景况

第七节 解脱的道路

第八节 投生的境相

第九节 变易的相续

第十节 业力的作用

第三章 正文[乾编]临终中阴与实相中阴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神识的迁移

第三节 本法的读诵

第四节 诵法的实施

第一部分:临终时的中阴境相

(一)死亡的征候或临终中阴的第一阶段:死时现前的初期明光

(二)临终中阴的第二阶段:刚死之后所见的续发明光

第二部分:体验实相时的中阴境相

(一)在实相中阴的第三阶段:业幻现前时体验实相

(二)初七:第一至七天,喜乐部圣尊现前

(1)初七 第一天

(2)初七 第二天

(3)初七 第三天

(4)初七 第四天

(5)初七 第五天

(6)初七 第六天

(7)初七 第七天

(三)二七;第八至十四天,忿怒部圣尊现前

 引言

(1)二七 第八天

(2)二七 第九天

(3)二七 第十天

(4)二七 第十一天

(5)二七 第十二天

(6)二七 第十三天

(7)二七 第十三天

(8)二七 第十四天

(四)结语:中阴教法的根本要义

[坤编]受生中阴或投生中阴

第一部分:死后的境相

(一)中阴身:它的生起及其超常官能

(二)中阴境相的特性

(三)冥界的审判

(四)心念的决定影响

(五)六道之光的现前

第二部分:投生的历程

(一)胎门的关闭

(1)避免入胎的方法

(2)关闭胎门第一法

(3)关闭胎门第二法

(4)关闭胎门第三法

(5)关闭胎门第四法

(6)关闭胎门第五法

(二)胎门的选择

(1)投生之处的前瞻

(2)防护鬼卒的折磨

(三)两择其一:化生或胎生

(1)转识片生某个乐土

(2)入胎复还人间世界

(四)结语

[附编]

第一节 祈请诸佛菩萨加被偈

第二节 祈求护免中阴险难善愿偈

第三节 六种中阴境界根本警策偈

第四节 祈求护免中阴恐怖善愿偈

第五节 结迄回向偈

[补遗]

第一节 瑜伽

第二节 密教

第三节 神咒或真言

第四节 上师·弟子与灌顶

第五节 实相

第六节 南传、北传佛教与基督教

第七节 中世纪时的基督教审判

第八节 本书补缺文字

[图片说明]

一、《中阴得度》

二、喜乐部圣尊大曼陀罗

三、持明与忿怒部圣尊大曼陀罗

四、西藏的冥界审判图

第四章 《西藏度亡经》英译概述

第一节 “中阴得度”的重要性

第二节 “中阴得度”的象征意义

第三节 中阴七七四十九天的密意

第四节 “五大”的秘旨

第五节 智慧之教

第六节 丧葬的仪式

第七节 中阴境界或死后境相

第八节 中阴景象的心理作用

第九节 冥界审判

第十节 转生的教义

第十一节 佛教的宇宙观

第十二节 “中阴得度”根本教义综述

第十三节 《西藏度亡经》的手本

第十四节 中阴得度的出处

第十五节 《西藏度亡经》的编译

试读章节

“灵魂复合体”的生灭变化并不因为死亡而中断,而此历程不只是在已被抛弃的粗质肉身方面而已,在四大五蕴(机体的构成要素)方面也是如此。不过,这里有一个不同之处:死后的变化纯粹是过去所造业力作用累积的结果,并不像在世时可以制造新的业果,因为这需有肉身作为行为的媒体才成。(佛教、印度教以及基督教,都同意人的命运决定于在世之时的行为。虽然,后者与前两者不同,然而,问题在于人死之后是否再度降生人间。)意识不会断灭,只是一种相续的变易。死亡意识为其起点,接着便是前面所述的其他各种意识境界。最后,业力终于发起一种完全成形的欲望或心理作用。而后,意识便找一个适宜的母体作为它的居处,由此再生一种“诞生意识”(Binth—Consciousness)。如今出生情景与以前有过的出生情形并非完全不同,因为现在的变化只是以前的延续,并没有其他独立的自体存在。

是以,这里面有一种“流动的灵魂复合体”的相续属性出生,这是因为一连串的精神境相间歇继续进入生物的肉体子宫之中。据上述权威(见《涅磐之道》——way to Nirvana第八十五页)表示,一个新的天众或地狱众生的“出生意识”,可以自行以无机物质为它自己制造居住的身体。因此,这类众生都在将生为天众或地狱众生的那个众生死后立即出生。但是,一般而言,在有肉体“转生”或“再生”时,情形便有所不同。因此,受孕和出生都要有“肉体”为其先决条件,而在那个众生死后“再生”时所需的肉体也许尚未完成。因此,一般认为垂死时的意识不能立即转生为一个新的出生意识。这位教授表示,这个难题已由主张中有或中阴的学派予以解决,因为这些学派主张,临终意识继续转化而为一种名叫“干闼婆”(Gandharva的短命众生,因为这种众生只有七天或七个七天的寿命。参见中阴身的四十九天)。此种干闼婆一有机会就借助受孕的元素作成胚胎。这个说法显然是中阴说的另一个较为粗略的版本——假如得到正确的理解的话。凡是一种相续的生命历程,无论从业力说的那一种哲理观点来看,都不可能有任何“停滞”的情形存在其间,因为这样的一种历程并非由各自独立与彼此相待的段落所构成。因此,一个“灵魂复合体”,除非有了适当的投生环境,否则也不能转生。决定一个众生的法则,与提供转生方法和条件,并在此种方法和条件之下转生的法则,并无二致。并且,天众或地狱众生的身体,亦非粗重物质所构成。关于此点,这本书的经文已有明白的交待。

在此,伊文斯·温慈博士再度提出一个讨论过的问题:人类的“灵魂”转入次人类的身体,这是似乎从密教观点出发的经文所假定,说一个人类的“灵魂”可以永恒住在一个次人的身体之中,就像那是它自己的身体一样,虽是一种颇为流行的说法,但似乎也是一种不甚合理的信念。因为,在这样一种不相调和的情况下,这个身体与它的占住者是不能和平共存的。同时亦如温慈博士所指出的,这也是一般佛教徒和印度教徒所相信的一种历程。适当的学理似乎是这样的:正如人类系由最低形态的生物进化而来一样(印度教说人类累计共有八百四十万不同等级的出生),由于行为不正和错过机会,人类也会有一种“下坡”的家系,与艰难地“上坡”的较低形态的生物相互平行。

P30-31

序言

正如苏格拉底在即将服毒而体验死亡的当口所直觉到的一样:活人系由死人转生而来。本论所述亦然,并非以传统或信仰为其依凭,而是以自称死亡之后,再度投胎为人,且在死生之间,不曾昏迷的瑜伽行者所作的证词,为其健全的基础。

这部由雪山圣哲(Sages of the Snowy Ranges)传授西方的论文,如果传授的旨意确系在于慈悲的话,那么,它毫无疑问的,就为吾人临终和死后的途程,提供了一种可信的指导,死亡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无法避免的关卡,然而对它有透彻认识的人,却少之又少,故此,这部经论的价值也就弥足珍贵了。

以本书所示,真正合乎科学和瑜伽要求的方法探索人类这个未知的问题,较之探索外太空的未知情况,不仅远为重要,简直不可同日而语。将人送到月球,乃至送到金星或其他任何星球,固可增加人类的知识,但这种知识只能认知“无常生灭”的事物而已。人类的“终极目标”,正如诸圣在本书所垂示的一样,在于超越此种无常生灭的幻妄。

如今,正如东方的影响曾在欧洲文艺复兴期间启示过许多讨论《死亡的艺术》(The Art,of Dying)的著作一样,而今人们更是日甚一日想要知道更多关于生命来处和归宿的真相。正如近世的印度大导师薄伽梵摩哈希(Great Teacher Bhagavan Sri Ramana:Maharshi),当我逗留在他的修道院时告诫于我的一样: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自问:“我是什么?何以转生于此世?将回向何方?为何有生?为何有死?”

所有这些问题,都是人类的最大问题;而乐意在此宣布的是:本书提供的答案,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可,而在这些认可当中,不仅包括天主教和新教基督徒在内的各种信仰的代表人物,而且还有科学界的要角存在其间。身为心理学巨擘的荣格(Dr.C.G.Jung),在他亲自为本书所作的详实评述中认可了本书的独特价值,他说:“若干年来,乃至从它初版(1927)发行以来,《中阴得度》(the Bardo Thodol——本书的藏文原名罗马拼读)就成了我的随身伴侣,不仅是我的许多富于启示性的观念和发现要归功于它,还有许多根本的认识或见地也要归功于它。”

牛津大学出版部支持这本《西藏度亡经》(The Tibetarl Book of Dead——本书的英译名)的美国第四版,以及第六版的印行,如今又以牛津大学出版部平装普及本之一加以发行,就是本书受到日渐广大的读者欢迎的一个明证。希望本书能以此一新版的姿态,继续完成译者和编者所寄望于它的任务:不但要使东西两方人民之间获得一种更佳的了解,同时还要纠正人们,尤其是整个西方人士,对于人类的根本问题——生死——缺乏正知,不加闻问的态度。

编者要借发行这本美国新版的机会,向最近在报刊上、在讲演中,以及以书信表示欣赏本书的人们表示感奋之忱。本书能有今曰的成就,可说全凭世界各地的书评家、演讲人以及读者的爱护与欣赏。

并且,编者要借此机会向所有已读或将读本书的人,尤其是学者专家表达的一个善意:特别注意他最敬爱的西藏伟大导师之一的密勒日巴(Milarepa)尊者临终遗训中颇富深意的语句:

上师本尊与空行,作一体观而祈请;

正见胜行与正修,三无差别而修行;

此生来生与中阴,作一体修而熟念;

我今传汝最后诀,最后遗诀汝应遵。

这位导师向我们如此保证,我们只要如法修行,本书所揭示的超世目标定可实现,就像密勒日巴尊者所修所说的一般。

伊文思·温慈 识于美国加州圣地亚哥         时在1959年施洗约翰节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2: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