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不可悟透,不可说尽的神秘哲人。他主张抛弃一切心机和智巧,权谋家却视他为宗师,兵家又奉《老子》为宝训,皇帝更从中悟出治国安邦的方略。老子文化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吸桶,垂手可得。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老子智慧心解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戴建业 |
出版社 | 中国城市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老子,不可悟透,不可说尽的神秘哲人。他主张抛弃一切心机和智巧,权谋家却视他为宗师,兵家又奉《老子》为宝训,皇帝更从中悟出治国安邦的方略。老子文化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吸桶,垂手可得。 内容推荐 长期以来,老子被人戴上了哲学家的礼帽,穿上了文人考究的长衫,吓得那些穿粗衣短袄的老百姓不敢亲近他:加之历代喜欢咬文嚼字的学者们,把老子所说的那些一目了然的真理弄得玄而又玄,使一般人更对他敬而远之。如今使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天网恢恢”、“大巧若拙”、“无为而治”、“有无相生”、“自知之明”、“天长地久”这些成语的人虽然不少,但知道它们出自老子的人却不多。假如我们摘下老子头上的礼帽,脱下他身上的长衫,让他摆脱只会说“之乎者也”的骚人墨客的纠缠,重新回到他本来很感兴趣的平民百姓中间,人们一定会更容易也更乐意从他那儿吸取生活的智慧。 目录 老子与《老子》 第一章 困惑与出路 没有出口的山谷 推销自己 占有越多 快乐与享乐 饱暖思淫逸 不失其所者久 “道”为何物 是“无”还是“有”? 第二章 自然与造作 什么是自然 自然的消失 智慧出,有大伪 归于婴儿 知白守黑 最高的境界 阮籍送嫂 裸体饮酒 适情任性 人类需要狂欢节 第三章 无为与有为 无为不等于不为 无为与有为的界线 治大国,若烹小鲜 企业家的法宝 不为而成 其政闷闷 聪明反被聪明误 人工树叶 三年不鸣 第四章 自知与知人 知人者智 朝真幕伪何人辨 认识你自己 破心中贼 战胜自我 强行者有志 第五章 生命与名利 名与命 一生虚自囚 虚名坑人 读书不为功名 大公任劝孔子 人为财死 蝜蝂负重 贫与病的区别 王锷散财,疏广挥金 第六章 仕隐之道 权势的代价 爱权还是爱命 第七章 动静之道 以静制动,以静养智 静如处女 蚯蚓与螃蟹 国王愚蠢不足怪 小老鼠捉弄大文豪 宁静致远 静以养生 无欲则静 第八章 巧拙之道 智慧树上的苦果 智慧常常被盗贼偷走 大智若愚 机关算尽太聪明 弄巧成拙 柔弱不是懦弱 蠹虫的聪明 第九章 攻守之道 欲弱先强,欲废先兴 欲取先与,以弱胜强 打人要先缩回拳头 兵家的正与奇 暗度陈仓 狐狸吃鸽子 蜘蛛杀蛇 第十章 祸福之道 无用之用 散木的启示 失马与落第 司马迁受刑 转祸为福,大难兴邦 穷才开心 幸灾乐祸 第十一章 生死之道 生就是死,死就是生 生死如昼夜 生死存亡属一体 庄子悼妻 丧葬从简:汉文帝谈死 应尽便须尽:陶渊明谈生死 生前死后 永葆生命的青春 第十二章 美丑之道 的顺应自然的涵养和智慧 自然之美 美与无为 有人工而无痕迹 企者不立 东施效颦 “丽人行” 超越丑陋 精神残疾 第十三章 终始之道 闲话开头 难始于易 见小曰明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慎终如始,笑到最后 试读章节 推销自己 随着“鞋帽市场”、“粮食市场”、“农贸市场”等市场的兴起,我们现在也有了“劳务市场”、“人才市场”。人就像鞋帽、粮食、麻油一样,进入了商品流通领域。人在人才市场上的情形与鞋帽在鞋帽市场上的情形没有什么两样,人在本质上也是一种商品。 这一点对我们每个人的影响都很大。首先我们不自觉地把自己体验为商品,已经感觉和认识不到自己的价值,而只能了解自己在市场上的“交换价值”。一个人是否有价值,现在主要是看他在人才市场上是不是“抢手货”,在市场上好不好“卖”,有没有公司争着要他。至于他的情感是否丰富,有没有健全的人格,有没有道德水准,是不是忠厚老实,都不是什么重要问题,主要是你能不能为公司挣钱。 这决定了我们对职业的选择。现在从小学时起,家长就想办法把孩子培养成摇钱树,孩子上大学选择专业时,也不是选那些自己最喜爱的专业,甚至绝大部分高中毕业生没有自己的特別爱好,他们关心的是现在社会上需要什么专业的人才。对社会有用但不能为自己挣钱的专业无人问津,文学、历史、哲学等学科找不到第一志愿的报考者。文科通常被认为是智力低下者的选择,文科中也只有能挣钱的经济学才走俏。总之,现代人对职业的选择没有自我的主动,而且无所谓选择,只是被动地随着市场变动,人才市场上需要什么专业人才,大家都去学什么专业,很少有人根据自己的气质和个性选择专业。 现代人也不可能真正有自己的个性,任何属于个人的东西都是“不合群”的污点,喜欢沉思和独处被看成是孤僻内向,执著可能被视为缺乏灵活性,心情忧伤沉重也不能表现在脸上,否则被视为个性忧郁。就像商店要把门面装潢得富丽堂皇吸引顾客一样,每个人都得把自己“装潢”得富有吸引力。人们按流行的标准装得“开朗”、“乐观”、“诚实”、“进取”、“灵活”……什么样的个性畅销就把自己装潢成什么样的个性。我们常称赞一个男性说:“他是个标准的男子汉!”称赞女性也是用“标准的东方女性”、“典型的现代女郎”等。人就像机器零件一样,必须符合“标准”才受人欢迎。现在谁也不敢保持独立的自我,不可能确定自己人格的支点和稳定的本质特征,因为大家必须不断适应人才市场的要求,必须不断改变自我。人们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精神的愉快和幸福,而关心的是自己的“销路”。在这种情况下还怎么谈保持自我呢?人们尽量使自己“灵活”和“有弹性”,你愿意我怎样我便怎样,你喜欢什么样的人我就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人们没有真正的自我了。 最近一个十分时髦的口号是:“学会推销自己。”我们首先要把自己当作商品,其次又得把自己当作推销商,自己既是自己的商人又是被自己推销的商品,自己推销自己。 因而,我们学习知识不是为了实现自我的价值,而是为了使自己具有更高的“使用价值”,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与下人提高产品质量,在本质上完全一样,都是通过提高“使用价值”以便将来在市场赢得较好的“价格”。我们今天培养人格和个性不是为了道德修养,也不是为了人格和个性的自我完善,而是为了使“自己”的个性更讨人喜欢。严格说来,现在我们没有“自己”的个性子,那些自认为是自己的个性,实际上是社会期望的个性,自认为是自己的人格,实际上只是社会人格。 无论是专业学习还是个性培养,我们都不是为了获得自我、占有自我和实现自我,唯一的目的是适应市场、讨好他人,以便将来自己推销自己时更有资本,更为抢手。 占有越多 我们之所以丧失自我,甘愿把自己作为商品推销出去,有智力的出卖智力,没有智力的出卖体力,其根源是我们想以此交换金钱物质,以满足自己贪婪的欲望。 老子早就指出过追逐外物必然丧失自己的本性,“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声音使人听觉失灵,丰美的食品使人舌不知味,驰马打猎使人心发狂,贵重稀有的物品使人去偷和抢。因此高尚的人只求安饱而不逐声色,拒绝物质的诱惑而保持内心安足的生活。”(《老子》第十二章译文)我们今天的生活,只知拼命攒积金钱财富,只注重动物性的满足发泄,全部身心都沉浸在财富的追逐中,都浸泡在放纵感官肉体的快乐里面。这样,我们追逐到的财富越多,我们的心灵就越空虚,我们本性的丧失就越厉害,我们的精神就越贫乏,我们生命的自我表现就越少。 人们莫不由于对外物的贪欲而丧失本性,经商的牺牲自己去求财宝,读书的牺牲自己去求名声,当官的牺牲自己为了富贵,古来帝王牺牲自己丟求得天下。这几种人追求不同,名声各异,但他们牺牲自己丧失本性却是一样的。隐士伯夷为了名声好听而饿死在首阳山下,盗跖为了金银财宝而被人打死在金陵山上,这两人死的原因虽然是一个求名一个为利,却同样是丧失了本性残害了生命。 今天最容易使人失去自我的东西是:官、金、财、味、色。为了口腹之乐不惜盗用公款,为了声色之娱可以丧心病狂,为了金钱可以出卖肉体,为了当官更可以出卖良心。这些人弄到了官、金、财、味、色,还以为自己有所得,脸上浮现着一副得意的神情。其实,这与装在笼子里被任意转卖的鸟没有什么两样,笼子里的鸟有吃有穿,我们仍然可怜它失去了自由,如今我们㈩卖了自己换来金钱地位,不仅不知道可怜自己,反而还飘飘然得意起来。 唉,人呀,可叹! 快乐与享乐 过去人们在物质上只求安饱,按自己的本性过一种自然的生活,办事只求心安,精神只求舒畅,心灵只求宁静,因此他们享受着适意与快乐。 现代社会已经不可能有这种快乐了,我们只有享乐而没有快乐,快乐是精神适意、安宁、自足,享乐则从来没有安宁和自足感,如中彩票后的一笔意外之财、在酒吧里的一次艳遇、公款消费的一顿海吃海喝、打麻将赢了一点小钱等,只能使自己欲望得到暂时的满足。享乐需要通过不断地刺激才能获得,刺激一停止就感到无聊。P18-21 序言 长期以来,老子被人戴上了哲学家的礼帽,穿上了文人考究的长衫,吓得那些穿粗衣短袄的老百姓不敢亲近他:加之历代喜欢咬文嚼字的学者们,把老子所说的那些一目了然的真理弄得玄而又玄,使一般人更对他敬而远之。如今使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天网恢恢”、“大巧若拙”、“无为而治”、“有无相生”、“自知之明”、“天长地久”这些成语的人虽然不少,但知道它们出自老子的人却不多。假如我们摘下老子头上的礼帽,脱下他身上的长衫,让他摆脱只会说“之乎者也”的骚人墨客的纠缠,重新回到他本来很感兴趣的平民百姓中间,人们一定会更容易也更乐意从他那儿吸取生活的智慧。 老子其人 要在这儿为老子画一幅逼真的肖像,实在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他的生平我们知道得太少,唯一可靠一点的材料就是《史记》中的老子传,但这篇传记不仅十分简略,而且还含糊其辞。司马迁一时说老子可能是与孔子同时的老莱子,一时又怀疑他是后孔子一百二十多年的太史儋。不过,司马迁最终还是倾向于认为老子是春秋末年的人,孔子还曾向他求过学。 下面是关于老子的模糊肖像,只是对《史记》中老子传的临摹—— 老子出生在春秋时期,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那时楚国的苦县就是今天河南的鹿邑县。李耳为什么被称为“老子”呢?史无明文交代。《神仙传》说:他在妈妈怀里整整七十二年才出生,一落下地就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头了,他妈妈便把她这个老头儿子叫“老子”。这作为笑话来谈谈当然可以,但要把它作为生平介绍那就真要闹“笑话”了。唐代陆德明在《经典释文》中说:“古者,称师为子。”古人把教师称为“子”,“子”大概有点像我们今天所说的“老师”或“先生”,“老子”也许就是“老先生”的意思。至于为何把他写的书称为“子书”,后面再作交代。 老子无疑是当时的饱学之士,在周朝出任过国家藏书室的史官,这个职务相当于今天国家图书馆馆长,一般都由学术界的领袖或名流担任。 孔子曾与鲁国的南宫敬叔一起到周的都城,向老子请教礼的问题。临别时老子告诉孔子说:“富贵人用钱财送人,有学问的人用言辞送人。我当然算不上富贵人,只是窃取了有学问的虚名,所以我还是用言辞为你送行吧。”他停了一会儿又说:“孔丘啊,你所要恢复的周礼,当年倡导它的人骨头都已烂了,周礼也失去了生命力。况且,君子时运来了就驾着车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藏起来,好像什么货物也没有;具有高尚道德的君子,容貌谦虚得像个愚笨的人。抛弃你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你做作的神态和过大的志向吧,这些东西对你没有好处——我要送给你的话就只有这些。” 回到鲁国后,孔子对他的弟子们说:“我知道鸟会飞,我知道兽会跑,我知道鱼会游。会跑的可以挖陷阱去捕获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杀它,会游的可以用丝线去钓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它是驾着风飞上天的。我见到的老子大概就是龙吧。” 老子虽然很有学问,不过他的学说以不求闻达为宗旨,他肯定不会像今天有些学者那样,为知名度不高而苦恼,更不会为著作的署名问题,与别人上法院去打官司。 他在周的都城待的时间一长,对统治者的腐败、愚蠢、淫乱越来越厌恶。周朝日益衰微,大权逐渐落人各诸侯手中,于是他辞掉藏书史官的职务,骑着一头青牛向西域大沙漠走去,决心远离这个声色犬马、尔虞我诈的是非之地. 路过函谷关,关令尹喜久闻他的大名,盛情地款待了他。老子将要离开函谷关那天,尹喜对他说:“您就要隐居了,可您把那么多的学问烂在肚子里,多可惜啊!为我们写一本书吧,难为您了!” 关令大人的饭当然不会让老子白吃,他死死缠着老子不放,于是老子就坐下来写了一本《老子》。 古人并不是随便把什么书都称“子书”的。只有那些建立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卓然成为一家之言的著作,才配称为“子书”。 后人把《老子》分为上下两篇,上篇称为道经,下篇称为德经,因而又被尊称为《道德经》,把它称为“经”地位就更高了,当然这是道教兴起以后的事。《老子》全书大约五千多字,还不及今天一个短篇小说那么长,但它和《论语》一样,堪称塑造中华民族灵魂的“圣经”。 老子写了这本书后就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有的说他活了一百六十多岁,有的说他活了两百多岁,至于道教徒称他长生不死,那就说得太云里雾里了。…… 当然,我们也忘不了他那“无私才能成其私”的名言。有人把自私贪婪看成机灵,把大公无私看成傻气。他们像蠢虫一样为了填饱自己的肚子,宁可蛀空别人的大梁;他们为了煮熟自己一个鸡蛋,宁可烧掉别人的一栋房子。然而,自私者到头来总一事无成,坑害别人最后总是坑了自己。让我们来听听老子的教诲吧: 人们应该效法天地自然,俗话不是常说“天长地久”吗?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久,就是因为天地不为自己而活着,它无私地养育万物,它不为自己生存反而得以长生。假如人能像天地一样,处处把自己放在最后,那么自己反而能占先;把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生命反而能保全;正是由于自己毫不自私,反而容易达到自私的目的。因为不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前头,就能赢得大家的尊敬和信任;时时关心别人的冷暖,就会被拥戴为大家的首领;处处不打自己的小算盘,才能完成自己的大业。(《老子》第七章译文) 同样也是依据自然无为的原则,老子为我们留下了“贵柔”、“不争”和“处下”的智慧。逞强斗狠,出人头地,鹤立鸡群,现在已成为一个人能力或成功的标志,而在老子看来这正是一个人无能和失败的病根。花岗石看起来够强硬的吧,最后却被柔弱的水滴穿了;大海能成为一切河流的领袖,就是因为大海甘心待在一切河流的下游。假如大海也像我们人类一样,老是想跑到小河的前面或上面,小河就绝不会奔向大海,大海当然也不可能成为一切河流的中心。要想成为万民之上的领袖,就必须站在万民之下;要想成为众人的带路人,就必须把自己摆在众人的后边;要想天下人都争不赢你,你就必须不与天下人争。(《老子》第六十三章) 这种不用机巧的巧妙,不用智慧的智慧,使老子成为中国大智若愚的典型。老子是一位崇尚自然诅咒智巧的先驱,而《老子》却是一座装满了智慧机巧的宝库。 书评(媒体评论) 老子文化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吸桶,垂手可得。 ——哲学家 尼采 《老子》虽然不足六千字,却包含着许多精神食粮。在西方,《老子》比孔子或任何儒家的作品都流行。 ——美国作家 麦克·哈特 或许除了《老子》外,我们将要焚毁所有的书籍,而在《老子》中寻得智慧的妙要。 ——美国科学家 威尔杜兰 我的良好精神状态归功于阅读孔子,但主要是《老子》。 ——托尔斯泰 道家思想是中国科学和技术的基础。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像一颗烂掉了根的大树。 ——著名汉学家、科学史学家 李约瑟博士 老子替中国创造出一种有体系性的哲学,规模很宏大,提出了许多问题供后人研究。 ——梁启超 真正将中国几千年文化发挥得辉煌灿烂的,不是孔孟的儒家文化,而是以老庄为首的道家文化。 ——南怀瑾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