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在全部佛法与佛学中,无论思想、理论或修证方法,显见都是一部很主要的宝典。中国研究法相唯识的学者,把它列为“六经十一论”的重心,凡有志唯识学者,必须要熟悉深知。但注重性宗的学者,也势所必读,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广泛的影响。本书为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撰写的《楞伽经》全文的大义今释。内容包括:原文今译和串讲,全书深入浅出,文句流畅,是一部将学术性和通俗性融为一体的别具特色的《楞伽经》读本。
什么是识
这时大慧大士再问佛说:“所有的识有几种‘生,(生起)、‘住’(存在)、‘灭’(消逝)的作用呢?”佛说:“所有的识有两种‘生’、‘住’、‘灭’的作用,都不是思量推测所能够明了的。什么是所有识的两种‘生,呢?就是所谓流注生及相生。如川流不息地生生不已,名为流注生。因此而发生所有相续不断现象,名为相生。什么是识的两种‘住’呢?就是所谓流注住及相住。如瀑布流注般的宛然相续,才有一切现象界的存在。什么是识的两种‘灭’呢?就是所谓流注灭及相灭,即是相续存在的力量同时不断的消逝,和现象的消灭。”
(佛法所谓的识,相同于一般所说的精神。但依唯识的精义而言,通常所谓精神,还是唯识的变相作用,所以不能完全依普通知识称它为精神。佛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乃是指宇宙万有的全体大机大用,只是识的变化。以上答大慧大士的问题,是说明宇宙万有识变的过程,不外生起、存在和消逝的三大阶段。而这识变的三大过程,归纳起来,又只如川流不息地相续与相互依存的力量,却由它发生现象[相、用]的两种作用。但是一般人,都只能在理论上去推测,去了解它,却不能亲身体验它的究竟。)
大慧。诸识有三种相。谓转相。业相.真相。大慧。略说有三种识。广说有八相。何等为三。谓真识.现识.及分别事识。大慧。譬如明镜.持诸色像。现识处现.亦复如是。P38-39
佛经难读,佛经中《楞伽经》尤难读,苏子瞻曾言《楞伽》义趣幽眇,文字简古,读者或不能句,而况遗文以得义,忘义以了心者乎。传日: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土儒家,由汉及宋,程朱陆王,聚讼纷纭及于千载。譬之佛学,其犹去佛而禅,离义而玄,所谓胜义有与毕竟空者,门户主奴,至今未尝稍戢者乎。昔达摩西来,既已传心印于二祖,且言吾有《楞伽经》四卷,亦用付汝,即是如来心地要门,令诸生开示悟入。盖《楞伽》奥义,本为融通性相,指示空有不异,不仅唯识学者,必须精究深习。性宗大德,更应体察达摩印心之语,勤为修证。吾尝言文学与宗教,其体与质常为术与用所朦胧掩蔽,而不易窥其真正面目。若宗教文学中佛典高文,迷离放诞,其弊尤甚。曩者童蒙授读两京三都诸赋,每言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昏沉徜徉,莫知究竟。若以佛典中《华严》、《楞伽》诸经观之,则汪洋千顷,浩浩乎不知其畔岸,盖视庄马扬班诸子尤云泥焉。虽然,先圣微言大义,爬梳挟剔,皮脱骨露,精微要旨,无不莹然照耀,使学者取之不尽,悟证无穷。南居士怀公今继《楞严大义今释》,续著是书,盖为未来千百世有心求道者尽其锄?之力,为悉去其荆棘秭稗,将以良田万顷,金珠玉粒,贻传于后之来者。大善智识之愿力,所以觉世而宏道者,功德为无量矣。六年前《楞严大义今释》付梓之日,予既为文跋其书末,六年以来,奇岩精舍之经筵不辍,顽钝如予,曾不以忧患稍挫其精进,而辱公不弃以为可进于道者,彷徨顶礼,因纪其因缘于书端云。
一九六五年十一月沧波居士程中行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