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身上的灰色中山装掩盖不住他诗人的浪漫气质,明明是笔挺的毛料服装,他这么一穿,什么样都没了,松松垮垮的耷拉在身上,把每个细节都勾画了出来……”一本书,一段历史,一百张照片。红镜头摄下的永恒的瞬间之外的不为人知的故事。他是中南海摄影师,她是红墙女作家,他们联手打造出的是一段生动的关于毛泽东这位伟大人物的历史。这些照片,不仅记录了政坛中的毛泽东和周恩来,也记录下了生活中的毛泽东和周恩来。这些照片以及每一张照片背后的故事,都有杜老充满感情的回忆,既满足了人们对于老一辈领袖工作和生活细节的好奇,也给了读者一个全新视角,让大家能够从一个平常人的角度去了解和理解共和国第一代领导人的生活、工作和情感。
当毛泽东初进北京时,便对身边工作人员发了一通脾气。原来,毛泽东对卧室那张弹簧床极不满意。其实,这间卧室内惟一豪华的家具就是这张弹簧床。警卫员还是头一次见到这种床,坐在上面就像是坐在沙发上一样。他们觉得这个床要比毛泽东在农村时睡的任何一张床都要高级,于是将这张床摆好,等待新主人休息。可新主人毛泽东并不买账。他看到这张床,声音很高地对工作人员说:“为什么要给我买这样的床?这床比木板床得多花多少钱f?为什么昨天能睡木板床,今天就不能睡了?我睡木板床已经习惯了,觉得睡木板床就很好。我不喜欢这个床。”他指示卫士们赶紧撤走弹簧床,并说“我还是睡木板床舒服。”
吃饭、睡觉、工作,可谓人生三件大事。毛泽东在生活起居方面以简单随便著称,但是,他对床铺却有着与众不同的“讲究”。
毛泽东对床有独到的要求——不能是沙发床、席梦思之类的软床,而是木板硬床。
转战陕北时,陕北的老百姓睡火炕,毛泽东睡不惯,走到哪儿,都是临时借用老乡的门板。毛泽东住在河底村时,房东的门卸不下来,他只好睡在火炕上,结果睡得不好。房东的孩子在县里当干部,回家听说了这事,立刻将门轴锯了,把门取了下来。毛泽东晚上回来听说了,批评那个干部“乱弹琴”。随后,毛泽东又检查了那两扇门,看到再安上不受影响,才不生气了。
毛泽东发火引起工作人员的恐慌,临时到哪里去找木板床呢?而毛泽东以前睡的木板床又没有带来。这可怎么办?大家思来想去,决定还是劝毛泽东暂时先在弹簧床上睡一觉,第二天再想办法。
正在伏案丁作的毛泽东听了这种安排,头也不抬地说:“弄了木板床来后我再睡。”显然,毛泽东牛脾气又上来了,如果不能弄到木板床,他是不肯睡觉休息的。于是,管理科的同志们赶紧请木匠连夜为毛泽东赶做了一张大木板床。天快明了,毛泽东终于看见了这张木床,很满意,上床倒头就睡,而那张豪华的席梦思被冷落一边,直到后来被搬走。
几个月后,这张木板床随着毛泽东搬进了菊香书屋。不久,工怍人员又对毛泽东的木板床进行了改造,使它变大了,足有5尺宽。为什么要把木板床加宽呢?因为毛泽东有躺在床上看书、看报、办公的习惯,床的一半是用来放书的。平时,毛泽东床上的书堆得足有一尺多高。毛泽东自己说过:“人生几乎有一半时间是在床上度过的。至于我更是比一般人在床上度过的时间要多。因此,我的床一定要舒服一些。”
改进后的木板床有两个特点:一是普通,毫无刻意雕饰,与一般人家的木板床并无区别;二是宽大,可以放很多书。
毛泽东深为满意。此后,他一直睡这种木板床,从来未曾改变过。
这些和他相伴的书都是平时常要看的,一摞摞有秩序地排在床铺的东半侧,等候着主人去阅读、理解和思考。
P22-23
中南海——她不仅是中国政治的心脏,也是一处庄严神圣且充满神秘的地方。因为她与昨天古老悠久的历史、与今天波澜壮阔的局势、与明天充满希望的新岸联系在一起。因此对全中国乃至全世界有着不可抗拒的吸引力。
中南海是美丽的,是古老的,也是崭新的,这里的一草一木记载着新老主人的足迹,一砖一瓦记录了从古至今高层人物的故事,一桌一椅记忆了无数引人人胜的传说。
因此,当镜头成为书写历史的巨笔时,一个美丽神秘的中南海与她羽翼下的“主人们”真实而生动地展现在人们眼前。
对于读者来说,这些用镜头记录下来的瞬间就是历史,而对于历史来说,这些精彩瞬间则是永恒。
——《中国图书商报》
就这套图书和特点而论,它们就“隐藏在作为毛泽东和周恩来专门摄影记者杜修贤对于两位领袖人物的近距离接触之中。”
——《中华读书报》
这些“充满感情的回忆,既满足了人们对于老一辈领袖工作和生活细节的好奇,也给了读者一个全新视角……”
——《中华读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