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幕
第一场 艾尔西诺。城堡前的露台
弗兰西斯科立台上守望。勃那多自对面上。
勃那多 那边是谁?
弗兰西斯科 不,你先回答我;站住,告诉我你是什么人。
勃那多 国王万岁!
弗兰西斯科 勃那多吗?
勃那多 正是。
弗兰西斯科 你来得很准时。
勃那多 现在已经打过十二点钟;你去睡吧,弗兰西斯科。
弗兰西斯科 谢谢你来替我;天冷得厉害,我心里也老大不舒服。
勃那多 你守在这儿,一切都很安静吗?
弗兰西斯科 一只小老鼠也不见走动。
勃那多 好,晚安!要是你碰见霍拉旭和马西勒斯,我的守夜的伙伴们,就叫他们赶紧来。
弗兰西斯科 我想我听见了他们的声音。喂,站住!你是谁?
霍拉旭及马西勒斯上。
霍拉旭 都是自己人。
马西勒斯 丹麦王的臣民。
弗兰西斯科 祝你们晚安!
马西勒斯 啊!再会,正直的军人!谁替了你?
弗兰西斯科 勃那多接我的班。祝你们晚安!(下。)
马西勒斯 喂!勃那多!
勃那多 喂,—啊!霍拉旭也来了吗?
霍拉旭 有这么一个他。
勃那多 欢迎,霍拉旭!欢迎,好马西勒斯!
马西勒斯 什么!这东西今晚又出现过了吗?
勃那多 我还没有瞧见什么。
马西勒斯 霍拉旭说那不过是我们的幻想。我告诉他我们已经两次看见过这一个可怕的怪象,他总是不肯相信;所以我请他今晚也来陪我们守一夜,要是这鬼魂再出来,就可以证明我们并没有看错,还可以叫他和它说几句话。
霍拉旭 嘿,嘿,它不会出现的。
勃那多 先请坐下;虽然你一定不肯相信我们的故事,我们还是要把我们这两夜来所看见的情形再向你絮叨一遍。
霍拉旭 好,我们坐下来,听听勃那多怎么说。
勃那多 昨天晚上,北极星西面的那颗星已经移到了它现在吐射光辉的地方,时钟刚敲了一点,马西勒斯跟我两个人—
马西勒斯 住声!不要说下去;瞧,它又来了!
鬼魂上。
勃那多 正像已故的国王的模样。
马西勒斯 你是有学问的人,去和它说话,霍拉旭。
勃那多 它的样子不像已故的国王吗?看,霍拉旭。
霍拉旭 像得很;它使我心里充满了恐怖和惊奇。
勃那多 它希望我们对它说话。
马西勒斯 你去问它,霍拉旭。
霍拉旭 你是什么鬼怪,胆敢僭窃丹麦先王出征时的神武的雄姿,在这样深夜的时分出现?凭着上天的名义,我命令你说话!
马西勒斯 它生气了。
勃那多 瞧,它昂然不顾地走开了!
霍拉旭 不要走!说呀,说呀!我命令你,快说!(鬼魂下。)
马西勒斯 它走了,不愿回答我们。
勃那多 怎么,霍拉旭!你在发抖,你的脸色这样惨白。这不是幻想吧?你有什么高见?
霍拉旭 凭上帝起誓,倘不是我自己的眼睛向我证明,我再也不会相信这样的怪事。
马西勒斯 它不像我们的国王吗?
霍拉旭正和你像你自己一样。它身上的那副战铠,就是它讨伐野心的挪威王的时候所穿的;它脸上的那副怒容,活像它有一次在谈判决裂以后把那些乘雪车的波兰人击溃在冰上的时候的神气。怪事怪事!
P3-6
在欧洲史上所有著名的文学巨匠之中,威廉·莎士比亚是不得不提的伟大人物,因为他不只是当时那个年代家喻户晓的名人,更是时代演变过程中从未被泯灭的文学泰斗。所有热爱文学的人,几乎都对他的名字以及作品耳熟能详。
莎士比亚代表的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大潮流,更代表了欧洲文学发展的重要转折,不论是诗还是剧本,人们都可以从中获取精神上的盛飨,更从中汲取成长、修为所必须的养料。可以这样说,莎士比亚带给人们的,除了爱恨交织的作品,更有丰富饱满的精神寄托,他的存在,他作品的存在,早已经被人们视为了深厚、精湛的精神遗产。最让人可喜的是,这份遗产绝不只属于阅读、理解莎士比亚的人,任何一个热爱文学、渴望文学,哪怕对他并无认知的学习者,都可以在他的作品中取得属于自己的一份历史文学馈赠。
莎士比亚生活在遥远的十六世纪,他的一生虽并没有过多传奇,便绝多姿多彩,经商、马夫、演员、编剧是他一生曾经历过的职业。最初从事编剧时,他甚至在自己的剧本中进行最低级的“龙套”表演,比如《哈姆雷特》一剧中的鬼魂角色。但正是这样长期与各种社会阶层相接触的生活,给了莎士比亚细腻、独特又与众不同的视角,让他总结出人类生存的真实属性,并拥有了那个时代所赋予的真知灼见,从而成为如同著名剧作家本·琼孙所说的“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的人。
也许,想要真的走近莎士比亚,就一定要从欧洲文艺复兴的特殊时代来进行认知,但是,我们完全没必要对那个时代进冗长的复述,因为恩格斯已经对那个时代进行了一针见血式的总结:“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
莎士比亚就是这个时代的巨人,他被人们称为欧洲文艺复兴的“时代灵魂”,在这样一个时代灵魂中所爆发出来的文学艺术,是每个时代,每种欣赏者中都不会过时的存在。所以,了解那个时代不一定真正了解莎士比亚,但阅读莎士比亚的作品绝对可以走近他的内心。
莎士比亚一生创作的作品极多,其中包括三十七部戏剧作品,更有一百五十四首经典十四行诗以及长诗。根据他作品的内容,我们可以将其按照思想与艺术来进行分期,即历史剧、喜剧、诗歌相结合的第一时期、喜剧中加杂了社会现实的悲剧第二时期以及批判、宽容、谅解相交融的第三时期。在第一时期里,莎士比亚创作了大量的喜剧作品,比如《错误的喜剧》《仲夏夜之梦》《皆大欢喜》《无是生非》等。
与此同时,他还出版了很多杂诗以及《鲁克丽丝受辱记》这样的叙事诗。在这一时期,他的作品中充满着对事物的歌颂与赞美,以及对人生的理想追求。当然,有些作品里也有无情的讽刺与批评,比如《威尼斯商人》这样的作品。但进入到第二创作时期,莎士比亚的悲剧天分得到显现,比如《哈姆雷特》《李尔王》等作品,都可以让读者从中看到当时社会与阶级的残酷和黑暗。有人说,在哈姆雷特的身上,所展现的特点正是当时社会人文主义的内心读白,他的矛盾就是那个时代的矛盾。
当莎士比亚的创作进入到第三时期时,人们似乎可以从中看到莎士比亚人生态度的改变,不论是《辛白林》还是《冬天的故事》又或者《暴风雨》等作品,都能够深刻体现出他对社会真实的揭露,但却全剧以宽容和谅解贯穿。正因为如此,这一时期的作品中,闪现出莎翁式的诗意以及艺术梦幻、朦胧之美。
其实,了解莎士比亚并不是一家之言可以定论的,这就如同人们所说的那句话“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有多少读者阅读莎翁之作,就有多少个不同的莎翁展现在世人心中。因此,用太多笔墨去描述莎士比亚的人生、态度、思想以及作品,都是让写者暴露苍白与无知的过程。唯有阅读莎翁原著,才能让读者真正走近莎氏内心。因此,在本书中,作者特别奉上最为有代表性的莎翁作品《哈姆雷特》。想要了解作者为人从其作品人手才是最好的途径,这就如同他自己所说的一样:“我觉得一个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怎么做;从这方面看来,我相信,如果把各个人物用更加对立的方式彼此区别得更加鲜明些,剧本思想内容是不会受到损害的。古代人的性格描绘在今天是不再够用了,而在这里,我认为您可以毫无害处地稍微多注意莎士比亚在戏剧发展史上的意义。”
《哈姆雷特》,原名《王子复仇记》,这个剧本是莎翁非常著名的剧本之一,始创于公元1602年。这是一部几百年来一直深受人们称颂却又不乏神秘感的作品,故事内容并不复杂,就是丹麦的年轻王子哈姆雷特在面对父死国亡的现实时,采取与现实对抗,最终成功复仇的故事。故事是一个悲剧,因为年轻的哈姆雷特在复仇中死去,但是,哈姆雷特虽然死了,可他在故事中所经历的爱恨情仇,以及所引发的深奥思索,甚至是他所讲过的每一句对白,却生动地存活在阅读过它的人心中。比如“是活下去还是不活,这正是问题”,一句关于人生的思考,成为了几百年来传诵不衰的经典,而太多的学术者,更将其深入到心理、人性甚至是宇宙的探讨中去。
哈姆雷特的塑造是成功的,哈姆雷特的内心也是丰满的,它的矛盾、绝望、高尚、道德以及人性的弱点与不足……这样一个有血有肉,形象内涵的人物,在莎士比亚的笔下一经诞生,人们便从中看到了当时时代的缩影,读懂了人性的深远。因此,这不是一部简单的复仇作品,它引导着读者去挖掘、发现人类更为深广博大的内在。虽然故事浅显,其内在却如此高深莫测,以至于每个读过哈姆雷特的人都可以在心中形成自我不同观感。而那些试图用自己的语言、观点去总结《哈姆雷特》的人,则成为了不知深浅的小丑。在歌德看来,这部剧,这个人,就是“这是一株橡树给栽在一个只应开放娇红嫩绿的昂贵的花瓶里”,哈姆雷特本身就是那样一个昂贵的瓶子,而他所面对的,经历的,必须做出抉择的恰恰就是橡树。人们在这样的现实中,看到了这个“花瓶”的真实与未知。所以,它是一部悲剧,但在阅读者眼中,这未尝不是一部让自我成长的“喜剧”,阅读它,就相当于为自己的人生进行挖掘,就类似于对自己的明天进行探索。
同时,书中除了发人深省的《哈姆雷特》之外,还特别将朱生豪先生翻译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加了进去。与哈姆雷特不同的是,罗密欧与朱丽叶也遇到了人生的悲剧,但他们却用喜剧将人生、内心以及未来进行了定位。这是一段为后人称颂的传奇爱情,更是打破悲剧外衣,将喜剧贯穿到底的决心。
莎士比亚用自己的笔触告诉世人,有种关系可以被终止,但有种爱却是死也不可能被分开的。当读者看到两个相爱的人相逢于地下时,相信内心的凄怆便完全被执著与坚贞所取代了。应该说,莎氏的这部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彰显的是一种人生之美,它除了拥有哈姆雷特式的悲剧,同时也拥有情人之间所不可忽略的浪漫情怀,这情怀正是引领无数爱情修成正果的终极秘诀。
在这本书中,除了可以阅读出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唯美、生动、真实故事情节之外,他语言的特色也被最大程度的保留下来,那些属于英伦之风,属于文艺复兴时代的修辞,全部能让读者获得视觉以及心灵上的深刻撞击。这是莎士比亚特有的绮丽风格,更是他生动、精练、用心雕琢的杰作。当然,因为两部作品的创作年代不同,所以其表现形式并不相同。可以这样说,当阅读莎士比亚不同时期作品的时候,我们便经历了他不同时期不同变化的一场过程。有人甚至将他的作品当成一种工具用书,马克思就曾为了学习英语,而将他作品中的词句按风格进行分类。
由此可见,阅读莎士比亚的作品远远不止欣赏一个故事那么简单,它包括了太多需要每个人进行自我思考的东西。而本书所能给大家的,就是保持莎氏的原貌与风格,保证让读者感受真正的莎翁风味。
威廉·莎士比亚著的《哈姆雷特(精)》又名《王子复仇记》,创作于1602年,是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剧本,讲述了丹麦年轻王子哈姆雷特为父报仇、杀死叔父,并最终在宫廷决战中中毒剑身亡的故事。作品以哈姆雷特的复仇故事为中心而展开,中间交织着主人公的爱恨情仇以及对人生、世界乃至整个宇宙的思索,其中有许多对白至今仍传诵不衰。本书除《哈姆雷特》之外,还收录了朱生豪先生翻译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共飨读者。
威廉·莎士比亚著的《哈姆雷特(精)》是莎士比亚悲剧中的代表作品,这部作品创作于1602年,在思想内容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深刻地揭示出封建末期社会的罪恶与本质特征。其中如父王为恶叔所弑,王位被篡,母后与凶手乱伦而婚,王储试图复仇而装疯卖傻等情节,均可见于古老的北欧传说。莎士比亚不只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世纪,他的戏剧就象灿烂星空中的北斗,为人们指引着方向。“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他提出这个问题正是哲学的基本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