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移民书记日记选》作者石成宝所选的百篇日记,历时两年半,真实记录了他的所作所为、所见所闻所读,客观地反映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迁安的实况。日记涉及的人物很多,有中央及省、市领导,更多的则是基层干部、知识分子、移民群众。涉及的事件很多,有规划设计、建房监管、接待记者、移民上访等,就像用一个个镜头把众多的人物、众多的场景串了起来,解读了重大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移民迁安的历史轨迹。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南水北调移民书记日记选(精)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
作者 | 石成宝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南水北调移民书记日记选》作者石成宝所选的百篇日记,历时两年半,真实记录了他的所作所为、所见所闻所读,客观地反映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迁安的实况。日记涉及的人物很多,有中央及省、市领导,更多的则是基层干部、知识分子、移民群众。涉及的事件很多,有规划设计、建房监管、接待记者、移民上访等,就像用一个个镜头把众多的人物、众多的场景串了起来,解读了重大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移民迁安的历史轨迹。 内容推荐 为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丹江口库区所在地南阳市淅川县需移民搬迁十六万多人。在移民搬迁过程中,工作千头万绪、困难重重,但为了南水北调,淅川人民舍小家为大家,义无反顾踏上搬迁之路。 石成宝著的《南水北调移民书记日记选》由中共南阳市委组织部、南水北调精神教育基地主编,精选了淅川县移民局原党委书记石成宝同志2008年10月至2011年3月期间所写的日记100篇。这些日记清晰记载了淅川县移民搬迁工作的点点滴滴和作者的所见所想,从一个侧面生动展现了大爱报国、忠诚担当的南水北调精神,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移民史料。 目录 序 前言 2008年 调县移民局任职第一天 移民局的“早课” 读《狗啊狗》 县移民安置指挥部正式揭牌成立 “172线”——离别线的纠结 移民渔船渔具成功完成登记 2009年 一纸“停建令”,几多辛酸泪 严冬登记移民危倒房 权宜之计解移民危倒房之难 第一次接受境外记者采访 赴京接访 张湾移民村安置点对接风波 两个女人上访——移民特殊人口问题亟待解决 大战将即,调整中层干部 崔军书记调离淅川欢送会 集体上访案顺利解决 市移民局长拐腿来淅 《逮捕通知书》带来的震撼 26支考古大军云集丹江抢救发掘文物 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移民安置动员会 滔河乡姬营村首批移民迁许昌 “想儿子了,我就看看‘淅川新闻’” 这一天,工作了16个小时 移民试点村集中搬迁首战告捷 送别长江委设计院专家 “市长信箱”架起沟通的桥梁 我局荣获集体三等功 112座烈士墓的故事 接受县内移民安置点建设军令状 六干余年的下王岗遗址将沉江底 2010年 施工进度慢,挂了黑旗 严肃查处扰乱移民工作秩序事件,好 移民副县长的一天 省财政厅驻淅川移民工作组,好样的 风雪中考评移民新村 《祖与国》——试点移民的忠实记录 移民样板房,就是树样板 老乡副省长再回淅川 院内硬化谁出钱 西岭村移民阻断省道,事态严重 女儿墙的交锋 老马倒在路上,魂佑移民迁安 岳记者的《移民干部众生相》,绝了 移民的“全家福” 移民迁安工作创新——金河镇轻装搬迁 移民博物馆建设的起点 全市考评第一名 变更设计“六步法” 红旗飘扬在移民村 室内地面空鼓,全砸掉 为移民新房安上避雷针 移民入住新村服务会 见证陈庄村移民搬迁礼遇 知识是解决移民上访的钥匙 我县三个单位在移民新村建设中获省表彰 “7·24”暴雨洪灾,移民干部救灾忙 省移民安置指挥部检查移民入住新村情况 移民迁安工作创新——“双委托” 美丽新村从图纸开始 移民房屋建设明白会 移民资金容不得分毫浪费 接待北京采风团作家朱继红 “特护移民”如何搬迁 打造高品位有特色的移民新村 50万条气象短信作用不凡 22个县直单位驻工地,齐心帮建移民村 河扒村移民迁出标志着我县第一批移民搬迁圆满完成 信访局长王达忠在移民期间 省委、省政府发来表扬信 培养移民迁安代表明白人 中央首长视察移民新村 保护丹江水质,从库底清理开始 水泥直供是救急之举 深夜,九重镇关岗移民点通电了 移民村学校建设要算政治账 “三有”移民干部刘宝聚 实现地基“正负零”,奖金20万 读《江城子·话丹江》 坡屋顶不仅是美观 严管之下是平安 工程组同志赴移民安置点超干次 “没死还去移民村” 2011年 读论文,再识专家 我被记“三等功” 感人至深的发言 虎年创“七最” 一则短信息,杀伤力有点大 32个移民点“问题大会诊” 20万元“加快进度奖” 选址定点,时间不等人 剧团义演暖了移民心 两个新村建设算总账,给予奖补200万 春节团拜会上的发言 是否膨胀土谁说了算 春节前再查移民安置点 30名规划、监理、设计人员获表彰 “创先争优”竞赛 1.8亿多元移民建房差价款,征收不易 最严格的一次省督查 调离县移民局 试读章节 2008年12月8日 星期一 读《狗啊狗》 我调移民局之后,局办公室同志送来了《淅川县移民志》、梅洁老师的报告文学《大江北去》等书籍,以及县移民干部周秀成的一篇散文《狗啊狗》。闲暇时,我认真阅读了《淅川县移民志》《大江北去》,特别对周秀成的《狗啊狗》看了多遍,不由得从内心发出感慨。 是夜,再读之,仿佛看到:那个深秋的丹江岸边,大船将行,移民哭别,江水汹涌,群狗悲嚎,狗主人哭喊着劝狗“回去”。家已毁,狗回何处?主人将别,狗将成废墟野岭的无家野狗,狗对主人不舍,更是对家的渴望。狗不弃主千里追寻,四蹄淌血,狗没有复杂的情感,唯一守望的是:主人在哪儿,哪儿就是家。 近四十万淅川移民,半个多世纪以来,为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舍家舍业舍故土,牺牲之巨,无法估算,关爱移民是政府的良心啊! 附: 狗啊狗 周秀成 1968年秋,丹江口水库开始蓄水,淅川县委、县政府组织工作队到库区组织搬迁工作,我是一个工作队的组长,负责仓房乡下寺附近两个村的移民搬迁动员、组织工作。 “金炕银炕,舍不下穷炕。”许多人不愿意搬迁,工作难度很大。水一天天上涨,我们一家一家地动员,帮助他们将衣物、粮食搬上轮船,往湖北钟祥县柴湖迁移(猪、羊、牛、鸡专门由汽车拉送),但狗不准上船,以免传染疾病和制造安全隐患。600余户社员上船了,船下400余只狗见状争着往船上跳,被我们工作队员用棍子赶了下去。 船起航了,狗们乱成一团,狂吠不止,声音像人哭一样难听。有的相互撕咬,有的跳入水中围着轮船转,有的扒在船帮上迟迟不离开。岸上的几百只狗对天长吠,船上的老人、孩子哭着呼唤着自家的爱犬:“黑子,回去!”“花花,上岸去别淹着!”“豆豆,不几天我们来接你!”哭喊声、狗叫声交织在一起,让人心碎。我也掉泪了。 一个小时后,两艘大轮船绕过山头,狗叫声听不见了,虽然船上播放着音乐,但仍掩盖不住哭泣声。 第二天下午,两艘大轮船顺利过了丹江大坝,人们下船又上船,轮船顺汉江而下;第三天下午,到达襄樊码头,然后换乘卡车,后又坐轮渡,再换乘卡车,第七天大家才到达钟祥县大柴湖新家。 当时已经是近中午时分,我们工作队正组织移民们认家。突然,一只一瘸一拐,满脸是血的狗向人们走来,后面还跟了几只。一个小女孩大叫:“妈,咱们黑子跟来了!”只见那只大黑狗一拐一颠地走到小女孩跟前,一头栽倒在地,小女孩抱起它的头,它用轻微的声音“汪”了一声死去了。小女孩顿时大哭起来,她的爸爸、妈妈、奶奶也跟着哭起来。“它咋摸来的?它咋被咬成这样?它是累死的!……” 不一会儿,相继来了几只狗,人们围上来,看是不是自家的狗。狗见了主人,大多趴在地上喘气,有的像久别的小孩见了亲人一样,倒在主人的怀里。又过了两个小时,陆续跑来了40余只狗,许多狗不是腿拐了,就是身上的皮烂了,流着血,有的狗浑身湿漉漉的不知是水还是汗。许多狗都找到了自己的主人。 30多年过去了,这些狗与人的事,我至今难以忘怀。淅川至湖北钟祥柴湖,曲线距离400公里,翻山、越岭、过江,这些狗们是怎样千里迢迢跟踪到大柴湖的?它们经历了多少千辛万苦? “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我坚信:“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所以,几十年来我养狗、爱狗,狗与我朝夕相处,达到了人与狗的自然和谐。狗啊狗! P5-8 序言 1972年8月,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在考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淅川县陶岔渠首时,惊叹道:“这是世界上最大的自流引水工程,竟然没有一块碑文!” 40年后,在淅川县再次上演的16.5万移民大迁安,是中国水库移民史上又一场没有硝烟的重大战役。在战斗打响之前的2008年10月,我调任淅川县移民局工作。至2011年3月,我在淅川县移民局工作了两年零六个月,写下821篇日记,真实记录了这场震撼人心的战役。 离开县移民局5年余,我的老领导,中共淅川县委常委、中共南阳市委南水北调精神教育基地主任孙富国,一再要求我把移民日记整理成一本小书。我无意借日记宣扬自己,留迹于史册。想想十数万含泪远别的移民,比比在移民期间牺牲或病残的移民干部,我已经十分知足,别无所求。但孙主任说,淅川县移民史需要“碑文”,应借此总结移民迁安的经验教训,借此纪念移民和移民干部的巨大牺牲及无私奉献。个人事小,为史事大。因此,我从5本日记中筛选、整理了100篇,以飨世人。 为了帮助读者弄清淅川县移民大迁安这个历史事件,解决日记的不连贯问题,我梳理出了移民迁安的“淅川路径”。 淅川县移民迁安的路径目标是:国务院规定,淅川县境内丹江口库区172米水位线下居住的16.5万移民,必须用4年时间全部迁出。而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四年任务两年完成”。 淅川县移民迁安有两条平行主线:一是出县外迁移民14.6万人,迁至河南省6个地(市)24个县(市区)108个乡镇,集中安置点153个。二是移民县内安置1.9万人,需要在县内集中建设安置点59个,建房5386座(户)。安置点数量,全省第一。其中第一、二批分别有2个和9个县内安置点纳入省市考评。其他48个安置点为县级自行管理,但必须在2011年8月底前建成人住。县内集中安置,加上分散安置户、干部职工家属安置、投亲靠友安置、财产户安置等有5个类型。2009年12月我兼任县内移民安置工程组组长,主管这项工作。淅川县移民迁安工作从2008年12月启动至2011年8月25日结束,历时两年零九个月,分为试点和第一批、第二批。具体搬迁时间段是:2009年8月底前完成试点移民10个村1.1万人;2010年9月底前完成第一批59个村移民6.6万人;2011年8月底前完成第二批101个村8.8万人。移民安置任务繁重、矛盾集中、压力巨大等情况,我在日记中多有体现。 移民日记虽是私产,但见证的是国家行动,真实、客观是它的生命。在整理这些日记时,我特别注重了两点:一是原汁原味真实地展现移民迁安这个大战役的实况,不夸功、不避丑,多角度、多人物地记录历史。二是以小见大,尽量从基层人员的工作生活中反映大爱报国的移民精神。为了方便读者,我在每篇日记前加了标题。 有人说,16.5万移民假若是一支正规部队,要从营地迁走也属不易,何况这是一支农民“部队”,他们要拖家带口,要建设新房,还要分地种粮。我们实现了两年内库区移民圆满迁出,且不伤、不亡、不漏、不掉一人,安全无事故的目标,这是水库建设移民史上的奇迹。 淅川县为何能创造奇迹?铸造出感天动地的移民精神?移民日记这些纸质“碑文”,可能会给出些许答案。 石成宝 2016年8月16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