闾丘露薇、沈旭晖、罗大佑联合推荐,香港当下最具批判力的作家林沛理在常识之后,学会批判,港式文化样本。
作为一个坚持冷静判断、客观思考和质疑精神的评论家、权威人士,林沛理首先提出的口号就是“质疑权威”,进而鼓励大家“通过树立自己的标准、培植自己的观点”,最终成为权威。在他看来,于这个信息爆炸、观点肆虐横行的时代,只有稳住自己的阵脚,才能真正谈及创意。《反语》为林沛理杂文集,分为五部分,谈及香港、政治、经济、民主、教育、80后、媒体、电影、文化名人、明星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反语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林沛理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闾丘露薇、沈旭晖、罗大佑联合推荐,香港当下最具批判力的作家林沛理在常识之后,学会批判,港式文化样本。 作为一个坚持冷静判断、客观思考和质疑精神的评论家、权威人士,林沛理首先提出的口号就是“质疑权威”,进而鼓励大家“通过树立自己的标准、培植自己的观点”,最终成为权威。在他看来,于这个信息爆炸、观点肆虐横行的时代,只有稳住自己的阵脚,才能真正谈及创意。《反语》为林沛理杂文集,分为五部分,谈及香港、政治、经济、民主、教育、80后、媒体、电影、文化名人、明星等。 内容推荐 《反语》为香港著名评论家林沛理杂文集,分为五部分,谈及香港、政治、经济、民主、教育、80后、媒体、电影、文化名人、明星等。文章风格独特,逻辑严明,持之以据,主旨鲜明,论述简洁有力。 《反语》收入80多篇评论,有把香港现象当作文本般阅读和分析,也有从人的角度去理解香港现象、张爱玲、龙应台、韩寒、余秋雨、迈克尔·杰克逊和王菲,而不是把他们当作权威那般服从,或者偶像那般崇拜。文章试图探讨在充满剥削、操纵和奴役的现代社会,个人如何可以活得更清醒和更自由。电影是长期关注的艺术形式及创作媒介,故本书也论及大陆与香港电影作者的得失、两地影业的发展、香港电影的身份危机,以及电影与权力及社会价值的关系。最后一部分思考知识在日常生活的应用,涉及文字的力量、话语权及软实力等议题。 目录 第一部分 香港作为标本 香港大学的尴尬 被打入冷宫的“常识” 通识教育培养批判力 假象与欲望绑架香港书展 香港人不懂得玩英文 英文的无孔不入 香港人的粤语乡愁 香港城市生活的力学和美学 玻璃就是城市的本质 商场在香港人生活中的角色 港人去哪里抽烟? 寂寞不寂寞 中产阶级的永恒困境 对富豪从崇敬到憎恨 贫穷与我们常在 富得只剩下一层豪宅 香港走到拐点了吗? 反高铁究竟反什么 错误口号与错误心态 被驯服的他者 重估香港价值 台湾行,香港不行? 香港社会的精神分裂 香港人主体性失落 港人新主体性的关键 英国核心价值与香港——香港人的“非典型被殖民者心态”二之一 香港为何是殖民特例?——香港人的“非典型被殖民者心态”二之二 第二部分 谁又懂得 谁又懂得张爱玲 张爱玲的反讽秘密 张爱玲的警世寓言 张爱玲与伍尔夫 认真审视龙应台 龙应台的感伤主义 一味靠“故” 绝版的韩寒 政治公关师余秋雨 可惜挥霍了白先勇 谁也不可以活两次童年 艺术作品的“改造性的提升” 第三部分 娱乐至死 拒绝Facebook的理由 Facebook的代价 维基揭密的壮观幻象 香港观众需揭竿起义 香港电视的另类迷奸 免费背后的巨大成本 香港是一个滔滔不绝的“谈话城市” 沟通与窃听的艺术 文化民粹主义的悲哀 媒体的选择与担当 传媒对名人的病态包装和炒作 第四部分 另一种影像敘事 李安是狐狸不是刺 张爱玲不相信眼泪 李安未解放性压抑 她将自己释放出来 女性的罪与罚 早就说过的故事 写给自由的情书 走出悲情的海角七号 中国电影与香港 中国网民是品味判官 “艾滋孤儿”的真相错位 功夫梦里的西方心态 电子游戏化的电影 延伸乐趣与考验智商 香港电影怎么了 香港电影作者已死? 香港电影:春梦了无痕——“寻找香港电影的香港性”二之一 香港电影挥别香港性——“寻找香港电影的香港性”二之二 第五部分 所在之处 中国妈妈的软权力 虐人又自虐的婚姻 常识在日常生活中节节败退 中文将会成为世界强势语言吗? 中国可以输出什么文化? 也谈中国受挫之痛 马可波罗式的敬畏 不期而遇的台湾经验 大悲当前,谦卑无语 我失掉的澳门 用庄子修正资本主义 过度自信的代价 马克思主义卷土重来 文字力量不容忽视 当性与政治纠缠 言论自由与冒犯的权利 试读章节 香港大学的尴尬 「著作常被引用固然可喜,但倘若香港最高学府对社会问题噤若寒蝉,那是不是更令人惭愧?」 每个月最怕收到的邮件,不是提醒我钱永远不够用的信用卡月结单,而是像杂志一样厚的《香港大学毕业生议会通讯》(Convocation Newsletter)。怕的,是又会看到校长徐立之、系主任、教授和学生,像众星拱月那样,笑容可掬地围住某个捐了几百万、几千万,甚至几十亿给大学的地产商合照。也厌倦看到那些关于哪一年拿到什么学位的香港大学(港大)毕业生,在社会上怎样出人头地的消息。还有那些数字:屡创新高的筹款数字,以及大学的世界排名。 作为香港的最高学府,港大存在的目的,本来就是要为社会各界培育领袖,特别是要为政府训练管治精英。从经济学角度,大学不仅是一个“生产”知识型员工——大学毕业生——的机构,也是一门靠知识型员工——教授、讲师和研究人员——来运作和招徕的生意。大学要在价高者得的人才市场上具竞争力,便必须有雄厚的财力。于是,筹款在不知不觉间成为了很多大学自校长以降的管理及行政人员的本业和正职。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学拥抱建制、奉承权贵,完全顺理成章。大学里面多的是聪明人,你又怎能期望住在玻璃屋子里面的聪明人会掷石子,或者咬那只给他们喂食的手? 只是到今日,我还是天真地相信,大学除了有它的功能性之外,还应有其更高的目标。这个更高的目标,就是做社会的“逆我”(critical self):本着良心,基于公义,运用扎根于事实与逻辑、知识与理性的方法去挑战权力、月旦政事、评论社会和介入公共议题。换句话说,大学要维护和彰显理性批判与深思熟虑之后提出异议的学术传统。它不应只是一个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更是一个用学问来“为无权无势者出力,为无声无息者发声”的地方。无怪乎所有伟大的大学,从哈佛到芝加哥大学,从牛津到上世纪的北京大学,都是公共知识分子和批判型思想家的温床。你甚至可以说,所谓最佳学府,就是可以让最优秀的学者,理直气壮而又无后顾之忧地批评政府和大企业的地方。 大学要做社会的“逆我”,便必须与建制保持批判性的距离(critical distance),并且培养一种自我反省的能力;而自省的能力,恰恰是“自我感觉良好”的港大最缺乏的。 在上周公布的全球大学排行榜之中,香港大学虽然无法打入二十强,但仍以第二十一名成为所谓“亚洲最佳学府”。身为港大的毕业生,本应觉得与有荣焉,但我只觉得讽刺。这个由英国杂志《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与拥有路透社的信息公司汤森·路透(Thomas Reuters)合办的排行榜,排名占分最重要的是论文引用,其次为研究表现及教学。徐立之接受访问时表示,百多名港大教研人员因著作常被引用,已被评为世界最顶尖百分之一的科学家,证明港大致力从事研究的方向及政策正确。 教研人员的著作常被引用固然可喜,但倘若香港的最高学府与里面的饱学之士,常常对千疮百孔的社会问题噤若寒蝉、视若无睹,那是不是一件应该令人觉得尴尬,甚至惭愧的事情?最近中国大陆的中学语文教材大革新,原来二十多篇课文被剔除,包括朱自清的《背影》和鲁迅的《阿Q正传》。新增的课文之中,有一篇很值得香港几家大学的校长细读。蔡元培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指出,大学必须有大学的宗旨,而大学的宗旨不可以不正大;因为“宗旨既定,自趋正轨”,“宗旨既乖,趋向自异”。他又说,若师生只是要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有不少专门学校、法律学堂和商业学校,又何必到北大?跟着这几句话,蔡元培是对北大的同学说的,但我认为香港的大学的教职员更要洗耳恭听:苟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己且为人轻侮,更何足以感人? P3-5 序言 一个唱反调的人 闾丘露薇 真正开始留意林沛理,是看到他的一篇评论龙应台新作《大江大海一九四九》的文章,他认为,龙应台的这本书存在着“过度书写”(over writing)的问题。这让我觉得,终于找到了一个志同道合者,因为当龙应台这本书出来的时候,在文化评论人那里,看不到丝毫的批评,在这样的情况下,会让人觉得,如果觉得这本书写得有不令人满意的地方,那是不是因为自己的水平问题。 之后遇到林沛理,他问我和香港文化圈的人算不算相熟,我说我从来都不是一个算在哪个圈子里面的人,因为作为记者,我总觉得,适当的孤独,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他显然相当认同,并且感叹,香港的文化圈太小,于是变成了熟人文化。我明白他的感触,因为公开批评朋友,特别是他们的作品,那要比批评陌生人的风险高很多,需要更多的勇气,毕竟还要面对,而且很多时候,别人会用文人相轻这样的诛心论,抹煞这些经过思考之后表达的价值。但是问题却又恰恰在此,文化评论人如果陷入一个相互捧角的环境,那和新闻媒体里面出现的软文,又有多大的区别? 还好,虽然圈子小,但是林沛理一直是一个说话“带骨”的人。广东话“带骨”就是话中带刺,永远用一种批评的角度。他批评龙应台的写作,批评李安糟蹋了张爱玲的《色,戒》,批评香港人自以为懂得玩英文,批评香港的电视台如何反智,拖低了大众的欣赏水平和思考能力。 但是林沛理的角色,不单单是一个批评者,还是一个文化推广者。他曾经是香港的文化杂志《瞄》(muse)的主编,虽然他一开始就预言,这样的双语的高端文化评论杂志,在香港是不会有出路的,但他去证明这一点的方法,就是让这份杂志变得纯粹,不受香港商业文化的影响。 《瞄》在去年最终停刊,因为林沛理觉得,好的杂志不应该用接受捐款的方式,应该是依靠读者,而读者不是去创造的,而是去发现的,那么事实证明,香港这个城市,配不上像《瞄》这样,要向《纽约客》(The New Yorker)致敬的杂志,用他的话说,香港这个城市,和《壹周刊》这样的杂志放在一起才恰当。 谈起这本杂志,林沛理依然不改他批判的本性,指出了这样一点,虽然因为这本杂志,中国内地还有香港的很多作者,导演的作品被英文世界的读者熟悉,也进入了国际艺术平台,很多香港文化人每次见到他也不断的夸奖这本杂志使得香港文学艺术在国际社会上有了一个位置的努力,但也只不过是夸奖而已,在日常的生活中,却看不到这些文化人和这本杂志有任何的交集。 我想,这其实就是一个圈子的问题,对于香港本地文化人来说,这本双语杂志显得有些不够本土化,而且如果一直有跟读林沛理的专栏,会发现,他也有些游离在香港文化圈的边缘,一个是因为他的文字永远从批判的角度,还有一个则是他的写作方式,作为一个专业的英文书籍编辑,他文章里面总是会带着很多西方文学批判理论的概念,这使得他的文章属于那种非常西化的学院派风格,如果中英文阅读理解能力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读他的文字,有的人会觉得枯燥,有的人则会觉得晦涩。 林沛理曾经这样评价龙应台,觉得她是华人作家里面的“over actiiever”,中文的意思就是指那些原本不应该获得这些东西的人,却最终得到了很多。事实上,在我看来,林沛理应该是一个“underachiever、”,因为在香港这个地方,虽然有一批他的忠实读者,但是这个平台实在太小,让他的思考以及文字,没有渠道传播得更多,让更多人知道,原来文字还有文学,如果我们尝试用批判性思维和角度来看,在我们看到不足的时候,能够意识到我们自己认知的不足。 这是很有价值的东西,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让自己明白,不应该停留在井底之蛙的阶段,才能够刺激自己不断进步,刺激自己去找寻更新、更陌生的东西。也因为这样,我希望,他这本书,能够带给大家一种冲击,因为那种“带骨”的表达,其实是需要很深厚的功力的,需要有理有据,还要有教养,如果缺乏功力,那么批评很容易变成攻击,或者是无理取闹。 后记 在这个颠倒黑白、指鹿为马的时代,说反语是讲真话最有效的一种方式。 反讽是意在言外,口中所说与心中所想貌合神离的说话和写作技巧,读者要听得懂作者的话中有话,便要超越字面上的意义,从上文下理及语境去了解和推敲。由此观之,反讽是一种令潜台词浮现、隐蔽意图败露的写作策略。 身在香港,我用反语来写评论,并愈加相信这是剖析香港这个畸形城市及其扭曲价值观的利器尖刀。 这本书收入80多篇评论,有把香港现象当作文本般阅读和分析,也有从人的角度去理解香港现象、张爱玲、龙应台、韩寒、余秋雨、迈克尔·杰克逊和王菲,而不是把他们当作权威那般服从,或者偶像那般崇拜。文章试图探讨在充满剥削、操纵和奴役的现代社会,个人如何可以活得更清醒和更自由。电影是我长期关注的艺术形式及创作媒介,故本书也论及内地与香港电影作者的得失、两地影业的发展、香港电影的身份危机,以及电影与权力及社会价值的关系。最后一部分思考知识在日常生活的应用,涉及文字的力量、话语权及软实力等议题。 我希望内地朋友看《反语》这本书,就像坐缆车上太平山,途中看见一个倾斜的城市,因而在顷刻之间明白了香港。 书评(媒体评论) 林沛理一直是一个说话“带骨”的人。广东话“带骨”就是话中带刺,永远用一种批评的角度。我希望,他这本书,能够带给大家一种冲击,因为那种“带骨”的表达,其实是需要很深厚的功力的。 ——闾丘露薇 在香港文化界,林沛理自成一派,卓立独行,很有自己的一套。以《反语》月旦文章,需要有交手对象,他几乎跟我所有尊敬的前辈都曾交手,可见其勇气。在重视读者诠释的社会,真正与文本对话的,往往是读者而非作者。我们都在光影中瞻前顾后,林沛理却能乐在光影,不止自我陶醉,更令读者都沉醉起来了。 ——沈旭晖 香港少数的文化精英。 ——罗大佑 张大春与李敖的青筋暴现和破口大骂,其实是对龙应台的“转弯抹角式恭维”。尤其是李敖,竟然为了促销而用上《大江大海骗了你》这个书名,使人一看到这本书,还没有打开,就几乎听到里面拼命挣扎的声音。 ——《一味靠“故”》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