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抗日战争抵御外侮的历史上,新四军是一支赫赫有名的抗日劲旅。它历经坎坷、条件艰苦,却坚韧不屈,创造了辉煌的战绩和大无畏的“铁军精神”,为中国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建立了不朽的功勋。由刘勉钰主编的《铁军出山(江西三年游击战争与新四军)(精)》共收录珍贵的历史图照、概述、回忆录、历史文献、学术论文等,涉及面广,时间跨度大。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对江西三年游击战争与新四军的斗争历史及其经验,作了较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提出卓有见地的见解,很多文章立章鲜明,论据充分,属精良之作。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铁军出山(江西三年游击战争与新四军)(精)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
出版社 | 江西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在我国抗日战争抵御外侮的历史上,新四军是一支赫赫有名的抗日劲旅。它历经坎坷、条件艰苦,却坚韧不屈,创造了辉煌的战绩和大无畏的“铁军精神”,为中国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建立了不朽的功勋。由刘勉钰主编的《铁军出山(江西三年游击战争与新四军)(精)》共收录珍贵的历史图照、概述、回忆录、历史文献、学术论文等,涉及面广,时间跨度大。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对江西三年游击战争与新四军的斗争历史及其经验,作了较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提出卓有见地的见解,很多文章立章鲜明,论据充分,属精良之作。 内容推荐 由刘勉钰主编的《铁军出山(江西三年游击战争与新四军)(精)》共收录专家学者学术论文38篇、珍贵的历史图照、概述、文献、回忆录等,涉及面广,时间跨度大。这些研究文章,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对江西三年游击战争与新四军的斗争历史及其经验,作了较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提出了卓有见地的见解,很多文章立意鲜明,论据充分,是精良之作。相信各位读者会有所触动。 目录 概述 回忆录 1.三年游击战争回忆(节选) 2.谈中央分局 3.往事回忆——关于中央分局和中央政府办事处的点滴情况 4.艰难的岁月 5.忆古柏同志 6.胡海与东固红军游击队 7.钟民在汀瑞边游击区和新四军 8.在东、西边山上 9.三年游击战争是怎样坚持的 10.战斗在闽赣边区 11.坚持闽赣边三年游击战争 12.坚持在湘赣边区——回忆红军北上抗日后湘赣苏区的对敌斗争 13.回忆湘赣边区的三年游击战争 14.坚持在湘赣边区三年(节选) 15.湘赣边三年游击斗争散记 16.高举红旗 坚持斗争(节选) 17.三落三起忆当年 18.三次领命记 19.谈判改编前后的斗争 20.忆皖浙赣边三年游击战争 21.纪念黄道同志 22.黄道与三年游击战争 23.闽北的三年游击战争(节选) 24.辗转千里送文件 25.收编大刀会 26.抚东游击战争的艰难历程(节选) 27.大洲谈判 28.石塘整编 29.中共中央东南分局、东南局的建立和部分工作情况(节选) 30.党派我寻找项英、陈毅出山 31.新四军军部成立前后概况 32.新四军办事处在南昌的抗日救亡活动 历史文献 1.开展广泛的群众游击战争保卫中央苏区(1934年10月18日) 2.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处布告(第一号)(1934年11月7日) 3.中共中央给中央分局的指示(1935年2月13日) 4.中共中央给项英及中央分局的指示(1935年2月23日) 5.江西省政府改编红军游击队的训令(1937年8月29日) 6.江西省政府收编本省各县残匪办法 7.熊式辉关于停止与傅秋涛部冲突致江西省第八区保安司令部代电(1937年9月18日) 8.在国民党江西省党部举行总理纪念周上的讲演词(1937年9月27日) 9.项英关于红军游击队集中改编问题致刘英函(1937年9月28日) 10.项英致书南方各边区红军游击队(1937年9月29日) 11.熊式辉关于项英等部集中期间不宜无故冲突致江西省第八区保安司令部电(1937年9月30日) 12.项英公毕返赣 各边区游击队集中改编即可实现(1937年10月1日) 13.江西省政府要求对红军游击队捐弃前嫌的训令(1937年10月5日) 14.熊式辉关于给项英部集中以交通方便致余汉谋代电(1937年10月25日) 15.曾绳点关于处理江西抗日义勇军八项要求致林友松代电(1937年11月6日) 16.林友松关于妥善处置抗日义勇军八项要求的指令(1937年11月11日) 17.江西省第八区专员公署限期“肃清”零星红军游击队的布告(1937年12月17日) 18.何应钦关于红军游击队编入新四军致熊式辉电(1937年12月25日) 19.江西省第八区保安司令部关于严防项英等部开拔时“秘密宣传”、“裹胁民众”的密令(1937年12月30日) 20.关于中央苏区瑞金地区三年游击战争的报告(1945年8月9日) 21.三年来坚持的游击战争(1937年12月7日) 22.王涛关于湘南特委工作给中共中央的报告(7938年6月6日) 23.杨尚奎关于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情况给中共中央的报告(1940年2月) 24.中共瑞西县委关于保护和安置伤病员事给各区乡的信(1935年1月22日) 25.中共闽粤赣省委关于汀瑞部队情况给南委的报告(1937年12月30日) 26.中共闽粤赣省委关于汀瑞等方面情况致方方转南委的报告(1938年1月17日) 27.项英关于瑞金事件和游击队改编情形致长江局并转中央的报告(1938年1月29日) 28.关于中共瑞西特委的一些情况 29.《新中华报》关于项英发表游击队改编为抗日武装宣言的报道(1937年10月4日) 30.秦邦宪、叶剑英转项英关于改编湘赣游击队事致中共中央电(1937年10月13日) 31.项英关于湘赣边游击队改编等情况给长江局并转中共中央的报告(节选)(1938年1月29日) 32.中共中央局为开展游击运动给皖北永修两县委的指示信(1934年10月31日) 33.毛泽东关于湘鄂赣省委与武汉行营谈判给林伯渠、董必武的电报(1937年9月) 34.中共湘鄂赣省委关于武汉行营谈判情况给中共中央的报告(1937年9月20日) 35.中革军委关于红七、十两军合编及领导关系致项英等电(1934年11月4日) 36.中央军区关于红十军团之行动任务及组织军政委员会致方志敏等电(1934年P、月78日) 37.项英关于红十军团、闽浙赣、闽北情况致朱德、周恩来电(节选)(7935年、月) 38.聂洪钧关于红十军团及皖南特委工作情况给中共中央的报告(1935年2月5日) 39.中共皖南特委关于皖南情况给中共中央的报告(1935年3月13日) 40.中国共产党皖浙赣特委为拥护国民政府及国军坚决抗战驱逐日寇告民众书(1938年1月23日) 41.闽赣省军区政治部布告(1936年6月) 42.中共闽赣省委关于开展抗日反帝斗争的决议(1937年2月7日) 43.闽赣省军政委员会政治部训令(1937年3月7日) 44.中共闽赣省委关于红色五月工作的决议(1937年3月28日) 45.黄道等关于合作抗日问题致熊式辉函(1937年9月20日) 46.黄道、曾镜冰关于请求中央指示致叶剑英信(1937年9月24日) 47.黄道等要求取消对游击区封锁等问题致国民党光泽县长信(1937年9月24日) 48.黄道、曾镜冰等关于闽赣红军游击队集中等问题致蒋伯雄信(1937年10月25日) 49.黄道关于释放政治犯问题致蒋伯雄信(1937年11月11日) 50.东南分局关于目前形势与当前工作致闽浙赣特委指示信(P938年2月13日) 51.饶守坤、曾昭铭就职新四军第三支队第五团正副团队长致国民党崇安县长公函(1938年2月13日) 52.叶挺关于曾镜冰、汪林兴任职致国民党崇安县长函(1938年2月20日) 53.中共中央书记处关于南方各游击队集中改编方针致张云逸等电(、937年10月1日) 54.秦邦宪关于红军游击队改编诸问题致项英、陈毅信(1937年10月1日) 55.张闻天、毛泽东关于速派人传达党对南方游击队的方针致张文彬电(、937年、.月3日) 56.中共中央政治局对于南方各游击区工作的决议(1937年12月、3日通过) 57.中共中央长江局同意部队集中皖南致项英并中央电(1938年1月15日) 58.曾山关于党的组织问题给陈绍禹、秦邦宪的报告(1938年1月15日) 59.项英关于新四军整编及东南地方工作情况致陈绍禹、周恩来等信(1938年1月76日) 60.项英关于部队改编等问题给陈绍禹等的报告(1938年2月16日) 61.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关于目前形势的工作致各委指示信(1938年2月25日) 62.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关于两个月来工作情况和目前工作意见给长江局并转中共中央的报告(1938年3月25日) 63.东南分局转来延安招收南方学生指示(1938年3月29日) 64.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关于猛烈发展党组织给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及各特委的指示信(1938年4月2日) 65.项英关于东南党组织及工作情况致中共中央信(1938年5月13日) 66.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关于劝说杨文翰部下山接收改编的布告(1938年5月31日) 67.我们对于保卫江西的意见(1938年7月)曾山 黄 道 涂振农 68.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东南队部致第二次世界青年大会贺简(1938年8月13日) 69.三年游击战争的历史意义和作用(、948年5月14日) 70.何应钦关于红军游击队改编致项英、陈毅电(1937年9月27日) 71.铨叙厅关于叶挺为新四军军长等任命的通报(1937年9月28日) 72.中央社关于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抗日武装的电讯(1937年9月29日) 73.中共中央关于南方各游击区工作方针的指示(1937年10月1日) 74.蒋介石关于红军游击队统交叶挺编遣调用的命令(1937年10月6日) 75.秦邦宪转项英与江西省当局谈判情况致毛泽东、张闻天电(1937年10月11日) 76.广东省政府通报江西省当局同项英、陈毅谈判红军游击队改编情况的训令(1937年10月13日) 77.毛泽东关于新四军军部第一步设南昌致周恩来等电(1937年11月8日) 78.叶挺关于新四军组编事致毛泽东电(1937年12月11日) 79.毛泽东、项英关于新四军编制等问题致叶挺电(1937年12月14日) 80.项英关于新四军编制与干部配备问题致毛泽东、张闻天电(1937年12月27日) 81.毛泽东关于张云逸等干部的调配致项英电(1937年12月28日) 82.何应钦关于新四军编为四个支队的通报(1938年1月8日) 83.陈绍禹、周恩来、叶剑英关于何应钦已核定新四军编制致毛泽东电(1938年1月8日) 84.项英关于部队即向皖南集中等问题致中共中央长江局并中央电(1938年1月14日) 85.周子昆关于新四军军部移动等情况致毛泽东信(1938年1月22日) 86.陆军新编第四军司令部关于军部移驻南昌的启事(1938年1月28日) 87.顾祝同关于新四军各部集中岩寺的行军路线致蒋介石电(1938年2月12日) 88.顾祝同关于新四军各部行军情况致蒋介石电(1938年2月23日) 89.叶挺关于新四军各部行动略况致朱德、彭德怀电(1938年2月27日) 90.巩固部队提高战斗力准备胜利的战斗(1938年3月16日) 91.七七抗战一周年社论(1938年7月7日) 研究文章 1.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中国革命史上悲壮而辉煌的篇章 2.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3.论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历史经验 4.项英领导开展南方三年游击战争胜利的关键 5.略论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对主力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贡献 6.论南方游击区的历史地位——解读党中央和毛泽东对南方游击区的科学评价 7.遵义会议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战略转变的关键 8.论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精神 9.干部地方化与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胜利坚持 10.论中央苏区三年游击战争的思想政治工作 11.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与中共中央关系新论 12.客家人在三年游击战争中的重大贡献 13.坚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将帅 14.不倒的红旗,顽强的坚持——试论以油山为中心的赣粤边游击区为例的南方三年游击战 15.试论群众舆论宣传工作在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中的重要作用——以赣粤边游击区为例 16.陈毅同志在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17.赣粤边红军游击队与赣粤边人民的血肉情谊 18.论江西苏区的游击战争 19.试论江西在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中的地位和贡献 20.罗孟文与杨赣地区游击战争 21.刘为泗率领的赣北红军游击队追踪 22.三年游击战争时期红十六师三次攻打县城的战斗 23.赣皖边红军游击队编入新四军 24.拒绝下山改编的杨文翰游击队及其失败 25.概述黄道对闽赣边游击区形成与发展的贡献 26.刘建华率游击队坚守赣南十五年 27.毛泽东与新四军的建立与发展的重大贡献 28.叶挺对新四军成功组建的伟大贡献 29.中共中央分局的主要活动及其功绩 30.中共中央东南分局的主要活动及历史经验 31.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一团的组建与传承 32.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二团的组建与传承 33.南方红军游击队和新四军统战工作研究 34.新四军传承南方红军游击队的宝贵经验 35.苏区精神与铁军精神比较研究 36.赖传珠对新四军发展壮大的重要贡献 37.曾山与抗战前期东南地区党组织的恢复、发展和建设 38.论新四军在南昌组建时期的文化工作 后记 省委组织部长刘球贤、省政治保卫局长娄 试读章节 二、江西早期游击战争的开展 中央主力红军西征后,国民党军除了薛(岳)纵、周(浑元)纵尾追主力红军外,大部分兵力仍然留在中央苏区及其周围。敌军从北、东、西三面向中央苏区紧缩,先以集团军兵力迅速占领苏区各县城和交通要道,继续以堡垒封锁政策将苏区分割为许多小块,企图将留下的红军包围在狭小地区,然后分区“清剿”红军游击队。10月14日,北路敌第六路军第八纵队侵占兴国;10月26曰,北路敌第三路军侵占宁都;11月1日,东路敌第九、十师侵占长汀;11月l0日,东路敌第十师侵占瑞金;11月23日,东路敌李玉堂部侵占会昌。宁化、清流、归化也相继失守。至此,中央苏区的全部县城沦人敌手。 1934年11月下旬,以顾祝同为主任的国民党军“驻赣绥靖公署”成立,下辖8个绥靖区;另有陈诚的驻赣预备军总指挥部;加上本地的豪绅地主反动武装,共同对中央苏区实行疯狂的烧杀抢掠和血腥的阶级报复。进占中央苏区的国民党军大肆屠杀苏区干部和革命群众,烧毁百姓房屋,抢劫人民财产。各地的恶霸地主、土豪劣绅组织“还乡团”、“铲共团”、“挨户团”,对苏区群众实行反攻倒算和疯狂报复。蒋介石在南北将领会议上叫嚷要“掘地二尺”、“斩草除根”,决不让苏维埃政权“死灰复燃”。敌人以碉堡为依托,强迫“移民并村”,进行经济封锁,实行“计口购粮”、“计口购盐”。敌人利用叛徒,进行“招抚”。采取各种手段,迫使一些革命不坚定分子自首变节。 对于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失败和中央苏区面临的严峻形势,项英没有给予充分的估计。他根据中共中央赋予中央分局的“保卫苏区”的任务,寄希望于主力红军到湖南后,打几个胜仗就回师中央苏区。因此,仍然采取大兵团作战方针。11月21日,项英为了“兴奋中央苏区的群众,提高他们的信心”,将红二十四师及瑞金、会昌县的两个独立营,集结埋伏在会昌谢坊的湾塘岗,与敌东路第三师打了一仗,歼敌半个旅,击溃半个旅,取得了红军长征后中央苏区斗争的第一个大胜利。但暴露了红二十四师还留在中央苏区的目标,敌人便以4个师的兵力跟踪红二十四师,多方寻找我主力决战,使我们陷入被动。 12月中旬后,中央苏区面临的局势越来越严峻。在北线和东线,国民党部队从宁都至瑞金、会昌的碉堡封锁线已经基本形成。在南线,粤军余汉谋部4个师已经从追堵主力红军转而回防赣南。在西线,从兴国至于都的封锁线也已经形成。中央苏区已被分割成若干小块,每块都处于四面包围之中。项英在给中央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国民党军正在“集中相当兵力分开清剿,以企图各个击破我军”m。此时,中央分局和红二十四师坚守的“三角地带”,南北长仅仅50余公里,东西宽30余公里。国民党军在这一地区周围部署了lO多个师的兵力,准备一举歼灭红军主力。其他被分割的地区,由于力量薄弱,再加上斗争方式的错误,有的已经被敌人各个击破。 1935年1月,粤敌已经回防赣南,从东面、南面向我“最后坚持阵地”进攻。28日,红二十四师和独三团、独十一团,向驻在牛岭的粤军发起进攻,由于侦察失误和指挥失当,士气不高,被敌人的反冲锋冲垮。部队伤亡五、六百人,周建屏师长受伤。项英说:“这是我们红军空前未有的败仗”。从此,结束了大兵团作战。 中央主力红军突围前夕,江西苏区实际上已经开始了游击战争。1934年9月28日,中央决定曾山任江西省委代理书记,留守江西苏区。项英命曾山在宁都、乐安、永安、永丰、万泰、公略等县,开展游击战争,并将守某山口的6个连,拨给他指挥。 曾山临危受命,立即在省会宁都召集江西省党、政、军主要负责同志开会,传达与布置中央分局下达的开展游击战争的任务,健全游击战争指挥系统,将各县区军事部改为游击队的司令部和政治部,县区军事部长为县区游击队司令员,县区委书记为游击队政治委员。为了使红军主力安全进行战略转移,江西军区独立团和宁都、洛口、宜黄等地方武装,接替了红军防务,阻击从广昌向宁都推进之敌。 1934年10月26日,敌北路三路军罗卓英部以4个师的兵力,侵占了宁都县城。曾山和省军区司令员李赐凡率领省委、省军区、省苏维埃政府及省属机关干部共4000余人,1500余支枪,撤退到宁都县安福乡的西甲村。他随即在西甲村召开党政军领导干部会议,决定首先集中兵力,牵制敌人,全力掩护红军主力长征,然后突围北上,向东固集结,开展游击战争。将全省地方武装整编为3个独立团;乐安军分区为一团;省直指挥的部队为二团;万泰军分区为四团,各县区组成独立营或挺进游击队。 在部署停当之后,曾山、李赐凡、刘启耀等率部在珠良、杨砾、小布、麻田、金竹坑等地与“进剿”之敌周旋。终于在11月间完成了牵制敌人、掩护红军主力转移的任务。于是,曾山率部队从永丰县黎溪村出发,进军吉安东固,由于无法突破封锁线,遂折回宁都小布。 1935年1月上旬,敌北路军用4个师的兵力将江西省委和省直机关部队包围在小布地区。曾山和李赐凡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分3路冲出敌人的重围:一路由曾山率领,一路由李赐凡率领,一路由洛口县游击司令宁春庭率领。计划突围到吉安东固,在东固会合后去追赶长征中的主力红军,如此计划受挫,则去湖南和贺龙领导的红军会合。 江西地方红军3路突围的结果,有两路被敌人打散了,只有曾山率领的一路突破了敌人的碉堡封锁线,越过了敌人重兵把守的高达1200米的大乌山,到达了东固地区。李赐凡牺牲,省苏主席刘启耀带伤脱险。 P7-8 序言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七十多年前,面对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中国人民威武不屈、众志成城,捍卫了民族的独立和尊严,在我国历史上留下了璀璨的篇章。丰功伟绩和战斗精神值得后人永远敬仰和怀念! 恰在此时,得知江西省新四军研究会组织编纂《铁军出山——江西三年游击战争与新四军》一书,感慨良久,非常高兴。在我国抵御外侮的历史上,新四军是一支赫赫有名的抗日劲旅。它历经坎坷、条件艰苦,却坚韧不屈,创造了辉煌的战绩和大无畏的“铁军精神”。江西这片红色的热土是革命的摇篮,而新四军则与江西有着千丝万缕、血浓于水的关系。 江西是新四军的摇篮。新四军是由南方八省十四个游击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而来的。其中,江西占了将近一半,分别是赣粤边、汀瑞边、闽赣边、皖浙赣边、湘赣边、湘鄂赣边、湘粤赣边。其中南方游击战争的领导核心在江西,在赣粤边游击区。特别项英在南昌与国民党江西省政府谈判成功以后,各游击区领导人都先后来到南昌,请求指示,中央分局起到了领导和指挥的作用。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艰苦卓绝,并不亚于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陈毅元帅多次感慨地说:“三年游击战争,是我一生中经历的最艰苦的战争。”三年游击战争中,游击健儿在深山老林过着野人般的生活,衣食住行困难重重,长年累月吃野菜、山果,天当房,地当床,平静时候才能住茅棚、山洞,不能走大路,只能走小路,甚至走没有人走的路。他们不但要与敌人作战,还要与自然界作斗争,还要与内部叛变的叛徒、特别是大叛徒作斗争(如龚楚、曾洪易、陈洪时等)。游击队员凭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超人一等的革命毅力,渡过了一个个难关,坚持到了最后的胜利。 南方二年游击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苏区史的延续,在中国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为中国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毛泽东指出:南方游击区“是我们和国民党十年血战的一部分,是抗日民族革命战争在南方的战略支点”。 南昌是新四军的组建地。按照毛泽东指示,新四军军部“第一步设南昌”。1938年1月6日,项英等率新四军军部机关人员抵达南昌,军部设在三眼井高升巷“张勋公馆”。9日,军部在南昌挂牌,正式对外办公。 新四军军部在南昌期间,完成了新四军的组建任务。与此同时,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在南昌成立。东南分局和新四军军部主要领导同志不日就带领军部机关人员分赴各游击区,传达中央指示,确定游击队下山集中改编的时间、地点和开赴前线的路线,安排留在地方工作的干部及地方党组织的工作,帮助各红军游击队完成从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的战略转变。1938年春,新四军军部在南昌发出号令,命一、二、三支队向皖南岩寺集中,第四支队向皖西霍山集中,开赴抗日前线,直接对日本侵略军作战。4月5日,军部迁至皖南岩寺。叶挺说:“我们最大的成功之处是把各个游击队和统一的军队融为一体了”。 部队集结完成后,在大江南北直接对日军作战。新四军在八年抗战中成长壮大。全军对日伪作战24600万次,毙伤日伪军293’700名,俘日伪军144200名,另有54000名日伪军投诚、反正。新四军主力部队发展到2]万余人,地方武装9.7000余名,民兵近百万人。建立了苏皖浙豫鄂五省八个战略区,解放人口3400万。最多时抗击了16万日军和23万伪军。毛泽东同志赞称新四军真正是“华中人民的长城”。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以及新四军的伟大与艰苦是再多语言也难以尽述的,正因为他们精神的伟大,后人才需要永久铭记,深刻缅怀。江西省新四军研究会为了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弘扬铁军精神,培育民族情感,编写了《铁军出山——江西三年游击战争与新四军》一书。书中共收录专家学者学术论文38篇、珍贵的历史图照、概述、文献、回忆录等,涉及面广,时间跨度大。这些研究文章,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对江西三年游击战争与新四军的斗争历史及其经验,作了较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提出了卓有见地的见解,很多文章立意鲜明,论据充分,是精良之作。相信各位读者会有所触动。 虽然战争的硝烟已然远去,但保家卫国、忠于人民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永不能忘怀。在国家日新月异的变化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江西人民更需要弘扬革命精神,奋斗不止,让自己的故土更加繁荣昌盛,走上“绿色崛起”的康庄大道,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这也是此书出版面世的要义所在。 后记 2014年,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开始80周年,2015年,又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为加深对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与新四军关系的研究,中国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于2014年12月在福建古田召开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与新四军”学术研讨会,江西省新四军研究会也把“江西三年游击战争与新四军”作为重点课题进行研究,并于2014年3月31日,向中共南昌市委宣传部领导作了汇报,得到了市委宣传部的肯定和大力支持,列入了南昌市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重点项目。江西省委宣传部对此也很关注,江西省社科联将其列入省级课题,给予鼓励。江西省新四军研究会为此成立了编写此书的领导机构,组织了以刘勉钰教授为主编的编写组,开始着手此书的资料收集整理,编写大纲等准备工作。之后,邀请本省党史专家开了论证会,专家们对《江西三年游击战争与新四军编写大纲》给予肯定和认可,并提出了修改意见和建议。2015年1月9日,在南昌市举办了省内外专家学者、新四军老同志60多人参加的《江西三年游击战争与新四军》学术讨论会,进一步吸收最新学术研究成果。 该书的编写既考虑了青年读者的阅读习惯,又兼顾了研究人员的学术需要,因此,我们编写了一本图文并茂的通俗性读物,另外编写了一本110多万字的研究性、资料齐全的书籍。篇目上前者相对简略,后者则包括概述、回忆录、历史文献、研究文章等,具有学术价值和珍藏价值。在文章的选取方面,既考虑点,也侧重面,使本书的内容更加丰富充实,吸收最新研究成果。如在研究文章方面,主要从2014年12月在福建古田召开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与新四军》学术研讨会、2015年1月在江西南昌召开的《江西三年游击战争与新四军学术研讨会》、2010年lO月在江西赣州信丰召开的《全国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理论研讨会》的论文中选取,并选取了《中共党研究》、《军事历史》等高规格刊物发表的少量文章,从而使研究文章既有宏观论述,也有个例分析,具有开拓性、创新性,让读者掌握全面意识,也能在有血有肉的事例中得到启发。 编写本书的工作繁重而复杂,由于得到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工作进展得以按计划进行。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姚亚平部长、南昌市委宣传部曾光辉部长、罗水长副部长对此书的编写出版都很关心,多次提出指导意见。新四军老同志、中共江西省委原副书记刘仲候、江西省军区原副政委陈伊、江西省新四军研究会原第二会长唐惠民担任本书顾问,给予鼓励和关怀。中国新四军研究会会长、书法家、南京军区原司令员朱文泉上将欣然为本书题写书名;陈伊副政委非常乐意为本书作序,写下了热情洋溢的赞美之词。江西省新四军研究会与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倾全力以赴。我会第一副会长兼秘书长陈坚、常务副会长黄知慧负责邀请老同志担任本书顾问、题写书名、作序和经费落实,刘勉钰主编负责全书的大纲编写、文章选取和综述编写工作,副主编万建强、熊河水、李秋华协助主编工作,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刘金菊、房晋云、江西省社科院易凤林负责研究文章的初选,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李卫玉负责稿件整理编排,庄永菁、刘丹、李婷、张玉文则进行照片选取、文章扫描打字、校对校勘工作。江西人民出版社总编辑游道勤对本书给予热情支持,并仔细审读书稿,提出中肯意见;陈子欣编辑等为确保本书能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出版,加班加点,不辞辛劳。江西省新闻出版局为本书出版开辟绿色通道,提供业务指导。在此,我们对同志们的辛勤劳动,对各级领导的关心和专家学者们的支持,表示诚挚的感谢! 由于种种原因和条件所限,本书的错误缺点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七十年前的抗日硝烟渐远,编写本书是为了人类和平愿望实现!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