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典著的《山海经》是一部内容丰富、风貌奇特的古代佳作,涉及历史、地理、民族、宗教、神话、生物、医学、水利、矿产等方面内容。《山海经》乃中国文化的珍品,是中国古人想象力的集中体现,深刻并鲜活地反映了上古时代的种种神话传说。本书汇聚了几乎所有今人可能搜集到的《山海经》图文版本,全面呈现这部中国上古时代最奇幻与瑰丽的想象之作。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山海经/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
作者 | |
出版社 | 群言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王学典著的《山海经》是一部内容丰富、风貌奇特的古代佳作,涉及历史、地理、民族、宗教、神话、生物、医学、水利、矿产等方面内容。《山海经》乃中国文化的珍品,是中国古人想象力的集中体现,深刻并鲜活地反映了上古时代的种种神话传说。本书汇聚了几乎所有今人可能搜集到的《山海经》图文版本,全面呈现这部中国上古时代最奇幻与瑰丽的想象之作。 内容推荐 王学典著的《山海经》全书现存18篇,其余篇章内容早佚。原共22篇约32650字。共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汉书·艺文志》作13篇,未把晚出的大荒经和海内经计算在内。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价值。 目录 前言 卷一 南山经 南山一经 南次二经 南次三经 卷二 西山经 西山一经 西次二经 西次三经 西次四经 卷三 北山经 北山一经 北次二经 北次三经 卷四 东山经 东山一经 东次二经 东次三经 东次四经 卷五 中山经 中山一经 中次二经 中次三经 中次四经 中次五经 中次六经 中次七经 中次八经 中次九经 中次十经 中次十一经 中次十二经 卷六 海外南经 卷七 海外西经 卷八 海外北经 卷九 海外东经 卷十 海内南经 卷十一 海内西经 卷十二 海内北经 卷十三 海内东经 卷十四 大荒东经 卷十五 大荒南经 卷十六 大荒西经 卷十七 大荒北经 卷十八 海内经 试读章节 南山一经 【原文】 《南山经》之首,曰鹊山。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其名曰祝余,食之不饥。有木焉,其状如穀①而黑理,其华四照,其名曰迷穀,佩之不迷。有兽焉,其状如禺②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③,食之善走。丽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佩之无瘕疾④。 【注释】 ①穀:构树,树皮可以造纸。②禺:长尾巴的猿。③狌狌:传说是一种长着人脸的野兽,也有说它就是猩猩的,而且它能知道往事,却不能知道未来。④瘕:中医学指腹内结块,即现在人所谓的鼓胀病。 【译文】 《南山经》的第一个山系叫作鹊山山系。鹊山山系的第一座山是招摇山,它屹立在西海岸边,生长着许多桂树,又蕴藏着丰富的金属矿物和玉石。山中有一种草,长得像韭菜却开着青色的花朵,名叫祝余,人吃了它就不感到饥饿。山中有一种树木,长得像构树却呈现黑色的纹理,并且光华照耀四方,名叫迷穀,人佩戴它在身上就不会迷失方向。山中有一种野兽,长得像猿猴但长着一双白色的耳朵,既能爬行,又能像人一样直立行走,名叫狌狌,吃了它的肉可以使人走得飞快。丽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西流入大海,水中有许多叫作育沛的东西,人佩戴它在身上就不会生鼓胀病。 【原文】 又东三百里,曰堂庭之山,多棪木①,多白猿,多水玉②,多黄金③。 【注释】 ①棪木:一种乔木,结出的果实像苹果,表面红了即可吃。②水玉:古时也叫作水精,即现在所说的水晶石。③黄金:这里指黄色的沙金。 【译文】 再向东三百里,是堂庭山,山上生长着茂密的棪木,又有许多白色猿猴,还盛产水晶石,并蕴藏着丰富的黄金。 【原文】 又东三百八十里,曰猨翼之山,其中多怪兽,水多怪鱼,多白玉,多蝮虫①,多怪蛇,多怪木,不可以上。 【注释】 ①蝮虫:传说中的一种动物,也叫反鼻虫,颜色如同红、白相间的绶带纹理,鼻子上长有针刺,大的一百多斤重。这里的虫是虺(huǐ),是上古的一种毒蛇,不是昆虫之虫。 【译文】 再向东三百八十里,是猨翼山。山上生长着许多怪异的野兽,水中生长着许多怪异的鱼,还盛产白玉,有很多蝮虫,很多奇怪的蛇,很多奇怪的树木,人是不可以上去的。 【原文】 又东三百七十里,日桠阳之山,其阳多赤金①,其阴多白金②。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谣,其名日鹿蜀,佩之宜子孙。怪水出焉,而东流注于宪翼之水。其中多玄龟,其状如龟而鸟首虺尾,其名日旋龟,其音如判木,佩之不聋,可以为底③。 【注释】 ①赤金:指未经提炼过的赤金。②白金:即白银。这里指未经提炼过的银矿石。③底:同“胝”,就是手掌或脚底因长期摩擦而生的厚皮,俗称“老茧”。 (译文) 再向东三百七十里,是扭阳山。山南面盛产黄金,山北面盛产白银。山中有一种野兽,长得像马却长着白色的脑袋,身上的斑纹像老虎而尾巴却是红色的,吼叫的声音像人唱歌,名叫鹿蜀,人穿戴上它的毛皮就可以多子多孙。怪水从这座山发源,向东流入宪翼水。水中有众多黑色的龟,长得像普通乌龟,却长着鸟一样的头和蛇一样的尾巴,名叫旋龟,叫声像劈开木头时发出的响声,佩戴上它就能使人的耳朵不聋,还可以治愈脚底老茧。 (原文) 又东三百里,曰柢山,多水,无草木。有鱼焉,其状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下,其音如留牛②,其名曰鮭,冬死而复生③,食之无肿疾。 (注释) ①鮭:即“胜”的同声假借字,指腋下腰上部分。②留牛:可能是犁牛。③冬死:指冬眠,也叫冬蛰。一些动物在过冬时处在昏睡不动的状态中,好像死了一般。 (译文) 再向东三百里,是柢山,山间多流水,没有花草树木。有一种鱼,长得像牛,栖息在山坡上,长着蛇一样的尾巴而且有翅膀,而翅膀长在肋骨上,呜叫的声音像犁牛,名叫鮭,冬天蛰伏而夏天复苏,吃了它的肉就能使人不患肿病。 (原文) 又东四百里,曰直爰之山,多水,无草木,不可以上。有兽焉,其状如狸而有髦‘,其名曰类,自为牝牡②,食者不妒。 (注释) ①髦:下垂至眉的长发。②牝:鸟兽的雌性.这里指雌性器官.牡:鸟兽的雄性。 (译文] 再向东四百里,是直爰山,山间多流水,没有花草树木,不能攀登上去。山中有一种野兽,长得像野猫却长着像人一样的长头发,名叫类,一身具有雄雌两种性器官,吃了它的肉就会使人不产生妒忌心。P1-3 序言 作品简介 《山海经》是从战国时期到汉代初年,经多人编写而成的一部古书,书中的记载以神话为主,范围庞大,除了保存有大量的神话资料外,还涉及学术领域的各个方面,诸如宗教、哲学、历史、民族、天文、地理、动物、植物、医药等学科,内容可谓包罗万象,堪称当时的一部生活日用百科全书。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山海经》是“盖古之巫书”,又在《汉文学纲要》中说“盖以记神事”,足以证明《山海经》是一部极具神话研究价值的古书。但有些学者则认为《山海经》不单是神话,其中还包括了远古地理,及一些海外的山川鸟兽等事物。 这部集古代多类学科于一体的旷世奇书,文字简洁、内容丰富、整体有序、结构严谨,全书共分18卷,分《山经》5卷,《海经》13卷(《海外经》4卷,《海内经》5卷,《大荒经》4卷)。大部分成于战国时期的楚地,《海内经》部分成于西汉。《山海经》还被一些学者认为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地理著作,在文学史上价值特殊,其中收集的古代神话最多,据统计其中有关神话的故事有400多个,内容十分丰富,还记载了100多个邦国,550座山峦,300条水道以及邦国的地理、风土等,这对中国古代的地理和民俗风情等方面的考察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山海经》整部书从东、南、西、北四个方面介绍了中华大地的山川宝藏,特别是一些异乌怪兽、奇花异石,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如《海外经》中所传说的异国有:双头国、三首国、女子国、文夫国、大人国、小人国等等,真是让人赏心悦目,产生无限遐想,增长诸多知识。像中国古代的许多神话都是源于《山海经》的,例如: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女娲补天、后羿射日、黄帝战蚩尤、鲧偷息壤治水成功、天帝取回息壤杀死鲧以及大禹治水等故事。 《山海经》除了神话外,在其他领域也具有极高的价值。从宗教来看:书中展示巫师等宗教活动的描写不在少数,有鹿身八足蛇尾者,有鸟身龙首者,有龙身乌首者,有羊身人首者等,这些丰富多彩的祭祀,也从侧面显现了原始宗教自然崇拜的特色;从历史来看:书中所记述的帝俊、炎帝、黄帝等神谱,甚至还包括若干帝王的谱系记载,从中不难发现一个有趣的事实:神话与历史是相辅相成的,天地的开辟,人类的诞生,祖先的事迹,竟都与神话同出一源;从动植物来看:书中的奇禽怪兽,异草珍木就数不胜数了,其中不少还有医疗效用,能治疗各种病症,成了神话性质的医药卫生学;从哲学来看:像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刑天断首,鲧腹生禹等等,都给人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斗志,这种用神话折光反映出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可以说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寓意也十分深刻。作者探源 关于《山海经》的作者和成书时间,历代学者都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开始认为是大禹、伯益所作。但经过数代学者的研究,可以断定的是《山海经》绝非成书于一时,更不是一人所作,其时间的跨度大约是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而作者生活的地域主要集中在楚、巴蜀等地,直到西汉校书时才合编在一起,成为现代我们所看到的《山海经》版本。 《山海经》现存的最早版本是由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校勘编写的。晋朝的郭璞曾为《山海经》作注,考证注释者还有清朝毕沅的《山海经新校正》和郝懿行的《山海经笺疏》等等。由于古代中国一直把《山海经》当作中国的一段历史来看待,成了历代史学家必备的参考文献,但因该书成书年代久远,所以司马迁曾在《史记》中写道:“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佘不敢言之也。” 关于《山海经》这一书名的出现,最早是在《史记》中看到的,到汉成帝时期,刘向、刘歆父子奉命校勘整理经传诸子诗赋,将此书公之于众。《山海经》涉猎之广,内容之奇杂,从古至今使人对其该归于何类多有分歧。《汉书·艺文志》将它列入形法家之首,《隋书·经籍志》以下则多将它归入地理书,但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却谓其为“小说之最古者尔”,鲁迅先生则将它视为“古之巫书”。因此,《山海经》问世之后,关于其内容、成书时间、作者的争论就一直众说纷纭,成了未解的悬案。 从刘向、刘歆父子及东汉王充的说法来看,《山海经》的作者是大禹和伯益,但书中记载的故事还有大禹、伯益以后的史实,所以这个说法难有说服力。到了后来,在结合炎黄两族的传说基础之上,又有了南方楚人作和巴蜀人作等说法。但当代的多数学者还是认为:《山海经》实际上是部积累型的作品,并非一人或几人创作而成。 但更让人难以置信的还在后头,当关于《山海经》的争论传到国外时,法国的汉学家马伯乐竟认为《山海经》中的地理描述与公元前5世纪外来的印度和伊朗文化联系紧密,深受其影响。到了后来,香港学者卫聚贤在《古史研究》中又声称((山海经》的作者是印度人。虽然关于《山海经》作者之争有些人显得牵强附会,有哗众取宠之嫌,但也不乏真知灼见。究其原因,这与(《山海经》的博大精深、无所不容的内容是分不开的,正因此,才致使研究者产生了仁智互见的结论。后世影响 当代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指出:“《五藏山经》在《山海经》全书各部分中最为平实雅正,尽管免不了杂有一些传闻、神话,基本上是一部反映当时真实知识的地理书。”据谭先生研究,《山海经》中记载的山峦,在后代的汉晋书籍中有确切记载的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约一百四十余座。其中对晋南、陕中、豫西地区记述得最详细正确。这应该是研究我国古代地理的宝贵资料。其中对诸多奇异国家和民族的记载,虽然并非都是真实的,但对地理学和民族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山海经》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它保存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像禹杀相柳的传说,就充满了神奇的色彩,既可从文学或神话学的角度来研究,也可以从中看出共工、相柳、禹三人间的关系,由此可见古代民族部落之间的斗争。正是这些大量神话的存在,才为今天的我们在研究原始宗教方面留下了难得的材料。《山海经》中还可以看到一些古代巫师的祭祀活动,从中可以看到古代民族的信仰、崇拜等等。像其中关于一些神奇动物的记载,可能就是古人的图腾崇拜,这无疑是研究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重要参考资料。 《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与历史又有着紧密的联系,从中可以让我们看到远古历史时期的真实面貌,其中的一些记载并非完全是无稽之谈,荒诞之言。同时,《山海经》还是一部科技史,它既记载了古代科学家们的创造发明,也有他们的科学实践活动,还反映了当时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科学技术水平。像《海内经》中的“后稷是始播百谷”和“叔均是始作牛耕”,《大荒北经》中的“叔均乃为田祖”。所有这些都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农业和手工业所达到的水平。 从对文学的影响来看,《山海经》对后世诸子百家的作品创作也影响深远。像《诗经》和《楚辞》,都留有古神话的痕迹。另外,《老子》《庄子》《淮南子》等道家思想也吸取了不少神话的哲理思想。到了后来的《左传》《史记》《尚书》等,就把吸取的神话加以历史化,成了考究历史的重要文献。后来的著名诗人,如陶渊明的《读山海经诗》和李白的《蜀道难》《北风行》等著名诗词都源自《山海经》中的神话。像元、明、清时期的神怪小说,如《封神演义》《聊斋志异》等等,无不与《山海经》一脉相承。 总之,《山海经》这部以神话为主的文学作品,是集象征性、想象性、朴质性、夸张性等手法于一体,再加上情感的、富有生命力的文字表达,才有了这么多神奇的篇章和深远的影响,被后人称誉为“中国文学的宝矿”。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