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妻鹤子林和靖墓;儿女英雄苏小小、武松墓;碧血丹心岳飞墓;社稷为重于谦墓;忠烈千秋张苍水墓;巾帼英雄秋瑾墓;光复先烈陶成章墓;报业大王史量才墓……在西湖孤山、北山、南山等地还存在着更多的名人墓葬。它们的存在使西湖更平添了多许婉约和柔美,阳刚和浩然……驻足于此,我们可以感受那一份独特的西湖文化……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西湖名人墓葬(西湖全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
作者 | 沈建中 |
出版社 | 杭州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梅妻鹤子林和靖墓;儿女英雄苏小小、武松墓;碧血丹心岳飞墓;社稷为重于谦墓;忠烈千秋张苍水墓;巾帼英雄秋瑾墓;光复先烈陶成章墓;报业大王史量才墓……在西湖孤山、北山、南山等地还存在着更多的名人墓葬。它们的存在使西湖更平添了多许婉约和柔美,阳刚和浩然……驻足于此,我们可以感受那一份独特的西湖文化…… 目录 总序 前言 梅妻鹤子林和靖墓 儿女英雄苏小小、武松墓 碧血丹心岳飞墓 社稷为重于谦墓 忠烈千秋张苍水墓 月轮山麓龚隹育墓 朴学宗师俞曲园墓 清流名臣瞿鸿□墓 杭州女婿陈夔龙墓 诗人画家陈三立、陈衡恪父子墓 热血千秋徐锡麟墓 巾帼英雄秋瑾墓 光复先烈陶成章墓 自书墓碑章太炎墓 报业大王史量才墓 民国名人陈布雷墓 “孤山不孤”名人墓 附录:西湖风景区主要历史文化名人墓葬一览表 后记 试读章节 儿女英雄苏小小、武松墓 在西湖西泠桥畔,有两座面对着的名人墓,一座是人称“儿女”的苏小小墓,另一座是世谓“英雄”的武松墓。这“儿女情长”与“英雄气概”,本相去甚远,泾渭分明,然却在这西子湖滨,遥相呼应。“英雄”与“儿女”英灵相面,朝夕共处,为这厚重的西湖文化增添了靓丽的一笔。 苏小小生活在南北朝的南齐时代(479—502),又名苏小娟。历史上的南齐是由萧道成创建的,建都于建康(今南京),历7主,凡24年。苏小小,据说就是当时的“钱塘名妓”,能歌善舞,亦能作诗填词,“信口吐辞,皆成佳句”。徐陵《玉台新咏》有谓: 妾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 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 这首传诵古今的诗歌,是苏小小所作,写了她的快乐和她的爱情。西陵就是西泠,今天的西泠桥亦由此而来。面对西泠佳境。苏小小还写道: 妾本钱塘江上住,花开花落,不管流年度; 燕子衔将春色去,纱窗几阵黄霉雨。又谓: 燕引莺招柳夹途, 章台直接到西湖, 春花秋月如相访, 家住西泠妾姓苏。 自古红颜多薄命,苏小小亦是佳龄玉殒。据《西湖拾遗》推演,苏小小先是不期而遇当朝相国的公子阮郁,后救助了落难书生鲍仁。又巧妙应对了官吏孟浪。虽身为弱小女子,她却能于繁世间尽情爱恨,可谓不易。最后,名噪一时的才女因染重症花落而去。临终前,她留下遗言,说西泠是她的山水知己,她生于西泠,死于西泠,亦愿埋骨于西泠。 苏小小离去了,但香名未散。到了唐代,大诗人李贺写下了一首《苏小小墓歌》: 幽兰露,如啼眼。天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佩。油壁车,久相待。冷翠烛,劳光彩。西泠下,风雨吹。 由此,我们可以得知,苏小小墓至唐代犹存。 岁月如流,到了清初的“康乾盛世”,性喜游历的康熙、乾隆二帝南巡,皆不约而同地幸临苏小小墓。清人沈三白《浮生六记》有谓: 苏小小墓在西泠桥侧。土人指示初仅半丘黄土而已。乾隆庚子,圣驾南巡曾一询及。甲辰春,复举南巡盛典,则苏小小墓已石筑其坟,作八角形,上立一碑,大书曰:“钱塘苏小小之墓”。以此吊古骚人.不须徘徊探访矣。 两位帝王的巡幸,使苏小小墓名气大增,时人遂在墓上建亭,名谓“慕才亭”。亭柱上镌刻着的“湖山此地曾埋玉,风月其人可铸金”之名联。亦得以流传至今。 民国肇建,在苏小小墓的斜对过,时人感于宋时梁山好汉、行者武松之“忠义”,遂修建了武松墓。自此以后,苏小小和武松就结伴西泠了。 P9-P11 序言 西湖以其山水甲天下,湖光山色的四季变化,吸引了历代文人雅士驻足于此。他们对酒当歌,吟诗作画,大诗人白居易的“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即为他们内心世界真实的写照。正因为如此,这三面环山、层峦叠翠的西湖之滨,也成了历代名士的最后归宿,孤山、丁家山、积庆山、三台山、灵隐山、凤凰山……这湖的周边,留下了他们的长眠之处。这坟、墓、碑、塔,加上亭、台、楼、阁,又构成了西湖自然景观之外的人文景观。这一切,又恰如蔡元培先生在其所撰的联语中所言:“圣湖风景得祠墓点缀差不寂寞……” 史料记载。距今1700多年前的东晋名道士葛洪和来华印度高僧慧理殁后就埋骨在湖山之中,可惜,历经岁月沧桑,他们的墓和塔已经无处可寻了.但是,代表他们文化精神的抱朴道院和灵隐禅寺犹存,通过这两个有形的载体,一种文化的传承就将继续下去,与湖山共存,这种自然与文化的共存共荣,正是西湖文化底蕴之所在。 南齐的西湖美人苏小小,是钱塘一代名妓,生于斯,长于斯,殁于斯,葬于斯,她的故事传诵至今。“西泠埋骨应无憾,赢得千秋吊古情”。小小于今,似乎已成西湖之美的代言人。 到了北宋年间,西湖的秀美吸引了隐士林和靖。他住在孤山,以梅为妻,以鹤为子,创作了大量关于西湖的诗作,死后亦葬于斯,真是“梅花已老亭空鹤.处士长留山不孤”。 当然,除了婉约和柔美,与西湖同在的还有阳刚和浩然。被誉之为“西湖三杰”的岳飞、于谦、张苍水,活与死,都轰轰烈烈,他们死后与湖山为伴,共诉天下兴亡,永远为后人所怀念。与之相仿的还有“浙东三侠”徐锡麟、秋瑾、陶成章,同样是惊天地、泣鬼神,凭吊他们的墓茔,一股浩然正气油然升起。这是西湖文化的另一面。而这“儿女”和“英雄”的结合,就构成了清人周馥诗中的刚柔组合: 岳王坟上柏苍苍,苏小坟前几绿杨。 儿女英雄各千古,多他裙屐熱心香。 鉴于资料所限,全书仅仅选择了分布在孤山、北山、南山等10余处西湖名人墓葬作为重点介绍,但就这10多处而言,既包括了人所共知的民族英雄和革命先烈,也包括了学术精英及那个时代的名臣名人。总之,各具代表。他们埋骨西湖的湖山之间,为自然西湖增添了文化内涵,他们与湖山同在,为湖山增色。另外,在书末附有《西湖风景区主要历史文化名人墓葬一览表》,尽可能多地展示一些名人墓葬及其现状。使亲爱的读者们能对这些人物及其长眠之地有一个较为宏观的印象,以加深对名人墓葬这个西湖文化载体的了解。 后记 本书撰写的缘起,始于去冬今春我有幸参加了西湖研究重点课题《大跃进至文化大革命期间西湖演变的研究》课题组,并担负其中有关西湖名人墓葬的保护与破坏部分的研究。在调研过程中,我跑图书馆、档案馆,寻找相关史源,又寻访有关历史老人,听他们讲述自己的“亲历、亲见、亲闻”之事。发掘这些书面和口头的材料,尽管时过境迁,有些已不太完整,有些仅仅是“历史的碎片”,但却使我对西湖名人墓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就有了写作本书的冲动。 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友人丁云川先生的热情支持。云川先生是杭州有名的“热心市民”,虽已年逾花甲,却仍在发挥余热。他对西湖文物的收藏和研究倾注了浓厚的兴趣,对寻访西湖名人墓葬也下了很多心力。而且,云川先生为人谦和,是一个很容易打交道的热心肠人,我们曾结伴去考察了灵隐韬光旁的永福寺复建工程,寻访了晚清一代名臣瞿鸿□墓,及坐落在鸡笼山麓的林启、惠兴、徐自华、林寒碧、苏曼殊等名人的墓葬。在本书写作过程中,他慨然向我提供了许多珍贵的图片资料.这就是发表在本书之中的陈夔龙夫人许禧身墓志铭、苏小小墓、林寒碧墓的资料照片,以及南社名人徐自华、徐蕴华、林寒碧,教育家惠兴女士相片的由来。这些弥足珍贵的历史照片得以重见天日,云川先生功不可没。因此,对于老丁,我除了感激,还是感激。 除了资料照片外,本书的摄影由潘海红兄担任。忆昔日,海红和我曾是一个美术进修班的画友,后来考大学,我考了中文专业,他考了服装设计专业,仍坚持着自己对美的追求。为拍摄墓葬照片,我们顶着“秋老虎”的骄阳,穿行在不太为人所知的陈三立、陈衡恪父子墓的茶林之中,穿行在人迹稀少的史量才墓的里鸡笼山山路里,汗水湿透了衣衫,却乐此不疲。海红曾出版过一本题为《淡妆浓抹——新西湖》的摄影画册,这次拍摄,也同样可见他这些年对摄影艺术的追求和“发现美”的功力。 本书得以付梓,承蒙张建庭、刘颖、褚树青等同志的鼓励和支持,及许建民、王公明、周美芳、仇家倞等同志提供的帮助,书稿经徐海荣、徐吉军、王其煌同志审读而得以完善,在此并致谢意。 沈建中 2005年9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