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脊梁--王立群解读华夏历史人物(精)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王立群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在国家民族危亡之际,不少仁人志士挺身而出,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救亡图存。

第一,解救国家危亡。

一种情形是危难已显但尚未形成实际危害,在此时刻他们挺身而出,将危险因子消灭在萌芽状态。春秋时期的弦高可谓典型代表。

弦高是郑国的一位商人。鲁僖公三十二年冬,西方的秦穆公为了谋求向东发展,为参与中原争霸赢得更多的筹码,决定偷袭郑国。秦穆公时期,秦国与郑国相比,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军事实力,都要强于郑国,一旦偷袭成功,郑国必定伤亡惨重。但是,从秦国到郑国,路途遥远,全副武装的秦军浩浩荡荡地远行千里,必定会引人注目,要想偷袭郑国成功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师之所为,郑必知之。……且行千里,其谁不知?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僖公三十二年》,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490页)。果不其然,当秦国军队行进到滑国这个地方时,他们的行动被郑国人发现了,这个郑国人便是弦高。弦高经常来往于各地经商,那次他从郑国赶着一大批牛去往周王室所在地,恰巧也到了滑国,很快便发现了秦国的意图,出于对国家的热爱与责任感,弦高决定想办法阻止这场国家灾难。

弦高是个生意人,脑子活,他知道解决问题首先要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秦国偷袭郑国,“偷袭”是关键,如果郑国知道秦国的意图,有所准备,秦国的偷袭便不攻自破。然而,偷袭不成,劳师动众的秦国也或许会孤注一掷,直接来个明面上的战争,这对于郑国来说也非好事,如何说动秦国也是一个问题。

弦高思索一番之后,决定兵分两路:一方面派人快马加鞭赶回郑国,向郑国国君郑穆公报信;另一方面自己伪装成郑国的特使,送给秦国四张熟牛皮,又送去了十二头牛,让秦国犒劳将士。弦高在送去礼物之时,以特使的口吻“转述”郑穆公的意思,当然,这是弦高自己杜撰的郑穆公之语,他说郑穆公听说秦国行军要经过郑国,便特意派自己来犒劳秦军(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僖公三十三年》,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495页)。弦高这是告诉秦军,郑国已经知道了你们的行动,你们再想偷袭是不可能了。接着弦高又说,郑国贫乏,为秦军在滑国准备了一天的军需供应,如果秦军停止行进军需供应就会给他们,而如果继续往郑国前进,郑穆公则准备了一天的军事防备(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僖公三十三年》,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495页)。此番话刚柔相济,不卑不亢,也就是说,你们不打,好酒好肉供着你们;你们要打,我们也不惧你们。如此一来,秦军便被动了。再加上远在郑国的秦国内应因为弦高的送信而被郑穆公发觉了,秦军认识到此番偷袭是不会成功了,正面攻击又没有后援,所以最后终止了既定计划,灭了滑国班师回朝了。

弦高用自己的胆识与智慧,无声无息地为郑国免除了一场致命的灾难。他冒着相当的危险,自掏腰包为秦国送去财物,主动为国出力,如果不是出自对国家的热爱,怎么会有如此举动?弦高犒师之后的表现,也进一步表明了他的本心。郑国上下知道弦高的义举之后,对其甚为感激,郑穆公给予弦高高官厚禄,以示奖赏,弦高拒绝了。他说自己是郑国的一员,国家危难之时,自当挺身而出为国纾难解困,他做此事是因为心中有国,而不是为了得到国君的赏赐。他是生意人,但他不会拿着国家命运做生意。如果接受赏赐,不仅不合自己本愿,而且还会败坏郑国风俗,这不是仁者所为(郑伯乃以存国之功赏弦高,弦高辞之曰:“诞而得赏,则郑国之信废矣。为国而无信,是俗败也,赏一人而败国俗,仁者弗为也。以不信得厚赏,义者弗为也。”何宁《淮南子集释》卷十八《人间训》,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272页)。

解救国家危难,还有一种情形,便是危难已经切切实实发生了。是甘愿做亡国奴,还是奋起抵抗,救亡图存?这是必须面临的抉择。历史上,卫青、霍去病、李广、辛弃疾、岳飞、宗泽、文天祥、戚继光、袁崇焕等人,面对外敌入侵,坚决抵抗,奋勇杀敌,或者让外敌伤亡惨重,保护了国家百姓,或者减缓了外敌入侵的步伐,挺起了中国的脊梁。在他们身上,对国家的热爱,以及主动的担当精神,是他们共有的特性。

第二,谋求国家生存。

在历史上,还有许多英雄人物,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只为了谋求国家的生存,维护国家的利益。这类人物,其图存也可分为两种类型:

一类是在大国夹缝中图存。

此类型以春秋时期的子产为代表。子产是郑国的执政大夫。郑国在春秋时期是个小国,只有初期郑庄公时期光辉过,之后便渐趋衰落。再加上郑国在地理位置上也不太占便宜,它处于中原地带,地势平坦,是“四战之地”。诸侯争霸,无论是东方的齐国、南方的楚国,还是西方的秦国、北方的晋国,扩张势力时都会将触角伸到郑国。因此,春秋时期的郑国经常挨打,霸主们揍了郑国一顿之后,便让郑国做他们的小弟。这个小弟做得还很委屈,左右为难:跟着晋国走,楚国不愿意;跟着楚国走,晋国就发怒,随时都有被灭了的危险。

P33-36

目录

何以脊梁

孟子:中华民族的人格铸造者

屈原:爱国是他永恒的信念

苏武:一个不屈的脊梁

张骞:一位青年的强国梦

卫青与霍去病:绝代双骄

李广:不教胡马度阴山

华佗:敬业神医

岳飞:一颗精忠报国之心

王安石:一个改革先行者

岳飞:一颗精忠报国之心

序言

1934年10月,鲁迅先生在《太白》半月刊第一卷第三期发表了题名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文章。鲁迅之所以写这篇文章,是因为当时的社会中弥漫着“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1934年8月27日《大公报》社评《孔子诞辰纪念》)的类似论调。在文章中,鲁迅先生说,如果单据一些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因为先是自夸地大物博,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寄希望于国联,再后来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信“地”,信“物”,信“国联”,唯独没有相信过“自己”,所以早就失掉自信力了。同时,鲁迅先生认为,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因为“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正是这些人,构成了中国的脊梁。

鲁迅先生是这样说的: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鲁迅全集》第六卷《且介亭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2页)

鲁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他刚刚完成以历史故事为题材的小说《非攻》(写于1934年8月),对墨子为民众利益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性格与精神深有了解,对中国的历史与传统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他不但认为中国人并没有失掉自信力,而且从古至今都不乏脊梁式的人物,所以他一口气列出了四种中国的脊梁: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

短短的几十个字,鲁迅先生从帝王将相家谱的“正史”之中,发现了中国的脊梁。虽然仅是举例的性质,却将中国脊梁的核心与特质抽出来了。今不惧辞费,不避画蛇添足,尝试赘述之。

埋头苦干的人

鲁迅先生讲的第一种人是“埋头苦干的人”。所谓“埋头苦干”,实际上是由两个层面构成的:一是“埋头”,二是“苦干”。如果要再进一步分析的话,“埋头”是前提条件,意思是平心静气、排003除干扰、“咬定青山不放松”、心无旁骛、专心致志、不务虚名。“苦干”,意思是不怕艰苦、不畏艰难、不避艰辛、任劳任怨、尽力工作。能不能埋下头来,决定着能否苦干;只有埋下头来,才有可能苦干。正如鲁迅先生所言,从古至今,中国就不乏埋头苦干的脊梁。

鲁迅先生思考中国脊梁这个问题的时候,是在他刚刚完成小说《非攻》一个月之后。所以说,有理由相信,鲁迅对墨子的了解与理解,对其中国脊梁问题的叙述是有直接影响的。  先秦时期有两大显学,一是儒家,二是墨家。儒家在先秦是显学,先秦以降,还是显学,所以司马迁在《史记》中,不仅破例将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孔子编入“世家”之中,写了《孔子世家》,而且对孔子的弟子也做了梳理,写了《仲尼弟子列传》,对其他儒家学者也写了不少传记,如《孟子荀卿列传》等。比较而言,墨家就没有那么“走运”了。墨家在先秦是显学,先秦以后,就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司马迁在《史记》中没有给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翟设立专传,仅仅在《孟子荀卿列传》的最后附记了二十四个字,算是最终没有完全忽略这个先秦的显学。司马迁的记载是:

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

或曰在其后。(《史记》卷七十四《孟子荀卿列传》,中

华书局2014年版,第2855页)

……

无论过去,抑或现在,这些“中国的脊梁”,他们埋头苦干,他们拼命硬干,他们为民请命,他们舍身求法,他们救亡图存……他们用自己的一腔热血、满怀正气改天换地,谱写出一篇篇被后人传颂的时代壮歌,也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在他们身上,我们感受到的是他们的崇高理想,他们的坚定信心,他们的顽强意

志,他们的进取精神,他们的奉献意识,他们的历史使命感,他们的担当精神。他们心系国家,情系民众,变法图强,济世安民;他们不惧挫折,脚踏实地,前赴后继,直面死亡。他们,没有理由不值得我们肃然起敬。

鲁迅先生说:“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鲁迅全集》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3页)历史的书卷在不断翻动,时代在不断前进,中国脊梁的具体形象也不断在变化,但不管怎么变,其精神是不变的。在新时期,走在前列的开拓者当然是中国的脊梁,埋头苦干、不甘落后而奋力直追的人,同样是中国的脊梁,他们共同构成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中坚力量。

收入本书的数篇文字,是我近些年在央视《百家讲坛》参与集体选题中承担的部分以及在其他一些场合讲演的部分内容。此次将这些文字汇集起来时,竟然发现,它们均指向一个主题——中国的脊梁,由此又想起了鲁迅先生的文章,于是围绕这段文字,略微做了一点解释,稍加一点扩充,放在前面,权当为序。

王立群2015年冬于北京

内容推荐

《中国脊梁--王立群解读华夏历史人物(精)》为“百家讲坛”主讲人王立群先生在央视的讲座文字整理稿,集中讲述了中国历史上10位圣贤英雄,讲述他们为民请命、马革裹尸、一往无前推进改革等的英勇故事。他们用自己的鲜血书写了历史,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启迪了民众,他们用自己的脊梁撑起了民族的脊梁。

编辑推荐

关于孟子、屈原、岳飞等先贤英雄的爱国主义教育读物和学术出版物不乏其见,但《中国脊梁--王立群解读华夏历史人物(精)》与市场上常见的同类题材图书大不相同之处显而易见,一是该书是知名学者、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王立群教授的力作,文笔优美,文中所引用的材料丰富、鲜见,再加上王立新先生的妙解和精彩点评,读来让人大有裨益。另外,该书写法上很有创新和特色,可谓别具一格,既有文史读物的严谨和考据,又不乏通俗读物的行云流水和轻松活泼,为王立群教授所独创的“王体”,相信读者开卷后,定有眼前一亮的别样阅读体验。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9 15:5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