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天路治沙--青藏铁路生态保护和荒漠化防治科学考察纪实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作者
出版社 中国林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钱能志主编的这本《天路治沙--青藏铁路生态保护和荒漠化防治科学考察纪实》向人们娓娓道来科研工作者真实详细的实地考察过程,展示了青藏铁路沿线生态保护和荒漠化防治的成绩、经验和体会,指出当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并提出了积极的对策和建议,具有较强的科学参考价值。在兼具科普性的同时,书中还配有大量生动有感染力的科考及当地风土文化气息的图片和故事,增加了可读性。

内容推荐

钱能志主编的这本《天路治沙--青藏铁路生态保护和荒漠化防治科学考察纪实》分为上、中、下三篇,详细介绍了西宁到拉萨铁路沿线几个沙害区的现状、特征、类型、危害、成因及预防、治理的措施、经验、成效等,并向读者展示了青藏沿线上著名的城市历史风貌以及风土人情。书后附有随行人员名单及科考方案等内容。

目录

前言

上篇 高原天路

 青藏高原

 青藏铁路

中篇 天路冶砂科考行

 始发西宁

 远望青海湖

 穿越柴达木

 乌兰沙害区

 连湖沙害区

 格尔木座谈

 瞻仰慕生忠

 仰望昆仑山

 红梁河沙害区

 秀水河和北麓河沙害区

 穿越可可西里

 沱沱河沙害区

 措那湖沙害区

 夜宿拉萨火车站

 拉萨研讨

 感受神奇拉萨

下篇 天路冶砂 任重道远

 天路治沙初见效

 天路沙害风险大

 献计北京城

附件

 科考组专家、记者及随行人员名单

 活动方案及会议纪要

 相关报道

试读章节

列车驶离了“野生动物的乐园”可可西里之后,沿途雪山绵亘,冰川蜿蜒,湖泊广布,山丘起伏,泉群出露,冻土成带,水系发育,河川众多。列车上,专家们遥看沿线经过的雪山、冰川、湖泊、冻土、河流,相互交流着体会心得。窗外与青藏铁路并行的青藏公路,好似一对恩爱的夫妻朝夕相处,难解难分。她们大部分时候结伴而行、形影不离,时远时近、并行交错。铁路像丈夫,高大勇猛,性格硬朗,有一往无前、势如破竹的气概;公路似妻子,线条舒缓,婀娜多姿,常常依附在丈夫身旁。不但铁路、公路交织在一起,河流也充当陪衬,远看好似一条明亮的丝带缠绕在她们身上。列车驶离可可西里,穿过世界第一的隧道——风火山隧道,沿着高原草甸前行,就能看到发源于唐古拉山脉主峰格拉丹冬西南侧的沱沱河了。沱沱河是长江重要的源头。列车停在沱沱河边,专家们对沱沱河沙害区进行了实地考察。

沱沱河又称托托河、乌兰木伦河,蒙语意为“红河”,位于青海省西南部,是长江正源。早在《尚书》中,人们就在讨论长江之源,北魏著名的旅游家徐霞客认为金沙江是长江之源,并著《江源考》一书论述。到了清朝,康熙皇帝也曾派专人溯金沙江而上,摸索出通天河是长江正源,但是通天河以上“江源如帚、分布甚阔”,再也分不清进一步的源头河了。新中国成立后,研究人员曾于1956年和1977年两次考察长江源头地区,在1977年的考察中,终于确定发源于格拉丹冬的沱沱河是万里长江的正源。1978年1月13日,我国正式宣布,长江的正源在格拉丹冬的姜根迪如。至此,长江全长确定为6380千米,名正言顺地取代了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成为了世界第三大河。

沱沱河地段在地貌上属长江源小起伏高山宽谷盆地区,其中有较宽的冲积平原和冲洪积平原,在其边缘地带分布着剥蚀台地和河湖相沉积台地。沱沱河是本段最大河流,主导风向西北偏西。沙物质主要来源于沱沱河冲积平原的河流冲积物和河漫滩现代河流冲积物。在枯水季节,现代河流冲积物在风力吹扬作用下跃上河漫滩陡坎,堆积在河漫滩附近。另外,沱沱河冲积平原上还零星分布有古风成沙丘,这些沙丘大部分已经活化,成为新的沙源。本段积沙严重段在沱沱河特大桥与沱沱河车站之间,尤其在沱沱河桥头及车站西岔区大风季节积沙一度阻塞铁路,经过人工清沙才恢复通行。

沱沱河沙害区目前的治理措施主要采取多种工程措施交叉防护,取得了一定效果,初步控制了沙害的蔓延,促进了植被覆盖度的恢复。

列车离开沱沱河站,就可以清晰地看到前方连绵不断的雪山。“山回天气转,风吹云影动”,这预示着唐古拉山距离不远了。令人称奇的是,这一段路上河流纵横,河网密布,草色变幻,时黄时绿,时深时浅。专列一直溯通天河的主要支流“布曲”河南上唐古拉山。  从沱沱河站前行190千米,到达海拔5068米的唐古拉车站——世界海拔最高的铁路车站。车站站台立有一块石碑,上面赫然写着“世界铁路海拔最高点5072米”。此处海拔比之前由秘鲁人保持的海拔4817米的世界铁路最高纪录整整高出255米。

唐古拉山位于西藏北端,西与喀喇昆仑山脉相连,东南与横断山脉相接,是西藏自治区与青海省的地理分界线。“唐古拉”为藏语,意为“高原上的山”,又称当拉山或当拉岭,在蒙语中意为“雄鹰飞不过去的高山”。高寒是唐古拉山永远的特征,连绵起伏的山峦终年积雪不化,传说当年成吉思汗率领大军欲取道青藏高原进入南亚次大陆,却被唐古拉山挡住去路。恶劣的气候和高寒缺氧,致使大批人马死亡。所向披靡的成吉思汗,只能望山兴叹,败退而归。

无数的远古冰川纵横奔泻,从古冰川流下的融水形成了多条江河的源头。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下的姜根迪如冰川是长江正源沱沱河的发源地,在它的北麓是长江南源当曲的源头,而在唐古拉山南麓则又发源了怒江和澜沧江。唐古拉山不仅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和江河之源,更是中国内流水系和外流水系以及太平洋水系和印度洋水系的分界线。从唐古拉山以北发源的江河,如长江、黄河横贯华夏大地,最后注入太平洋;而从唐古拉山以南的江河,如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等均从中国流经国外,最终进人印度洋。

到此为止,科考团的青藏铁路考察已经走过了四分之三的路程,最重要的是已经跨越了第三个台阶,完成了全部艰难的路程。由于这里是青藏铁路所经之处海拔最高点,所以也是对初次登上高原的考察人员的考验。部分专家尽管身体有些不适,但仍坚持考察,让人敬佩。

乘坐在列车上,车窗外最诱人的景观之一就是与列车同行的青藏公路。而此时,两条并列而行的进藏线路终于分道扬镳,列车从相对低缓的布曲、扎加藏布和日阿拉藏布河谷地区的另外一个垭口通过。

青藏公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之一,1950年动工修建,1954-年12月25日正式通车。公路东起青海省省会西宁的虎台,途径日月山、青海湖、盐湖,在柴达木盆地的东南跨越察汗乌苏河、香日德河、洪水河等河流,到达青海省第二大城市格尔木,长约782千米。

从格尔木出发,青藏公路翻越四座大山:昆仑山、五道梁、唐古拉山和念青唐古拉山;跨越四条大河:格尔木河、楚玛尔河、沱沱河和通天河,平均海拔4500米。公路穿过藏北羌塘草原后,到达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

经过50多年不间断的整治改建,青藏公路已经成为国家二级公路干线,路基宽10米,坡度小于7%。青藏公路是世界上首例在高寒冻土区全部铺设黑色等级路面的公路,在青藏铁路修建之前,担负着80%的进藏物资的运输,是西藏和青海最繁忙的公路。  P70-74

序言

修建入藏铁路,构筑沟通西藏、青海与内地往来的立体战略通道是几代中国人的梦想!人们曾经设想过多种进藏铁路方案:青海到西藏的青藏铁路、云南到西藏的滇藏铁路、四川到西藏的川藏铁路、甘肃到西藏的甘藏铁路等等。经过多年设计和严格的评估论证,最终确定了修建青藏铁路。青藏铁路线从设想、规划,到评估、建设,再到建成通车和维护,经历了艰难曲折的过程,融汇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百年宏愿。没有哪一条路能像青藏铁路一样令人魂牵梦绕,也没有哪一条路像她一样壮美险峻,让无数人铭刻肺腑。

青藏铁路,“中国公共建设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所跨越的青藏高原是世界上仅有的独特的生态系统和世界山地生物物种的一个重要的起源和分化中心。高原独特的自然环境条件,形成了世界上少有的高寒生物区系。这是一个十分复杂和格外脆弱的生态系统。在这样恶劣的高寒自然生态系统中安置建设如此庞大的人工铁路工程,修建者们更是慎重考虑:铁路工程应该配套哪些防沙治沙工程,才能保证风沙与移动沙丘不会侵蚀铁路工程的正常运行;建设什么样的生态保护配套工程才能保护好生态系统原有动植物种群的长久繁衍生息;如何建设铁路工程才能不干扰和破坏脆弱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如何管理铁路工程与生态保护工程才能保障二者功能的双赢……

为了保护青藏高原独特的高原高寒生态系统和特有的生物物种,我国相继建立了可可西里、三江源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从青藏铁路建设初期,乃至建成后的运营维护,修建者们都将铁路所在地极其敏感的自然属性摆在重要位置加以考虑。一直以来,加强铁路沿线的生态保护,保障青藏铁路的安全运营,都是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非常关注的重大事情,也是社会各界组织及学者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青藏铁路建设初期签订了中国铁路建设史上首份环保责任书,使青藏铁路从一起步就是一条绿色之路,代表了当今世界高原铁路建设的最高水平。青藏铁路从西格段运营到现在,已历经几十年,其中对安全运营威胁最大的就是风沙。多年来,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经过不断探索和努力,已经积累了大量防沙治沙的经验,铁路沿线的沙害预防和防治取得一定成绩,有效控制了风沙危害蔓延的情况,保证了青藏线的安全畅通。尽管铁路等相关部门一直坚持环保型铁路的思想路线,最大限度地保护沿途的生态环境,尽最大努力照顾沿线动植物的生存和繁衍,但青藏铁路沿线跨越多样的自然地域和生态区位的脆弱性,决定了该区域原生态极易破坏又很难人工恢复、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复杂性和长期性,仍然需要我们持续不断地关注和重视。

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是国家一级学会和行业学术团体的排头兵,从成立以来就一直致力于防沙治沙等生态保护的相关工作。2012年学会带着上述值得关注和研讨的一系列问题,组织了青藏铁路防沙治沙和生态保护综合科学考察活动,我是此次科学考察活动的组长,由于工作时间安排问题,我没能参加考察活动。但考察活动结束后,学会立即组织了相关专家召开了铁路沙害防治科考成果应用研讨会,我受邀参加了该研讨会。听取考察过程的汇报和总结,我更加认为这次考察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十分重要和宝贵。青藏铁路考察汇集了众多专家和学者的知识与智慧,搜集了丰富的生产实践资料,拍摄了很多防沙治沙工程与效果的珍贵照片,总结出许多成功的经验与值得完善的问题。鉴于搜集的文献资料丰富宝贵,影像资料真实难得,对今天和未来都有很高的学习借鉴价值,研讨会提议由学会牵头编写《青藏铁路生态保护和荒漠化防治科学考察纪实》,现以“天路治沙”为名,汇集成书,即将交付出版。

本书向人们娓娓道来科研工作者真实详细的实地考察过程,展示了青藏铁路沿线生态保护和荒漠化防治的成绩、经验和体会,指出当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并提出了积极的对策和建议,具有较强的科学参考价值。在兼具科普性的同时,书中还配有大量生动有感染力的科考及当地风土文化气息的图片和故事,增加了可读性。学会邀请我为本书写序,我欣然接受,愿以此书展示成果、启示后人,以飨读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5:2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