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丽丝梦游奇境爱丽丝镜中奇遇》的作者路易斯·卡罗尔自幼极富想象力,性格内向、终生未婚,却非常热爱儿童,常与儿童共同游戏。1862年的一个夏日,卡罗尔带邻居的三位女儿泛舟于泰晤士河上,在河岸小憩喝茶时,他给孩子们编了一个奇境记故事,主人公便是以姐妹中伶俐可爱的七岁小爱丽丝为模特的。回家后,卡罗尔应爱丽丝请求把故事写下来并亲自作插图,送给了小爱丽丝。不久小说家亨利·金斯莱发现了书稿,拍案叫绝,在他的鼓励下,卡罗尔进一步加以润色,以《爱丽丝漫游奇境》为题,于1865年正式出版。1871年,卡罗尔又出版了这部童话的姊妹篇《爱丽丝镜中奇遇记》。
路易斯·卡罗尔著的《爱丽丝漫游奇境》是一部世界级经典儿童文学。
故事讲述了小女孩爱丽丝追赶一只揣着怀表、会说话的白兔,掉进了一个兔子洞,由此坠入了神奇的地下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喝一口水就能缩得如同老鼠大小,吃一块蛋糕又会变成巨人,同一块蘑菇吃右边就变矮,吃其左边则又长高,狗发脾气时便咆哮和摇尾巴,而猫咆哮和摇尾巴却是因为高兴。在这个世界里,似乎所有吃的东西都有些古怪。
不仅如此,爱丽丝还遇到了一群动物:渡渡鸟、蜥蜴比尔、柴郡猫、疯帽匠、三月野兔、睡鼠、丑陋的公爵夫人……她在一扇小门后的大花园里还见到一整副的扑克牌,牌里粗暴的红桃王后、老好人红桃国王和神气活现的红桃杰克(J)等等。
爱丽丝为了帮三个园丁躲避红王后的迫害,在荒诞的法庭上大声抗议国王和王后对好人的诬陷。在这个奇幻疯狂的世界里,似乎只有爱丽丝是唯一清醒的人,她不断探险,同时又不断追问"我是谁",在探险的同时不断认识自我,不断成长,终于成长为一个"大"姑娘的时候,猛然惊醒,才发现原来这一切都是自己的一个梦境。
《爱丽丝梦游奇境爱丽丝镜中奇遇》还收录了《爱丽丝镜中奇遇》。
爱丽丝打开了这个小门,发现门外是一条小小的通道,比老鼠洞大不了多少。她跪下身来,顺着这条窄小的通道望过去,看到一个极其美丽的花园。她多想离开这道黑暗的长廊,到那些美丽的花圃和清凉的喷泉中去游玩呀!可是那个门洞她连脑袋都伸,可怜的爱丽丝想道,“就算头能,可肩膀过不去也照样毫无用处。啊,我多么希望能像望远镜那样可以把人变得只要知道怎么变,我想我就能把自己变得。”你瞧,接连发生了这么多匪夷所思的事儿,让爱丽丝开始觉得其实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了。
看来守在小门旁一点用处都没有,于是,她便回到了桌子边,希望能够在桌上再找到把钥匙,或者至少找到一本教人可以像望远镜那样把人变小的书。这次她在桌上发现了一只小瓶。(“这只小瓶之前肯定不在这里。”爱丽丝说。)瓶颈上贴着张小纸条,上面印着两个漂亮的大字:“喝我”。
说“喝我”倒是完全没错,不过谨慎的小爱丽丝不会草率地就把它给喝下去的。“不行,我得先看看,”她说,“我要看它上面标没标‘毒药’两个字。”因为她看过好几篇精彩的小故事,是关于孩子们被烧伤、被野兽吃掉和其他一些让人觉得不快的事情的。所有这些都是因为他们没有记住朋友们原先教给他们的一些简单的规则,例如:手握炽热的火钳太久的话手就会被烧伤;小刀割手指太深了,手指常常会流血。爱丽丝一直都没忘记,要是喝了很多标有“毒药”的瓶子里的东西,迟早肯定给身体带来伤害。
不过这只瓶子上并没有标着“毒药”字样,于是爱丽丝便冒险尝了一下,觉得非常好喝,(它的口味其实是一种混合着樱桃馅饼、蛋奶沙司、菠萝、烤火鸡、太妃糖和热奶油面包的味道)。她一口气就把它喝下去了。
“多么奇怪的感觉啊j”爱丽丝说,“我定是在渐渐地缩成一个望远镜里的小人儿。”
的确是这样,她现在只有十英寸高了。一想到自己现在可以穿过那道小门到那个美丽的花园里去,她高兴极了。不过,她还是再等了几分钟,看看自己是不是会再继续缩小下去。想到这里,她感到有点紧张不安了。“因为,你知道,”爱丽丝自言自语道,“最后的结局或许是自己会像蜡烛的火苗那样完全熄灭了。我真不知道自己最后会怎么样。”她努力试着去想象蜡烛灭掉后的火焰会是什么样子,因为她想不起自己曾经见过那种情况。
过了一会儿,发现没再发生什么事儿,她决定马上就到花园去。可是,唉,可怜的爱丽丝!当她走到那道小门跟前时,发觉自己忘了拿那把小金钥匙。就在她回到桌子跟前去拿那把钥匙时,却发现自己已经够不着它了。透过那道玻璃桌面,她可以一清二楚地看到那把钥匙,她竭尽全力抱着一条桌腿往上爬,可是那条桌腿太滑了,她试了一次又一次,把自己弄得筋疲力尽的。最后,这个可怜的小东西坐在地上哭了起来。
“嗨,这么哭根本就没用的!”爱丽丝非常严厉地对自己说道,“我劝你马上打住!”她常常给自己很不错的建议(虽然她很少按照自己的这些挺不错的建议去做),有时甚至会狠狠地训斥自己,把自己训斥得眼泪汪汪的。记得有一次她同自己比赛槌球,由于她骗了自己,便打了自己几记耳光,因为这个古怪的孩子非常喜欢装成两个人。“不过现在装成两个人可是一点用也没有!”可怜的小爱丽丝想,“哎呀!我现在小得都够不上一个体面的人了。”
不一会儿,她的目光落在桌子下面的一个小玻璃盒子上。她打开盒子一看,发现里面有一块很小的蛋糕,蛋糕上用葡萄干精美地嵌着“吃我”两个字,“好吧,我就吃了它,”爱丽丝说,“要是它让我变大,我就够得着钥匙了;要是它让我变得更小,我就可以从门缝下爬过去。所以,无论是变大还是变小,我都可以进入那个花园。因此,无论要怎么变,我都不在乎!”
她吃了一小点,就焦急地问自己:“是哪一种?是变大还是变小?”她用手摸摸头顶,想知道自己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让她大为吃惊的是,她还是原来那副样子。人们在吃蛋糕时本就应该这样才是正常,只是爱丽丝已经习惯了各种稀奇古怪的事情的发生,生活中的正常事情反倒显得乏味无趣了。P6-8
《爱丽丝梦游奇境+爱丽丝镜中奇遇》一书是英国作家路易斯·卡罗尔于1865年出版的一部儿童文学作品。作者因此书被誉为童话之父。
路易斯·卡罗尔原名查尔斯·路德维希·道奇逊,是与安徒生、格林兄弟齐名的世界顶尖儿童文学大师。他出生于英国柴郡的一个牧师家庭,曾在牛津大学基督堂学院教授数学课达30年之久,业余爱好非常广泛,尤其喜爱儿童肖像摄影。
作者自幼极富想象力,性格内向,终生未婚,却非常喜爱儿童,常与儿童共同游戏。1862年的一个夏日,卡罗尔带邻居的三位女儿泛舟于泰晤士河上,在河岸小憩喝茶时,他给孩子们编了一个漫游奇境的故事,主人公便是以姐妹中最伶俐可爱的七岁小爱丽丝为原型写的。回家后,应爱丽丝请求,卡罗尔把故事写下来并亲自作插图,送给了小爱丽丝。不久小说家亨利·金斯莱发现了书稿,他拍案叫绝。在金斯莱的鼓励下,卡罗尔进一步加以润色,以《爱丽丝梦游奇境+爱丽丝镜中奇遇》为题出版。故事叙述了一个名叫爱丽丝的女孩从兔子洞进入一处神奇的地下世界,遇到许多会讲话的生物以及像人一般活动的纸牌,最后发现一切原来是一场梦。
该书的出版大获成功,当时就引起了巨大轰动,不仅孩子们喜欢读,很多大人(包括著名作家奥斯卡·王尔德和当时在位的维多利亚女王)也将其奉为经典。
这部作品之所以有如此的魅力,在于作者以横绝千古的艺术腕力,使用各种艺术手法,成就了自己独特的语言艺术风格。作品以梦幻的形式,将读者带入一系列离奇的故事中,情节扑朔迷离、变幻莫测,从表面上看荒诞不经,实际却富有严密的逻辑性和深刻的内涵,尤其是那些“不通”之处,在博人一笑后,令人回味无穷。此作品的另一特色,便是它诙谐幽默的语言。作者以轻松、诙谐的笔调去叙述、描写,充满了种种笑语、傻话、俏皮话或双关语,而其中都蕴含深意。而且作者还善于把各种知识、逻辑等融进笑话、双关语等幽默的文字游戏中,并擅长对流传广泛的名人诗词进行戏仿,使这部童话谐趣盎然,同时也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这部作品在英国儿童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大英百科全书》称它为“把荒唐文学提到了最高的水平”,标志着英国儿童文学从此迈入黄釜时期。作品一改此前传统童话(包括《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充斥着杀戮和说教的风格,从而奠定了怪诞、奇幻的现代童话基调。
这本书被一版再版,而且被翻译成至少125种语言,其流传之广,仅次于《圣经》和莎土比亚的作品,这位身为牛津大学讲师的数学家、逻辑学家和摄影家成了世界闻名的童话大师。
非常感谢中国书籍出版社给了我翻译并出版这部作品的机会。在感激之余我还感受到极大的压力与挑战。儿童文学作品翻译貌似简单,实非易事。首先,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的重要区别之一是:儿童文学有自身独特的语体特征,这一语体特征是保证儿童文学可接受性的首要因素。对于儿童文学翻译而言,把握作品语言特点,根据儿童智力、兴趣特点等要求,译出儿童喜爱的语言和风格至关重要。《爱丽丝漫游奇境》一书作为儿童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之作,故事情节生动有趣,人物形象鲜明活泼,极富童趣,在音韵、词汇等各层面都运用了易于儿童接受的语言修辞技巧,给读者带来轻松、愉悦的艺术感受,这就给译者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其次,《爱丽丝梦游奇境+爱丽丝镜中奇遇》一书除了赵元任先生首译版本之后还有多种译本(几年前有学者统计称已超过30种,也有学者称有170个版本,有的译本有多个出版版本,有的译本在多家出版社出版,或在某一家出版社出了好几个版本。)。作为一位后译者是不是能有新的发现、新的理解,能不能给读者带来新的阅读体验?能不能秉承前译的优点,并在一些方面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呢?是不是能发现前译中的误译和漏译之处并予以更正呢?在翻译策略上译者尽量针对国人文化水平的提高,尤其是潜在的读者群——青少年英语水平的提高而有所调整,保留更多的异质文化元素,更加鲜明地反映当下的时代特征,彰显异国文化的语言文化差异,让读者置身于国外异域风情和文化氛围中,给读者一种新的阅读体验,使读者能够品味原汁原味的作品和文化。所有种种让我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但愿能不负读者所望与我个人的自我期许。
梁志坚
2016年8月
于莆田学院翻译研究中心
世界三大最受儿童喜爱的名著之一
全球120多种语言译本,销售数千万册
凯特-格林纳威奖50周年十大杰作之一
通过这一作品,作者把“魔幻”、荒诞小说的艺术推向了顶峰。
——《大英百科全书》
至少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这个围绕着小女孩爱丽丝所引发的童话故事,已经发展成为历史文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所有相关的领域里都占据着不可动摇的重要地位。
——美国著名电影导演蒂姆-伯顿
我相信这书的文学价值,比起莎士比亚最正经的书亦比得上,不过又是一派罢了。此书不但是一部给小孩子看的书,还是一部纯艺术的妙在“不通”的“笑话书”,是一部“哲学的和伦理学的参考书”……就是成年人,如未读过也很有一读《爱丽丝》的必要。
——中国现代语言学家赵元任
作者在这里写儿童心理与他们脑筋中所有的梦想,飘忽错乱,若有理,若无理,又滑稽,叉怪诞,真是一部无比的杰作。
——文学史家、著名学者郑振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