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玲玲:从“焊花”到“采油花”
“刘玲玲不一定在井上,先打电话问一下,不要跑冤枉路。”9月11日,记者从西安出发,前往地处甘肃庆阳市华池县的长庆油田采油二处关一增压站采访刘玲玲时,好几位同事提醒。
大家的提醒不无道理。西安距刘玲玲所在的增压站有400多公里,一旦扑空,着实不划算。关心归关心,凭刘玲玲在记者心目中留下的印象,记者只认一个理:“爱岗如命的刘玲玲绝对在站上,不信?打赌!”
汽车驶出关中平原200公里的高速公路,跨过陕甘交界的泾河,翻过著名的黄土第一塬董志塬,顺着柔远河一路东进。经过7个多小时长途奔波,在陕西吴起与甘肃华池交界的一座高山上,记者看到红绿白相间且整洁有序的“关一增”,并在第一时间看到与“关一增”一样“精神”的刘玲玲。
曾当了14年电焊工的刘玲玲,依靠过人的毅力、高度的责任心和娴熟的技艺,成为享誉油田内外的一朵“焊花”。今年4月初,刘玲玲从电焊工转岗任华庆油田关一增压站站长。岗位变了,但她对业务的钻研劲儿没有变。为了弄懂一个问题,她可以拿上书本在井场水米不进待一天。“刘站长对采油业务的学习可以说到了如饥似渴的地步。”同刘玲玲一起转岗的采油工王咏梅风趣地说:“今年7月站上分来两名大学毕业生,刘玲玲如获至宝,每天上午都让他们从头到尾讲一遍增压站所有设备的流程和工作原理,每天一讲甚至变成两位大学毕业生的岗位职责。”
“对不起,不好意思,我们有一位同志下夜班休息,请您说话声音轻一点儿。”尽管刘玲玲将采访地点选在离宿舍最远的餐厅里,但还是不时地提醒记者。
作为一站之长,刘玲玲关心员工不仅仅体现在这一点上。“裴丽娟、申阿丽两位女工理论知识丰富,熟悉站内工艺流程,岗位操作标准规范,我们每天安排她们进行跟岗教练。”“40多岁的转岗工孟繁星工作责任心强,只要是他岗位范围内的活儿,不用安排,也不用操心,每一样都干得让人很放心。”在刘玲玲眼里,全站除她外的12名员工身上全是优点。刘玲玲对记者说:“多看到员工身上的一份优点,站上就能多一份优质资源。将每个员工的优点发挥出来,就是我们站最大的竞争力。”9月初,同刘玲玲并肩战斗了3个月的欧智慧调到比“关一增”海拔更高的一座站。临走时,欧智慧拉着刘玲玲的手眼泪直流,合不得离开大家。考虑到山上冷,刘玲玲将自己正在用的一条褥子抽出来送给欧智慧。
对员工这样,刘玲玲对设备和环境同样爱护备至。今年雨水较多,刘玲玲利用废旧饮料瓶给所有的露天压力表戴上防雨罩。8月的一天,连续3场暴雨,刘玲玲在最远的一个井组单程需要1小时的情况下,连续3次步行上井查看油井运行情况。在同地区别的地方种树成活率不到70%,“关一增”的树却能种一棵活一棵,就是站内草坪上的草也比其他站的高出大半截。站上员工风趣地说,这是对我们刘站长爱心的回报。
处处充满爱心的刘玲玲,唯独没有关心自己。4月至今的5次回家倒休机会,她放弃了4次。
据乔河作业区一位负责人介绍,刘玲玲所管理的“关一增”及所属4个井组30多口井,自4月初刘玲玲接管以来,不但生产平稳,没有1口井出现停产或故障误报误修等现象,而且全站员工爱站如家。
刘玲玲又要去巡井。望着她远去的背影,我们看到了刘玲玲坚实的脚步,看到了昔日的“焊花”已成为一朵绚丽的“采油花”。
(2009年9月15日中国石油报)
P42-43
赞长庆人,说长庆事,报长庆喜唱出了《石油,让我们变了个活法》的主题曲。本书共收录了本人从20世纪八十年代从事新闻宣传工作以来,在《中国石油报》《长庆石油报》《甘肃工人报》《陕西日报》《石油政工研究*及新华网等各类媒体刊物上登载的人物通讯25篇,工作通讯(报告文学)66篇,消息69篇,160篇文章,基本上展示出了长庆油田从小到大,直至建设成为西部大庆的成长轮廓。所收录文章有40%的作品都获得了油田级以上的好新闻奖项。
在本集子即将交付印刷出版的时刻,非常感谢《中国石油报》《长庆石油报》一代又一代编辑记者对本人新闻写作的精心指导帮助,更感谢长庆油田党委宣传部和各基层单位宣传党群部门的大量同志,在本人每一篇新闻的采访写作中给予的大力帮助和支持,本集子虽然没有他们的名字,但却凝聚着他们大量的心血和汗水。
人生就是一本书,人生的每一天都是这本书的一页,而一本书并不能代表人一生。
长庆油田的创新、长庆油田的发展正在行进中,本人的新闻写作还在路上!
第一辑 赞长庆人
一对尊老敬老的夫妻
驻井“大使”
为生存而超越
父子闹别扭
42岁周琦侍奉病父32载
石油娃“小汤山”火线入党
管理出门道
马海军——好一条绥德汉
马琴和她的“木二转”
石油小伙儿李伟——鸽友们管他叫“鸽皇”
争做最优秀的人
虎狼峁上的铿锵玫瑰
梁冬:第一个踏上好汉坡
刘玲玲:从“焊花”到“采油花”
王勇:把单位像家一样经营爱护
有心人郭宜昌
韩哲剑三“亮剑”
“我在,你们休想抢油”
安亚平的“三把火”
难不倒的丁大班
李春喜,交给油井一个家
魂归采油树
背上妻子去看井
朱志强:书法王国走“长征”
拉油示范站的“贤内助”
第二辑 说长庆事
征战胡尖山
“好汉坡”前论忠诚
假设中的超越
“碰壁”记
超越自我
为的是求精图强
董志塬上节能曲
“石油,让我们变了个活法”
董志塬上的创举
好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这里有个温暖的家
石油物业走向何方
“特低”区块书写上产“神话”
石油:区域经济的“财神爷”
育树先壮根
攻克世界级难题
太阳能催生的数字化管理王国
长庆油田:全新模式促发展
动力之源
老油田的“三字经”
龙头气厂锻“五型”
芝麻里捡出大西瓜
塬上桃源四季春
三大技术战“三低”
正身·立身·强身
和谐家园美丽画卷
靖边“江南”风光好
低碳生活:悄悄走进石油人
一切为居民着想
陇东奏响和谐曲
想不到这里如此美
增产“冠军”的上产路
最老的为何跑得最快
“存档”胜过“罚款单”
“三小”与“三大”
宝塔山下石油城
从“鸡肋”到“牛排”
“转”活一盘棋
走出怪圈
不求形式“特色”但求务实有效
八十一人一条心
奋进中创造辉煌
最低的为何上得最猛
大写的“文化”
一点一滴总关情
没有拨出的第四次电话
迈步“赤道之国”
“老工业”走创新路
油龙跃上马家山
“五型班组”这样产生
六年跨上三百万
只有规定动作
数据背后的故事
当好投资“卫士”
“低”类难题的高效解答
生力·借力·造力
“低品位”何以成“大气候”
细掰煎饼口口香
美在何处
找准管理着力点
啃下“硬骨头”
第一:从倒数到正数的逆袭
让思路“活”起来
管理创新催生绩效“三连胜”
“0+0=1”
凝聚队伍的“黏合剂”
第三辑 报长庆喜
钻井二处在质量面前人人平等
昔日爱理不理,如今“得罪”不起
钻井二处转换经营机制重效益
昔日濒临倒闭,如今走红市场
无论资历深浅,本领业绩当先
长庆建设总公司职工弘扬奉献精神,48对夫妻“先锋气”源头展风采
苏里格气田探明储量通过国家评审,中国最大气田落户长庆
景中有井,井在景中
长庆40583钻井队抓效益抓根本,“三条命”变成“财神爷”
养护“肌肤”不可少,净化“心脏”更重要
斩断每一口危害生态油水井的后路
长庆钻井冒出新鲜事,状元全为“军字郎”
修一条路多一条绿带,建一座站多一座花园
夫妻双双在一线,同心奋战油气田
一井一法一工艺在陇东油区遍地开花,3000余口油井联合演出上产“大合唱”
长庆局创造荒漠戈壁绿化奇迹
长庆靖边气田500双嫩肩挑大梁
从管理油井到经营油藏,从“一井一法”到“一层一治”
种下合作开发树,长成规模开发林
长庆油气对外合作开发精中掘“金”
土办法巧治“肠梗阻”,洋方子牵住“牛鼻子”
37条管线与绿水亲密相处,百余口油井与青山和谐为伴
十八般武艺齐上阵,世界级难题“走麦城”
50万吨生产能力成“盘中餐”,百万吨建产规模成“座上客”
老有所养幼有所托壮有所依
长庆油田勘探、评价、开发一体化并联运行
数字化改变气田传统管理模式
战略上“超稳足温”并进,战术上“攻防退守”结合
长庆镇原油田侏罗系开发获得重大突破
长庆绥靖油田自动化管理优势凸显
太阳公公已“发功”,大风婆婆又“上阵”
揭安全短堵违章路除隐患根
五次聚集苦攻关,十年“磨剑”有斩获
长庆马家山东作业区机关抓管理跟自己“过不去”
“刀枪剑戟”齐上阵
长庆油田数字化技术把现场“搬”进办公室,650座看井房下岗
“五控制”换来“五个零”
长庆老区块“五字”处方巧治油井衰老
苏里格中部气田异军突起
以车选马巧配“黄金搭档”
机关和基层成了“亲戚”
长庆油田麻黄山油区安全管理实施末位追究制
数字化催生劳动构架大变革
挣脱三低束缚实现有效开发
长庆油田用科技巨斧劈开超低渗油藏
长庆采油五厂“悄悄话”信箱搭建干群沟通新桥梁
长庆全员皆兵抓安全
新技术催生“胖小子”,精管理再造“不老翁”
安塞油田“子母井场”布井工艺创奇迹
长庆采油五厂“小马”奔腾拉“快车”
长庆投45亿元巨资建成生态油气区
两千小师傅带出三千大徒弟
长庆油田“数字化将油区变成“围墙”工厂
让数字说话听数字指挥用数字控制
长庆油田高科技打造“油立方”,白豹乡变成“百宝箱”
长庆油田“组合拳”为基层减负
榆林气田百余党员结“远亲”见实效
集团公司钻机气化示范项目基地奠基
修建一座井站,多增一片绿色
长庆采三油房庄油田600名员工共建“爱心驿站”
长庆采油五厂干部背上行囊下基层
成功女人背后有位“男内助”
长庆油田采气二厂:优选“基因”,“嫁接”管理
重拳猛击光环下的安全软肋
长庆油田开发油气也开发绿色
环江油田“搬”两山“拔”一城
少打800口油井保生态,值!
玩忽职守者,下课!
长庆油田矿区服务按需上“菜”
后记
这辈子写新闻是要写到退休了,但我想,凭我对新闻的执着,退休了也要写。因为,没有新闻,就不会有我的今天;没有新闻,我也不会有如此好的心情,写新闻,是我对新闻本身的感恩。
20世纪八十年代初,自己还在钻井队,像“铁人”一样手握刹把,实践着“天当房子地当床”的生活时,出于对身边这帮战晴天、斗雨天的石油人的敬佩,激发了写新闻报道宣传一线石油人的念头。
就这样,拿起了手中的一支笔,从写钻井队里的身边人身边事开始,一不留神将自己写出了钻井队,变成了中国石油报的一名专职记者。
从1986年开始写稿的近30年时间里,刚开始自己在钻井队写新闻时,由于通讯和交通极不方便,我常常跑步10多公里去山外的邮局给报社投稿,但丝毫不觉得累;尽管我当新闻报道干事的7年间,每天工作都在10个小时以上,周末和节假日几乎没有休息,但绝没有叫一声苦;尽管自己在兰州出差时,偶尔听到《甘肃日报》需要有关方面的稿件,顾不上吃饭,在众目睽睽下,就近蹲在城市公交车的水泥台前写稿件,但绝没有掉价的感觉;尽管我成为中国石油报专职记者的十多年时间里,每年都要下陕、甘、宁、内蒙古等地油田生产一线十多次,总天数达100天左右,总行程达l万多公里,但从来没有要求过使用专用交通工具,自己没有一句怨言….
尽管写采写新闻是一件很辛苦的事,尽管自己在采写新闻的过程中默默付出,但看到一篇篇稿件被“长庆石油报》“中国石油报》《甘肃日报》《陕西日报》《工人日报》,甚至被《人民日报》、新华网、人民网等国家主流媒体采用后带来的正能量,看到中国石油报、中国石油记者协会、中国企业报协会授予的“模范记者”“首席记者”“全国石油百优新闻工作者”“全国企业报优秀管理者”及30多篇省部级以上好新闻奖状的纷至沓来……就是因为新闻写作上的付出,让我有形无形得到了很多,组织、社会及方方面面对我的回报,远远超过了我的想象。
写新闻本身是一件枯燥无味的事情,但每当你体会到由一篇新闻产生的社会效应以及给自己带来无穷的快乐时,必然为完成下一篇新闻的采写积蓄了更大的动力!
石油,让我变了个活法,石油报让我变了个活法,新闻让我变了个活法。面对记者这个崇高的职业及自己所担负的神圣使命,只有坚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才能从根本上写出一篇篇受人欢迎的好新闻。
因为我深知:爱国是为民之道,敬业是生存之源,诚信是立身之本,友善是做人之基。
二十多年的新闻写作,让我深深体会到: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记者,好记者,以下几点必不可少。
不深入基层,不融人群众,没有扎实的采访,不掌握第一手资料,不了解实情就不要写稿。因为我深知:官僚的记者比官僚的领导更可怕。
不自私,受得住委屈,能顾大局,开诚布公,是优秀记者的必备条件。因为我深知:自私自利、唯利是图的人,绝对发不出公平正义的声音。
要善于学习,勇于创新,不墨守成规,这是激发采写活力的关键。因为我深知:没有灵活多变的手法,写不出原创性的带有个性特色作品的记者,等于将新闻写作引入了死胡同。
吃苦耐劳,甘于奉献,受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学会感恩,端正心态,是做一名职业记者的底线。因为我深知:脚上有多少泥土,内心就有多少感动,付出多少汗水,才能有多少收获。
先做人再作文。做人要有“三心”:对老人要有孝“心”,对朋友要有诚“心”,对事业要有敬“心”。作文要讲“三度”:选题要讲“角度”,看问题要有“高度”,写文章要有“深度”。因为我深知:人品决定文品,修心是关键。作文只有讲“三度”,我们才能向受众者源源不断地奉献色艳味美的“酸辣肚丝汤”,而不是黯淡无味的“洗锅水”。
2015年2月于西安杨文礼
杨文礼著的《石油让我们变了个活法》共收录了本人从20世纪八十年代从事新闻宣传工作以来,在“中国石油报》《长庆石油报》《甘肃工人报》《陕西日报》《石油政工研究》及新华网等各类媒体刊物上登载的人物通讯25篇,工作通讯(报告文学)66篇,消息69篇,160篇文章,基本上展示出了长庆油田从小到大,直至建设成为西部大庆的成长轮廓。
杨文礼著的《石油让我们变了个活法》主要汇集了作者从事新闻工作以来所撰写的50余篇新闻稿件,分为三辑,分别为赞长庆人、说长庆事、报长庆喜。本书稿较为集中地展现了长庆油田20余年发展历程中的一些事,刻画了长庆人爱国、奉献的优良品质和中国民族的传统美德,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