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皖北文化九讲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安徽优秀传统文化丛书》编写组编
出版社 安徽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今天地处淮河流域的皖北大地,古人类文化遗址犹如繁星点点,无言地为我们诉说着淮河与皖北的故事。蚌埠禹墟、双墩遗址,萧县花家寺遗址、金寨遗址,濉溪石山孜遗址,怀远双古堆遗址,临泉老古堆遗址、岗上遗址,灵璧玉石山遗址,宿州芦城子遗址,凤台县峡山口遗址,亳州钓鱼台遗址、富庄遗址、后铁营遗址,固镇苇塘遗址……小心翼翼地翻开它们的发掘记录,淮河母亲的哺育之恩也一重重涌上我们心头。

淮河为古代皖北人提供了生的依据——水和食物。一座座遗址都在说明,当时的先民们总是选择河岸边2至10米高的台地居住。人的生命需要食物的滋养,淮河源源不断地送来鱼、蚌;农作物需要水的灌溉,淮水亲热地流淌到它们身边;在那个陆路交通极为不便的时代,水,还是人们出行的依靠,淮河托起了一艘艘先民的小船。在蚌埠双墩遗址,当年参与发掘的人们不仅发现这里曾经三面环水,而且还发现了个头不小的釜,周边大量堆积的螺蛳壳。专家们笑了,他们眼前立刻浮现出一个画面:在距今7000年左右时,双墩的先民们,老老少少团团围坐在火堆旁,将淮水赐予的河鲜投入大锅,津津有味地吃着“火锅”。阜阳流鞍河南岸,临泉老古堆遗址、岗上遗址,以及皖北其他许许多多的遗址,先后出土了大量的骨鱼叉、蚌镰。面对这些来自远古的工具,我们仿佛能够听到,皖北大地上远去的淮河儿女正先后不断地告诉我们,淮河条条支流,对他们有着怎样天高地厚的恩情。

1994年,蒙城县尉迟寺遗址的发现,震惊了全国——实在是不能不被震惊,因为这座历史久远的古文化遗址,向世人展示了距今5。¨D0年左右的“中国原始第一村”的风貌。在国内,论起原始社会新石器晚期的先民聚落,它目前占据两个“最”:一是保存最为完整,二是规模最大。一排排探方显示,先民的房子都是“木骨泥墙”,在新石器时代,这绝对得算数一数二的先进技术。房门一律朝西南,连间、连排,就像紧密团结、互相帮助的原始先民。房间下有门槛,内有灶台,分门别类地陈放着各色器物。墙的内壁,红烧土的表面,还涂有白色的、灰色的或红色的涂料,光滑平整,一眼看上去,就能想到,当年的主人们生活得多么认真、考究。

至于那出土的10000多件文物,更是令人眼花缭乱。石斧、石凿、石锛,陶豆、陶俎、陶尊、陶鼎、陶甑,骨针、骨簪、骨质鱼钩,蚌器,玉器等等,挤挤挨挨地告诉大家,淮河流域,涡河之滨,早在5000年前,就已经有了何等发达的经济文化!专家们惊异于那小口、长颈、鼓腹、有耳、平底、圈足的背水壶,透过它的身躯,似乎能看到5000年前,淮河流域的女人们是怎样一路吟唱,走到河边,然后将这背水壶轻轻放入河中,笑嘻嘻地看着它自动睡倒,灌水,灌满,直立,等待主人的拎取。还有弯弯的骨质鱼钩,不仅锋利,尖部还有“倒刺”,有拴钓鱼线的地方,现代鱼钩的结构早在那个时候已经基本定型了。所有这些,都在证明上古时代的涡河之水,养育了多么聪明智慧的皖北之民!

当然,在皖北地区,最能展现淮河与皖北文化底蕴的考古发现,还要数蚌埠市禹会村威名赫赫的禹墟。它雄伟的气势,绝对出乎所有人的想象。当历史的面纱被一点点揭开的时候,它所展现的,不是村庄,不是城池,更不是一般的日用器物,而是全国绝无仅有、气势磅礴的祭祀坑群落,以及数不清的磨石礼器。那千层饼似的土层,分明是千万人踏过的痕迹,是一条远古的通道。4000多年前,云集淮河之滨的万国诸侯,就是踏着这条通道,一步步走向祭祀台,奉大禹为王,为大夏王国的冉冉升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国古代的史学名著《左传》曾记载这一史实:“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万国”是指前来参加会议的部落首领为数极多,“玉帛”即当时最为贵重的玉器与丝绸。由此可见,当年在禹会村召开的这一次会议规格之高,场面之大。大禹将这一次隆重无比的大会选在淮河之滨的禹会村,至少应当有两个不可或缺的理由:第一,这里的富庶、繁荣,足以为会聚万方诸侯提供条件;第二,淮水在先民心目中的重要性无可替代。

P3-4

后记

安徽地处中国中部,华东腹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地理位置优越,历史文化资源积淀丰厚。长江与淮河将安徽自然划分为淮北地区、江淮之间以及长江以南三个部分。在淮河以北地区,我们的先辈们先后创造了以老子、庄子道家思想为代表的老庄文化,以及曹操父子为核心的建安文学;在江淮之间,清代桐城派异军突起,薪火相传,形成了讲究义理、考据、辞章的桐城文派;在长江以南地区,以微州文化为代表的皖南文化集中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主流文化,徽州也因此被誉为“东南邹鲁”。

为了更好地研究、传承和创新安徽优秀传统文化,中共安徽省委教育工委、安徽省教育厅实施了安徽优秀文化传承创新重大项目,组织全省专家学者,编写了《安徽优秀传统文化丛书》。《皖北文化九讲》是丛书之一,全书分九讲,30多万字。按照本书各讲的顺序,作者分别是:第一讲熊帝兵(淮北师范大学),第二讲曹金发、尹若春、傅瑛(淮北师范大学),第三讲盛菊(淮北师范大学),第四讲刘佰合(淮北师范大学),第五讲任荣(淮北师范大学),第六讲纪健生(淮北师范大学),第七讲陈伟(淮北师范大学),第八讲魏宏灿(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王正明(淮南师范学院),第九讲任唤麟、纪健生(淮北师范大学)。丛书由中共安徽省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高开华策划、设计提纲并主持编写工作。淮北师范大学牛继清教授、纪健生先生负责撰写提纲;傅瑛教授负责统稿,并撰写前言;人文社科处处长高玉兰教授负责本书的统筹工作。安徽大学丁放教授为本书提出了宝贵修改意见。陈伟和华文(淮北师范大学)等为本书提供图片。省教育厅科研处负责丛书编写的组织协调工作。此外,参与前期准备工作的还有淮北师范大学李福华教授、王政教授、雒有仓教授、邱瑰华教授、郭全芝教授、韦法云教授等。安徽大学出版社对该书的编辑出版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在本书即将付梓之际,我们谨向为本书编辑出版付出辛勤劳动的领导与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时间有限,书中难免有错漏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5年9月

目录

前言

第一讲 华夏名河皖北摇篮

 第一节 淮水汤汤,情思绵长——一条孕育皖北文化的母亲河

 第二节 茫茫禹迹,赫赫神工——从大禹治水的故事讲起

 第三节 古陂惠民,遗泽千载——淮河水利明珠芍陂

 第四节 黄金水道,经唐历宋——沟通黄淮的通济渠

 第五节 高峡平湖,淮水安澜——新中国治淮之歌

第二讲 名部古镇 水孕天成

 第一节 成汤故里,千年药都——毫州走笔

 第二节 古城古都,名山名水——寿县寻踪

 第三节 淮上重镇,水道名关——正阳关探访

 第四节 帝王之乡,大明中都——凤阳故事

 第五节 两淮煤都,光耀华东——淮南、淮北纪事

第三讲 智者之思流韵千找

 第一节 道法自然,无为而治——老子思想解读

 第二节 齐物逍遥,在宥天下——庄子及其思想精髓

 第三节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子及其思想概览

 第四节 西汉淮南子,东汉素丞相——漫谈刘安与桓谭

第四讲 学统永续 教泽长流

 第一节 儒林风雅,代代传承——古代皖北教育的辉煌

 第二节 千万经典,孝义为先——闵子骞、蔡顺与皖北孝文化

 第三节 郁郁文风,泱泱学海——近代以来皖北教育的复兴

第五讲 汉晋挺秀唐宋传声

 第一节 魏晋风流,皖北为最——曹氏父子与建安文学

 第二节 中古哀情,千载悲思——“竹林七贤”中的嵇康、刘伶

 第三节 乐府新声,感动华夏——李绅、自居易与新乐府运动

 第四节 颍州好句,青史长存——北宋诗人的颍州情结

第六讲 琴声笛韵 燕剪莺簧

 第一节 楚汉遗韵,魏晋流风——皖北四大音乐家与三大名曲

 第二节 随地作场,讲古说今——皖北戏曲览胜

 第三节 高吟低唱,俗调乡情——皖北曲艺、舞蹈、民歌撷英

第七讲 厚上载艺 大美之象

 第一节 争奇斗艳,花繁叶茂——书坛画苑溢芬芳

 第二节 巧构奇筑,金碧辉煌——藻采歌台花戏楼

 第三节 龙飞凤舞,吉庆祥和——凤阳凤画瞻礼

 第四节 扶正祛邪,趋吉避凶——灵璧钟馗画欣赏

 第五节 泗滨浮磬,诸美毕臻——灵璧一石天下奇

 第六节 埏埴成器,三彩生辉——界首彩陶溢古韵

第八讲 动养有道药食同源

 第一节 致虚极,守静笃——老庄养生思想谈

 第二节 内外兼修,术道并重——华佗与五禽戏

 第三节 白云高卧,世无知音——陈抟及其睡功养生

 第四节 美昧在口,滋补在身——皖北的药膳养生

第九讲 鲜滋美味一品难忘

 第一节 点铁成金,变俗为雅——八公山豆腐与符离集烧鸡

 第二节 皖北四汤,年年飘香——藏在汤中的故事

 第三节 果中佳品,蔬中奇珍——皖北平原的慷慨奉献及其传说

 第四节 朴中出奇,小中见大——话说皖北面点

 第五节 有洒如淮,香动中华——皖北酒文化纵横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挖掘阐发、保护弘扬、传播推广、融合发展”的要求,在开掘利用传统文化这个宝库上下真功,在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上见成效。

安徽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自古就是哺育华夏儿女的一方沃土、演绎中华文明的重要舞台。在这片底蕴深厚而生机勃勃的土地上,孕育形成了微州文化、淮河文化、皖江文化等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诞生过管子、老子、庄子、华佗、曹操、包拯、朱元璋、吴敬梓、戴震、胡适、陶行知、邓稼先等名垂千古的英才俊杰,产生了道家学说、建安文学、新安理学、桐城散文等博大精深的学术文派,滋养出徽剧、黄梅戏、花鼓灯等异彩纷呈的艺术奇葩。历经数千年的发展演变租选择组合,安徽文化以其独特的气质和成就,不断丰富着中华文化的内涵,对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产生了重大影响。研究、传承安徽优秀传统文化,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应有之义,是创造安徽文化乃至中华文化新辉煌的必然要求,对于当代安徽人尤其是安徽学人来说,这也是义不容辞、必须扛起的历史使命。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全省在加强历史文化研究、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文化传承教育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可喜进展。这其中就包括省委教育工委组织教育界学者专家,合力编写的《安徽优秀传统文化丛书》。现在,《徽州文化十讲》、《皖北文化九讲》、《桐城文化八讲》正式面世了,以翔实的资料、精当的文字、并茂的图文,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安徽的历史、安徽的人文、安徽的精神。打开书本,让人仿佛徜徉于诗情画意之境,穿行于历史与现实之间,进而在汲取先贤思想精髓中增长知识,启迪智慧,陶冶情操,重拾乐趣。

编写这种易于阅读、便于传播的地域文化丛书,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希望今后有越来越多的优秀通俗读物生动而精彩地诠释安徽故事,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根植在江淮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鲜活起来,让安徽优秀传统文化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走进当下,走向未来。

是为序。

中共安徽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曹征海

2015年8月

内容推荐

高开华主编的《皖北文化九讲》包括“华夏名河,皖北摇篮”、“名都古镇,水孕天成”、“智者之思,流韵千载”、“学统永续,教泽长流”、“汉晋挺秀,唐宋传声”、“琴声笛韵,燕剪莺簧”、“厚土载艺,大美之象”、“动养有道,药食同源”、“鲜滋美味,一品难忘”等内容,以较为通俗的语言,向读者朋友讲述皖北文化的独特魅力。

编辑推荐

皖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浓墨重彩的篇章,自上古以来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研究皖北文化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开华主编的《皖北文化九讲》以翔实的资料、精当的文字、并茂的图文,深入浅出地讲述了皖北文化,让人仿佛徜徉于诗情画意之境,穿行于历史与现实之间,进而在汲取先贤思想精髓中增长知识,启迪智慧,陶冶情操,重拾乐趣。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22:3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