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家庭环境
1922年10月22日(农历壬戌年九月初三),陈德仁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县前洲镇(今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前洲街道)。
无锡,简称锡,古称梁溪、金匮,位于江苏省南部,地处长江三角洲平原腹地,东接苏州,西连常州,南濒太湖,北倚长江,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江南文明发源地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朝末年。自古以来,无锡就是江南有名的鱼米之乡,被誉为“太湖明珠”。
陈德仁的祖祖辈辈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陈德仁的祖父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排行老大,有兄弟四人。陈德仁的曾祖父去世之后,祖父只分到草屋一间,秧田一分,家庭生计来源全靠租种地主家的土地。尽管日夜辛勤劳作,家境仍然十分困难,日子过得非常艰辛。
祖父有三儿一女,大儿子叫陈菊甫,二儿子叫陈菊生,三儿子叫陈菊如,女儿很早就去世了。陈菊生就是陈德仁的父亲,生于1896年。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陈菊生童年时常和大哥陈菊甫一起帮家里干农活。因为家里穷,读不起书,只能在农闲时节进私塾识几个字。
1914年前后,无锡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水灾,地里的粮食大量减产,许多人流离失所。陈德仁祖父一家生活更加艰难。眼见大儿子陈菊甫和二儿子陈菊生都已经成年,家里却没有土地耕种,只能眼巴巴地看着两个大小伙子在家里吃闲饭,祖父心中极为愁苦。
鸦片战争后,随着开埠通商,上海便成为外国洋行、银行云集之地,一跃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商业城市和对外贸易中心。到上海去谋生,是很多江浙人的选择。陈德仁的祖父也动了心思。为了生计,他央求同乡中有在铁路上工作的人把陈菊甫和陈菊生兄弟俩带去上海自谋生路,借以减轻家庭负担。
陈菊甫和陈菊生来到上海之后,立刻被上海的繁华景象所吸引。他们举目无亲,要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立足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为了生活,兄弟俩什么样的活都干过,什么样的苦都吃过。他们曾在码头上当过搬运工,在饭店里当过跑堂,在街头摆过地摊。他们节衣缩食,往往一点萝卜干和一个馒头就对付一顿,将辛辛苦苦挣到的钱省下一些,带回乡下补贴家用和供弟弟陈菊如上学。
在摆地摊过程中,虽受过各种欺辱,兄弟俩却通过摆地摊见识了很多人,也尝受到了社会底层和没有文化的痛楚,立志读书学文化。
此时的上海,有着非常良好的教育氛围,基础教育完备,各类国立、私立以及外国教会办的高等学府林立,教育风气之浓、教育水平之高领先全国。在职场上身居高位的基本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精英人才,即便是蓝领工人,大多也通过上补习学校来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 兄弟俩也被上海这种注重教育的风气所熏陶,眼界大开。带他们来上海的同乡告诉他们,要想在上海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那个同乡在铁路上工作,有一定的文化,尽管并不富裕,但生活比较稳定。兄弟俩对他的工作非常羡慕。“只要有文化,就能找到好工作。”同乡的成功激励着兄弟俩。他们经过商量,报名参加了夜校,于是他们白天摆地摊做小买卖,晚上到夜校读书,相互鼓励,相互督促。
一起摆地摊的人对此不屑一顾,经常笑话兄弟俩。他们常说:“像咱们这样的人,再怎么读书也不会有什么出息的。咱们就是这样的命,还是认命吧!”然而,兄弟俩不为所动,一直以同乡为榜样,不管刮风下雨,都坚持上夜校学习,他们渴望自己成为有文化的人。P2-4
《中国航天院士传记丛书》是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统一组织下编写出版的,航天二院负责《陈德仁院士传记》等9个分卷的组织编写工作,二院院士传记编审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传记编撰的具体组织工作。在此,对为保证此书出版而付出辛勤工作的领导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陈德仁院士是一位内敛低调、不追逐名利、一门心思从事科研工作的航天老专家。航天二院党委高度重视陈德仁院士传记编撰工作,组织成立了《陈德仁院士传记》编撰小组。编撰小组共有5人,组长是李嵌,执笔人是刘经勇、李双起、路志忠和何滨4人。
为这样一位老专家写传记,编撰小组备感光荣,也深感肩上责任重大。由于陈德仁院士已于2007年12月逝世,编撰小组无法采访院士本人,只能通过采访他的亲人,他生前的朋友、领导和同事,以及查找资料来获得有关陈德仁院士的信息。
自从2012年底编撰工作启动以来,编撰小组采访了数十人,收集整理了大量素材。编撰小组还赴无锡和上海进行调研,调研期间得到了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政府的鼎力支持,特别是区委常委、副区长计佳萍女士亲自接待了编撰小组,并带领编撰小组赴前洲街道、无锡市前洲中学进行调研,使得调研工作得以顺利开展。此外,上海交通大学、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四院(包括院机关、四部以及17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院12所、上海中学等单位也对调研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谨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感谢。
院士传记编撰工作是一项极为严肃的工作,编撰小组本着对历史负责,对航天事业负责,对陈德仁院士本人及其亲属负责的精神,坚持立足史实,避免夸大其词,避免张冠李戴,力图真实、全面地展现陈德仁院士的光辉一生。
参与编撰工作以来,陈德仁院士那崇高的精神一直激励着编撰小组的每一名成员。大家的唯一愿望,就是原汁原味地将陈德仁院士的一生描绘出来,呈现给广大读者。
在《陈德仁院士传记》编撰过程中,航天二院科技委办公室副主任李嵌组长做了大量协调工作,在策划、联络和后勤保障方面为编撰小组正常工作提供了诸多便利。
全书最终由航天二院206所刘经勇撰写并统稿。为了更好地完成编撰工作,他阅读了大量关于中国航天的书籍,对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他利用节假日多次拜访院士家属和部分老专家,并对书稿进行反复修改,为本书的编撰倾注了大量心血。
成书过程中,航天二院25所原党委办公室主任李双起对全书进行了校对,对章节命名、传记内容和文字叙述等进行了精心修改和润色,并对其中两个章节进行了初写。
航天二院原院办主任路志忠在本书编撰过程中给予了重要指导,提供了大量资料和宝贵素材,并对章节内容提出了不少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航天二院25所原工会副主席何滨对全书进行严格把关,提出了部分修改意见。
航天二院天剑学院的两名研究生王斯侠和周鹏在采访和录音整理方面做了相应的工作。因此,本书是编撰小组集体努力的结果。
陈德仁院士的夫人徐瑞芝和儿子陈明宣不仅多次接受编撰小组采访,而且对《陈德仁院士传记》的撰写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历史资料。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感谢中国宇航出版社领导和编辑为此书的出版所做的大量工作。
经过编撰小组的不懈努力,《陈德仁院士传记》终于成稿付梓了。鉴于执笔人水平有限,本书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已经走过5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亲切关怀和英明领导下,中国航天人团结一心、顽强拼搏、勇于创新、无私奉献,不仅取得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和月球探测工程为代表的辉煌成就,孕育形成了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也造就了一支技术精湛、作风优良的航天人才队伍。
航天系统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就是这支队伍的杰出代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先后有50多位科学家和航天工程专家当选为两院院士。其中,有7位院士获得过“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位院士获得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们不仅是航天成就的主要创造者,也是航天精神的重要孕育者和忠实践行者。
中国航天事业是在新中国成立不久,工业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都很薄弱,帝国主义严密封锁,苏联撕毁协定、撤走专家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以航天院士为代表的中国航天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顽强拼搏,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独立自主地创建起了中国的航天事业。
航天型号研制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很多领域,需要众人参与,必须大力协同、集智攻关才能完成。以航天院士为代表的中国航天人,在航天工程研制实践中,齐心协力,密切配合,实现了一次又一次技术突破,铸造了一项又一项辉煌成就。他们为祖国的航天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却淡泊名利,不计得失,将个人利益置之度外。
航天事业属于尖端技术领域,难度大、风险高、技术复杂,在发展历程中碰到过很多难题,经历过各种坎坷,甚至遭受过重大失利。以航天院士为代表的中国航天人,在困难和失败面前不动摇、不退缩,树立百折不挠、锲而不舍、脚踏实地、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不断攻坚克难、勇攀高峰,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树立了一座又一座丰碑。
今天,在由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的征程中,航天院士的科学思想、创新意识、坚定信念和爱国情怀是全体航天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决定出版《中国航天院士传记丛书》,不仅是为了宣传航天院士的科研成就,总结航天院士的成长规律,更是为了传承航天院士的宝贵精神,使之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为“续航天梦、筑强军梦、圆中国梦”的伟大实践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源泉。
刘经勇著的《陈德仁院士传记》采取传记的形式,记录了我国著名导弹控制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德仁献身祖国航天事业的光辉历程、崇高的精神世界,旨在弘扬陈德仁院士孜孜求实的科研精神和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为中国航天珍藏一份珍贵的文化财产。
陈德仁,著名导弹控制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固体弹道导弹控制技术的开拓者之一。他曾成功主持我国第一个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弹道导弹东风二号控制系统的设计,提出的全补偿技术思想还用于后续型号,填补了我国第一代战略导弹控制技术的空白。刘经勇著的《陈德仁院士传记》记录了陈德仁为航天事业的光辉历程、崇高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