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秋明的这本《图解缠论(2买卖点逻辑与操作系统)》为您解决以下问题:
三个买卖点的详细分辨与操作细节
。
走势扩展、扩张、级别等问题的辨别与处理。
高低级别走势的立体分析与当下判断。
板块轮动的技术成因与实际把控
。
缠论的渐进路径与操作系统的建立实施。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图解缠论(2买卖点逻辑与操作系统)/缠中说禅中枢理论系列 |
分类 |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
作者 | 陈秋明 |
出版社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陈秋明的这本《图解缠论(2买卖点逻辑与操作系统)》为您解决以下问题: 三个买卖点的详细分辨与操作细节 。 走势扩展、扩张、级别等问题的辨别与处理。 高低级别走势的立体分析与当下判断。 板块轮动的技术成因与实际把控 。 缠论的渐进路径与操作系统的建立实施。 内容推荐 对炒股的人,这里提供零风险股票盈利模式。 对学习缠论的人,这里将解开你对缠论中枢理论几乎所有的疑惑。 由于缠论原文采用跳跃式的阐述方式,很多人理解起来比较吃力,本书将补充原文中未涉及的分析内容,如第三买点构成不能是盘整加盘整,盘整走势类型与趋势走势类型的完全分类,第三买卖点形态结构的完全分类,比较力度的背驰段的正确取段等。 前一本《图解缠论》主要讲解了缠论的基础运用,陈秋明的这本《图解缠论(2买卖点逻辑与操作系统)》则系统、详细地阐述了缠论买卖点之间的内在逻辑、操作系统的建立方法以及有关缠论动力学部分的所有细节。 目录 第一章 简单实用的操作系统 第一节 从走势必完美开始 第二节 走势必完美与均线 第三节 背驰与第一买点 第四节 一二类买卖点推演 第五节 第二买点与中线持有 第六节 操作细节与总结 第二章 中枢理论完解 第一节 走势中枢的理论推导 第二节 中枢与走势类型 第三节 中枢级别与走势级别 第四节 缠论原文案例解析 第五节 操作与走势中枢 第六节 中枢与第二买点 第七节 走势级别再分辨 第八节 操作中的走势级别 第九节 走势必完美再分辨 第三章 围绕中枢的走势变化 第一节 中枢的确立 第二节 中枢的延续与破坏 第三节 第三买卖点分辨 第四节 中枢级别扩展与扩张 第五节 转折的力度与级别详解 第六节 操作中的第三类买点 第四章 细节问题分辨 第一节 背驰的本质 第二节 复权还是不复权 第三节 走势类型与分解 第四节 中阴身分辨与操作 第五节 走势的多义性 第六节 同级别分解 第五章 辅助的指标与其他 第一节 均线系统 第二节 MACD指标 第三节 布林通道 第四节 时间窗口 第六章 板块轮动 第一节 板块轮动的现实需求 第二节 技术形态的轮动把握 第三节 板块节奏的把握 第七章 机械化操作系统的建立 第一节 了解自己对理论的掌握程度 第二节 最简单的操作系统 第三节 牛市中的追涨 第四节 其他操作系统 第五节 一些细节问题 第八章 具体盘面的分析 第九章 一些基础问题 第一节 关于炒股 第二节 关于缠论 第三节 缠论的100%盈利性 第四节 盈利的快慢与选股 第五节 关于如何学习缠论 第六节 基础的理论逻辑推导 第七节 笔和线段,以及中枢与走势类型 后记 试读章节 所以,通过长短均线辅助判断背驰,当两段同方向的走势段比较时,如果第二段走势的均线两次交叉中的面积小于第一段,则第二段走势与第一段走势形成背驰。 但这种方法有个问题,当均线相交面积差不多时,无法准确判断背驰与否。另外,如果一段走势中有长短均线交叉的情况,就需要把两段交叉面积相加才行,判断起来比较困难,比如图1—14中金融街那种情况。而与均线指标起到相似作用的,就是MAcD。 上面三种造成背驰的情况中,MACD指标公式的变量取值一定会通过MACD的黄白线与红绿柱反映出来,也就是MACD指标中的两根线和上下的柱体。在一般的软件中,黄白线是黄色和白色的两根起起伏伏的线,红绿柱是在零轴上为红色、在零轴下为绿色的柱子(下文中统称为黄白线、红绿柱)。 背驰的情况,以某级别下跌为例,该下跌一定可以在该级别中分为a、b、c三段,否则就不是该级别下跌,而是次级别或次级别以下级别下跌,或是该级别的下跌未完成。在MACD指标的反映中,有以下三种情况: (1)c段对应的黄白线低点相比a段较高,也就是c段创新低而黄白线不创新低的情况。 (2)c段对应的红绿柱低点相比a段要高,也就是c段创新低而红绿柱不创新低的情况。 (3)c段对应的红绿柱面积相比a段要小(面积根据图中的红色或绿色阴影部分可以直观地看到)。 当符合上面三种情况的任意一种时,就要重点关注是否形成背驰;而当三种情况都满足时,就可以非常肯定地说背驰已经产生,也就是第一买点产生。就实际应用的经验而言,当1、2条件满足时,就可以认定为背驰。第3种情况单独出现时也可以认定为背驰。1、2条件单独出现时,不一定就是背驰,要根据实际走势来综合判断。还有一种情况是在下跌中,第三段下跌走势对应的绿柱子高度与面积均比前面的下跌要小,但黄白线创新低,一般来说这种情况都不是本级别的背驰,而是次级别或以下级别的背驰产生的。这种情况要复杂一些,并且要结合中枢分析,不在本章均线系统范围内,在后文中详细分析。 至于利用MAcD判断背驰的案例,本节上文三幅走势图中,第一幅(图1—13)对应三种情况的并列;第二幅(图1一14)用来作为绿柱子面积比较的参考;第三幅(图1—15)作为绿柱子高低与面积大小的参考。 在第三幅走势图中,由于均线和MACD指标的计算公式特点,在激烈的走势中,如暴涨后暴跌的情况,长短均线与MACD黄白线的反应速度受到限制,这时就必须依靠K线本身来综合判断。这种情况一般都不难判断,因为K线走势力度上的区别很明显。 在下跌走势类型中,第一买点意味着下跌走势告一段落,后面的演化有两种:一是盘整,二是上涨。盘整之后的演化可能有上涨和下跌两种,在第一买点买进后,如果后续走势是盘整,就一定先退出,因为盘整完成后有一半的可能会下跌。但如果是上涨,就一定能上涨到该下跌中的盘整区域内,形成V字形反转。 在后续走势是盘整的情况中,由于该级别的盘整走势类型一定由次级别的上涨+下跌+上涨或者次级别上涨+盘整+下跌完成该级别走势类型,所以在第一段次级别上涨不能突破前面下跌的盘整区域时,就应该退出。退出的具体点位,可以根据这个次级别上涨走势形态的第一卖点退出。也就是说,当某级别下跌出现背驰构成的第一买点时,买进后如果第一段次级别上涨走势出现背驰,也就是第一卖点的高度不能突破前面下跌中盘整的最低价位,就一定先退出。 同样的,根据走势必完美,某级别下跌中,第三段的次级别一定至少是次级别的下跌+盘整+下跌或者下跌+上涨+下跌。而当该级别背驰段出现后,就可以根据走势必完美,在次级别中寻找该背驰段的次级别第一买点,从而将第一买点的范围缩小。 这样的退出一定是盈利的,但也有可能退出后经过走势的演化,在调整后继续上涨创新高。这种情况由于不在第一买卖系统的范围内,所以原则上不予考虑。 由此,在确定操作级别的前提下,就可以构建最简单的操作系统。 (1)寻找操作级别中,能够明显看出次级别三段走势的下跌走势形态。 (2)当第三段与第一段形成背驰时关注。密切注意该背驰段的次级别第一买点。 (3)当该背驰段的次级别走势出现第一类买点时介入。 (4)介入后如果第一段次级别上涨的最高点不能触及前面盘整区域的最低点,退出。 (5)介入后第一段次级别上涨突破前盘整区间,并形成第一卖点,退出,并继续关注。 这个最简单的操作系统中,唯一需要注意的就是操作级别。在背驰点后的次级别上涨中,如果级别太小,就会造成整个买卖盈利很少的情况。比如1分钟上涨,1分钟的次级别上涨+横盘(下跌)+上涨后,走势就可以结束,而第一卖点出现时可能利润只够手续费,况且买卖点不太可能精确到一个价位。在这种情况下,操作级别最好不低于30分钟,也就是至少要在30分钟图中寻找下跌走势类型,避免出现上面的情况。 P19-21 序言 转眼,沪指从2011年的3000点跌到2000点,又从2000点上涨到3000点,并最终突破3400点的周期压力。 四年过去了。这四年,是我脱胎换骨的四年,也是在股票市场从亏损到持平,再到稳定盈利的四年。 我从大一时开始炒股,第一笔资金是学校的助学贷款。曾经在第二节课下课的半小时中跑回宿舍,看到所买的股票涨停而激动地跑错教室,那是我遇到的第一个涨停。曾经在权证中领教15分钟亏损50%多,吓得手抖想卖又抢不上单的恐慌,最终在下跌57%的位置卖出的时候,刚松了口气就看到分时图两根笔直的上刺,涨回到下跌开始的地方,一切不超过20分钟。那种茫然,没有经历过的人,是无法想象的。 大学时,图书馆里关于股票的所有书籍,大概有200多本,在一年内被我看完。N个不眠之夜在K线、均线、成交量、指标、分时图中度过,道氏理论、波浪理论、江恩理论、短线形态、K线组合、压力线与支撑线、金叉死叉、共振,一切在市场中无效。 毕业后的几年,工作,兼着炒股。随着经验的积累,开始能够大致盈亏持平,亏损20%以上的情况再也没有发生过。在这期间,仍然不断地学习各种方法,在网上寻找各种可能有用的技术,依然没有任何改善。 很偶然的,在某篇博客中看到作者提及缠论,那时的我看到任何理论都会跟踪、研究下去,于是看到了缠中说禅的博客。一切从学习缠论开始。 一 公理化的系统对于我而言并没有任何难度。作为高三一年把数学成绩从O分提高到高考时150分的人,这种逻辑推论的系统好像是专门为我量身定制的。于是开始学习,进而思考,而后操作。 一年的时间,辞去工作,找了南京最偏僻的地方,学习、做笔记、看图、操作。开始专门在下跌图中买入,每单都能赚些微薄的利润。只有不到两个点,稍微迟一些卖出,就被随后而来的下跌套住。但我知道,这条路是正确的,于是坚持。一年后,我已经可以自信地说,自己在股票市场不会再亏一分钱。 学缠论的第二年,我已经可以稳定盈利。买定后持有几个月时间,在股市挣30%以上的利润,对我已经没有任何难度,然后我又重新把眼光放在一年前的短线上。 2014年,在深沪指数跳空走出盘整区域的时候,对于缠论,对于炒股,对于盈利,对于稳定,对于钱,我已经没有任何心理压力。我知道,只要市场存在,我就不用担心生存的问题。在连续数月经历了上涨、暴跌、盘整期间保持50%~150%的资金增长后,经历了空仓与满仓的自我控制、买入与卖出形成自然反应、不再关心盈亏与否之后,想起这十年来的炒股经历,那些惊心动魄的暴涨暴跌,那些全市场的涨停与跌停,都已经不能再让我的情绪泛起微波。我知道,我已经入门了,而且两脚都跨了进来。 以后的投资,我不知道会怎么样,我有信心,但我无法预测。 下面这段话写在沪指突破3400点以后的某天跳空上涨中。 某月实盘记录 好像有人对实盘感兴趣,就贴个去年年底时,用亲戚账户操作的实盘记录,不是很理想的一个月,全部是短线,以当日下午买进第二天早盘卖出的居多。因为期间事情比较多,经常交易时间去外地谈事情,很多买卖点不是很精确,甚至有几笔错过卖点导致亏损。从12月25日开始,到1月5日结束,共20多个交易日,起始资金10万出头,期尾资金17万多。 后记 几个月下来,包括后一段时间的空白期,居然写完了这本书。由于本人从小就喜欢写点东西,初中时见报的打油诗更是给了自己莫大的鼓舞,现在回想起来,极其感激当时的政治老师,一位优秀的北大文学系毕业的高才生。虽然已经毕业很多年,但写东西的习惯一直保持了下来,平时偶有所感,仍然会写些打油诗。大学毕业后从事的也是文案策划类的工作,这份工作给我带来的是理性的思维方式与创意所需要的发散性思维方式,很奇怪,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居然可以并存。这份工作留下的,还有打字时的快感,手指在键盘上飞舞的时候,有一种说不清的享受。 作为一名二级市场的投机分子,我很孤独。我不看任何股评,不听取任何人的意见,自从接触了缠论后不看任何人关于缠论的理解,我只相信我所看到的,以及根据缠论从盘面中分析来的结论,以此指导操作。另外,学缠的人很多都学佛,更会学习缠师所讲解的论语,如此资料很容易让一个人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与众不同。近乎纯理性的思维方式,长期一个人的工作,与别人不太一样的看法,这些种种都导致内心产生孤独感。时间长了,就想找点其他事情给自己做,于是便有了网上许多个ID以及这本书。 在二级市场中,经过缠论的解读,其实对股票的操作是比较枯燥的一件事情,虽然能赚到钱,但人并不为赚钱而活着。很多人可能有一种误解,特别是在二级市场还未能稳定盈利从而解决财务自由的人,总认为既然能在股市赚钱,为什么还要去做其他工作?这种思想我以前也有,但在稳定盈利两三年后,就觉得人生在世,如果把时间都投入到股票与挥霍中去,那是多么无聊的事情。缠论的学习也同时让我知道认识自己是多么重要的事情,所以我不搞实体、不做实业、不做任何需要人际关系来维系的生意,相比而言,我更喜欢做一个自由职业者,除了股票,写作码字算是比较惬意的一件事情了。当然还有策划工作,即使几年没有上班,以前团队里面的一些朋友还是会邀请我去参与一些项目,这也算是调剂之一。 在这本书中,围绕缠论中枢与走势类型的部分,整体框架与大部分细节内容都已经阐述了,为了避免出现缠论原文中前后纠结的问题,很多知识点可能有些哕唆。写书就是这样,作者以自己的视角与认知,揣度着读者的接受度去写,读者以自己的理解能力与角度去看、去理解,这里的矛盾是无法消除的。 可能有些知识点的细节在书中没有提及,一来有些知识点太过散乱,无法系统地去写;二来写的时候也无法想得周全与完美。此外,书中有些讲解是针对当篇文章的标题,可能在走势分解上会存在不够精确的情况,但只出现在前面的篇幅。在整体框架与逻辑体系下,其实这些问题都不是问题,与逻辑体系相悖的就是错的,而理解了缠论的逻辑体系,对这些问题就应该很清楚。 书评(媒体评论) 读缠论原文有很多东西理不出头绪,感觉一头雾水,看了这本书的讲解,顿觉豁然开朗,非常感谢作者的分享。——金色阳光 读了很多分析缠论的书,觉得这本书的解析是最透彻的,像在黑暗中指明了一条路,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一定会受益匪浅。——柏熹 上一本《图解缠论》我也读过,这一本相比而言大的不同是:上一本书告诉你该怎么做,而这一本让你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对一些关键问题的思路很有启发。——缠徒2016 前面的理论推导很详细,后面的操作模式对实战很有帮助,好书!——庞大固埃的脚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