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梅所著的《像蝴蝶一样自由》是为生命的种子铺下的土壤,也是为心灵成长画出的水井和清泉的方向。正是有了这样高远的目标设置,才使我们看到了一种几乎是前所未有的、风格奇崛的“哲学小说”。这样的小说,对创作者来说是一种“高空弄险”,对阅读者来说又何尝不是。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像蝴蝶一样自由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
作者 | 陆梅 |
出版社 | 明天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陆梅所著的《像蝴蝶一样自由》是为生命的种子铺下的土壤,也是为心灵成长画出的水井和清泉的方向。正是有了这样高远的目标设置,才使我们看到了一种几乎是前所未有的、风格奇崛的“哲学小说”。这样的小说,对创作者来说是一种“高空弄险”,对阅读者来说又何尝不是。 内容推荐 陆梅所著的《像蝴蝶一样自由》是一部儿童文学少见的、风格奇崛的“哲学小说”。作者巧妙构建了一个现实与幻想的秘密通道,在这里,十岁女孩老圣恩与《安妮日记》的主人公安妮·弗兰克相遇了。在浩大的时光之海里,两个花季女孩携手一场心灵漫游。透过历史的烟尘,那段渐行渐远的狰狞岁月被悄悄掀开一角,她们在回望战争的同时,言说历史与现实深处的儿童命运。 作者运用清丽雅致的散文笔调和诗意表达,创造了唯美纷繁的意象,赋予这个沉重的历史话题以轻盈曼妙之姿,盾发读者去思考战争与和平、野蛮与文明、记忆与遗忘、自由与囚禁等重大命题,展开一场奇幻而又深刻的心灵成长之旅。 目录 作者的话 序 上篇 1.白日梦 2.安妮 3.一封信 4.杨树浦水厂 5.彼岸花 中篇 6.金房子 7.星星草 8.很多孩子 9.老灵魂 10.花和树 11.伤别离 12.弗利德 13.蝴蝶 14.说吧,记忆 15.长梦有时 下篇 16.十一岁的树 17.解梦 18.时间纷至沓来 附录 致安妮(代跋) 试读章节 一整个春天和夏天,老圣恩跟着爸爸妈妈在城市里野游。每个阳光铺地的星期六星期天,他们背上双肩包,装上饮用水、太阳帽和小点心出发了。爸爸管这叫“徒步”,妈妈说这是“暴走”。老圣恩看过妈妈的小说《格子的时光书》,她把这形容成“游荡”,女孩格子也喜欢在大太阳底下四处游荡。 “游荡?看来你跟格子一样也爱做白曰梦。”妈妈挪揄道。 “那是当然。”老圣恩脱口而出,那是她的口头禅。 这天,他们又去遥远的杨树浦水厂。 第一次去铁将军把门,门卫大叔说双休日不开放。 “那什么时候开放?” “工作日。” “啊!那我不是永远也看不成了?”老圣恩懊恼地紧皱双眉,明摆着“工作日”就是她的读书日,她为此耿耿于怀。为安抚老圣恩的情绪,他们去了水厂附近的霍山公园、二战期间犹太难民聚会的摩西会堂旧址,远观了提篮桥监狱,还在小餐馆吃了一顿烤鱼宴。 这是第二次去,星期四又恰逢放假,老圣恩觉得真是天赐的幸运日!背上双肩包,他们像上回那样出发了。五月天,空旷的杨树浦路行人稀少,两旁的香樟、梧桐新绿叠旧绿。尤其是水厂那一段,抬眼望去,铁栅栏里绿草茸茸,大树静谧,门墙斑驳。有一处房子,爬山虎爬满了整面墙,肆无忌惮地将木格窗也挡得严严实实。再往前,就是宽阔的水厂大门了。这里的厂房鲜亮醒目,红白灰的砖墙,建筑的样式很古老,像欧洲中世纪的城堡,神秘而气派。 还是大门紧闭。门楼里的大叔换了一位,正埋头吃着自带的午餐。 老圣恩摇摇铁门,铁门岿然不动。她企图借力爬上去,这时,大叔出来了。 “喂,干什么?这里不开放!”大叔没好气地说,大概老圣恩一家的到来搅扰了他的午餐,令他不爽。 “今天星期四也不开放吗?”妈妈不气馁地问。 “星期四归星期四,但是今天放假!”大叔说完不再理人,折回门楼里继续享用他的午餐去了。 “天啊!存心不让我们进!坏蛋!坏蛋!!坏蛋!!!”老圣恩一叠声呼喊,她猛地往回奔,从铁栅栏里快速掐了把野雏菊一样的飞蓬花,她扬起揉碎的草花,对准里面一扇被水泥封住的门,念念有词。 谁也不知道,小女孩的头脑里,奇迹发生了—— 老圣恩越过铁栅栏,新砌的水泥门吱嘎一声洞开了。一个女孩从门洞里走出来,褐发,黑眼,瘦长脸,皮肤雪白,她微笑着迎向老圣恩:“嗨,女孩!地面上的不值一看,我带你去地下城堡吧!你一定喜欢!” “地下城堡?”老圣恩压抑着兴奋,对褐发女孩一口流利的中文充满信赖。 两个女孩一前一后走在长长的巷道里。巷道两边是坚硬粗粝的石头墙。 “你叫什么名字?从哪里来?怎么中国话说得这么好?”在适应了地下的黑和暗后,老圣恩连连发问。 “知道《安妮日记》吗?我就是那个安妮,安妮·弗兰克。我在这儿已经很久了……”女孩走在前面,悄无声息。滴答,滴答,巷道里传出水珠凝在管壁上有间隔的滴水声。太静了!老圣恩竖起灵敏的耳朵,眼睛盯着城堡地下盘根错节、曲曲折折的管子。 “快到了。”经过无数个拐角,安妮提高了嗓门,拉起老圣恩的手停下来。 空间突然豁亮起来。老圣恩睁大眼睛,又快速地闭上,她的眼睛被突然而至的光亮给刺痛了。 P18-21 序言 作者的话 这是一部以二战为背景的儿童小说。 有必要交代—下为什么想写这样一部作品。在生出这个想法的四五年前,因为写作长篇主题散文《辛夷花在摇晃》,我阅读了大量和二战有关的书,尤其关注到二战中遇害的犹太儿童,以及幸免于难后成长为犹太作家的凯尔泰斯·伊姆雷、诺曼·马内阿、阿摩司·奥兹……我在翻读二战期间犹太人的命运故事时,总是情不自禁地被这个民族的艺术气质和精神力量所打动,尤其是那些在二战中像一片叶子一样十肖无声息被卷走了的犹大儿童。比如安妮,她在《安妮日记》里写道:“我希望我死后,仍能继续活着。”她隐匿在密室里写下这句话时是十三岁,一年多以后,有人告密,她和家人一起被逮捕,死在集中营。她的那些日记被幸存下来的父亲整理出版,我们这些后人才有机会获悉这样一段历史。 可是,我也在疑惑:今天,半个多世纪后,有多少孩子还会对二战、纳粹、集中营……有了解的愿望和兴趣?70年前,欧洲到处都是战争遗迹和幸存者,幸存者们还可以用亲身经历向孩子们讲述战争的故事。但是,今天年轻一代的父母都没有经历过战争,关于战争的记忆正在渐渐淡去,又如何要求他们的孩子理解和懂得? 这个疑问一直放在心里。2013年起,我持续在《儿童时代》开设一个适合一二年级孩子阅读的小专栏“老圣恩的故事”,一写三年。这是一个有人物原型的“短故事系列”,大抵是讲述女孩老圣恩的成长。随着专栏的持续,老圣恩也在长大。有一天,这个长到十岁的女孩开始脱离生活中的原型,有了自己的血肉和喜怒哀乐。这个叫“老圣恩”的女孩,不再亦步亦趋照着我女儿的轨迹成长,而时不时会引领着我走向她期待的路途。 这么说吧,有一天,我的脑海里突然浮现出一场“白日梦”:十岁的老圣恩跟着爸爸妈妈去遥远的杨树浦水厂游走,他们从铁栅栏里看到高墙上被水泥封住了的一扇门。 谁也不知道,小女孩的头脑里,奋迹发生了—— 老圣恩越过铁栅栏,新砌的水泥门吱嘎一声洞开。一个女孩从门洞里出来,褐发,黑眼,瘦长脸,皮肤雪白,微笑着迎向老圣恩:“嗨,女孩}地面上的不值一看,我带你去地下城堡吧!你一定喜欢!” “地下城堡?”老圣恩压抑着兴奋,对褐发女孩一口流利的中文充满信赖。 两个女孩一前一后走在长长的巷道里。巷道两边是坚硬粗粝的石头墙。 “你叫什么名字?从哪里来?怎么中国话说得这么好?”在适应了地下的黑和喑后,老圣恩连连发问。 “知道《安妮日记》吗?我就是那个安妮,安妮·弗兰克。我在这儿已经很久了……”女孩走在前面,悄无声息。滴答,滴答,巷道里传出水珠凝在管壁上有间隔的滴水声,太静了!老圣恩竖起灵敏的耳朵,眼睛盯着城堡地下盘根错节、曲曲折折的管子。 没错,仅仅只是一场白日梦。可是,当这个梦顽固地一直留存在脑海里时,我不得不思考如何审慎待之。我想起了那些看过的书,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那千千万万个像安妮一样、来了又消失了的生命。林达在《像自由一样美丽——犹太人集中营遗存的儿童画作》中写到的特莱津集中营,二战期间,曾有十四万犹太人在此住过,其中包括一万五千名犹太儿童。 我们其实不陌生犹太人背井离乡的那段历史;我们也从很多影视和文学作品里目睹了那场疯狂的种族清洗——二战期间,有六百万犹太人被杀害。所以,几乎所有的幸存者,都有一部自己和家庭的苦难史。心里的触动一遍遍,我觉得我必须提起笔,让灵魂醒着,走进一个个被突然中断的童年。 如此,十岁的中国女孩老圣恩和安妮相遇了。 我期待的这部小说,肯定、不单单是女孩和女孩间的惺惺相惜,也肯定、不只是为了一个二战背景而徒然虚构的一部穿越小说。我希图在这个故事里传达一份信仰与信念,和生命有关,和尊严有关。古希腊史学家波利比奥斯有句话:“学会在命运中保持尊严的方法,就是:回忆起他人的灾难。”历史不是陈迹,它的某些部分,与现在相通,也与未来相通。我们写作,说到底是给儿童以想象、少年以理想、成人以希望。或许,这也是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所言“我无法从头再活一遍,可是我们却能够从头再活一遍”的道理。 小说早在前年初就动了笔,工作的忙碌又不得不搁下;另一层原因,去年恰逢纪念二战胜利70周年,我在构思并动笔时并未意识到“呼应”了这样一个节点,考虑到目下出版和营销的纷呈,干脆就慢下来,等“热潮”过后再计划出版更合我意。 感谢上海市作家协会,让我以“签约作家”的方式,逼自己不被漫无边际的忙碌给吞没。 末了援引青年评论家李东华一句话:“儿童文学是最具同情心的一种文学,它关怀弱者,抚慰人生,如果儿童文学不关心弱者,只是为了图书发行量而满足一部分孩子的娱乐、消费的欲望,那么,儿童文学必然丧失了其敢于担当的天性。”——深以为然。 陆梅 写于2016年2月立春之日 后记 致安妮(代跋) 亲爱的安妮: 这封信,延宕了很久。终于,现在我可以给你写信——我说过,我还欠着“亲爱的安妮”一个“约定”。就像你将日记当成最知心的女友,给她起名“基蒂”,你以“亲爱的基蒂”开始了两年零一个月隐匿El子里的倾诉——现.在,我也以同样的方式,尝试走进你十三岁的盛大心灵。 可以确信,如果你还活着,你一定会是一位出色的作家。这是你年少时的愿望:“有一天成为女记者,以后再当著名作家”。如果你还活着,今年正好八十岁。大你十岁的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八十八岁获诺贝尔文学奖,她在获奖后说:“不快乐的童年似乎可以造就小说作家……” 你可以像匈牙利的凯尔泰斯·伊姆雷那样(又一位诺贝尔奖作家),他恰好和你同龄,也在十四岁时被关进奥斯维辛集中营,他几乎一辈子只写集中营一个题材。还有晚生你七年的诺曼·马内阿,五岁进集中营,但他活到了德国战败,也成了一名优秀作家。再有小你十岁的阿摩司·奥兹,当今以色列最富影响力的作家和受人敬重的政治评论家。他笔下的小主人公“始终在旧式犹太人与新型希伯来人之间徘徊”,也许正因为这种强烈的心灵冲突,令他柔肠百转,不断反省自身,如饥似渴地读书,进而促使他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 没错,“如饥似渴地读书”、“不断反省自身”——这是你——安妮!最闪光的精神品质和性格特征! 写这封信,我踌躇良久,我甚至一遍遍翻读你的“密室日记”,有些片段,已然铭记在心。我还查阅了大量有关你的资料,对你的一切,我似乎了然于胸,我就差身临其境,走进阿姆斯特丹普林森格拉赫特街263号——当年你和父亲、母亲、姐姐以及另一个犹太家庭藏身的密室了。如今,密室已被开辟为“安妮。弗兰克纪念馆”。我仿佛随着人群,进入安妮小屋,走进那扇书架后的暗门,爬上那狭窄的楼梯,你们的密室就隐藏在阁楼里,与外界隔绝,见不到阳光,呼吸不到新鲜空气。总是吃不饱,卫生状况糟糕,无聊、恐惧、病痛,还要时刻提心吊胆、小心翼翼,不能弄出一点声响,生怕被楼下和库房里工作的人听见……这样的躲藏,对一个渴望自由、渴望友情、渴望蓝天、渴望独处的少女,是多么大的折磨! 于是,安妮,你把日记当成最知心的女友,你在日记里倾诉一切感受;你用早熟的头脑展开对战争与和平、人性善恶、男女两性社会角色等重大问题的思考;你坦言“经常心情沮丧,可是从来不绝望”;你将你们的躲藏看成是“一场有趣的探险”,并且将每一个艰辛匮乏的日子当成使你日记更丰富的写作素材…… 最难能可贵的,是你的自我反省精神。“……我把自己当作一个陌生人,丝毫不带成见或是找一堆借口,而是面对这个安妮,认真考察,哪些做得好,哪些做得不对。这种自我审视从未停止过……我在许多事情上都批判自己,越来越觉得父亲的一句话有道理:‘每个孩子都应该自己教育自己。’其他人只能给以劝告和引导。” …… 安妮,如果你还活着,你肯定还会继续写作,即便写作未必就是你惟一的选择。如果写作,你会像凯尔泰斯·伊姆雷那样,一生只写集中营一个题材吗?也未必。但你肯定不会忘记那段隐匿的岁月。你说过“纸比人有耐心”,你跟“亲爱的基蒂”抱怨——在你“苦闷得要命”的时候,你说你“想跳舞、吹口哨、骑自行车、看看世界,享受青春和自由!”你在圣诞节的美好假期和新年里,多么想“和其他人一起高高兴兴、无忧无虑地幸福欢笑……”然而,安妮,你很快又说“这不过是我在这儿说说罢了”,“其实我本不应该写这些,因为这好像不知感恩似的,而且也过分了……” 是的,安妮,你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这是你身上拥有的又一闪光品质!我相信感恩在你和你的家人,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品德,它已融入你的思想、你的血脉。可能有人会说,正因为你身处不幸,你才更懂得感恩。此话没错,但这不该成为今天拥有幸福生活的孩子不感恩的理由!恰恰相反,今天,在家庭的温暖和幸福中长大的孩子,更应该学会感恩。像安妮那样,勇敢、坚强、不轻言放弃,像安妮那样,懂得尊重和理解,常怀感激之心。因为,感恩还是一种歌唱生活的方式,它来自对生活的热爱与希望。这也是安妮,你在黑暗生活中保持乐观的选择之道! 安妮,亲爱的安妮,在结束这封信前,我多么希望,我已经可以走进你的心灵,我甚至能够和你成为心灵上的朋友,尽管这大抵是我的奢望。可是,聪明的安妮,以你智慧的头脑,你早该知道,我的点滴文字,同样是为了对抗遗忘。 你的中国读者 陆梅 2009年2月20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