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汉书(1)/白话精华二十四史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东汉)班固
出版社 现代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一部《二十四史》涵盖了中国古代清以前的全部历史,是中国古籍中最有价值的图书,读之,可以令人知古知今知未来;用之,可以经纬天地,纵横捭阖;藏之,可以使你的家庭书香有继,蓬荜增辉。但二十四史对于现代人来说,又有着不可回避的问题:一是读不懂,二是读不完,三是买不起。张传玺教授主持主编的《白话精华二十四史》上述问题,逐一得到了解决。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衰;以人为鉴,可明得失;以史为鉴,可知兴替。”让我们从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悠悠历史之中,去寻找历史发展的规律与智慧,让你学会不仅可以主宰你自己的人生,还可以洞悉社会历史的发展。它会让你的生命更加精彩!

本册为《白话精华二十四史》之《汉书》的第[一]册。

内容推荐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但从其中的十志又是贯通古今典章制度和经济文化的通史,成为后世人编修通典、通志、通考的良好开端。《汉书》中不少人物传记成为人物传记的范例。《汉书》写人物常通过人物的日常生活细节来突出他们思想性格的特征。在文学语言方面,《汉书》受当时辞赋创作的影响,崇尚采藻,长于排偶,喜用古字。《汉书》的语言具有整饬详赡、富丽典雅的一面,引起后世散文作家的喜好。

本册为《白话精华二十四史》之《汉书》的第[一]册。

《汉书》由张传玺等主持主编。

目录

卷一 上高帝纪第一上

卷一 下高帝纪第一下

卷二 惠帝纪第二

卷三 高后纪第三

卷四 文帝纪第四

卷五 景帝纪第五

卷六 武帝纪第六

卷七 昭帝纪第七

卷八 宣帝纪第八

卷九 元帝纪第九

卷十 成帝纪第十

卷十一 哀帝纪第十一

卷十二 平帝纪第十二

卷十三 异姓诸侯王表第一

卷十四 诸侯王表第二

卷十五 王子侯表第三

卷十六 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第四

卷十九 百官公卿表第七

卷二十三 刑法志第三

卷二十四 上食货志第四上

卷二十四 下食货志第四下

试读章节

沛公清晨带领一百多骑兵去鸿门拜见项羽,道歉说:“臣下我和将军您并力攻打秦国,将军在黄河北面战斗,我在黄河南面战斗,没想到自己会先行进入关中,能够击败秦国,与将军再次相见。现在有小人进谗言,让将军与我产生嫌隙。”项羽说:“这是沛公左司马曹毋伤说的,不是这样的话,我怎么会到这个地步?”项羽于是就把沛公留下饮酒。范增几次用眼睛暗示项羽攻打沛公,项羽没有反应。范增起身,出外对项庄说:“大王为人心慈手软,你进去舞剑,乘机攻打沛公,杀死他。不这样的话,你们这些人不久就要被他俘虏了。”项庄进去祝贺。祝贺完毕之后说:“军队中没有可以取乐的,请让我舞剑。”于是拔剑起舞。项伯也起舞,总是用身体掩护沛公。樊哙听说事情紧急,直接进入帐中,很愤怒。项羽认为樊哙是壮士,赏赐酒给他喝。樊哙于是责问项羽。过了不久,沛公起身去厕所,召樊哙出来,留下车马随从,沛公自己骑马,樊哙、靳强、滕公、纪成步行,从小道回到军中,让张良留下向项羽道歉。项羽问:“沛公在哪里?”张良说:“听说将军有意责罚他,他脱身离去,从小道回到军中了,因此让臣献上玉璧。”项羽接受下来。又献给范增玉斗。范增发怒,撞碎了玉斗,站起来说:“我们这些人将要成为沛公的俘虏了!”

沛公回到军中几天后,项羽带兵向西进入咸阳进行屠杀,杀死了秦国的降王子婴,烧毁了秦国的宫室,所到之处无不毁灭,秦地百姓非常失望。项羽派人回报楚怀王,楚怀王说:“按照当初的约定。”项羽怨恨楚怀王不肯让他与沛公同时向西进入关中而让他北上救赵,使他未能先实现进入关中的约定,就说:“怀王是我家所立的罢了,他没有功绩,怎么能专擅主持盟约!本来平定天下的,是诸将和我项籍。”春季正月,表面上尊称怀王为义帝,实际上不听他的命令。

二月,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领有梁、楚地区九个郡,定都于彭城。违背约定,改立沛公为汉王,领有巴、蜀、汉中的四十一个县,定都于南郑。把关中分成三部分,立秦国的三个降将为王:立章邯为雍王,定都于废丘;立司马欣为塞王,定都于栎阳;立董翳为翟王,定都于高奴。立楚国将领瑕丘申阳为河南王,定都于洛阳。立赵国将领司马印为殷王,定都于朝歌。立当阳君英布为九江王,定都于六。立楚怀王的柱国共敖为临江王,定都于江陵。立番君吴芮为衡山王,定都于邾。立前齐王田建的孙子田安为济北王。迁徙魏王魏豹为西魏王,定都于平阳。迁徙燕王韩广为辽东王。立燕国将领臧荼为燕王,定都于蓟。迁徙齐王田市为胶东王。立齐国将领田都为齐王,定都于临茁。迁徙赵王赵歇为代王。立赵相张耳为常山王。汉王怨恨项羽背弃约定,想要进攻项羽,丞相萧何劝谏,才作罢。

夏季四月,诸侯们离开戏下,各自回到自己的国家。项羽派三万士兵跟随汉王,楚国人、诸侯国人仰慕汉王而跟随他的有数万人,从杜县向南进入蚀中。张良辞别汉王回到韩国,汉王送他到褒中,他于是劝说汉王烧毁栈道,以防备诸侯们偷袭,也向项羽表示没有东向之意。

汉王已经到了南郑,诸将及士兵们都唱歌想东归故土,不少人中途逃亡回去。韩信担任治粟都尉,也逃走了。萧何追回了韩信,于是把他推荐给汉王,说:“一定想争天下的话,除了韩信再没有可以与之谋划的人。”于是汉王斋戒后设立坛场,拜韩信为大将军,向他询问计策。韩信回答说:“项羽背弃约定而让君王您在南郑为王,这是降等。官兵们都是山东之人,日夜盼望东归故土,利用这种锋锐之气,可以成就大功业。天下已平定后,百姓都安宁了,不能够再利用。不如决定向东进军。”于是韩信陈述了项羽可以打败、三秦之地容易占有的计策。汉王非常高兴,就听从韩信的计策,分部设置将领。留下萧何征收巴、蜀地区租税,供给军粮。

五月,汉王率兵从故道出兵偷袭雍国。雍王章邯在陈仓迎击汉王,雍军大败,后退;在好峙再战,雍军又大败,逃回废丘。汉王就平定了雍地。东往咸阳,率军把雍王包围在废丘,派遣诸将攻略各地。  田荣听说项羽把齐王田市迁往胶东,而立田都为齐王,非常愤怒,带领齐兵迎击田都。田都败逃投降楚国。六月,田荣杀死田市,自立为齐王。当时彭越在钜野,有一万多人的军队,无所归属。田荣授给彭越将军印,于是让他在梁地反叛项羽。彭越攻打并杀死了济北王田安,田荣就兼并了三齐之地。燕王韩广也不肯迁往辽东。秋季八月,臧荼杀死了韩广,兼并韩广的国土。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都投降了汉王。P9-10

序言

《汉书》,又名《前汉书》。《汉书》的作者班固,是继司马迁之后的又一位杰出的史学家,后世人常把他与司马迁、把《汉书》与《史记》相提并论,向有“班马”、“史汉”之称。班固,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八年(32年),卒于永元四年(92年)。据《汉书·叙传》、《后汉书·班彪附固传》,其曾祖父班况,举孝廉为郎,成帝时为越骑校尉,况女被成帝选人宫中为婕妤;伯祖父班伯,受儒学,以“沉湎于酒”谏成帝,官至水衡都尉;伯祖父班脖,博学,官至右曹中郎将,曾与刘向校理秘书。祖父班稚,哀帝时为广平相,被王莽排挤而为延陵园郎。其父班彪(3-54年),字叔皮,是一位有名的史学家,东汉光武帝时官至望都长。著有《王命论》、《复护羌校尉疏》、《上言选置东宫及诸王国官属》、《奏议答北匈奴》等。班彪专心于史学,尤好汉代史。汉武帝时,司马迁撰写了《史记》,从传说中的黄帝写到当代汉武帝,后事缺而无录。后来褚少孙、刘向、刘歆、冯商、扬雄等十多位学者都曾缀集时事,或补或续。班彪认为续作“多鄙俗”,不足以踵继司马迁之书。于是继续采集西汉遗事,又旁贯异闻,作《后传》数十篇。此书是续《史记》之作,但“不为世家,唯纪、传而已”。班固就是在这个基础上编著《汉书》的,今《汉书》的元帝、成帝二纪及韦贤、翟方进、元后三传的“赞”,还保留有班彪的文字。班彪又作《前史略论》,详论以往的史学得失。

班固从小受父亲治学思想的熏陶,“自幼聪敏”,“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建武二十三年(47年)前后人洛阳太学,博览群书,“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性宽和容众,不以才能高人”。建武三十年,班彪卒,班固自太学返回乡里为父亲服丧。居忧时,在班彪续补《史记》之作《后传》基础上开始编写《汉书》,至章帝建初中基本完成。永平元年(58年)班固向当时辅政的东平王苍上书,受到东平王的重视。永平五年有人向朝廷上书告发班固“私改作国史”。皇帝下诏收捕,班固被关进了监狱,书籍被查抄。其弟班超担心他受屈而难以自明,便赶往京都上书,在汉明帝面前申说班固著述之意,地方官也将其书稿送到朝廷。汉明帝了解情况后,很欣赏班固的才华,便任他为兰台令史,秩百石,负责掌管和校定图书。后又升为郎官,典校秘书。在此期间,明帝让他继续完成《汉书》的编纂。班固与陈宗、尹敏、孟异共同撰成《世祖本纪》。不久班固升迁为郎官,典校秘书。此后又与人共同写成功臣、平林、新市、公孙述等列传、载记二十八篇奏上,这些著述,都被后来官修的《东观汉纪》所采用。完成上述著作后,他又继续撰写《汉书》,“专笃志于儒学,以著述为业”。先后历时“二十余年”,到“建初中”(76—83年),完成了《汉书》的大部分内容,“当世甚重其书,学者莫不讽诵焉”。

班固为郎以后,与明帝“遂见亲近”。到了汉章帝时,因章帝“雅好文章”,班固更加得到信用。“每行巡狩,辄献上赋颂,朝廷有大议,使难问公卿,辩论于前。赏赐恩宠甚渥”。曾参加论议对西域和匈奴的政策。建初三年(78年),班固升任玄武司马。建初四年十一月,章帝效法西汉宣帝石渠阁故事,在白虎观召集当代名儒讨论五经同异,并亲自裁决。当时许多著名学者参加了辩论,班固以史官兼记录,奉命“撰集其事”而成《白虎通义》(又名《白虎通德论》或《白虎通》)。该书具有浓厚的宗教迷信色彩,反映了班固正统的儒家思想,但其中也保存了不少经书的古义和当时的名物制度,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章帝末年,班固因母亲病故离职去官。

永元元年(89年),车骑将军窦宪出征匈奴,班固为中护军随同前往,参预谋议。汉军出塞三千余里,大破北匈奴,并且登上燕然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杭爱山),刻石记功;班固作《封燕然山铭》,镌于石上,以纪其事。班固与窦宪本有世交之谊,入窦宪幕府后,主持笔墨之事,关系更为亲密。永元四年(92年),窦宪在政争中失败自杀。洛阳令种竟,曾受班固家奴侮辱,便借机收捕班固入狱。不久,班固死于狱中,终年六十一岁。其时八表及《天文志》尚未完成。汉和帝命令其妹班昭就东观藏书阁续成之。班昭续成八表,《天文志》由马续奉诏完成。

《汉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它的记事始于汉高帝刘邦元年,终于王莽地皇四年。在汉武帝以前的记载,大都沿用了《史记》的原文,同时订正补充了《史记》的一些疏漏,并做了一些补充修改和剪裁编排;后半部分记载了昭、宣、元、成、哀、平六个皇帝时的历史事实。《汉书》沿用《史记》的体例而略有变更,把《史记》的“本纪”省称“纪”,“列传”省称“传”,“书”改日“志”,取消了“世家”并入“列传”。这些变化,被后来的一些史书沿袭下来。十二纪是西汉十二世的大事记编年,多列事目,不写细节,提纲挈领。八表,有六个王侯表是从《史记》中的汉王侯表发展起来的;在表的部分,《汉书》立了八种表,其中六种王侯表是根据《史记》有关各表制成的,主要记载汉代的人物事迹。只有《古今人表》和《百官公卿表》,是《汉书》新增设的。《古今人表》名为“古今”,却只记载古代至楚汉之际的历史人物,其中未列汉代人物,共分为九等,后人因此而指责它不合断代之体。最受后人推崇的是《百官公卿表》。此表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以文字记述秦汉职官设置年代、职权范围、俸禄数量和官职演变等内容;第二部分列出各种职官的表格,记录职官的升降迁免,较完整地介绍汉代的官制情况。《百官公卿表》比《史记·将相名臣年表》丰富得多,既叙述秦汉官制演变,又记录汉代三公九卿任免升黜。七十传,一般是先专传、合传,而后是类传,记载西汉各种人物,各个民族及邻近诸国,末尾传写王莽及《叙传》。它对西汉一代史事和人物,几乎无所不包。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但从其中的十志又是贯通古今典章制度和经济文化的通史,成为后世人编修通典、通志、通考的良好开端。《郊祀志》、《天文志》和《沟洫志》,是在《封禅书》、《天官书》、《河渠书》的基础上,分别增加一些新的内容。《沟洫志》记述古今水利事业,记载了贾让的治河三策。《礼乐志》、《郊祀志》记载历来的礼乐文化和祭祀制度。《天文志》、《律历志》记有古代自然科学的宝贵资料。《食货志》是由《平准书》演变来的,但内容更加丰富了。它有上下两卷,上卷谈“食”,即农业经济状况;下卷论“货”,即商业和货币的情况,是当时的经济专篇。《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等四志,是《汉书》新创。其中的《刑法志》系统地叙述了军事制度和法律制度的沿革。《五行志》详记了自然界古今很多的灾异现象。《地理志》详尽地记述了夏、商、周、战国、秦、汉以来的疆域封土、建制沿革、封建世系、户口数字、各地物产、经济发展状况、民情风俗,实是中国第一部有关文献掌故的历史地理专志。《艺文志》罗致群籍,分门别类,汇成一篇,考证了各种学术别派的源流,记录了存世的书籍,既是图书目录,又是学术史略,给后人研究古代学问架起了桥梁。

从思想内容来看,《汉书》不如《史记》。班固曾批评司马迁“论是非颇谬于圣人”。这集中反映了两人的思想分歧。所谓“圣人”,就是孔子。司马迁不完全以孔子思想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这是值得肯定的。而班固的见识却不及司马迁。从司马迁到班固的这一变化,反映了东汉时期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已在史学领域立稳了脚根。《汉书》神化西汉皇权、拥汉为正统的思想,其目的是为论证东汉王朝的正统性和神化东汉皇权服务的。因此,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根据的“五德终始说”和王权神授的封建神学说教,便成为《汉书》的主导思想。为了宣扬“天人感应”、灾异祥瑞的封建神学思想,《汉书》首创《五行志》,专门记述五行灾异的神秘学说,还创立《眭两夏侯京翼李传》,专门记载五行家的事迹。这些对后来的正史,也是有一定影响的。班固编撰《汉书》的态度极其严肃认真,力求尊重历史事实。《汉书》资料丰富、详赡,保存许多重要的历史文献。现存《汉书》约八十万字,卷帙比《史记》繁富。它增载不少重要的诏令,主要集中在帝纪部分。在许多人物传记中,《汉书》又收人大量有关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方面的奏疏、对策、著述和书信。在《汉书》的十志中,也有类似的重要历史文献的收载,如《食货志》收入晁错的《论贵粟疏》等。《汉书》还增补《史记》对于国内外各民族史的资料。例如,在《史记·匈奴列传》的基础上,《汉书》大量增补汉武帝以后的史实,比较完整地记述了自远古至西汉末年匈奴民族的历史。《汉书》又合并《史记》的南越、东越、朝鲜、西南夷诸传,在补充大量史实的基础上,以合传形式写成较为详细的《西南夷两粤朝鲜传》。同时,《汉书》改《史记·大宛列传》为《西域传》,记述今新疆境内我国各民族历史,以及中亚和西南亚诸国史。

《汉书》中不少人物传记成为人物传记的范例。《汉书》写人物常通过人物的日常生活细节来突出他们思想性格的特征。在文学语言方面,《汉书》受当时辞赋创作的影响,崇尚采藻,长于排偶,喜用古字。《汉书》的语言具有整饬详赡、富丽典雅的一面,引起后世散文作家的喜好。《汉书》在人物传记中引用了大量的辞赋和散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叙事的连贯和人物特征的刻画,但也因此保存了不少重要文章。《汉书》叙事一般来说虽然不如《史记》生动,但简练整饬、详赡严密,其中不少传记写得相当成功。《苏武传》颂扬了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朱买臣传》描绘了朱买臣在失意时和得意时不同的精神面貌;《张禹传》刻画了张禹虚伪奸诈、阿谀逢迎的丑恶面目;《朱云传》赞扬了小人物朱云不畏权贵、犯颜直谏的斗争精神。这些都写得十分生动。另外,《汉书》中附录了大量的辞赋和散文,这是它能为后世文人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因此也影响了它叙事的集中和人物特征的突出和鲜明。

班固不仅是一个杰出的史学家和散文家,还是东汉时期著名的辞赋家。他的《两都赋》模仿司马相如、扬雄之作,文辞典雅、清丽,极力铺陈西都长安和东都洛阳的繁华壮丽,是辞赋中的名篇;《答宾戏》,仿东方朔《答客难》、扬雄《解嘲》,表现自己“笃志于儒学,以著述为业”的志趣;《幽通赋》为述志之作,表示他守身弘道的志向,写法仿《楚辞》;他为窦宪出征匈奴纪功而作的《封燕然山铭》,典重华美,历来传诵。另外,班固还有诗、铭、诔、颂、书、文、记、论、议、六言等,共四十一篇。其中的《咏史诗》,为完整五言体,是最早文人五言诗之一。《隋书·经籍志》载有《班固集》十七卷,惜早已亡佚。明张溥辑有《班兰台集》,是辑录班固的辞赋杂著而成。近人丁福保辑有《班孟坚集》。《汉书》多用古字古义,文字艰深难懂,以至班固同时代的人,竞必须为《汉书》作音义的注解方可读懂。据《隋书·经籍志》记载,自东汉至南北朝期间,为《汉书》作注的大约就有近二十家,而其中以注释音义居多。关于《汉书》的注本,唐以前诸家所注都已失传。现存《汉书》的注本,是唐代颜师古兼采诸家而成的,对《汉书》的地理、人物、史事、官制及语言文字进行注释,是较完备的注本。后世有周寿昌的《汉书注校补》、王先谦的《汉书补注》、杨树达的《汉书窥管》、陈直的《汉书新证》、施之勉的《汉书补注辨证》、吴恂的《汉书注商》等,皆可资参考。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2:3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