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二十四史》涵盖了中国古代清以前的全部历史,是中国古籍中最有价值的图书,读之,可以令人知古知今知未来;用之,可以经纬天地,纵横捭阖;藏之,可以使你的家庭书香有继,蓬荜增辉。但二十四史对于现代人来说,又有着不可回避的问题:一是读不懂,二是读不完,三是买不起。张传玺教授主持主编的《白话精华二十四史》上述问题,逐一得到了解决。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衰;以人为鉴,可明得失;以史为鉴,可知兴替。”让我们从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悠悠历史之中,去寻找历史发展的规律与智慧,让你学会不仅可以主宰你自己的人生,还可以洞悉社会历史的发展。它会让你的生命更加精彩!
本册为《白话精华二十四史》之《旧五代史》。
本书的编译是以1976年中华书局点校本为蓝本。该点校本是以熊氏的影库本为底本,同时用殿本、刘本及其他三种抄本参校,并适当吸收了邵晋涵的批校及孔荭谷、彭元端等人的校勘成果,可谓目前最佳版本。在编译的选目方面,以各书的本纪和列传为选目范围,而志部分不译。就本纪和列传的选目来说,由于《旧五代史》记载较为详尽,因而主要选译的是本纪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列传中的重要历史人物,力图通过这些事件和人物,反映出当时的时代特色。在翻译方面,本书主要采用的是直译,力求忠实于原文。
本册为《白话精华二十四史》之《旧五代史》。
《旧五代史》由张传玺等主持主编。
中和元年(881)二月,黄巢任命太祖为东南面行营先锋使,进攻南阳,太祖领兵攻取南阳。六月,太祖返回长安,黄巢亲自在灞上犒赏。七月,黄巢派遣太祖向西在兴平抵御邻、岐、郧、夏等地的唐军,所到之处都立有战功。
二年(882)二月,黄巢任命太祖为同州防御使,令他自己率兵攻取同州。太祖便从丹州向南行进,进攻左冯翊(即同州),攻取之后,便占据了此郡。当时河中节度使王重荣聚集数万兵力,联合其他诸侯,图谋收复(同州)。这时,太祖的领地与重荣相邻,多次被重荣打败,于是他便向黄巢请求援兵。上奏给黄巢的十封表章,都被左军使孟楷隐瞒,未能送达给黄巢。太祖又听说黄巢军队面临的局势日渐窘迫,将领们各有异心,知道黄巢必将失败。九月,太祖便与左右亲信商定计策,斩杀监军使严实,率全郡向重荣投降。重荣当日速递表章上奏。当时唐僖宗在蜀地,看到奏章后便高兴地说:“这真是天赐我也!”于是下诏授予太祖左金吾卫大将军,任河中行营副招讨使,并赐名全忠。自此太祖率领旧部与王重荣的军队一同行进,所到之处都取得了胜利。
三年(883)三月,僖宗又下诏授予太祖宣武军节度使,依旧担任河中行营副招讨使,并命令他等收复京师长安后,才能到藩镇赴任。四月,黄巢从蓝关向南逃跑,太祖与其他诸侯的军队一同收复长安后,便率领麾下五百名士兵,持符节向东行进。七月三日,入驻梁苑。此时,太祖三十二岁。当时蔡州刺史秦宗权与黄巢余部纠结反叛,合兵包围了陈州。过了很长时间,僖宗任命太祖为东北面都招讨使。当时汴州、宋州连年饥荒,官府和百姓都很困乏,府库和粮仓都已空虚,加之外有大敌进攻,内有骄兵难以控制,双方不断交战,一天比一天激烈。别人都为此感到恐惧,只有太祖一往无前的气势越发高涨。当年十二月,太祖率领军队在鹿邑与黄巢军队相遇,他出兵攻击,斩杀敌两千多人,然后领兵进入亳州,趁机兼并了谯郡(即亳州)。
四年(884)春天,太祖与许州田从异等诸路军队一同收复瓦子寨,杀敌数万人。此时,陈州的周围,敌军营寨众多,他们驱赶掳掠平民百姓,还杀害百姓作为食物,被称作“舂磨寨”。太祖对他们分兵歼灭,经历了大小战斗四十多场。四月二十七日,攻陷西华寨,敌将黄邺一个人骑马逃到陈州。太祖乘胜追击,擂鼓呐喊着前进。正巧黄巢从陈州逃走,太祖进入陈州,陈州刺史赵筚到马前迎接太祖。不久听说黄巢余部仍在陈州北面的故阳垒,太祖便径直返回大梁(即汴州)。此时,河东节度使李克用奉熹宗诏令,统帅数千骑兵共同图谋消灭黄巢,与太祖在中牟的北面合力截击,在王满渡大败敌军,敌军很多人停止反抗,前来投降。当时敌军将领霍存、葛从周、张归厚、张归霸都匍匐在马前,太祖全部赦免并接纳了他们。接着太祖与李克用的军队继续追击残存敌军,向东行进至冤句。
五月十四日,太祖与李克用的军队班师返回汴州,他把李克用安排在上源驿的馆舍。然后设宴犒劳,李克用借酒醉纵任意气,太祖对此愤慨不满。当天夜里,太祖派兵围攻李克用驻地。恰巧下大雨,雷电交加,李克用得以借闪电光翻墙逃走,只杀死了他的部下数百人。
六月,陈州百姓为感激太祖的解围之恩,在陈州为太祖修建生祠。这一年,虽然黄巢已死,而蔡州刺史秦宗权又成为较大的余孽,他拥有数万人的军队,攻陷了邻近的州郡,屠杀抢掠官民,其杀戮祸害的残酷程度大大超过黄巢,太祖为此而忧虑。七月,他便与陈州军民在激水一起攻打秦宗权,杀死敌军数千人。九月二日,唐僖宗授予太祖检校司徒、同平章事的官衔,封为沛郡侯,享有食邑一千户。
光启元年(885)春天,秦宗权的蔡军夺取亳州、颍州。太祖率兵前去救援,便向东行进至焦夷,击败数千敌军,活捉敌将殷铁林,将其斩首并在军队中悬挂示众后返回。二月,僖宗从蜀地回到长安,改元为光启。四月十四日,进升太祖为检校太保,将食邑增加到一千五百户。十二月,河中、太原的叛军逼近长安,观军容使田令孜侍奉僖宗逃往凤翔。
二年(886)春季,秦宗权的气焰更盛。当时唐朝王室势力微弱,不能掌控各路州郡的军队,所以秦宗权能够肆意为害,接连攻陷汝、洛、怀、孟、唐、邓、许、郑等州郡,方圆数千里,几乎没有人烟,只有宋、亳、滑、颍等州仅能闭关自守。太祖多次出兵与秦宗权的军队交战,然而有时胜利有时失败,人们都非常担心。P2-3
《旧五代史》是一部官修的记载五代时期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原称《五代史》,也称《梁唐晋汉周书》。后欧阳修私修的《五代史记》问世,为了区别二史,将此书称为《旧五代史》,又称“薛史”;将《五代史记》称为《新五代史》,又称“欧史”。
五代十国时期是唐、宋之间一段纷乱的历史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分裂割据时期。从公元九。七年朱温灭唐,到九六。年北宋的建立,历时五十四年。期间,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史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中原以外,还相继或同时出现了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即荆南)和北汉等十几个割据政权,这十几个政权统称“十国”。同时,周边地区还有契丹、吐蕃、渤海、党项、南诏、于阗、东丹等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旧五代史》记载的就是这段时期的历史。
全书共一百五十卷,纪六十一,志十二,传七十七。本纪和列传按朝代编定,称为《梁书》、《唐书》、《晋书》、《汉书》、《周书》,其中的许多文臣武将经历了不止一朝,便排在其逝世的朝代。按五代断代为书,梁书、唐书、晋书、汉书、周书各十余卷至五十卷不等。志则是五代典章制度的通史,食货、礼乐、职官、刑法等,因各朝相因袭,不便于分朝记载,于是合编为十志。有一些半独立和全独立的地方政权,不便于编在五朝的书中,以半独立者编为《世袭列传》,全独立者称为《僭伪列传》。此外,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和邻近的国家,皆称为《外国列传》。这种编写体例使全书以中原王朝的兴亡为主线,以十国的兴亡和周边民族的起伏为副线,叙述条理清晰,较好地展现了这段历史的面貌。因此,这部书虽名为五代史,实为当时整个五代十国时期各民族的一部断代史。
此书成书时间很快,始修于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四月,至次年闰十月甲子日完竣呈上,前后只用了一年半左右的时间。成书如此迅速,一方面,与参修者有关。宋太祖十分重视此书的编修工作,任命时任参知政事的薛居正监修,卢多逊、扈蒙、张澹、李防等人同修。他们都是当时的学者名流,并多是五代旧臣,对五代时期的历史比较了解。另一方面,由于去古未远,除了五代各朝保留下来的实录,还有在此基础上整理出的实录简编——《建隆五代通录》,为修史提供了极大便利,因而可资参考的史料相当齐备。
不过,成书迅速也导致了该书在编撰上的缺陷。由于依据的资料主要出于五代各朝统治者的实录,而修撰者对史料未加以慎重鉴别,有的甚至照抄五代时期的实录,以至把当时人明显为了某种政治目的而歪曲史实和溢美人物的不实之辞录入书中,所以书中多曲笔回护之文。如朱温为扩张地盘,向其他军阀地区发动进攻时所设下的阴谋,在《梁太祖本纪》中就完全为曲笔所掩蔽。又如在后唐权臣张全义的传中,就大肆赞美他的治洛(阳)功勋,讳言其大量丑行。而这些丑闻在宋人王禹偁所作《五代史阙文》中揭露甚多。正由于这样,赵翼的《廿二史札记》中专门写了“薛史书法回护处”和“薛史失检处”两个专题来说明薛史记载的失实。此外,资料芜杂、观点不统一、记事平铺直叙、无文采可言等也是该书的缺点。
然而,从史料的角度来说,“薛史”记事详尽,保存了五代时期大量的原始资料。尤其经过长期南北分裂混乱,许多五代时期的“实录”和其他第一手材料大部散佚,因而此书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旧五代史》是《二十四史》中唯一的辑佚书。该书原本已散佚,现行本是清乾隆四。年(1775年)的辑本。欧阳修的《新五代史》撰成于北宋仁宗皇{右年间(1049-1054年),当时新旧两史并行。而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年)时,曾下令学官服读“欧史”,“薛史”被冷落。到了元代,《旧五代史》便逐渐不行于世。明朝初年只有内府才有传本,到清朝时这本书就完全散佚了。今本系清乾隆修《四库全书》时,馆臣邵晋涵等人自《永乐大典》中辑出,用《册府元龟》、《太平御览》、《通鉴考异》、《五代会要》、《契丹志》等书引用的《旧五代史》材料作补充,并参考新、旧《唐书》、《东都事略》、《续资治通鉴长编》、《五代春秋》、《九国志》、《十国春秋》及宋人说部、文集、五代碑碣等数十种典籍,作为考异附注,大体按原书篇目编排而成,故为《旧五代史》辑本。虽非原书,但仍保留了大量史料,与欧史可互相补充。原印行的辑本共有三种:一是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武英殿刊本;二是1921年丰城熊氏影印南昌彭氏藏本,即《四库全书》初写本;三是1925年吴兴刘氏嘉业堂刻甬东卢氏抄藏四库原辑本,百衲本即用该本影印。不过,清辑本也存在诸多缺憾:一是辑录的馆臣大量篡改原书中贬斥异族的词语,如改“虏主”为“契丹主”,改“虏骑”为“敌骑”之类;二是辑录时缺漏很多,如漏收了《永乐大典》中所载安彦威、马希范、王弘贽、安从进、李从昶等人的传文。又如《册府元龟》中所存五代文献超过万条,仅辑人三百则;三是采辑书籍较少。宋元明典籍中引有《旧五代史》佚文者,大约超过三十种,当时仅据《永乐大典》、《册府元龟》等六种书辑录;四是录文多有讹误,参见陈尚君《(旧五代史)重辑的缘由和方法》,《旧五代史新辑会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本书的编译是以1976年中华书局点校本为蓝本。该点校本是以熊氏的影库本为底本,同时用殿本、刘本及其他三种抄本参校,并适当吸收了邵晋涵的批校及孔荭谷、彭元端等人的校勘成果,可谓目前最佳版本。在编译的选目方面,以各书的本纪和列传为选目范围,而志部分不译。就本纪和列传的选目来说,由于《旧五代史》记载较为详尽,因而主要选译的是本纪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列传中的重要历史人物,力图通过这些事件和人物,反映出当时的时代特色。在翻译方面,本书主要采用的是直译,力求忠实于原文。